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测试“过山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测试“过山车”课件(20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测试“过山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提出和聚焦问题
我们的“过山车”做好了!
我们用小球代替小车,评价我们的“过山车
完成度最好是三颗星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方向盘
软尺
可以用方位盘
确定方向,用
软尺测量距离。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1)将方向盘的中心点对准“过山车”的起点,将方向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
(2)将小球摆放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利用方向盘说出当前位置的小球位于“过山车”起点的什么方向。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3)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的长度,记录小球与起点之间的距离。
(4)方向和距离完整的描述,以起点为中心时小球的位置。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①小球停在终点时,位于中心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②将小球放在轨道中间位置,此时小球位于中心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以起点为中心,描述小球的位置。
“过山车”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如果我们让小球从高处滚落,小球的运动形式是怎样的呢?
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
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
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1)根据“过山车”轨道的形状,用标签纸将轨道
分成若干段。
(2)将小球从起点处释放,观察小球在每段轨道上的
运动路线。
(3)重复操作几次,并将小球的运动形式记录下来
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并描
述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小球从“过山车”起点滚落下来时,除了运动路线在不断变化,运动的快慢也在变化。我们要如何比较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小球的快慢呢?
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1)用细绳和软尺测量出较短的“ 过山车”的轨道长度。
(2)在较长的“过山车”轨道上也测量出一样的距离,并用橡皮泥封住轨道作为终点。
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3)将两颗相同的小球,从“过山车”起点处,同时释放,并开始计时,记录小球到达终点时所用的时间。
(4)重复多次测量,将测得的数据按大小排序,取中间值作为小球最终的运动时间。
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过山车” 轨道长度 (厘米) 所用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值
自己 小组
其他 小组
我的 发现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
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
增加起点的高度或
降低终点的高度。
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运动路线曲线运动
部分减少,直线
运动部分增加
描述小球的
位置
以起点为中心
用方向盘判断方向
测量运动距离
测量运动时间
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
用软尺测量距离
根据路线判断
是直线运动
还是曲线运动
比较小球运动
的快慢
比较方法
测试
“过山车”
课堂总结
测试过山车
板书设计
评估标准:
总长2米以上 | 直线+曲线轨道 | 小球不脱轨 | 合作完成
测试内容:
描述位置:方向(方向盘)+ 距离(软尺/细绳)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直线轨道)、曲线运动(曲线轨道)
比较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重复实验取中间值)《测试过山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物体和运动》的第八课,是上一课《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延续与深化。教材围绕“过山车模型的测试与评估”展开,通过“交流评估—测试分析—改进完善”的流程,引导学生从描述小球位置、观察运动形式、比较运动快慢三个维度开展测试,既巩固了“物体运动的位置、形式、快慢”等核心知识,又培养了基于数据的分析与改进能力,体现了“实践—评估—优化”的科学探究闭环,符合新课标“强调证据推理与问题解决”的要求。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测试,进一步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用方向和距离描述”
“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运动快慢与轨道坡度、
光滑度等因素有关”,深化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
科学思维:
能根据测试数据(如运动时间、距离)分析小球运动快慢的原因,
推理出“改进过山车的方法”,培养证据推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科学实践:
学会用方向盘确定方向、用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
完成小球位置描述、运动形式观察、运动快慢比较等测试任务;
能通过重复实验获取可靠数据,提升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态度责任:
在测试与改进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通过优化设计,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乐趣,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小球在过山车轨道上的位置(方向+距离),观察并记录小球的运动形式(直线或曲线),比较不同过山车中小球运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
规范测量轨道距离和运动时间,理解“重复实验取中间值”的科学性;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教学过程〗
提出和聚焦问题:
1.根据课页,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分组制作了过山车模型,
大家的模型都做好了吗?”
2.聚焦:揭示课题
展示做好的过山车模型,
如何判断我们的过山车是否合格?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运动形式和快慢会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课主题——测试“过山车”
讲述新课
(二)交流评估(约15分钟)
明确评估标准:出示“过山车评价表”,说明评估项目及标准:
轨道总长是否在2米以上(★★★)。
是否包含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小球能否滚完全部轨道,不脱轨(★★★)。
是否与同学合作完成(★★★)。
小组自评:各组对照标准,用星星数量评估自己的模型,记录未达标的项目(如“轨道总长1.8米,差0.2米”“曲线轨道处小球偶尔脱轨”)。
重点指导:描述小球位置:
介绍工具:方向盘(确定方向)、软尺和细绳(测量距离)。
演示方法:
(1)将方向盘中心点对准过山车起点,平铺在轨道下方。
(2)将小球放在轨道任意一点,用方向盘说出其相对于起点的方向(如“东北方向”“西南方向”)。
(3)用细绳沿轨道从起点铺到小球位置,再用软尺量细绳长度,得到距离。
(4)完整描述:“小球位于起点的XX方向,距离XX厘米处。”
实践操作:各组任选轨道上2个点(如中间位置、终点),按上述方法描述小球位置,填写记录:
① 小球停在终点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② 小球在轨道中间位置时,位于起点的____方向,距离____cm处。
(三)测试分析
1. 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
操作步骤:
(1)用标签纸将过山车轨道按形状分成若干段(如直线段、曲线段)。
(2)从起点释放小球,观察每段轨道上小球的运动路线。
(3)重复3次,记录每段轨道的运动形式(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
交流总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做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运动形式随轨道形状变化而变化。”
2. 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
提出问题:“不同过山车的小球运动快慢一样吗?如何比较?”
明确方法:
(1)测量较短过山车的轨道长度,在较长过山车轨道上量出相同距离,用橡皮泥做终点标记。
(2)取两颗相同的小球,从两过山车起点同时释放,用秒表记录到达终点的时间。
(3)重复3次,将数据排序后取中间值作为最终时间。
分组实验:各组与其他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数据:
分析发现:“在相同距离下,小球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
(四)改进完善(约10分钟)
讨论改进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结合测试结果分组讨论,教师补充:
增加起点高度或降低终点高度(增大坡度,提升初始速度)。
使用更光滑的轨道(减少摩擦力)。
减少曲线轨道,增加直线轨道(曲线运动阻力更大)。
制定改进计划:各组针对自己模型的问题(如“脱轨”“速度慢”),选择1-2种方法,简要记录改进步骤(如“将起点支架加高5厘米,打磨曲线轨道接口”)。
(五)课堂总结
回顾梳理:“今天我们通过测试,学会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小球位置,观察了直线和曲线运动,比较了运动快慢,还找到了改进过山车的方法。”
拓展延伸:“课后大家可以按照改进计划完善模型,下节课我们展示优化后的过山车!”
六、板书设计
3.8 测试“过山车”
评估标准:
总长2米以上 | 直线+曲线轨道 | 小球不脱轨 | 合作完成
测试内容:
描述位置:方向(方向盘)+ 距离(软尺/细绳)
运动形式:直线运动(直线轨道)、曲线运动(曲线轨道)
比较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重复实验取中间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