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程标准:①、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改革开放的进程;②、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意义;
子目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175页导言部分;结合【拓展1】;围绕“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理解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75页正文;176页“史料阅读”;结合学案【拓展2】、【拓展3】;深度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3:阅读教材176页;结合学案【拓展4】;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的重新构建。(课本标注、课本补充)
【拓展1】两个凡是及实质:1977年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其实质: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拓展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1.背景:●●①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②经济上: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③思想上: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奠定思想基础。④领导层:高层密集出国访问形成了改革开放的高度共识。⑤外部:改革开放前的有利国际环境。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开始明朗化。2.内容●●●●思想路线“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审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法制建设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恢复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重点突破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①思想路线:由“左”倾错误到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由个人崇拜到集体领导(邓小平);④对外政策:由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拓展4】民主法制的重新构建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效的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北京)(1)内容:审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3.修订宪法:1982年宪法(1)内容: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2)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子目2:改革开放进程: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177页第1段;结合学案右图、【拓展5】;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线索。(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77页第2段;178页第1段;结合学案【拓展6】;按照时间轴梳理改革开放深化的基本史实。(课本标注)问题3:阅读177页“历史纵横”、178页“历史纵横”;了解“三步走”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史实。(课本标注)问题4:阅读【拓展7】;深度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重点掌握、课本补充)问题5:阅读【拓展8】、【拓展9】、【拓展10】;深度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重点掌握、课本补充)问题6:阅读【拓展11】、【拓展12】等;深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和内容。(重点掌握、课本补充)问题7:阅读【拓展15】;深度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影响。(重点掌握、课本补充)
【拓展5】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拓展6】改革开放的深化
【拓展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内容经济体制:1978年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基层自治制度)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为产业优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拓展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2)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3)过程:①初步尝试:1978-1984特区试点( “扩权让利”、厂长负责制 )②全面开展:●●●●:A.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初期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③深化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项目改革前改革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政企不分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确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济)负责制)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组织形式政企合一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4)意义:●●●●(1)积极:①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②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2)消极:存在一定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拓展9】现代企业制度: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还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营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1993 年 12 月通过相关法律,1994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拓展10】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国有企业改革(如股份制);②价格体制改革:放开价格管制,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价格,③市场准入改革: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多种所有制,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④金融体系改革:⑤社会保障体系改革;⑥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拓展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旧体制束缚: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生产力发展。②改革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③思想理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复杂背景:①国外形式压力很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市场经济体制在各国普遍确立;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迅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②国内阻力重重(无法突破对计划和市场的固有认知,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发展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在高声呼唤“姓资姓社”,在强调“两种改革观”的同时,防止和平演变一度成为主流思想。理论家出来总结“苏东波”的教训,认为应当将“反和平演变”提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为中心”应当变成两个中心,“反和平演变”也应当成为一个中心。解放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①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②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可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 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评价:① 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深化进入新阶段 ② 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设定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改革目标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是确立目标;2001年左右初步建立)
【拓展1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拓展13】记不准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 项目时间节点详情对内改革的关键时间节点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外开放的关键时间节点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时间节点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拓展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1)计划与市场: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分配方式: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4)改革空间: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改革目标: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市场经济深入: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7)市场经济配套: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
【拓展15】对外开放:1.背景:①封闭自守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③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总体走向缓和;2.过程:下图3.特点:●●①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②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4.意义:①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善国计民生;②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法制的完善,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③改变中国人思想观念和封闭心态。
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有三大原则,其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第二是必须坚持计划经济,第三是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反过来说就是三大戒律:一不能搞私有产权,二不能搞市场经济,三不能搞雇工剥削。现实:个别到深圳参观的老同志手捧五星红旗老泪纵横:“这里只剩下这面红旗是红色的了!”有很多人认为特区是租界,有人批评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
具体解释为:①“全方位”: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②“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不断推进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③“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子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结合学案下表;梳理教材178-179页的基础知识。(课本标注)
【拓展16】当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破除了对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破除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破除了对公有制的崇拜)
【拓展17】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历史时期土地政策核心特点调整原因效果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动员农民支持革命。农民获得土地,革命积极性高涨,但政策较为激进。全面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双减双交”)。团结地主抗日,巩固统一战线。缓和阶级矛盾,保障农民权益,扩大抗日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动员农民支援战争解放区农民参军支前热情高涨,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时间内容影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将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个体劳作变为集体生产。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拔高公有化程度。“一大二公”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二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960年原因: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核心--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提供了条件。21世纪初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内容: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
【知识深化7】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模仿(1949年-1956年)探索(1956年-1976年)创新(1978年至今)内容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此时我国处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努力,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从1956年到1976年“文革”结束,此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但总的趋势是向前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同时,推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