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编写:石统元【时空定位】【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学习目标】1.梳理两宋的军事状况及结果;2.归纳北宋政治制度与政策,分析其原因和影响,认识其与军事状况的关系;3.了解北宋应对统治危机的措施,分析其影响,认识其启示。【导入新课】960年,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和五代十国的很多开国君主一样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建宋。那么是否和五代十国一样呢?它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教学过程】一、两宋的军事:败多胜少,政权更迭根据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北宋和南宋对内对外军事状况。朝代 关系 军事状况 结果北宋 对内 统一南北 前期相对稳定;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对辽对夏南宋 对内 偏安一隅 相对稳定,但统治黑暗腐败对金二、两宋的政治:守内虚外,积贫积弱(一)背景: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自然段,归纳北宋统治者推行新国策的背景。材料: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措施:1.地方之制: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三自然段,梳理地方制度。唐末五代藩镇 措施地方 行政 节度使世袭,可以任免官吏,把控地方财政和军队。财政军政监察2.中央之制:阅读第一目第三自然段,梳理中央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抑武之制:阅读第一目第四自然段,结合材料,梳理抑武之制。材料一:材料二: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养兵之制:阅读第二目历史纵横,归纳北宋养兵之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南宋之制:根据材料,归纳南宋治国之策。材料:宋建立之初,金兵屡次南下,游寇、盗贼横行,军事形势瞬息万变,国祚危危如丝。在此情况下,武将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权力,其中一些人骄横跋扈甚至发动叛乱,给南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宋高宗从内外形势稍有好转的绍兴七年起,开始恢复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此后收夺三大将兵权和杀害岳飞,虽有为与金人媾和因素,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恢复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何忠礼《试论南宋的社会政治生态及其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五自然段,分析北宋国策影响。材料一: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危机的应对(王安石变法):调整失败,狂澜难挽1.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背景宗旨结果(3)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4)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2.标志:1069年(熙宁二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3.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4.目的:富国强兵5.措施:6.败因:阅读教材最后一目最后一段,结合材料,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影响: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材料一:材料二:王安石变法,让权力的猛虎冲出笼子,疯狂鱼肉百姓,各类贪官吏污,盘剥百姓,“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致卖田产、雇妻卖女 ,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王安石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课小结】【概念解析】1.二府三司制:宋代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军政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2.文官政治: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3."祖宗之法":萌芽于先秦宗法制,宋代形成系统化理论体系。北宋时期,"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防弊精神成为其核心理念,通过中央集权架构、文官主导体制等制度实践,深刻塑造了宋代政治格局。明清时期延续其政治话语功能,成为帝王论证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4.守内虚外: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后代有军阀仿效自己,黄袍加身而设立的一项旨在维护皇家长久统治的治军国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的“收兵权”措施,铲除重武轻文的观念。同时提高文官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倡儒家道德伦理,培植崇文的社会风气,比如重视、保护文臣、重视科举等。5.靖康之变: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当堂检测】1.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2.图2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中央政府架构简图。这一王朝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3.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参知政事等职。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签判 B.知县 C.通判 D.参知政事4.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能佐证“相权衰落”的是( )A.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B.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 D.实行重文抑武提倡文治5.宋朝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解决财政危机 D.缓解边防压力6.这个时代的士大夫认为,比起带领数十万军士北上收复失土,进入太庙献祭,状元及第的荣耀更为可贵。造成此时代风气的背景应是( )A.商业繁荣兴盛,子弟若悉心培养将可跻身世族B.外族强大,收复失土成为空想,不如归野乡间C.初创立科举制,世族皆争相培养子弟求官致富D.政府礼遇文人,排斥武将,士人拥有无上光荣7.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时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 290 7448 26宋太祖 17 188 12宋太宗 21 1487 71宋真宗 25 1760 71宋仁宗 41 4561 112A.提倡文官制度 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发展的结果 D.加强君权的需要8.《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A.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参考答案一、两宋的军事:败多胜少,政权更迭朝代 关系 军事状况 结果北宋 对内 统一南北 前期相对稳定;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对辽 败多胜少 宋辽澶渊之盟,送辽岁币,积贫积弱,被金所灭对夏 屡战屡败 宋夏和议,送夏岁赐,积贫积弱,被金所灭南宋 对内 偏安一隅 相对稳定,但统治黑暗腐败对金 冤杀岳飞,妥协退让 绍兴和议,缴纳岁贡,积贫积弱,被元所灭根据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北宋和南宋对内对外军事状况。二、两宋的政治:守内虚外,积贫积弱(一)背景: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自然段,归纳北宋统治者推行新国策的背景。吸取隋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二)措施:1.地方之制: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三自然段,梳理地方制度。唐末五代藩镇 措施地方 行政 节度使世袭,可以任免官吏,把控地方财政和军队。 文臣做知州,节度使虚衔;财政 转运司掌财政;军政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监察 通判监督知州;设路监督州;路内四监司互相制约。2.中央之制:阅读第一目第三自然段,梳理中央制度。(1)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三司专掌财政,统称“二府三司制”;(2)参知政事为副相,和三司使一起分宰相行政权、财权;三衙分枢密院军权。3.抑武之制:阅读第一目第四自然段,结合材料,梳理抑武之制。(1)抑武:杯酒释兵权;文官任枢密院长官等;(2)重文: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等,官员数量和开支增多,造成了“冗官、冗费”。4.养兵之制:阅读第二目历史纵横,归纳北宋养兵之制。荒年募兵,稳定社会,消除动乱,却加剧了财政负担,造成“冗兵、冗费”。5.南宋之制:根据材料,归纳南宋治国之策。延续“祖宗之法”。(三)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一目第五自然段,分析北宋国策影响。1.进步:强化了专制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局限:(1)政治: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重文抑武削弱军队战斗力。(2)军事:对少数民族政权战争败多胜少,开支巨大,削弱了国力。(3)总括: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为北宋灭亡埋下隐患。三、危机的应对(王安石变法):调整失败,狂澜难挽1.背景:(1)“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2)“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结果 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3)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4)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2.标志:1069年(熙宁二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3.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军事等的管理与控制4.目的:富国强兵5.措施:内容 具体措施富国之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之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6.败因:阅读教材最后一目最后一段,结合材料,分析变法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涉及面广,推行过急;③改革者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负担。7.影响: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进步: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改革者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发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8.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王安石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略)。【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