第一课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复习课件(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复习课件(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政治与法治
(三者统一)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为什么
2.怎么办
第1、2课
第3课
1.我国的国家性质
第4课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5课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6课
1.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治中国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7课
第8课
第9课
教材体系
(1)历史人民选择
(2)党的先进性
(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
人大制
政党
民族
基层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政府、社会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政治与法治》相对于其他来讲,主体特征最为明显,要求你必须在设问中能准确判断出主体。
所涉及到的主体有:
公民:
人民:
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
监察机关:
人大、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的区分
政协、政协委员的区分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有中国国籍的人,在政治生活中享有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是国家的主人
即:政府部门。如:国务院、省、自治区、市、县、乡、镇政府;部委、厅、局、街道办事处
各级法院、检察院
各级监察委员会
8个,注意和政协的区分
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及内部所设的组织机构
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支部、党内下设组织(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纪委);党内最高领导一般成为书记。
第一课 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一轮复习
知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正确的选择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成立
最高理想和目标
成就
基本国情
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
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的成立及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
——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第一课
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要求 必备知识 
考情概览
课标 1.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 1个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个国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个矛盾: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个任务: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3种方案:三种建国方案。 3个阶段: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个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4个方面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取得的成就。 6个意义: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 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逻辑)必然性,教材设置本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考生对党的领导产生政治认同。
怎么考 依托典型的史料,考查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培育考生科学认知素养;结合特定的历史资料,考查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培育考生科学认知和价值判断;依托典型的史料,考查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考生政治认同素养。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1.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需具体理解),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
成因:P3-4(了解)
内因: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社会发展停滞。
外因:1.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经济社会大发展。
2.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2.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多重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民族矛盾)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阶级矛盾)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小结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1.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尝试及其结果(了解)
1851-1864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61-1891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1898.6.11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103天)
1899-1900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1901-1911
封建统治阶级
清末新政
1912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众多仁人志士的抗争与求索最终都失败了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思想理论条件
阶级基础
党的初心和使命
诞生意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1917十月革命
工人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民革领导力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担当
1921年诞生
代表 政治主张 实践结果
第一种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
第二种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 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第三种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 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比较三种建国方案得出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掌握两个意义和1个结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第二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百年奋斗的四大历史时期
历史时期 时 间 精神风貌 关键词 四大业绩 四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 —1949.10 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 革命 开天辟地 救国大业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10 —1978.12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建设 改天换地 兴国大业 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12 —2012.11 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改革 翻天覆地 富国大业 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11 —本世纪中叶 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复兴 惊天动地 强国大业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就对民族复兴的意义
过渡时期的实践、任务和成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的原因、成就、意义
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和地位改革开放的目的(抓关键词)
改革开放的意义(抓关键词)
成就对民族复兴的意义
时间节点以及新时代的含义
进入新时代的标志: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
成就对民族复兴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1.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伟大成就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P9)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建设初探
(1)过渡时期:
①时间: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时期
中华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1953年12月明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③过渡时期的各项成就及意义:
A.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B.经济建设成就: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C.意义: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①需要探索的原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②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③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时期:
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1.改革开放的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改革开放的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生产力角度)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制度角度)
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从党的建设角度)
2.改革开放的地位+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4.改革开放的成就(意义)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1.新时代
(1)历史方位:
(2)主要矛盾:
(3)内涵:
(4)意义:
(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历史意义)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政治意义)
(对其他国家的意义,世界意义)
概念混淆:
站起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富起来:实行改革开放
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P7)
新中国成立,中共带领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P9)
中共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P12)
在新时代,中共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P14)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2.新征程
2020
全面建成小康
2035
基本实现现代化
21世纪中叶
现代化强国
建党一百年
建国一百年
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