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考点一● 必备知识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生活方式(2)①生态超载 ②持续升高 ③低于2.(1)CO2 氟氯烃、哈龙 (2)全球性(3)稳态 (4)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考点易错】(1)× (2)× (3)√ (4)√ (5)× (6)×[解析] (1)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2)“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5)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6)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长句拓展】1.(1)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2)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3)多 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2.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 典型例题1.B [解析]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长江经济带这5年内生态承载力下降,即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2.A [解析] 人口老龄化不一定导致自然增长率变为负值,重度老龄化可能导致自然增长率为负值,A错误,C正确;全面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可以提高人群的出生率,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B正确;由于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婴儿的出生比例理论上为男性∶女性=1∶1,故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男女的性别比例,D正确。3.B [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也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4.A [解析]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进而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A符合题意;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效果不及A项,B不符合题意;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无法减少煤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考点二● 必备知识1.(1)基因 生态系统(2)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2.直接 间接3.(1)掠夺式利用 ①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②过度采伐、滥捕乱猎(2)环境污染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4)外来物种4.就地 易地 人与自然 盲目地、掠夺式 合理利用【考点易错】(1)× (2)× (3)√ (4)√ (5)√ (6)× (7)×[解析] (1)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湿地保持水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6)植物园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其中的鸟类不是易地保护迁入的。(7)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长句拓展】(1)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2)红树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发达的根系有效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进入红树林会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3)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 典型例题1.B [解析]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2.(1)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与前一空可互换) 食物 碎片化(3)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能力,使出生率增加,种内竞争降低导致死亡率减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大熊猫种群密度增加(4)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保护[解析] (2)由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减少人和家畜的干扰,增加大熊猫的食物资源,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3)根据题意,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资源均会影响种群繁殖能力,即影响种群出生率,则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增大,会提高种群繁殖能力,出生率上升,同时种内竞争减弱,死亡率减小,进而提高种群密度;若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考点三● 必备知识1.(1)生态学 系统学 分析、设计和调控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生产力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生态学 经济 生态 少消耗 可持续 (2)①生物组分 互利共存 ②后一环节利用 ④适当的比例 经济和社会2.(1)人多地少 循环 缩小 污染 整体 植被恢复(2)①定量化 标准化 高科技含量 人口问题 能源短缺 ②生态环境 经济 社会【考点易错】(1)√ (2)× (3)× (4)√ (5)× (6)×[解析] (2)“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原理。(3)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主要遵循的是循环原理。(5)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属于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6)长江保护应在优先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长句拓展】(1)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 (2)微生物将有机肥分解产生无机盐、CO2,被水稻吸收后促进其光合作用(3)将废弃物堆肥和沤肥后,其中的能量仍然是流入了分解者,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没有提高能量利用率 (4)整体● 典型例题1.C [解析]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2.B [解析] 由于该生态系统中添加了饲料,因此螺旋藻、忧遁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水为无机物,不能为蔬菜提供能量,B错误;生物酶使鸡、鸭粪便降解更快,更易被分解者分解,供螺旋藻等植物利用,C正确;该模式使得废弃物得到多级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并且产生了蔬菜、鱼等产物,获得经济收入,使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遵循了整体原理,D正确。经典真题·明考向1.C [解析]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能够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2.B [解析]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朱鹮数量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的结论,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3.D [解析]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项正确;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项正确;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项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项错误。4.(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NP(2)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3)②③[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主要属于分解者;施用的肥料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图甲可知,与CK组相比,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NP。(2)已知S组施用的麦秸未经处理,从图甲的结果可以看出,与CK组相比,S组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导致两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这种利用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与水域的面积,导致生态足迹降低。(3)根据图示信息,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脲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①正确;施肥的方法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也存在差异,本题中的麦秸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并且会降低脲酶活性,②错误;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化肥比有机肥更有效,因为施用化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幅度和脲酶活性增大的幅度都较施用有机肥大,③错误;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利于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有机肥的分解利用,④正确。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课标 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 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 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考点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记·应用类)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①全球进入 状态。②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③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 全球人均水平。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类型及原因(2)特点: 。(3)影响:对生物圈的 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4)措施:正确处理 与 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考点易错·明辨析(1)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2)[2022·辽宁卷]“一次性餐具使用”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3)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4)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5)[2021·浙江6月选考]大气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6)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长句拓展·练思维1.[选择性必修2P84、85“思考·讨论”](1)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是指 。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还有 。(2)教材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 。据教材中图分析,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3)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请提出一种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命题角度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2024·湖北卷]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2hm2下降至0.2958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7hm2下降到0.4498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2.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全面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C.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D.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男女的性别比例命题角度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2024·黑吉辽卷]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4.[2023·浙江6月选考]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水体 污染 无机 污染 水中富含N、P等元素 赤潮或水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机 污染 水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重金属 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度高大气 污染 温室 效应 大气中CO2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有毒 气体 大气中SO2等过多 引起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土壤 污染 重金属、 农药 污染 工业污水、农业污染、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堆积 导致人类及动物健康问题,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考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固本·识记类)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内容:[拓展]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注意]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 等。(主要原因)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②掠夺式利用包括 ,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2) 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3) 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4) 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拓展]生物入侵[注意]一般来说,引入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会引起生物入侵。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考点易错·明辨析(1)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湿地保持水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4)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5)[2024·浙江6月选考]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6)[2022·辽宁卷]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7)[2021·河北卷]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2P90“思考·讨论”](1)分析材料,红树林的间接价值体现在 。(2)红树林能有效防止海洋赤潮的发生,其原因是 。(3)红树林面积的日益缩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 。1.[2024·湖北卷]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2.[2024·河北卷]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回答下列问题:(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 因素。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 。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和 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 资源增多,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 ,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 。(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 。考点三生态工程(固本·识记类)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①自生原理②循环原理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1)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农村综 合发展 型生态 工程 怎样才能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多的产出,以解决 的矛盾 、 整体 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 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湿地生 态恢复 工程 湿地 和破坏 自生、 协调、 整体 控制 、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 厦门筼筜湖的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 弃地的 生态恢 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协调、 修复土地、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①存在问题a.缺乏 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 、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b.有些设计缺乏 ,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c.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环境污染与 、环境与资源破坏、 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②解决思路不但要重视对 的保护,更要注重与 、 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考点易错·明辨析(1)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2)“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自生原理。()(3)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主要遵循的是整体原理。()(4)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其环境容纳量。()(5)北京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属于城市环境生态工程。()(6)[2022·湖北卷]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2P100、101“图4-12、13”](1)图4-12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原则,即 ,从而实现废物的资源化。(2)图4-12中,牲畜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利于水稻增产,请说明原因: 。(3)“无废弃物农业”中,堆肥和沤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并没有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 。(4)图4-13说明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要综合考虑图中的各要素,这体现了 原理,此原理建立在对系统成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基础。命题角度一生态工程所遵循基本原理的分析1.[2024·甘肃卷]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循环原理。(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自生原理。(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协调原理。(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原理。命题角度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2.[2024·广东韶关二模]“鸡+鸭+鱼+菜”智慧农业园实现了“养鱼不用饲料、种菜不用施肥”的农业新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菌草料可使鸡、鸭的粪便中含有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生物酶。A.螺旋藻、忧遁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智能滴灌空中蔬菜(忧遁草)的鱼塘水可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C.生物酶可加速鸡、鸭粪便降解,使其更易被分解者分解,供螺旋藻利用D.该模式减小了生态足迹,主要遵循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成分,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经典真题·明考向1.[2024·北京卷]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2.[2024·北京卷]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3.[2024·湖南卷]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4.[2024·湖南卷]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如下:不施肥(CK)、有机肥(M)、化肥(NP)、麦秸还田(S)、有机肥+化肥(M+NP)、麦秸还田+化肥(S+NP),其中,NP中氮肥为尿素,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施用的肥料属于 。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 。(2)研究还表明,与CK组相比,S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甲分析,其原因是 ;秸秆可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共144张PPT)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记·应用类)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固本·识记类)考点三 生态工程(固本·识记类)经典真题·明考向作业手册备用习题答案速查【听】答案速查【作】课标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记·应用类)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吸纳废物大多生活方式(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①全球进入__________状态。②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__________。③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______全球人均水平。生态超载持续升高低于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类型及原因氟氯烃、哈龙(2)特点:________。(3)影响:对生物圈的______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4)措施:正确处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全球性稳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考点易错】(明辨析)(1)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解析] 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等。(2)[2022·辽宁卷] “一次性餐具使用”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 )×[解析] “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3)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 )√(4)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5)[2021·浙江6月选考] 大气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解析] 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6)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 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长句拓展】(练思维)1.[选择性必修 、85“思考·讨论”](1)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2)教材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教材中图分析,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3)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请提出一种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命题角度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2024·湖北卷] 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下降至,5年的下降率为 。人均生态承载力从下降到,5年的下降率为 。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解析] 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长江经济带这5年内生态承载力下降,即环境容纳量改变,B错误。2.当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 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全面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C.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D.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男女的性别比例√[解析] 人口老龄化不一定导致自然增长率变为负值,重度老龄化可能导致自然增长率为负值,A错误,C正确;全面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可以提高人群的出生率,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B正确;由于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婴儿的出生比例理论上为男性∶女性 ,故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男女的性别比例,D正确。命题角度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2024· 黑吉辽卷] 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B.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D.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A正确;在近海中网箱养鱼,养殖过程中大量饵料及产生的排泄物等有机物长时间累积,对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B错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C正确;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也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4.[2023·浙江6月选考] 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解析] 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进而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A符合题意;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效果不及A项,B不符合题意;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无法减少煤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减少酸雨发生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水体 污染 无机污染 水中富含、 等元素 赤潮或水华,水生生物大量 死亡有机污染 水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 黑发臭重金属污 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 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 度高[题后归纳]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大气 污染 温室效应 大气中 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有毒气体 大气中 等过多 引起酸雨,危害植物生长土壤 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工业污水、农业污 染、废气排放和固体 废物堆积 导致人类及动物健康问题, 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续表)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固本·识记类)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内容:基因生态系统遗传(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拓展]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间接[注意]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__等。(主要原因)①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掠夺式利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2)__________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掠夺式利用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过度采伐、滥捕乱猎环境污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4)__________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拓展]生物入侵[注意]一般来说,引入的外来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会引起生物入侵。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易地人与自然盲目地、掠夺式合理利用【考点易错】(明辨析)(1)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湿地保持水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湿地保持水土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4)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5)[2024·浙江6月选考] 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6)[2022·辽宁卷] 植物园为鸟类提供易地保护的生存空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鸟类物种多样性。( )×[解析] 植物园为鸟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其中的鸟类不是易地保护迁入的。(7)[2021·河北卷]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 “思考·讨论”](1)分析材料,红树林的间接价值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2)红树林能有效防止海洋赤潮的发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树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发达的根系有效吸收水体中的、等元素,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进入红树林会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3)红树林面积的日益缩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1.[2024·湖北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时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以上精神,结合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B.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C.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D.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解析] 在国家公园中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物种入侵,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A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B错误;规范人类活动、修复受损生境,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育和稳定,C正确;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相连,在破碎化生境之间建立生态廊道,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措施,D正确。2.[2024·河北卷] 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大熊猫实施保护,但在其栖息地一定范围内依旧存在人类活动的干扰。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六个山系,各山系的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回答下列问题:(1)割竹挖笋和放牧使大熊猫食物资源减少,人和家畜属于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因素。 采矿和旅游开发等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部分森林转化为裸岩或草地,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______。森林面积减少,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等功能下降,这些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密度制约减少间接(2)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种群数量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且______资源增多,提栖息地面积竹林面积(与前一空可互换)食物碎片化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________,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解析] 由图可知,大熊猫种群数量与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呈正相关;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减少人和家畜的干扰,增加大熊猫的食物资源,提高了栖息地对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而旅游开发和路网扩张等使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导致大熊猫被分为33个局域种群,种群增长受限。(3)调查结果表明,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最大。秦岭山系的秦岭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资源最丰富,这些环境特征有利于提高种群的繁殖能力。据此分析,环境资源如何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大熊猫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能力,使出生率增加,种内竞争降低导致死亡率减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大熊猫种群密度增加[解析] 根据题意,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资源均会影响种群繁殖能力,即影响种群出生率,则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增大,会提高种群繁殖能力,出生率上升,同时种内竞争减弱,死亡率减小,进而提高种群密度;若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竹林面积减小,大熊猫种群繁殖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同时种内竞争增强,死亡率增加,导致大熊猫种群密度减小。(4)综合分析,除了就地保护,另提出2条保护大熊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保护考点三 生态工程(固本·识记类)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学系统学分析、设计和调控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产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生态学经济生态少消耗可持续(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①自生原理生物组分互利共存②循环原理后一环节利用③协调原理④整体原理适当的比例经济和社会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1)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农村综合 发展型生 态工程 怎样才能实现物质的 多级循环利用,在资 源有限的条件下有较 多的产出,以解决 __________的矛盾 _____、 整体 建立农村综 合发展型生 态工 程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人多地少循环实例 问题 原理 对策 案例湿地生态 恢复工程 湿地______和破坏 自生、 协调、 整体 控制 ______、在 湿地周围建 立缓冲带 厦门筼筜湖的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 地的生态 恢复工程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 协调、 ______ 修复土地、 __________ 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缩小污染整体植被恢复(续表)(2)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①存在问题.缺乏________模型的指导,难以设计出________、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有些设计缺乏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调控尚缺乏及时准确的监测技术的支持,缺乏理论性指导等。.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是环境污染与__________、环境与资源破坏、__________等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并发症”。定量化标准化高科技含量人口问题能源短缺②解决思路不但要重视对__________的保护,更要注重与______、______效益的结合,需要生态工程发挥作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考点易错】(明辨析)(1)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也是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2)“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自生原理。( )×[解析]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循环原理。(3)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主要遵循的是整体原理。( )×[解析] 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主要遵循的是循环原理。(4)根据协调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其环境容纳量。( )√(5)北京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属于城市环境生态工程。( )×[解析] 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工程属于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6)[2022·湖北卷] 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解析] 长江保护应在优先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长句拓展】(练思维)[选择性必修 、101“图4-12、13”](1)图4-12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原则,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实现废物的资源化。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2)图4-12中,牲畜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利于水稻增产,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将有机肥分解产生无机盐、,被水稻吸收后促进其光合作用(3)“无废弃物农业”中,堆肥和沤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并没有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废弃物堆肥和沤肥后,其中的能量仍然是流入了分解者,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没有提高能量利用率(4)图4-13说明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要综合考虑图中的各要素,这体现了______原理,此原理建立在对系统成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基础。整体命题角度一 生态工程所遵循基本原理的分析1.[2024·甘肃卷] 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解析] 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1)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循环原理。(2)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 自生原理。(3)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 协调原理。(4)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整体原理。[题后归纳]命题角度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2.[2024·广东韶关二模] “鸡鸭鱼 菜”智慧农业园实现了“养鱼不用饲料、种菜不用施肥”的农业新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菌草料可使鸡、鸭的粪便中含有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生物酶。A.螺旋藻、忧遁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智能滴灌空中蔬菜(忧遁草)的鱼塘水可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C.生物酶可加速鸡、鸭粪便降解,使其更易被分解者分解,供螺旋藻利用D.该模式减小了生态足迹,主要遵循循环、整体等生态工程原理√注:菌草料可使鸡、鸭的粪便中含有纤维素酶、蛋白酶等生物酶。[解析] 由于该生态系统中添加了饲料,因此螺旋藻、忧遁草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水为无机物,不能为蔬菜提供能量,B错误;生物酶使鸡、鸭粪便降解更快,更易被分解者分解,供螺旋藻等植物利用,C正确;该模式使得废弃物得到多级利用,遵循了循环原理,并且产生了蔬菜、鱼等产物,获得经济收入,使得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遵循了整体原理,D正确。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1)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成分,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理。(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题后归纳]经典真题·明考向1.[2024·北京卷] 1961年到2007年间全球人类的生态足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B.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C.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生态足迹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解析] 由图可知,1961年到2007年间人类的生态足迹从未明显下降过,A正确;由图可知,2005年人类的生态足迹约为1.4个地球,约为地球生态容量的1.4倍,B正确;绿色出行、节水节能等生活方式会降低生态足迹,C错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引导人类利用科技缩小生态足迹的重要基础,这种意识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能够共同应对、携手合作,D正确。2.[2024·北京卷]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我国朱鹮的数量从1981年在陕西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如今的万只以上,其中北京动物园38岁的朱鹮“平平”及其27个子女对此有很大贡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B.朱鹮数量已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C.“平平”及其后代的成功繁育属于易地保护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解析] 北京动物园所有朱鹮属于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构成的集合,是一个种群,A正确;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朱鹮数量达到原栖息地的环境容纳量的结论,B错误;“平平”及其后代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来到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正确;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3.[2024·湖南卷]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可改善生态环境B.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C.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气温和害虫对湿地某植物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解析] 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在城市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A项正确;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可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B项正确;移栽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项正确;气温等气候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项错误。4.[2024·湖南卷]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如下:不施肥、有机肥、化肥、麦秸还田 、有机肥化肥、麦秸还田化肥,其中, 中氮肥为尿素,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___,施用的肥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 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____。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主要属于分解者;施用的肥料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图甲可知,与组相比, 、和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 。(2)研究还表明,与组相比,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甲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秸秆可用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已知 组施用的麦秸未经处理,从图甲的结果可以看出,与组相比, 组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导致两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 这种利用方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从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降低了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与水域的面积, 导致生态足迹降低。(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序号)。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②③[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脲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①正确;施肥的方法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也存在差异,本题中的麦秸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并且会降低脲酶活性,②错误;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化肥比有机肥更有效,因为施用化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幅度和脲酶活性增大的幅度都较施用有机肥大,③错误;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利于土壤中需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 促进有机肥的分解利用,④正确。备用习题1.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亿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2022年末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最近60多年来我国人口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B.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可调整年龄结构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D.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需要的资源并不少,C错误。2.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pH 6 7 8 9鱼腥藻对小球藻的 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小球藻对鱼腥藻的 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pH 6 7 8 9鱼腥藻对小球藻的 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小球藻对鱼腥藻的 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解析]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N、P增加,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A正确;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B正确;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不仅受鱼腥藻和水质pH的影响,还受光照强度和营养物质供应等因素的影响,C错误;水体的pH和鱼腥藻数量会对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D正确。3. 中国特有珍稀鸟类、“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定居于淄博桓台县马踏湖湿地公园,栖息地的破坏是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斑块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栖息地斑块化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B.对震旦鸦雀进行就地保护为其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C.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解析]栖息地斑块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为濒危动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B错误;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震旦鸦雀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过低的种群数量会因近亲繁殖使种群的生育能力和生活力衰弱,D正确。4. 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佛山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 )A.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B.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原理C.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D.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解析]遵循自生原理的具体做法或要求是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故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A不符合题意;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故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B符合题意;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C不符合题意;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D不符合题意。5. 矿山资源开采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国家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建设与修复,矿山生态系统修复包含山水林田湖草各个方面,涉及水、土、气、生物、岩石等要素,矿山生态修复效益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以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于矿山生态建设和修复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 ( )A.矿山修复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生物组分增多,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C.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等措施可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D.矿山生态修复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遵循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解析]矿山修复过程中原有的土壤条件部分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了次生演替,A正确;一般而言,生物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越低,B错误;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都可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C正确;在建设生态工程时,既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即要遵循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D正确。作业手册(限时:30分钟)题组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024·福建福州一模] 随着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差额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愈发严重。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B.海洋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D.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能提高生态承载力,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烧排放的 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B错误。2.[2024·浙江温州三模]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是(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B.控制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C.禁止向耕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D.种植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解析] 化肥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包括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盐分积累、水源污染等问题,A符合题意。√3.[2024·广东深圳二模] 下列关于治理环境采取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针对臭氧层破坏采取的措施是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规定C.防治酸雨的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等D.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通过多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再综合治理√[解析]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是保护植被,禁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4.[2024·湖南长沙三模] 某镇对辖区富营养化水体实施了生态恢复:增加贝类等底栖动物、引入挺水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超标,有利于蓝细菌吸收后合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的繁殖C.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D.该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解析] 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引种芦苇、香蒲只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污染,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C错误;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D正确。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5.[2024·辽宁大连一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表现出的全部性状的总和B.“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均与协同进化有关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解析]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A错误;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易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D错误。6.[2024·河北衡水模拟]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B.物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环境,这属于进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人为干涉C.多种多样的环境条件导致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可遗传变异,形成多种多样的物种D.已经灭绝的物种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来得及发掘的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 导致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很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目前物种灭绝速度异常迅速,所以人类需要对相关行为作出调整,B错误;环境不会使生物发生变异,而是起选择作用,C错误;已经灭绝的物种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来得及发掘的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错误。7.[2024·湖北武汉二模] 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数量极少且一般都已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这些小种群植物将在当地消失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已形成极小种群的野生植物对人类的利用价值不大则无须保护B.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C.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的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则应易地保护D.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种植物之间传粉困难会降低其遗传多样性√[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使对人类的利用价值不大,也需要保护,A错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的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说明在该环境中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应易地保护,C正确;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种植物之间传粉困难会降低该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8.[2024·四川宜宾三模]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过这些年一系列的保护修复措施,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年难见身影的江豚开始成群结队跃出水面。下列有关“长江十年禁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中江豚成群结队地出现,说明长江的物种多样性在增加B.长江某种群多代繁殖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发生进化C.保护长江中的江豚和其他鱼类资源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止利用D.定期投放非本土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解析] 长江中江豚成群结队地出现,说明江豚种群数量在增加,并没有说明物种数目在增加,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长江某种群多代繁殖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发生进化,B正确;保护长江中的江豚和其他鱼类资源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长期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以增加幼龄鱼的数量,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D错误。9.[2024·广东珠海三模] 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方式有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协同作用包括植物之间协同作用净化水体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下图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湖泊修复中的部分生物组成示意图(生态浮床是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B.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生态浮床种植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可修复污染,鱼类可捕获并售卖,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解析] 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能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为异养型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有效选择人工浮床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这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由于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因此重金属污染湖泊中的鱼类含有的重金属较多,不能售卖,D错误。题组三 生态工程10.[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 位于张家口市的某矿山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开采,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下列关于该矿区生态修复的举措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是( )A.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B.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合理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C.清理废弃矿渣,地表覆土,修建给水和排水的管道D.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解析] 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不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A符合题意。√11.[2024·山东日照二模] 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B.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C.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能量的输入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解析] 题述生态工程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使生物之间互利共存,体现了自生原理,A正确;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该庭院生态工程能够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但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如光能,C错误;该模式通过题图所示回用措施,减小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D错误。12.[2024·安徽合肥联考] 湖北省某村庄开展了“鱼稻 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鱼和蛙以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等为食,产生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蛙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2个营养级B.该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C.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蛙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也可以食用田间杂草,故至少可以形成杂草 蛙,稻田 害虫 蛙这两种食物关系,蛙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13.[2024·安徽芜湖二模]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海绵城市建设须考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协调原理D.我国的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解析]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B正确;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整体原理,C错误;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D正确。综合应用练14.[2024·河北沧州三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草 牦牛 雪豹/草 岩羊 雪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解析] “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据此可以写出食物链:草 牦牛 雪豹;草 岩羊 雪豹。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2)雪豹栖息地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决定这些植被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答两点);这种分层现象对于雪豹等动物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温度为雪豹等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解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阳光)、其次还有温度、湿度等;植物的分布又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所以分层现象可为雪豹等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雪豹的食物减少,同时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面临灭绝的风险。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雪豹的食物减少,同时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解析] 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5.[2024·湖南邵阳三模] 如今,以种养水生动植物为主的“湿地立体农业”在全国各地兴起,为当地农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的凤眼莲因繁殖能力超强,吸收、 的能力非常强大,因此既可作为动物饲料,还可捕捞晒干后施于土壤,作为植物“绿肥”,但现在却被称为“水上绿魔”。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湿地立体农业”的养殖模式运用了____________原理。循环、自生[解析] “湿地立体农业”的养殖模式运用了循环、自生原理。(2)研究凤眼莲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凤眼莲作为动物饲料、“绿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直接[解析] 研究凤眼莲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凤眼莲作为动物饲料、“绿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夏季来临,蓝细菌等迅速繁殖,在一些富含营养的水体中,会发生水华现象。蓝细菌与凤眼莲都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两者细胞结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捕食的角度来治 理水华现象的措施是投放滤食浮游植物的鱼类,但投放鱼类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生产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协调[解析]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细菌、凤眼莲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两者结构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从捕食的角度来治理水华现象的措施是投放滤食浮游植物的鱼类,但投放鱼类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4)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来治理水华。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床上种植以凤眼莲为主的水生植物,与水面蓝细菌等形成__________关系,争夺阳光。利种间竞争可以投放植食性鱼类,利用浮游藻类和鱼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用生物种间关系,你认为控制水华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出你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治理水华,在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与水面蓝细菌等形成种间竞争关系,争夺阳光和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在发生水华的水域内投放植食性鱼类,利用鱼类和浮游藻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快速核答案考点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识记·应用类)必备知识 精梳理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 大 多 生活方式 (2)①生态超载 ②持续升高 ③低于2.(1) 氟氯烃、哈龙 (2)全球性 (3)稳态 (4)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长句拓展·练思维1.(1)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2)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小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3)多 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2.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典型例题 提能力命题角度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B 2.A命题角度二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B 4.A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固本·识记类)必备知识 精梳理1.(1)基因 生态系统 (2)遗传(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2.直接 间接3.(1)掠夺式利用 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 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2)环境污染 (3)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4)外来物种4.就地 易地 人与自然 盲目地、掠夺式 合理利用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 (7)×长句拓展·练思维(1)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 (2)红树林中的植物能通过发达的根系有效吸收水体中的、等元素,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进入红树林会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 (3)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外来物种盲目引入等典型例题 提能力1.B2.(1)密度制约 减少 间接 (2)栖息地面积 竹林面积(与前一空可互换) 食物 碎片化 (3)栖息地面积大,食物资源丰富提高了种群的繁殖能力,使出生率增加,种内竞争降低导致死亡率减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而使大熊猫种群密度增加 (4)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建立精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其基因进行保护;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加强保护考点三 生态工程(固本·识记类)必备知识 精梳理1.(1)生态学 系统学 分析、设计和调控 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产力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生态学 经济 生态 少消耗 可持续(2)生物组分 互利共存 后一环节利用 适当的比例 经济和社会2.(1)人多地少 循环 缩小 污染 整体 植被恢复(2)①定量化 标准化 高科技含量 人口问题 能源短缺 ②生态环境 经济 社会考点易错·明辨析(1)√ (2)× (3)× (4)√ (5)× (6)×长句拓展·练思维(1)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 (2)微生物将有机肥分解产生无机盐、,被水稻吸收后促进其光合作用 (3)将废弃物堆肥和沤肥后,其中的能量仍然是流入了分解者,没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没有提高能量利用率 (4)整体典型例题 提能力命题角度一 生态工程所遵循基本原理的分析1.C命题角度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2.B经典真题·明考向1.C 2.B 3.D4.(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3)②③题组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B 2.A 3.D 4.D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5.C 6.A 7.A 8.B 9.D题组三 生态工程10.A 11.A 12.B 13.C综合应用练14.(1)草 牦牛 雪豹/草 岩羊 雪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光照、温度 为雪豹等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雪豹的食物减少,同时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 (4)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15.(1)循环、自生 (2)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直接(3)生产者 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协调 (4)种间竞争 可以投放植食性鱼类,利用浮游藻类和鱼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课时作业(四十八)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1.B [解析]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B错误。2.A [解析] 化肥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包括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盐分积累、水源污染等问题,A符合题意。3.D [解析] 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是保护植被,禁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4.D [解析] 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A错误;引种芦苇、香蒲只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有机污染,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所以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C错误;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D正确。5.C [解析]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A错误;根据“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使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C正确;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易地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D错误。6.A [解析] 导致物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很多,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目前物种灭绝速度异常迅速,所以人类需要对相关行为作出调整,B错误;环境不会使生物发生变异,而是起选择作用,C错误;已经灭绝的物种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来得及发掘的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错误。7.A [解析]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使对人类的利用价值不大,也需要保护,A错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故属于生物多样性,B正确;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的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说明在该环境中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应易地保护,C正确;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种植物之间传粉困难会降低该种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8.B [解析] 长江中江豚成群结队地出现,说明江豚种群数量在增加,并没有说明物种数目在增加,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长江某种群多代繁殖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发生进化,B正确;保护长江中的江豚和其他鱼类资源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长期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可以增加幼龄鱼的数量,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D错误。9.D [解析] 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能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为异养型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有效选择人工浮床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这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由于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因此重金属污染湖泊中的鱼类含有的重金属较多,不能售卖,D错误。10.A [解析] 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不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A符合题意。11.A [解析] 题述生态工程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使生物之间互利共存,体现了自生原理,A正确;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该庭院生态工程能够实现能量多级利用,但仍需要外部能量的输入,如光能,C错误;该模式通过题图所示回用措施,减小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D错误。12.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蛙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也可以食用田间杂草,故至少可以形成杂草→蛙,稻田→害虫→蛙这两种食物关系,蛙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正确;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13.C [解析]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降解城市垃圾的微生物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B正确;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整体原理,C错误;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取得不少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定量化模型的指导,难以像“精确农业”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D正确。14.(1)草→牦牛→雪豹/草→岩羊→雪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光照、温度 为雪豹等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雪豹的食物减少,同时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4)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解析] (1)“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据此可以写出食物链:草→牦牛→雪豹;草→岩羊→雪豹。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阳光)、其次还有温度、湿度等;植物的分布又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所以分层现象可为雪豹等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3)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会影响雪豹栖息地内植被生长,进而导致雪豹的食物减少,同时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雪豹种群数量减少,面临灭绝的风险。(4)生物多样性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5.(1)循环、自生(2)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直接(3)生产者 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协调(4)种间竞争 可以投放植食性鱼类,利用浮游藻类和鱼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解析] (1)“湿地立体农业”的养殖模式运用了循环、自生原理。(2)研究凤眼莲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凤眼莲作为动物饲料、“绿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蓝细菌、凤眼莲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两者结构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从捕食的角度来治理水华现象的措施是投放滤食浮游植物的鱼类,但投放鱼类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4)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治理水华,在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与水面蓝细菌等形成种间竞争关系,争夺阳光和水中的氮、磷等无机盐。在发生水华的水域内投放植食性鱼类,利用鱼类和浮游藻类的捕食关系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课时作业(四十八)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题组一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024·福建福州一模] 随着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差额进一步增大,生态赤字愈发严重。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B.海洋会吸收二氧化碳,全球的海洋面积属于碳足迹C.在维持同一人口单位生存情况下,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大小也不同D.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能提高生态承载力,有利于减少生态赤字2.[2024·浙江温州三模]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措施是 (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土壤肥力B.控制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量C.禁止向耕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D.种植能富集重金属的植物3.[2024·广东深圳二模] 下列关于治理环境采取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全球变暖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针对臭氧层破坏采取的措施是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做出相应规定C.防治酸雨的措施有减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等D.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主要通过多开发和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再综合治理4.[2024·湖南长沙三模] 某镇对辖区富营养化水体实施了生态恢复:增加贝类等底栖动物、引入挺水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超标,有利于蓝细菌吸收后合成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的繁殖C.治理后增强了该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D.该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题组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5.[2024·辽宁大连一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表现出的全部性状的总和B.“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均与协同进化有关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对即将灭绝的濒危动植物而言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6.[2024·河北衡水模拟]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现在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B.物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环境,这属于进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人为干涉C.多种多样的环境条件导致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可遗传变异,形成多种多样的物种D.已经灭绝的物种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来得及发掘的价值,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7.[2024·湖北武汉二模] 分布于碎片化生境中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个体数量极少且一般都已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若不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这些小种群植物将在当地消失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已形成极小种群的野生植物对人类的利用价值不大则无须保护B.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C.若是长时间不可逆的环境退化导致某种植物出现极小种群则应易地保护D.分布于不同碎片生境中的同种植物之间传粉困难会降低其遗传多样性8.[2024·四川宜宾三模]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经过这些年一系列的保护修复措施,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年难见身影的江豚开始成群结队跃出水面。下列有关“长江十年禁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江中江豚成群结队地出现,说明长江的物种多样性在增加B.长江某种群多代繁殖后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发生进化C.保护长江中的江豚和其他鱼类资源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止利用D.定期投放非本土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措施之一9.[2024·广东珠海三模] 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方式有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协同作用包括植物之间协同作用净化水体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下图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湖泊修复中的部分生物组成示意图(生态浮床是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B.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生态浮床种植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可修复污染,鱼类可捕获并售卖,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题组三 生态工程10.[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 位于张家口市的某矿山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过度开采,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下列关于该矿区生态修复的举措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是 ( )A.推动植树造林工程,将南方树种大量引种至该矿区B.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合理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局C.清理废弃矿渣,地表覆土,修建给水和排水的管道D.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11.[2024·山东日照二模] 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B.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C.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能量的输入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12.[2024·安徽合肥联考] 湖北省某村庄开展了“鱼+稻+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鱼和蛙以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等为食,产生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蛙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2个营养级B.该立体种养模式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率C.合理控制鱼和蛙的投放量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该立体种养模式中对害虫、杂草的防治属于生物防治13.[2024·安徽芜湖二模]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生态工程模式,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为“海绵城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绵城市中的湿地可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海绵城市建设须考虑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C.海绵城市可提高新型城镇质量,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体现了协调原理D.我国的生态工程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难以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综合应用练14.[2024·河北沧州三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模型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影响雪豹潜在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它是生态系统 的渠道。 (2)雪豹栖息地的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决定这些植被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答两点);这种分层现象对于雪豹等动物具有的意义是 。 (3)如果气候变化持续加剧,雪豹种群可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原因是 。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 (回答一点即可)。 15.[2024·湖南邵阳三模] 如今,以种养水生动植物为主的“湿地立体农业”在全国各地兴起,为当地农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的凤眼莲因繁殖能力超强,吸收 N、P的能力非常强大,因此既可作为动物饲料,还可捕捞晒干后施于土壤,作为植物“绿肥”,但现在却被称为“水上绿魔”。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湿地立体农业”的养殖模式运用了 原理。 (2)研究凤眼莲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 (至少答2点)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凤眼莲作为动物饲料、“绿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夏季来临,蓝细菌等迅速繁殖,在一些富含营养的水体中,会发生水华现象。蓝细菌与凤眼莲都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两者细胞结构主要区别是 。从捕食的角度来治理水华现象的措施是投放滤食浮游植物的鱼类,但投放鱼类前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4)我国科技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如图)来治理水华。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床上种植以凤眼莲为主的水生植物,与水面蓝细菌等形成 关系,争夺阳光。利用生物种间关系,你认为控制水华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8 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 【答案】【听课手册】.docx 08 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正文】【听课手册】.docx 08-第33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pptx 52 课时作业(四十八)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 【正文】【作业手册】.docx 52 课时作业(四十八)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工程 【答案】【作业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