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9张PPT)24第24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抽丝剥茧 考点突破作业手册答案速查【听】答案速查【作】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文化的民族 性与多样性 2024·安徽卷,10; 2023·江苏卷,11;2022·江 苏卷,8;2022·湖南卷,11 高考命题常以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试题情境。重点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文化交流的措施。考点 考题 考情分析文化交流与 文化交融 2024·北京卷,14; 2023·浙江1月选考,20; 2023·湖南卷,20(2)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特别是近年来,立足中华文化“走出去”,考查意义和措施的试题较多正确对待外 来文化 2024·湖南卷,11; 2024·山东卷,9 (续表)独特标识精神根基核心和灵魂内在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重要动力相互学习文化发展繁荣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文化具有民族性含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体现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作用与 地位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续表)[提醒]民族文化的两个表现(1)精神层面:体现在民族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2)物质载体层面: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民族习俗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样性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形成 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 对待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续表)[提醒]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只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1.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等同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2.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民族文化对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4.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考向一 文化的民族性【典例1】 [2024·全国甲卷]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②③正确。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考向二 文化的多样性【典例2】 [2024·安徽卷]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应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各族文化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对本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③对世界文化: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续表)[提醒]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项目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表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 性和特征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历 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联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性 与普遍性的关系 项目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错误 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 律,就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就 否定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 流、借鉴与融合的必要性 (续表)3.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别 界定 表现 文化交流是指彼此间文 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 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 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 式(语言、报刊、网络等) 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别 侧重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 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 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 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发展 状态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续表)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别 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 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 政治、社会的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 提和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和发展。所有的文 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续表)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4.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日趋同一、渐趋融合。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5.各民族文化之间有优劣之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坚持文化优劣之分的观点属于文化霸权。考向一 文化交流【典例1】 [2024·江西卷]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不选。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借题发挥明确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意义文化交流 与交融 文化意义: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繁荣,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社会意义: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经济、政治发展人文意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进民族相互了解政治意义: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考向二 文化交融【典例2】 [2024·北京卷]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①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②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 ③旨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④可以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①正确。区域国别学本身就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故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②正确。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是研究的内容而不是目的,且研究的不只是发达国家,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组织的内容,不涉及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④不选。故本题选A。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①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②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醒]实现文化发展,从纵向看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横向看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正确 态度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醒]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加强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守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续表)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文化 角度 ①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③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增强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理解社会 角度 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能够拉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推动国家间的交流和交往(续表)(2)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措施文化需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需求,着眼于世界文化共性文化创新 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立足中国实践,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手段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传播手段,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文化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自信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作用传播能力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续表)1.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2.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以外来文化为主,大胆吸收古代有益文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否定自我、全盘吸收。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向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坐落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的玑衡抚辰仪【典例】 [2024·山东卷]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和实生物”意为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而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中国将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象征着中斯友谊,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故本题选B。作业手册一、选择题1.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携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黎族苗族文艺工作者,赴巴黎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弘扬中国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拉近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法国人民认同中华文化 ③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题干强调中法文化交流,不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不符合题意。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表述错误。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赴巴黎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③④符合题意。2.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何尊,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多语种的《红楼梦》绘画本,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3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纳入保藏范围,目前已典藏十大类版本、2500余万册/件藏品、上万件展品。这有利于( )①回归文化传统,夯实文化创新根基 ②推动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③传承中华文明历史,赓续中华文脉 ④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增强其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回归文化传统”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①④错误。3.2024年4月,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 )①充分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 ②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③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 ④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②④正确。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①排除。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有利于促进中法文明互鉴互惠,但“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③排除。4.2024年4月29日,首届中国和塞尔维亚文化交流论坛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中塞两国的约50名专家学者、政府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塞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塞文明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文化交流( )①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文化趋同 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实现文化趋同,②错误。来自中塞两国的约50名专家学者、政府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塞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塞文明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这说明文化交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③④符合题意。5.[2025·江苏扬州期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通过舞蹈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青绿蹁跹,漫溯时空,引人入梦千里江山。这部作品不仅在全国进行多场巡演,还相继走进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青绿印记。开展此类活动有利于( )①加强交流互鉴,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②讲好中国故事,开创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获得普遍认同 ④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积极的部分和消极的部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不起引领作用。①错误。该舞蹈诗剧在全国进行多场巡演,同时还走出了国门,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开创文化交融的新局面,②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获得普遍认同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且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③错误。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该舞蹈诗剧走进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有利于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④正确。6.[2025·陕西汉中月考]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①有利于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贡献更多中国色彩②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③对彰显文明优势,提升我国的文化渗透力、感染力影响深远 ④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解析]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文化内涵,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能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并增添中国色彩,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文化渗透的说法属于文化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③错误。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让更多国际人士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④正确。故本题选C。7.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举办期间,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的举办有利于( )①增加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共同核心价值观②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中意两国基本国情、国家利益等不同,无法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①说法错误。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②符合题意。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符合题意。文化认同指的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④说法错误。8.[2025·河南名校联盟月考]2024年10月,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正式签署了关于举办“2025中沙文化年”的执行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沙两国将于2025年举办文化年,期间双方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各自丰富的文化和遗产。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有利于( )①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及沙特民众的认同感 ②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不断丰富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④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中沙两国将于2025年举办文化年,对于中方来说,这有利于推动中沙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②④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沙特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说法不妥,①排除。丰富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9.[2025·河北张家口月考]2024年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深入研讨对话,提供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大会的举办( )①以回溯人类思想之源为价值旨归 ②能够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 ③有利于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 ④有利于人们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深入研讨对话,有利于回溯人类思想之源,但不是其价值旨归,①排除。古典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对古典文明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解决现代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有益的智慧启示,②符合题意。大会邀请各国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古典文明,这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③符合题意。应该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排除。故本题选C。10.[2025·广东广州期中]2024年9月25日至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①错误。“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符合题意。该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该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④正确。11.[2025·河北保定期中]2024年,中法建交步入甲子之年。中法同为文化大国,两种文明虽远隔万里,却始终彼此欣赏、相互借鉴。“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包含了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精彩合作项目。中法两国文化交流( )①有助于深化两国间情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②有助于增强中法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③有助于求同化异,消除两国文化的差异隔阂④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繁荣发展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携手举办的“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包含了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精彩合作项目。这有助于深化两国间情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繁荣发展世界文化。①④正确。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中法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认同,各民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②错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有助于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化异,且不能消除两国文化的差异,应维护文化的多样性,③错误。12.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艺术创造活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 “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从中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③不符合题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不同文化,故④表述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5·山东菏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骨文应该‘活起来’!”安阳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甲骨文的身影。高铁安阳东站,有甲骨文站名;安阳文体中心,装饰墙上能触摸甲骨文;市区主要公交站点、3.6万多套道路窨井盖,处处有甲骨文、殷墟元素;全市105座甲骨文书屋,“成为百姓身边的诗和远方”。近年来,安阳力推“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在安阳市一些学校里,有甲骨文化长廊、甲骨大道、甲骨文化主题区角等,甚至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随处可见师生的书法作品。视听作品更能吸引年轻人参与。大型歌舞剧《甲骨文》、网络电影《天命玄女》等广为人知。甲骨文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甲骨文及中国古文字巡展、《汉字》巡展等活动,在国际上引起了“甲骨文热”,不断提升甲骨文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功能、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知识,阐述甲骨文“活起来”的意义。[答案]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甲骨文进社区、进校园及其视听作品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甲骨文走出国门巡展,能够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解析] 立足文化功能角度,主要涉及文化创新,以及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立足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主要涉及文化的交流借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①独特标识 ②精神根基 ③核心和灵魂 ④内在要求 ⑤认同本民族文化 ⑥重要动力 ⑦相互学习 ⑧文化发展繁荣 ⑨文化复古主义 ⑩全盘西化论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点一易错澄清1.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等同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4.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考向研析【典例1】C【典例2】C考点二易错澄清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4.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5.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坚持文化优劣之分的观点属于文化霸权。考向研析【典例1】D【典例2】A考点三易错澄清1.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2.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向研析【典例】B一、选择题1.D 2.C 3.C 4.D 5.D 6.C 7.C 8.C 9.C 10.D 11.B 12.A二、非选择题13.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甲骨文进社区、进校园及其视听作品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甲骨文走出国门巡展,能够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主干构建 知识导引①独特标识 ②精神根基 ③核心和灵魂 ④内在要求 ⑤认同本民族文化 ⑥重要动力 ⑦相互学习 ⑧文化发展繁荣 ⑨文化复古主义 ⑩全盘西化论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点一【易错澄清】1.纠正: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并不等同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2.纠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纠正: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4.纠正: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考向研析】典例1 C [解析]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其传播方式创新,①错误。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②③正确。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社会实践,而不是人们的精神追求,④错误。典例2 C [解析]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应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各族文化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考点二【易错澄清】1.纠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纠正: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纠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4.纠正: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5.纠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坚持文化优劣之分的观点属于文化霸权。【考向研析】典例1 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不选。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典例2 A [解析]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体现了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①正确。区域国别学本身就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故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②正确。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是研究的内容而不是目的,且研究的不只是发达国家,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组织的内容,不涉及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④不选。故本题选A。考点三【易错澄清】1.纠正: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2.纠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纠正: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纠正:对待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考向研析】典例 B [解析] “和实生物”意为实现了和谐,万物即可生长发育,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①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而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中国将复制品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象征着中斯友谊,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④正确。故本题选B。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含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作用与 地位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提醒] 民族文化的两个表现(1)精神层面:体现在民族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2)物质载体层面: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民族习俗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样性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形成 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 对待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提醒]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二,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只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1.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纠正: 2.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纠正: 3.民族文化对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纠正: 4.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纠正: 考向一 文化的民族性【典例1】 [2024·全国甲卷] 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考向二 文化的多样性【典例2】 [2024·安徽卷] 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对本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对世界文化: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提醒]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项目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世界的表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联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错误 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就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就否定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必要性3.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界定 表现 文化交流是指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侧重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发展 状态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和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1.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纠正: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纠正: 3.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锋而丰富。纠正: 4.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日趋同一、渐趋融合。纠正: 5.各民族文化之间有优劣之分。纠正: 考向一 文化交流【典例1】 [2024·江西卷] 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借题发挥明确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意义文化交流 与交融 文化意义: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繁荣,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社会意义: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经济、政治发展 人文意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推进民族相互了解 政治意义: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考向二 文化交融【典例2】 [2024·北京卷] 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的交叉学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推动着我国区域国别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区域国别学研究 ( )①立足时代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②有助于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了解 ③旨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风俗人情 ④可以开创我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合作的新局面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①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②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醒] 实现文化发展,从纵向看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横向看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源泉是社会实践。2.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原因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正确 态度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醒]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加强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守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文化 角度 ①有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增强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理解社会 角度 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能够拉动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推动国家间的交流和交往(2)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措施文化 需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需求,着眼于世界文化共性文化 创新 创新本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立足中国实践,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 手段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拓宽文化传播手段,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文化 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 自信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作用传播 能力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纠正: 2.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以外来文化为主,大胆吸收古代有益文化。纠正: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否定自我、全盘吸收。纠正: 4.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纠正: 考向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典例】 [2024·山东卷] 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坐落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的玑衡抚辰仪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D [解析] 题干强调中法文化交流,不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不符合题意。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表述错误。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赴巴黎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③④符合题意。2.C [解析] “回归文化传统”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是平等的,①④错误。3.C [解析] 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②④正确。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①排除。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有利于促进中法文明互鉴互惠,但“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的说法夸大了这一活动的意义,③排除。4.D [解析] 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实现文化趋同,②错误。来自中塞两国的约50名专家学者、政府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塞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塞文明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这说明文化交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③④符合题意。5.D [解析]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积极的部分和消极的部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不起引领作用。①错误。该舞蹈诗剧在全国进行多场巡演,同时还走出了国门,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开创文化交融的新局面,②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获得普遍认同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且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③错误。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该舞蹈诗剧走进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有利于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④正确。6.C [解析]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文化内涵,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能够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并增添中国色彩,①正确。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②错误。文化渗透的说法属于文化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③错误。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让更多国际人士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④正确。故本题选C。7.C [解析] 中意两国基本国情、国家利益等不同,无法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①说法错误。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②符合题意。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符合题意。文化认同指的是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④说法错误。8.C [解析] 中沙两国将于2025年举办文化年,对于中方来说,这有利于推动中沙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②④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沙特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说法不妥,①排除。丰富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9.C [解析] 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深入研讨对话,有利于回溯人类思想之源,但不是其价值旨归,①排除。古典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对古典文明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解决现代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有益的智慧启示,②符合题意。大会邀请各国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古典文明,这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③符合题意。应该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排除。故本题选C。10.D [解析]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①错误。“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符合题意。该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该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④正确。11.B [解析] 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携手举办的“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包含了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精彩合作项目。这有助于深化两国间情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繁荣发展世界文化。①④正确。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强中法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不是认同,各民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②错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有助于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化异,且不能消除两国文化的差异,应维护文化的多样性,③错误。12.A [解析] “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从中可以看出,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③不符合题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不同文化,故④表述错误。13.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甲骨文进社区、进校园及其视听作品的创新,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甲骨文走出国门巡展,能够实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解析] 立足文化功能角度,主要涉及文化创新,以及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立足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主要涉及文化的交流借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选择题1.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携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黎族苗族文艺工作者,赴巴黎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弘扬中国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拉近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法国人民认同中华文化 ③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何尊,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多语种的《红楼梦》绘画本,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3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纳入保藏范围,目前已典藏十大类版本、2500余万册/件藏品、上万件展品。这有利于 ( )①回归文化传统,夯实文化创新根基 ②推动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③传承中华文明历史,赓续中华文脉 ④彰显中华文化优越性,增强其影响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2024年4月,由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殿、博物馆及国家园林公共机构联合主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该展览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3个单元,展现中法文化交流史。这一中法文化交流盛举 ( )①充分体现了两国文化的优越性 ②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与发展 ③奠定了中法文明互鉴互惠的基础④展示了世界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2024年4月29日,首届中国和塞尔维亚文化交流论坛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来自中塞两国的约50名专家学者、政府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探讨中塞文化交流的发展历程、中塞文明对话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塞人文交流新机遇。文化交流 ( )①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文化趋同 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④为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2025·江苏扬州期中]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蓝本,通过舞蹈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青绿蹁跹,漫溯时空,引人入梦千里江山。这部作品不仅在全国进行多场巡演,还相继走进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青绿印记。开展此类活动有利于( )①加强交流互鉴,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引领作用 ②讲好中国故事,开创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获得普遍认同 ④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5·陕西汉中月考]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①有利于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贡献更多中国色彩 ②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 ③对彰显文明优势,提升我国的文化渗透力、感染力影响深远 ④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可见度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7.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举办期间,中意两国文物部门代表、专家代表围绕中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验开展对话,杭州、维罗纳等中意结好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机构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交流。中意世界文化遗产地结好论坛的举办有利于 ( )①增加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形成共同核心价值观②开展文物保护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③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5·河南名校联盟月考] 2024年10月,中国和沙特阿拉伯正式签署了关于举办“2025中沙文化年”的执行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沙两国将于2025年举办文化年,期间双方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各自丰富的文化和遗产。从中方的角度看,这有利于 ( )①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以及沙特民众的认同感 ②积极推动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③不断丰富文化市场,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 ④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5·河北张家口月考] 2024年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围绕“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的主题深入研讨对话,提供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大会的举办( )①以回溯人类思想之源为价值旨归 ②能够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 ③有利于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互鉴 ④有利于人们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0.[2025·广东广州期中] 2024年9月25日至27日,“良渚·世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与传播系列活动在希腊成功举办。通过良渚文明主题展览、交流沙龙、青年体验活动、招募“良渚推介官”等活动,观众沉浸式、多角度体验了良渚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 )①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活动可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1.[2025·河北保定期中] 2024年,中法建交步入甲子之年。中法同为文化大国,两种文明虽远隔万里,却始终彼此欣赏、相互借鉴。“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包含了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的数百项精彩合作项目。中法两国文化交流 ( )①有助于深化两国间情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②有助于增强中法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③有助于求同化异,消除两国文化的差异隔阂 ④有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繁荣发展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2.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近年来,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这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激发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艺术创造活力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二、非选择题13.[2025·山东菏泽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骨文应该‘活起来’!”安阳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甲骨文的身影。高铁安阳东站,有甲骨文站名;安阳文体中心,装饰墙上能触摸甲骨文;市区主要公交站点、3.6万多套道路窨井盖,处处有甲骨文、殷墟元素;全市105座甲骨文书屋,“成为百姓身边的诗和远方”。近年来,安阳力推“甲骨文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在安阳市一些学校里,有甲骨文化长廊、甲骨大道、甲骨文化主题区角等,甚至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随处可见师生的书法作品。 视听作品更能吸引年轻人参与。大型歌舞剧《甲骨文》、网络电影《天命玄女》等广为人知。 甲骨文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甲骨文及中国古文字巡展、《汉字》巡展等活动,在国际上引起了“甲骨文热”,不断提升甲骨文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功能、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知识,阐述甲骨文“活起来”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作业正文.docx 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作业答案.docx 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听课正文.docx 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听课答案.docx 第24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