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考点一● 必备知识1.(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2)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范围2.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 越高 固定不变 时间和环境3. ①—c—Ⅲ ②—b—Ⅳ ③—e—Ⅰ ④—a—Ⅱ ⑤—d—Ⅴ4.(1)生物种群 (2)分层 镶嵌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5.阳光、温度和水分 外貌和结构 萌发6.占用资源的情况 栖息地 种群密度 环境资源 物种 生物与环境【考点易错】(1)× (2)× (3)× (4)× (5)√ (6)√[解析] (1)“一块农田的所有动植物”并没有包含该地域中的所有生物种群,如没有包含微生物,故不能构成一个群落。(2)种群密度过大,大鲈鱼会吃掉小鲈鱼,这属于种内竞争,捕食描述的是种间关系。(3)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把卵产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蜾蠃虽然是一种寄生蜂,但其以螟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长句拓展】(1)镶嵌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两种鸟类食物种类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所占用资源情况不同(3)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典型例题1.B [解析] 类型①为中性关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极少或根本不存在,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A正确;类型②为竞争关系,两个物种争夺资源,竞争能力相差不大时此消彼长,竞争能力相差较大时会淘汰其中一种生物,B错误;类型③为寄生或捕食,两个物种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C正确;类型⑥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正确。2.B [解析] 图甲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即呈现先增先减变化的为被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图甲中一个猎物周期的变化规律与图乙的相对应,可知①— Ⅳ,②— Ⅲ ,③—Ⅰ,④—Ⅱ,B正确。3.D [解析] 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B正确;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是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也有关,如株高等,D错误。4.C [解析] 光质、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层次性,A正确;该湖泊具有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在冬季,斜温层的温度和氧气含量随水深发生的变化不大,C错误;在每个层次上活动的动物种类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D正确。5.C [解析] 在同一群落中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故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长时间完全相同的情况,A正确;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也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B正确;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非重叠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6.A [解析] 根据题意,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根据题意,a、b为植物,因此两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被植食性动物取食后,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当食物链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及排遗物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时,这些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既受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该生境中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生态位分化指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食物不同(食性上的特化)、活动时间不同(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程度,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是不同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各种资源如栖息空间、各种食物的利用率,D正确。考点二● 必备知识1.(1)取样器取样法 (2)①记名计算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②目测估计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2.(1)简易采集 (2)①便于空气流通 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 ②小 避免小动物被吸走【考点易错】(1)× (2)√ (3)× (4)× (5)× (6)√[解析] (1)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3)不同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同一地块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温度、湿度等不同,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同。(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5)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不能忽略不计,可记为“待鉴定××”, 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典型例题1.C [解析] 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正确;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B正确; 土壤中小动物既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XX”,并记录它们的特征,D正确。2.A [解析] 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采集的粪便来自哪些动物,可以推测动物多样性程度,A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及丰富度,动物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栖息地,还包括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仅通过红外相机拍摄获取信息不完善,无法调查其生态位,B错误;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不断扩大样方面积,直至统计到的植物种数不变时,此时的数目为保护区内植物的丰富度,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采用样方法是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考点三● 必备知识1.(1)外貌特征 草原生物群落 (2)不均匀 少 多 (3)①非生物环境 ②时空条件 物种 (4)①水生 陆生 ②浮游植物2.(1)另一个群落 (2)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土壤条件 种子 繁殖体 缓慢 较快 较多 较少 人类活动 增加 相对稳定 (3)速度和方向【考点易错】(1)× (2)× (3)× (4)√ (5)√ (6)×[解析] (1)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3)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6)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也可能是有利的,如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可使群落向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长句拓展】(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2)物种数量、群落层次(3)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典型例题1.C [解析] 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不一定都多,A错误;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乔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B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荒漠全年炎热干燥,故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C正确;热带荒漠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错误。2.D [解析]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3.(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 (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类群。经典真题·明考向1.D [解析] 过度放牧不仅会改变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也有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A错误;组成群落的不同生物种群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但彼此没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就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森林群落中林冠层的郁闭度会影响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2.C [解析] 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种间竞争更小,A、B正确; 自然保护区杂食性鸟类物种数量少,比其他生境的杂食性鸟类有更窄的生态位,C错误;城区杂食性鸟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3.C [解析] 土壤的理化性质(如湿度、酸碱度等)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错误;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也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适度的砍伐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有时是有正面意义的,D错误。4.(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2)大 S5 S6(3)物种S3和物种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在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的相似度较高(4)S3 S4 S2与S3、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3、S4与物种S2在活动时间上几乎不重叠[解析] (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动物干扰少。(2)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由表格可以看出,S1与S5、S6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S5和物种S6。(3)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S3和物种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在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的相似度较高,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4)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由表格信息可知,S2与S3、S4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S3、S4与物种S2在活动时间上几乎不重叠,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S3和物种S4。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课标 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4.教学活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点一群落的结构(固本·识记类)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注意]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种群为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群落为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3.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拓展]与种间关系有关的几组概念辨析共同点 区别原始 合作 共同在一起时对双方都有利 双方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互利 共生 双方分开后出现两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种内 竞争 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 同种生物之间种间 竞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2)类型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模型现象 现象 常呈 分布决定 因素 地形变化、 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 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5.群落的季节性6.生态位考点易错·明辨析(1)一块农田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一个群落。()(2)种群密度过大,大鲈鱼会吃掉小鲈鱼,这属于捕食关系。()(3)[2021·福建卷]“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4)[2021·江苏卷]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6)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2P28“思考·讨论”](1)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 分布;同一生境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2)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据表说明理由: 。(3)虽然鸟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但不同鸟类占据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 。命题角度一种间关系的判断及分析1.[2024·湖南雅礼中学二模]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个体之间既可以彼此影响,也可以互不干扰,如果彼此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无利也无害,那么两个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关系类型 物种A B① 0 0② — —③ + —④ — 0⑤ + 0⑥ + +A.类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较少B.类型②中的两种生物利用有限的资源一定会淘汰一种生物C.类型③中的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D.若两种生物关系为类型⑥,两者分开之后可能能独立生活2.[2024·安徽安庆三模]运用模型可对认识对象作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图甲和图乙均表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一个猎物周期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ⅡB.②—ⅢC.③—ⅣD.④—Ⅰ图示解读五种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种间竞争捕食[注意](1)两种生物间可存在不止一种种间关系,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鹰和蛇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2)捕食曲线中被捕食者的判断:在同一周期内,数量先变化(上升或下降)者,为被捕食者。命题角度二群落空间结构的判断及分析3.[2024·河北邯郸二模]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C.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而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4.[2024·江苏南京二模]如图是北温带湖泊的分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质、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B.该湖泊具有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冬季和夏季时,斜温层的温度和氧气含量都会随水深发生明显的变化D.在每个层次上活动的动物种类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关于群落结构的易错点(1)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如“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命题角度三生态位5.[2024·福建福州模拟]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其在群落中的作用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中的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长期完全相同的情况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C.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6.[2023·江苏卷]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生态位的变化与重叠(1)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2)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①生态位完全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考点二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探究型)1.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2)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① 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 的物种。② 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等等。2.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1)方法:诱虫器采集法(使用诱虫器)、 法(使用镊子、吸虫器等)。(2)采集小动物的两种装置①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 。利用诱虫器采集主要是利用了土壤动物 。②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 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注意]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既可以杀死动物,又利于保存。3.实验流程4.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高温”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道名称”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考点易错·明辨析(1)[2024·山东卷]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只能用目测估计法。()(2)[2022·海南卷]为探究校内植物园土壤中的细菌种类,采样时应随机采集植物园中多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3)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的调查结果应一致。()(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5)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则应忽略不计。()(6)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1.[2024·河北保定二模]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统计群落物种数目时,如果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C.土壤中小动物均属于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2.[2024·山东济南二模]物种丰富度是衡量一个生物群落复杂程度的指标。下列关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采集并分析保护区内的粪便,可以推测动物多样性程度B.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以调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丰富度及其生态位C.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统计各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即可得到保护区内植物的丰富度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采用样方法是因为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且身体微小常见的四种调查方法归纳调查 方法 适用范围取样器 取样法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样方法 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或昆虫卵的种群密度标记 重捕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抽样 检测法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三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固本·识记类)1.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项目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生存 环境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 湿润或较湿润物种 数量 较少群落 结构 非常简单 相对简单 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 生物 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 植物抵抗干旱能力强,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适应弱光条件,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①生活在某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 。②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即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群落是一定 下不同 的天然群聚。(4)其他生物群落①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 生物也有 生物。②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 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2.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2)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典例 裸岩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 →乔木阶段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起点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 ②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其他 的地方速度经历 阶段演替 趋向 形成新的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举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较为关键共同点 群落结构简单→复杂;物种数量逐渐 ;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 的状态(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拓展]群落演替的原因分析(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考点易错·明辨析(1)[2021·全国甲卷]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2)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3)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4)[2022·河北卷]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6)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2P44“拓展应用”]在湖泊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中,植物群落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如下:①水生植物阶段;②湿生植物阶段;③陆生植物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2)湖泊演变为森林是个漫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 (答出两点)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人类的活动外,还有 (答出两点)等。命题角度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2024·山东潍坊二模]在热带地区,存在着热带雨林、草原和荒漠等多种群落类型。相比其他群落,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更高,垂直结构更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于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都较多B.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灌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C.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D.热带荒漠相比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具有更高的恢复力稳定性命题角度二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规律2.[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3.[2023·山东卷节选]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3)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成为优势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地衣等存在。(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终点。(4)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演替所处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的群落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5)自然状况下,群落演替也有“复杂→简单”的情况存在,如土地荒漠化。经典真题·明考向1.[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2.[2024·广东卷]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3.[2024·黑吉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4.[2024·甘肃卷]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 S1 S2 S3 S4 S5 S6S1 1S2 0.36 1S3 0.40 0.02 1S4 0.37 0.00 0.93 1S5 0.73 0.39 0.38 0.36 1S6 0.70 0.47 0.48 0.46 0.71 1(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 (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 (填“大”或“小”)。那么,物种S1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 和物种 。(3)物种S3和物种S4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 。(4)已知物种S2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 和物种 ,判断依据是 。(共160张PPT)第29讲群落及其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固本·识记类)考点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探究型)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固本·识记类)经典真题·明考向作业手册备用习题答案速查【听】答案速查【作】课标要求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4.教学活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固本·识记类)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__________聚集在__________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相同时间一定地域种群(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种间空间演替范围[注意]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种群为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群落为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数目物种丰富度越高固定不变时间和环境3.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答案] Ⅲ ⅣⅠ Ⅱ Ⅴ[拓展]与种间关系有关的几组概念辨析共同点 区别原始合作 共同在一起时对双 方都有利 双方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 双方分开后出现两方或其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种内竞争 对空间和资源的竞 争 同种生物之间种间竞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4.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生物种群(2)类型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______现象 常呈______分布决定 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的不同、生物__________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分层镶嵌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自身生长5.群落的季节性阳光、温度和水分外貌和结构萌发6.生态位占用资源的情况栖息地种群密度环境资源物种生物与环境【考点易错】(明辨析)(1)一块农田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一个群落。( )×[解析] “一块农田的所有动植物”并没有包含该地域中的所有生物种群,如没有包含微生物,故不能构成一个群落。(2)种群密度过大,大鲈鱼会吃掉小鲈鱼,这属于捕食关系。( )×[解析] 种群密度过大,大鲈鱼会吃掉小鲈鱼,这属于种内竞争,捕食描述的是种间关系。(3)[2021·福建卷]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 )×[解析]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把卵产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蜾蠃虽然是一种寄生蜂,但其以螟蛉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2021·江苏卷] 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解析] 公园建成初期,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6)群落的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规律性变化。( )√【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 “思考·讨论 ”](1)从生境1到生境2再到生境3依次分布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和芦苇区,这体现了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呈______分布;同一生境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镶嵌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二者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据表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两种鸟类食物种类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所占用资源情况不同(3)虽然鸟类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但不同鸟类占据了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命题角度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分析1.[2024·湖南雅礼中学二模] 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个体之间既可以彼此影响,也可以互不干扰,如果彼此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如果用“ ”表示有利,用“-”表示有害,用“0”表示无利也无害,那么两个物种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关系类型 物种 A B① 0 0② — —③ —④ — 0⑤ 0⑥A.类型①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较少B.类型②中的两种生物利用有限的资源一定会淘汰一种生物C.类型③中的两种生物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D.若两种生物关系为类型⑥,两者分开之后可能能独立生活√[解析] 类型①为中性关系,在自然界生物群落中可能极少或根本不存在,因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可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A正确;类型②为竞争关系,两个物种争夺资源,竞争能力相差不大时此消彼长,竞争能力相差较大时会淘汰其中一种生物,B错误;类型③为寄生或捕食,两个物种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C正确;类型⑥为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D正确。2.[2024·安徽安庆三模] 运用模型可对认识对象作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图甲和图乙均表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一个猎物周期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 Ⅱ B.②— Ⅲ C.③— Ⅳ D.④— Ⅰ√[解析] 图甲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即呈现先增先减变化的为被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将图甲中一个猎物周期的变化规律与图乙的相对应,可知①— Ⅳ,②— Ⅲ,③—Ⅰ,④—Ⅱ,B正确。图示解读五种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原始合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利共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后归纳]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寄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间竞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表)[注意](1)两种生物间可存在不止一种种间关系,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鹰和蛇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的关系。(2)捕食曲线中被捕食者的判断:在同一周期内,数量先变化(上升或下降)者,为被捕食者。命题角度二 群落空间结构的判断及分析3.[2024·河北邯郸二模] 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C.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而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解析] 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是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B正确;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是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也有关,如株高等,D错误。4.[2024·江苏南京二模] 如图是北温带湖泊的分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质、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B.该湖泊具有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冬季和夏季时,斜温层的温度和氧气含量都会随水深发生明显的变化D.在每个层次上活动的动物种类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解析] 光质、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层次性,A正确;该湖泊具有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在冬季,斜温层的温度和氧气含量随水深发生的变化不大,C错误;在每个层次上活动的动物种类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D正确。关于群落结构的易错点(1)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如“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题后归纳]命题角度三 生态位5.[2024·福建福州模拟] 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其在群落中的作用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中的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长期完全相同的情况B.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C.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解析] 在同一群落中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故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长时间完全相同的情况,A正确;两个食性完全不同的种群,也可能会存在对空间位置、水源等的竞争,B正确;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非重叠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对自然界中资源的利用越不充分,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6.[2023·江苏卷] 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 为食,乙主要以植物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 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B.、 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解析] 根据题意,为植物, 为植食性动物,因此、 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 为生产者, 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根据题意,、 为植物,因此两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在被植食性动物取食后,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当食物链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以及排遗物和尸体被微生物分解时,这些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既受该生物的生理和行为、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该生境中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生态位分化指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食物不同(食性上的特化)、活动时间不同(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程度,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是不同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各种资源如栖息空间、各种食物的利用率,D正确。生态位的变化与重叠(1)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2)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题后归纳]①生态位完全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考点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探究型)1.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______________。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取样器取样法(2)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①__________法: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种。记名计算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②__________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目测估计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2.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1)方法:诱虫器采集法(使用诱虫器)、__________法(使用镊子、吸虫器等)。简易采集(2)采集小动物的两种装置①诱虫器: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利用诱虫器采集主要是利用了土壤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空气流通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②吸虫器:主要收集体型较____的土壤动物。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将其收集在试管中。小避免小动物被吸走[注意]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保存,既可以杀死动物,又利于保存。3.实验流程4.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避高温”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3)对“不知道名称”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 ”,并记下其特征)。【考点易错】(明辨析)(1)[2024·山东卷] 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只能用目测估计法。( )×[解析] 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2)[2022·海南卷] 为探究校内植物园土壤中的细菌种类,采样时应随机采集植物园中多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 )√(3)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的调查结果应一致。( )×[解析] 不同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同一地块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温度、湿度等不同,因此调查结果可能不同。(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解析] 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小动物。(5)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则应忽略不计。( )×[解析] 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不能忽略不计,可记为“待鉴定 ”, 并记录它们的特征。(6)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 )√1.[2024·河北保定二模] 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B.统计群落物种数目时,如果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C.土壤中小动物均属于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 ,并记录它们的特征√[解析] 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身体微小且活动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正确;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B正确; 土壤中小动物既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 ”,并记录它们的特征,D正确。2.[2024·山东济南二模] 物种丰富度是衡量一个生物群落复杂程度的指标。下列关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采集并分析保护区内的粪便,可以推测动物多样性程度B.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以调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丰富度及其生态位C.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统计各样方中植物的种数即可得到保护区内植物的丰富度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采用样方法是因为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且身体微小√[解析] 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采集的粪便来自哪些动物,可以推测动物多样性程度,A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及丰富度,动物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栖息地,还包括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仅通过红外相机拍摄获取信息不完善,无法调查其生态位,B错误;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不断扩大样方面积,直至统计到的植物种数不变时,此时的数目为保护区内植物的丰富度,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采用样方法是因为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错误。常见的四种调查方法归纳调查方法 适用范围取样器取样法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样方法 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或昆虫卵的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题后归纳]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固本·识记类)1.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外貌特征草原生物群落(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项目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 极度干旱;降 水稀少且分布 不均匀 半干旱;不同年 份或季节雨量 ________ 湿润或较湿润物种数量 ____ 较少 ____群落结构 非常简单 相对简单 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不均匀少多项目 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生物 特点 动植物具有耐 旱特性 植物抵抗干旱能 力强,动物善于 挖洞或快速奔跑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适应弱光条件,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续表)(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①生活在某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____________。②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即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群落是一定__________下不同______的天然群聚。非生物环境时空条件物种(4)其他生物群落①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______生物也有______生物。②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__________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水生陆生浮游植物2.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2)两种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另一个群落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典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 ②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速度 ______ ______经历 阶段 ______ ______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缓慢较快较多较少(续表)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演替 趋向 形成新的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举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 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__________较为关键人类活动(续表)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共同点 增加相对稳定(续表)(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速度和方向[拓展]群落演替的原因分析(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考点易错】(明辨析)(1)[2021·全国甲卷]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解析]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2)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3)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解析]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4)[2022·河北卷] 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 )√(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6)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总是不利的。( )×[解析] 人类干预对群落的演替也可能是有利的,如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建立人工群落等,可使群落向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 “ 拓展应用”] 在湖泊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中,植物群落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如下:①水生植物阶段;②湿生植物阶段;③陆生植物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2)湖泊演变为森林是个漫长的过程,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物种数量、群落层次(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人类的活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命题角度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2024·山东潍坊二模] 在热带地区,存在着热带雨林、草原和荒漠等多种群落类型。相比其他群落,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更高,垂直结构更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都较多B.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灌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C.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D.热带荒漠相比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具有更高的恢复力稳定性√[解析] 热带雨林动物类群的每个种群数量不一定都多,A错误;热带雨林垂直结构更复杂是因为乔木层又分为多个层次,B错误;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荒漠全年炎热干燥,故与热带草原相比,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群落不存在季节性,C正确;热带荒漠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环境条件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D错误。命题角度二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规律2.[2024·江西卷]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解析]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3.[2023·山东卷节选] 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解析]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类群。(3)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成为优势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地衣等存在。(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题后归纳](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终点。(4)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演替所处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的群落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5)自然状况下,群落演替也有“复杂 简单”的情况存在,如土地荒漠化。经典真题·明考向1.[2024·河北卷]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解析] 过度放牧不仅会改变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同时也有可能会改变群落中的优势种,A错误;组成群落的不同生物种群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但彼此没有一定的种间关系就不能构成群落,B错误;森林群落中林冠层的郁闭度会影响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2.[2024·广东卷] 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解析] 与自然保护区鸟类相比,农田的鸟类物种丰富度更低,种间竞争更小,A、B正确; 自然保护区杂食性鸟类物种数量少,比其他生境的杂食性鸟类有更窄的生态位,C错误;城区杂食性鸟的种类较多,说明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3.[2024· 黑吉辽卷]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解析] 土壤的理化性质(如湿度、酸碱度等)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错误;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也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适度的砍伐对森林群落的演替有时是有正面意义的,D错误。√4.[2024·甘肃卷] 生态位可以定量测度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生态位重叠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同一空间分享或竞争资源的情况。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山区部分野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特征,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物种10.36 10.40 0.02 10.37 0.00 0.93 10.73 0.39 0.38 0.36 10.70 0.47 0.48 0.46 0.71 1(1)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______________(填工具)对动物干扰少。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红外触发相机[解析] 物种的生态位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长时间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猛兽数量,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动物干扰少。(2)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____(填“大”或“小”)。那么,物种 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大[解析]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一资源因素(食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所以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一般相对较大,由表格可以看出,与、 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因此物种的猎物有可能是物种和物种 。(3)物种和物种 可能是同一属的动物,上表中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和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在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的相似度较高[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物种和物种 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在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的相似度较高,因此二者可能属于同一属的动物。(4)已知物种 是夜行性动物,那么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____和物种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与物种在活动时间上几乎不重叠[解析] 物种是夜行性动物,由表格信息可知,与、 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与物种 在活动时间上几乎不重叠,因此最有可能属于昼行性动物的是物种和物种 。备用习题1.下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烟粉虱和丽蚜小蜂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判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甲曲线表示烟粉虱数量变化B.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丽蚜小蜂的捕食导致死亡率升高C.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相等D.丽蚜小蜂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解析]根据曲线中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可判断二者可能为捕食关系,其中甲表示烟粉虱,乙表示丽蚜小蜂,A正确;烟粉虱和丽蚜小蜂为捕食关系,烟粉虱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丽蚜小蜂的捕食导致死亡率升高,B正确;图中两条曲线出现交点,但根据图中对应的纵坐标可知,此时烟粉虱的数量与丽蚜小蜂的数量不相等,C错误;烟粉虱是一种农作物害虫,其数量变化与其食物数量和天敌数量变化有关,丽蚜小蜂是影响烟粉虱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A.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分层现象都是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2.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分层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如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 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故选B。3.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存在的情况下,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指的是种群在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生态位一般小于实际生态位B.种间竞争的存在可能会缩小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C.大豆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会缩小大豆的实际生态位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解析]没有竞争和捕食存在的情况下,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而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种间竞争的存在可能会缩小某物种的实际生态位,因此,基础生态位一般大于实际生态位,A错误,B正确;大豆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会使大豆在相对贫瘠的土壤正常生长,增大了大豆的实际生态位,C错误;窄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大于宽生态位,种间竞争强度小于宽生态位,D错误。4. 科研人员对鄱阳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土壤动 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注:距地面深度Ⅰ:0~5 cm;Ⅱ:5~10 cm;Ⅲ:10~15 cm。A.土壤动物类群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三种生境中,竹林中的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最小C.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的特性D.取样器取样法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某些种群的密度√土壤动 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Ⅰ层 Ⅱ层 Ⅲ层 Ⅰ层 Ⅱ层 Ⅲ层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注:距地面深度Ⅰ:0~5 cm;Ⅱ:5~10 cm;Ⅲ:10~15 cm。[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阔叶林中的土壤动物丰富度最小,B错误。5.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甲、乙、丙、丁四种群落类型的代表动植物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群落 类型 甲 乙 丙 丁代表 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代表 植物 仙人掌、 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 望天树 地衣、 苔藓 尖毛草A.甲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B.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C.丙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丁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相对较少群落 类型 甲 乙 丙 丁代表 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代表 植物 仙人掌、 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 望天树 地衣、 苔藓 尖毛草√[解析]甲中代表植物为仙人掌、骆驼刺,说明甲为荒漠群落,荒漠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植被极度稀疏,动物均有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环境,A正确;乙表示森林群落,乙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和攀缘动物,B正确;丙表示苔原群落,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但生物群落依旧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错误;丁表示草原群落,主要分布在雨量不均匀的区域,两栖类、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相对较少,D正确。群落类型 甲 乙 丙 丁代表动物 蜥蜴、蛇 松鼠、蜂猴 旅鼠 斑马、狮子代表植物 仙人掌、 骆驼刺 三叶橡胶树、 望天树 地衣、 苔藓 尖毛草作业手册(限时:30分钟)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1.[2024·河北衡水三模] 新开发的稻—萍—蟹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经济、生态双赢,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光能的利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区别稻田生物群落和池塘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就是其生态位[解析] 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2.[2024·江西上饶模拟] 镰荚金合欢是草原上的一种灌木,它长有尖刺以应对小型植食性动物。举腹蚁生活在镰荚金合欢的尖刺之间,以花蜜为食,能通过叮咬大型植食性动物来保护树木。这样的合作关系使得镰荚金合欢成为当地的优势种。近年来,一种以举腹蚁为食的入侵生物——大头蚁对举腹蚁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后,它们不保护镰荚金合欢,导致当地的树木覆盖率大幅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头蚁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种群密度的限制B.镰荚金合欢能为举腹蚁提供食物以及栖息场所C.大头蚁和举腹蚁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D.大头蚁的入侵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大头蚁的种群增长大致呈“ ”形增长,大头蚁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种群密度限制,A错误;举腹蚁生活在镰荚金合欢的尖刺之间,以花蜜为食,所以镰荚金合欢为举腹蚁提供了食物以及栖息场所,大头蚁以举腹蚁为食,且大头蚁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二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B、C正确;大头蚁对举腹蚁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后,它们不保护镰荚金合欢,导致当地的树木覆盖率大幅下降,进而会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3.[2024·天津河北区二模]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注:表示斑点叉尾鱼, 表示鲢鱼。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 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 越大,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强√[解析] 据图分析,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摄取食物的种类有交叉部分,即两者捕食相同的鱼类,因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正确; 越大,该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正确; 越大,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小,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低,竞争越弱,D错误。4.[2025·广东汕头月考] 荒漠中生活着的植物主要有仙人掌科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昆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D.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因此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这种优势是可以改变的√[解析]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反映了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除了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还需要研究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不仅具有水平结构,还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一个物种是否能成为优势种,除了考虑种群的数量,还需要考虑其对群落中其他物种产生的影响,所以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但不一定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D错误。5.[2024·浙江宁波模拟] 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鼠兔与植被可构成特有的生物群落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非周期性波动C.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D.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解析] 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周期性波动,B错误;据图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食风险减小,C错误;据图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食风险增加,则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D正确。题组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6.[2024·湖北武汉二模] 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可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B.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小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土壤中各小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D.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即可全面了解校园土壤群落的结构[解析] 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只是校园土壤群落结构的一个方面,还有空间结构等,D错误。√7.科研人员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年后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样地 土壤动物 小型动物类群数/种 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种放牧 灌丛内 25 21 灌丛外 16 21 封育 灌丛内 24 28 灌丛外 17 23 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研究B.可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丰富度C.放牧和封育两块样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不大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 的酒精溶液中消毒和麻醉[解析] 可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数来估算丰富度,因为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错误。√8.[2024·山东泰安二模]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描述的是从一个群落中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下图是在甲、乙、丙三个不同群落中的8块样地上取样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B.乙群落比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高C.选择样地时要注意多选择个体数目多的样地D.与乙、丙相比,甲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高√[解析]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越高,因此,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A正确;由图可知,乙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小于丙群落,因此乙群落比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低,B错误;使用样方法来调查物种数量时,要保证随机取样,C错误;与乙、丙相比,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更高,甲所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错误。题组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9.[2024·江苏苏州二模] 某温带湿地干涸后经历了“湖泊 沙丘 草地栎树林 桦树林”的演替过程,最后维持在桦树林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沙丘演变为桦树林的过程为初生演替B.维持在桦树林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功能与收支平衡C.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最终群落一般还是桦树林D.若引入比桦树还要高的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中桦树的优势地位会被取代√[解析] 从沙丘阶段开始的演替,不具有土壤和植被条件,发生的过程是初生演替,A正确;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在桦树林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功能与收支平衡,B正确;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为原来的群落,故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最终形成的群落一般还是桦树林,C正确;群落演替的最终状态与环境有关,由于是温带湿地干涸后最终维持在桦树林阶段,说明桦树林是当地环境的适应种群,若引入比桦树还要高的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中桦树的优势地位可能不会被取代,D错误。10.[2024·河北邢台二模] 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阳光、温度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变化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解析] 由图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但物种总数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C错误。11.择伐,即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择伐后可形成林窗(即林冠层出现空隙),还可使森林不断实现局部更新,地面始终保持森林覆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择伐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C.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择伐后的森林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解析] 森林择伐后,出现林窗,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A错误;森林择伐后林窗内阳光更加充足,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B正确;择伐后还留有大量繁殖体和土壤条件,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择伐后的森林的林下植被会更加复杂,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D正确。12.[2025·广东梅州月考] 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目前常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沙丘全面固定下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沙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C.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D.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解析]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依题意,治理移动性沙丘时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在背风坡种植高秆植物,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因此推断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B正确;依题意,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更加明显,使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C正确;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错误。13.[2024·江西南昌一模] 某地一湖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经过政府大力整治,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种类丰富,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个部分C.该湖泊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 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并不能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A错误。√综合应用练14.[2024·福建龙岩三模] 红尾鸲和棕尾褐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棕尾褐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棕尾褐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野外对某地红尾鸲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最好用____________法(填“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或“声音计数法”);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音计数法对鸟类不损伤,低干扰等[解析] 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野外对某地红尾鸲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最好用声音计数法;利用声音计数法调查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损伤、低干扰等;(2)同域共存机制是指群落内存在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①在同域共存机制下,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生态位的重叠度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红尾鸲的雏鸟和幼鸟以昆虫幼虫为食,而成鸟以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这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减少种间竞争,有利于两个物种的共存不属于同域共存研究的是不同物种,而红尾鸲的雏鸟、幼鸟、成鸟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解析] ①在同域共存机制下,红尾鸲和棕尾褐鹟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因此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度会降低。这种降低的意义在于减少种间竞争,有利于两个物种的共存;②同域共存研究的是不同物种,而红尾鸲的雏鸟、幼鸟、成鸟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3)调查发现,在共存时鸟的叫声对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的分布起着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鸟活动空间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结构。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水平[解析] 调查发现,在共存时鸟的叫声对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的分布起着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两种鸟活动空间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15.[2025·重庆渝中区模拟]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荒漠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分布着柠条、猫头刺等根系发达的豆科植物,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小动物种类、细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含氮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演替阶 段 土壤小动物种类/种 细菌多样性指数Ⅰ 阶段 38 4370.2 0.06Ⅱ 阶段 47 4450.5 0.07Ⅲ 阶段 55 4430.8 0.08(1)不同的生物在群落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小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解析] 研究某物种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调查土壤小动物种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土壤小动物、大多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消费者、________,其中作为消费者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样器取样法分解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躯体微小,调查其种类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大多数细菌依赖土壤中腐殖质生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柠条、猫头刺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或动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或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解析] 柠条、猫头刺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或动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或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含氮量逐渐增加,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氮[解析] 依题意,柠条、猫头刺等植物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氮。因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含氮量逐渐增加。快速核答案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固本·识记类)必备知识 精梳理1.(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种群 (2)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范围 2.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 越高 固定不变 时间和环境 3.Ⅲ Ⅳ Ⅰ Ⅱ Ⅴ 4.(1)生物种群 (2)分层 镶嵌 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 5.阳光、温度和水分 外貌和结构 萌发 6.占用资源的情况 栖息地 种群密度 环境资源 物种 生物与环境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长句拓展·练思维(1)镶嵌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两种鸟类食物种类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所占用资源情况不同 (3)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典型例题 提能力命题角度一 种间关系的判断及分析1.B 2.B命题角度二 群落空间结构的判断及分析3.D 4.C命题角度三 生态位5.C 6.A考点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探究型)必备知识 精梳理1.(1)取样器取样法 (2)①记名计算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②目测估计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2.(1)简易采集 (2)①便于空气流通 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 ②小 避免小动物被吸走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典型例题 提能力1.C 2.A考点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固本·识记类)必备知识 精梳理1.(1)外貌特征 草原生物群落 (2)不均匀 少 多 (3)①非生物环境 ②时空条件 物种 (4)①水生 陆生 ②浮游植物2.(1)另一个群落 (2)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土壤条件 种子 繁殖体 缓慢 较快 较多 较少 人类活动 增加 相对稳定 (3)速度和方向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长句拓展·练思维(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2)物种数量、群落层次 (3)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典型例题 提能力命题角度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C命题角度二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规律2.D3.(1)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经典真题·明考向1.D 2.C 3.C4.(1)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红外触发相机 (2)大 m> (3)物种和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说明这两种生物在栖息地、食物、天敌等方面的相似度较高 (4) m> 与、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说明、与物种在活动时间上几乎不重叠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1.B 2.A 3.D 4.A 5.D题组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6.D 7.B 8.A题组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9.D 10.C 11.A 12.D 13.A综合应用练14.(1)声音计数法 对鸟类不损伤,低干扰等 (2)降低 减少种间竞争,有利于两个物种的共存 不属于 同域共存研究的是不同物种,而红尾鸲的雏鸟、幼鸟、成鸟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水平15.(1)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取样器取样法 分解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间接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或动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或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4)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氮课时作业(四十三) 群落及其演替1.B [解析] 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2.A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大头蚁的种群增长大致呈“S”形增长,大头蚁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种群密度限制,A错误;举腹蚁生活在镰荚金合欢的尖刺之间,以花蜜为食,所以镰荚金合欢为举腹蚁提供了食物以及栖息场所,大头蚁以举腹蚁为食,且大头蚁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二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B、C正确;大头蚁对举腹蚁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后,它们不保护镰荚金合欢,导致当地的树木覆盖率大幅下降,进而会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3.D [解析] 据图分析,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摄取食物的种类有交叉部分,即两者捕食相同的鱼类,因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正确;b越大,该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正确;d越大,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越小,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低,竞争越弱,D错误。4.A [解析]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反映了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除了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还需要研究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不仅具有水平结构,还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一个物种是否能成为优势种,除了考虑种群的数量,还需要考虑其对群落中其他物种产生的影响,所以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但不一定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D错误。5.D [解析] 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周期性波动,B错误;据图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食风险减小,C错误;据图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食风险增加,则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D正确。6.D [解析] 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只是校园土壤群落结构的一个方面,还有空间结构等,D错误。7.B [解析] 可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数来估算丰富度,因为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错误。8.A [解析]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越高,因此,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A正确;由图可知,乙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小于丙群落,因此乙群落比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低,B错误;使用样方法来调查物种数量时,要保证随机取样,C错误;与乙、丙相比,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更高,甲所在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错误。9.D [解析] 从沙丘阶段开始的演替,不具有土壤和植被条件,发生的过程是初生演替,A正确;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在桦树林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功能与收支平衡,B正确;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为原来的群落,故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最终形成的群落一般还是桦树林,C正确;群落演替的最终状态与环境有关,由于是温带湿地干涸后最终维持在桦树林阶段,说明桦树林是当地环境的适应种群,若引入比桦树还要高的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中桦树的优势地位可能不会被取代,D错误。10.C [解析] 由图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但物种总数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C错误。11.A [解析] 森林择伐后,出现林窗,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A错误;森林择伐后林窗内阳光更加充足,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B正确;择伐后还留有大量繁殖体和土壤条件,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择伐后的森林的林下植被会更加复杂,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D正确。12.D [解析]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依题意,治理移动性沙丘时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在背风坡种植高秆植物,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因此推断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B正确;依题意,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更加明显,使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C正确;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错误。13.A [解析] 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并不能说明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A错误。14.(1)声音计数法 对鸟类不损伤,低干扰等(2)降低 减少种间竞争,有利于两个物种的共存 不属于 同域共存研究的是不同物种,而红尾鸲的雏鸟、幼鸟、成鸟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水平[解析] (1)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野外对某地红尾鸲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最好用声音计数法;利用声音计数法调查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损伤、低干扰等;(2)①在同域共存机制下,红尾鸲和棕尾褐鹟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因此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度会降低。这种降低的意义在于减少种间竞争,有利于两个物种的共存;②同域共存研究的是不同物种,而红尾鸲的雏鸟、幼鸟、成鸟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3)调查发现,在共存时鸟的叫声对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的分布起着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两种鸟活动空间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15.(1)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2)取样器取样法 分解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间接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或动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或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4)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氮[解析] (1)研究某物种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而且躯体微小,调查其种类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大多数细菌依赖土壤中腐殖质生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柠条、猫头刺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增多(或动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变复杂(或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4) 依题意,柠条、猫头刺等植物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氮。因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含氮量逐渐增加。课时作业(四十三) 群落及其演替题组一 群落的结构1.[2024·河北衡水三模] 新开发的稻—萍—蟹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经济、生态双赢,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B.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光能的利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区别稻田生物群落和池塘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就是其生态位2.[2024·江西上饶模拟] 镰荚金合欢是草原上的一种灌木,它长有尖刺以应对小型植食性动物。举腹蚁生活在镰荚金合欢的尖刺之间,以花蜜为食,能通过叮咬大型植食性动物来保护树木。这样的合作关系使得镰荚金合欢成为当地的优势种。近年来,一种以举腹蚁为食的入侵生物——大头蚁对举腹蚁种群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占据举腹蚁的栖息地后,它们不保护镰荚金合欢,导致当地的树木覆盖率大幅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头蚁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种群密度的限制B.镰荚金合欢能为举腹蚁提供食物以及栖息场所C.大头蚁和举腹蚁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D.大头蚁的入侵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3.[2024·天津河北区二模] 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注:M表示斑点叉尾鱼,N表示鲢鱼。C.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d越大,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强4.[2025·广东汕头月考] 荒漠中生活着的植物主要有仙人掌科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昆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D.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因此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这种优势是可以改变的5.[2024·浙江宁波模拟] 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鼠兔与植被可构成特有的生物群落B.根据生活环境推测该鼠兔数量波动很可能呈非周期性波动C.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D.一定范围内,植被高度越高,高原鼠兔个体被捕食的风险越高题组二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6.[2024·湖北武汉二模] 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个体较大的土壤小动物可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B.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小动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土壤中各小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D.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即可全面了解校园土壤群落的结构7.科研人员对某牧区两块灌丛草地分别采用了放牧和封育管理两种处理措施。27年后对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样地 土壤动物小型动物 类群数/种 地面节肢 动物类群数/种放牧 灌丛内 25 21灌丛外 16 21封育 灌丛内 24 28灌丛外 17 23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研究B.可通过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个体数目来估算丰富度C.放牧和封育两块样地的调查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影响不大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消毒和麻醉8.[2024·山东泰安二模]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描述的是从一个群落中连续两次抽样所得到的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下图是在甲、乙、丙三个不同群落中的8块样地上取样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丰富度越高B.乙群落比丙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要高C.选择样地时要注意多选择个体数目多的样地D.与乙、丙相比,甲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更高题组三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群落演替9.[2024·江苏苏州二模] 某温带湿地干涸后经历了“湖泊→沙丘→草地→栎树林→桦树林”的演替过程,最后维持在桦树林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上述沙丘演变为桦树林的过程为初生演替B.维持在桦树林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持结构、功能与收支平衡C.将桦树林砍伐后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最终群落一般还是桦树林D.若引入比桦树还要高的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中桦树的优势地位会被取代10.[2024·河北邢台二模] 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阳光、温度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变化B.经过一段时间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C.图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减少D.演替达到稳定后,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有机物量处于较稳定状态11.择伐,即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择伐后可形成林窗(即林冠层出现空隙),还可使森林不断实现局部更新,地面始终保持森林覆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择伐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C.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择伐后的森林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12.[2025·广东梅州月考] 对于移动性沙丘的治理,目前常采用“前挡后拉法”,即在迎风坡前方下部种植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如沙柳、沙蒿),拉住沙丘,使其不向前移动。在背风坡(落沙坡)前方,种植高秆植物(如旱柳、小叶杨),以挡住沙丘前移,再利用风力削平沙丘顶部,使沙丘高度降低,最后在拉平的地段栽种其他种类的乔木、灌木。随着治理时间的延长,沙丘上的植被种类逐渐增多,沙丘全面固定下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沙丘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该群落演替没有经历过草本植物阶段C.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群落对光能的利用增强D.随植被种类增多,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增强13.[2024·江西南昌一模] 某地一湖泊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水体污染,经过政府大力整治,现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物种类丰富,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湖泊此前水体污染严重,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个部分C.该湖泊发生了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持续、适量地投入物质和能量可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综合应用练14.[2024·福建龙岩三模] 红尾鸲和棕尾褐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棕尾褐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棕尾褐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回答下列问题:(1)动物的声音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在野外对某地红尾鸲的种群数量进行监测最好用 法(填“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或“声音计数法”);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 (2)同域共存机制是指群落内存在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的现象。①在同域共存机制下,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生态位的重叠度 ,其意义是 。 ②红尾鸲的雏鸟和幼鸟以昆虫幼虫为食,而成鸟以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这 (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判断依据是 。 (3)调查发现,在共存时鸟的叫声对红尾鸲和棕尾褐鹟的分布起着重要影响。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两种鸟活动空间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结构。 15.[2025·重庆渝中区模拟]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荒漠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分布着柠条、猫头刺等根系发达的豆科植物,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小动物种类、细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含氮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演替阶段 土壤小动 物种类/种 细菌多样 性指数 土壤含 氮量/(g·kg-1)Ⅰ 阶段 38 4370.2 0.06Ⅱ 阶段 47 4450.5 0.07Ⅲ 阶段 55 4430.8 0.08(1)不同的生物在群落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小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 (答出两点即可)等。 (2)调查土壤小动物种类常用的方法是 。土壤小动物、大多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消费者、 ,其中作为消费者有利于 。 (3)柠条、猫头刺在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原因是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该自然保护区土壤含氮量逐渐增加,原因可能是 (答出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3 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 【正文】【听课手册】.docx 03 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 【答案】【听课手册】.docx 03-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pptx 47 课时作业(四十三) 群落及其演替 【正文】【作业手册】.docx 47 课时作业(四十三) 群落及其演替 【答案】【作业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