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本标注:
子目1: :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52-53页;结合学案下表;梳理英国、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史实。(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阅读教材53页“历史阅读”,客观评价法国大革命。阅读教材53页《法国民法典》,客观评价拿破仑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写在书上)
|史学新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其原因在于国家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虽然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子目2: :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
1.开始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立法权:国王→议会(1)内容: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立法权,财政权等(2)意义:●●①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②英国实行议会(上院贵族)和国王集体统治(国王还拥有行政权),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2.正式确立-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内阁总揽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的确立完善--行政权:国王→内阁(首相)3.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利重心转移:贵族民主→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公民民主(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重新分配议会议席(减少农村土地贵族的席位,增加城市新兴城市资产阶级的席位)(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1)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2)国王“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象征性、礼仪性的国家元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3)议会权力至上(实行代议制,掌握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中心)(4)内阁是核心(掌握行政大权,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5)三制合一:君主制、民主制与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体现了权力斗争的妥协)5.政党政治:①英国是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②评价: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里既斗争又相互妥协;有利于相互竞争,监督和制衡,防止执政党专横和滥用权力。6.影响:●●●●(1)政治:①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避免专制独裁。②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避免暴力冲突。(2)经济: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3)外交: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5)世界: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典范。
(1)运行机制:①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②如议会对政府不信任,要么垮台,要么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选择权最终归属选民)③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掌握行政权,同时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权力分配:①首相:政府首脑,拥有行政、立法创议权等国家大权,有权提名内阁成员;②内阁:国家政府,与首相共进退,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③国王: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在对外交往中代表国家;④议会: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并拥有监督权。
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完善--1787年宪法1.历史背景:(1)可能性:①前提条件:1776-178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②理论来源:启蒙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2)必要性:邦联制的弊端--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治无权、经济无钱、军事无力),阻碍经济、政治发展,威胁国家安全2.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1)内容:①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如何调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联邦权力大于各州权利,各州具有自主性意义: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制(如何调和联邦政府的关系?)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最高法院(司法权)③人民主权原则(2)原则:●●●●(3)评价:●●●●①法制方面: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政治方面: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国家独立);联邦制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权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③经济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隐患;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不承认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4)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确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3.完善----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1)两党制演变历程: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两党对峙格局形成(驴象之争)→1860年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两党交替执政至今。(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与总统制相结合,总统选择与国会议员选举受两党控制(3)本质:两党虽有很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4)影响:积极:①相互监督之效,限制滥用权力,推动美国民主制度进一步发展②两党轮流执政,调整政策,满足民众某些要求,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消极: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4.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1)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2)过程: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1862年《宅地法》------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内战结束(3)影响:●●进步:①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统一了国内市场,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②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进一步完善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局限:黑人仍备受歧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之黑人运动,马丁路德金)
【重点突破2】1787年宪法的“妥协性”表现●●联邦政府内部立法权归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中央与地方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构成了一种制衡。大州和小州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南方与北方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两党制国会与总统选举都从两党中产生,多数党主导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监督,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
(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1.背景:(1)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进行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3)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2.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原因●●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表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1票多数),其颁布标志着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2)内容:●●产生任期权利行政权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7年,可连选连任①行政权②国家元首、军队统帅; ③任免权、缔约权、特赦权;④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总理)议会多数党;总理(众议院多数党领袖)由总统任命,总理提名组阁经总统批准、任命。内阁(总理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政府),权利很小,但对议会负责。立法权参议院由地方参议会间接选出9年,每3年改选其中1/3①立法权(国家权力中心);②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③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总统,总统对议会负责;④行政监督权。众议院成年男子直接选出(普选)4年司法权最高法院由参议院授权组成终身制司法权(3)特点:①一票共和;②总统和参议院权利很大,又相互制约;③共和派与保皇派相互妥协的产物。(4)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子目3: :关注“学习聚焦”
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②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铁血政策、俾斯麦);③根本原因:德意志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方式:自上而下王朝战争。3.过程:三次王朝战争:①1864年的普奥对丹麦;②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的普法战争。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产生权利行政权皇帝世袭,终身制①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掌握国家大权;②有权任免官员;统帅军队,宣战、媾和、缔约,决定对外政策;=召集和解散议会等;④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有一定的立法权)。宰相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内阁首脑,掌握行政大权,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组成(议长由宰相担任。)权力大,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审批法律)帝国议会成年男子直接选举产生(民主色彩)权力小,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无任何行政监督权5.评价:●●积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促进了意大利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消极:但由于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在政治上、经济上保留着封建残余,造成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四.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背景(1)内忧:德川幕府的腐朽统治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①政治上:腐败的封建统治,统治阶级分化,社会矛盾尖锐。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2)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的加深(1853年“黑船事件”: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签订)(3)条件: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2.倒幕运动:尊王攘夷→武装倒幕→1868年建立明治政府,倒幕成功。3.内容●●(1)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度;(2)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3)土地改革:废除了领主土地所有制;(4)殖产兴业:建立军事工业、基础工业、国企;扶植私人企业;(5)文明开化:教育、思想近代化;(6)颁布宪法:学习普鲁士,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7)建立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常备军(皇军)【重点突破3】日本明治维新“三大政策”①“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是为了防止和抵抗外国入侵,同时也是为了对内加强镇压、对外侵略扩张。②“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基本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直至动用国库资金,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成长。③“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采取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以至生活方式,为封建落后的日本迅速变成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社会变革运动。4.影响:●●●●(1)经济: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2)政治: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基本确立了天皇制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带有浓厚的封建性。(3)军事: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富国强兵梦得以实现。(4)对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知识深化2】.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理论依据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建立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建立过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体现原则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2)影响A.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B.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