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病句+标点+修辞+排序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病句+标点+修辞+排序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病句 标点 修辞 排序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事故不发生,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B.语文学科对我很感兴趣。
C.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D.我家养了一只小狗,我非常喜欢它。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B.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C.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D.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3.“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D.表示意思的递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B.女娲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C.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D.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B.金奎叔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有很多好处:它能扩大你的知识面,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审美能力。
B.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C.“运动会快到了。”老师微笑着问大家:“你们准备参加哪些项目?”
7.“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解释或补充说明 B.表示话题转变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语句问的因果关系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B.“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C.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
D.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B.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C.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愿望。
D.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10.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对这句话品析正确的是( )
①这句话中双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②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③将20世纪的成就比作一夜间绽放的无数梨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④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更有说服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我要到高远的湖边去,寻找童年的崇拜物——蓝天上的雄鹰。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话题的转换。 D.表示补充说明。
1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哪一项?( )
A.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C.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D.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13.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个房间还没有巴掌大。 B.他的话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子了。
C.我饿得能吃下一头大象。 D.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4.设问句的基本特点是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下列句子没有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B.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C.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D.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15.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一线光亮。
②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宝蓝色的天幕上。
③渐渐地,渐渐地,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先前更明亮,更皎洁。
④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
⑤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⑥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
A.④⑥⑤②①③ B.④⑤②⑥①③ C.④⑤②⑥③① D.⑥④⑤②①③
16.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妖怪长得怪怪的、皱皱巴巴的,活像一块木头疙瘩。
②小木偶大步走在森林里。
③小木偶正想得出神时,树丛里突然蹿出个小妖怪。
④小妖怪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小木偶大叫,要小木偶站住。
⑤它边走边想:穿过这片森林,会看见什么呢?是大海,是草原,还是另外一片森林?
A.②⑤①③④ B.②⑤③①④ C.④②①⑤③ D.③④⑤②①
17.将下列句子分别填入文段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太阳能是自然界的产物, , 。 , 。
①因此全球范围的太阳能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②地球上的能源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
③然而太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太阳能的重要性。
④如,水能、风能、波浪能等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①②
18.“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将这句话插入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②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③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④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A.④之后 B.③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①②之间
二、填空题
19.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大体上讲( )住所是很简朴的( )清洁( )干燥( )很卫生( )
(2)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 )峰顶这么高( )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
(3)( )难道我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 )它们中的一个问( )老这样坐下去( )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4)20世纪( )电视( )程控电话( )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 )高速火车( )远洋船舶等( )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 )地球村( )( )
(5)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
(6)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载不动一个水点( )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 )一点儿水都不能沾( )它们是那样柔弱( )比一片树叶还无力( )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 )
20.按课文内容填空。
《蟋蟀的住宅》中大量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蟋蟀比作 ,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 ,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让读者读起来生动形象。
2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 )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 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
(3)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 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 )
三、语言表达
22.根据图片,用排比的手法写一句解说词,向大家介绍中国的科技成果。
23.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请你用上这两种修辞手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
四、修改病句
24.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修改病句)
25.外面下着小雨,爷爷穿上靴子和帽子出去了。(修改病句)
26.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修改病句)
2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共4处错误)
读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使我不禁想起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有高大的目标是好的,即使目标不能完成,在努力的过程中也是快乐高兴的。
28.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深受启发。(修改病句)
29.我们的班主任将近二十岁左右。(修改病句)
30.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新了美丽的世界。(修改病句)
31.豌豆以为整个全部世界都是绿的。(修改病句)
32.下面是有关《山海经》一书的介绍,其中有4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改正。
《山海经》是先秦中国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幻想,记载了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奇书。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药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所保护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更是在所有古代典籍中手屈一指。
33.一向准时到校的小虹今天果然迟到了。(修改病句,在原句上改)
34.修改句子:
我 殷 切 期 待 的 目 光 大 概 可 能 引 起 了 老 师 的 注 意。
35.修改病句。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其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很出名。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要坚持正义、战胜邪恶,同时也展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惠。
36.写信能让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和扩大。(修改病句)
37.改正下面句子中用错的标点符号。
(1)书店经理推荐图书:(世界之窗),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锦绣中华),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生活王国),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
(2)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出了中外音乐著名作品“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 等。
(3)领导一再要求大家,准时出席会议。
五、排序题
38.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距离竹园不远处还有一个很大的池塘,里面正盛开着荷花。
( )而屋后则有一片竹园,竹子青翠碧绿,竹园全被绿色笼罩着。
( )这些散发着高雅清香的荷花,令人赞不绝口。
( )太阳出来时,竹园绿色的缝隙里洒进一道道金光,多美啊!
( )我时常在树下玩耍,玩累了就躺在摇椅上小睡。
( )瞧,这些荷花有的粉红,有的乳白,十分鲜艳,清香扑鼻。
( )爷爷家屋前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柳树,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一大片阴凉。
39.给下列句子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 )循着水声来到溪前,溪水很清,鱼戏其中。
( )这野趣横生的地方,真让人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啊!
( )进入樱桃沟,便可听得溪水潺潺。
( )溪边怪石林立,抚奇石,观游鱼,已足使人感到其乐无穷。
( )而沿溪向北行,山间有野花,溪边有芳草。
40.给下列句子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 )两天后,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海面转眼间变成了冰雪的世界。
( )一群聪明、顾皮的白鲸追赶着鱼群来到北极的楚科奇海。
( )它们吃着,玩着,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 )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它们惊慌起来,绝望地叫着。
( )这里太好玩了,还有好吃的鳕鱼。
( )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他马上向附近的村庄报了信。
41.给句子排排队,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序号。
①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②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③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
④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⑤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
序号: 。
42.将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话,把序号写在句前的( )里。
(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 )我们登上了海塘大堤。
( )江潮还没来,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 )镇海大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 )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白雾。
六、信息匹配
43.选择合适的短语,填入语段的横线处。(填序号)
A.自己的生命 B.自己的年华 C.自己的爱心 D.人类的健康
医生是春蚕,贡献 ,服务了每个病人;医生是天使,捧出 ,温暖了每个病人;医生是战士,守护着 。
七、现代文阅读
快乐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44.新题型·语文要素 读选文,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浮现。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4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抱”字换成“映”字好吗?为什么?
46.“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优美生动,给人一咏三叹的感觉。
B.抒发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欣喜之情,在结构上也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
C.承上启下,表达了“我”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简单交代人物和事件,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八、句子训练
4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竟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改正一处词语错误和一处标点符号错误。
(2)这几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设问 B.反问 C.疑 问
(3)请你运用这一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4)将这几句话改成“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来呼风唤雨”这一句话好吗?为什么?
评析文段。
北京的香山公园是个美丽的季节。作为北京赏秋的标志性地点,其红叶之美,早已天下文名。当秋风渐起,满山的红叶就如同被点燃的火焰,十分状观,恰似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中描绘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样。漫步在香山公园的小径上,微风拂面,宛如仿佛大自然的轻轻呼吸。登高远眺,香山公园的美景尽收眼底。在这里,每一处都是诗,每一步都是景,每一眼都是画,让人沉醉,不愿离去。
48.上文有两处标点错误,两个错别字,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修改。
49.修改后的文段这一点写法值得我学习: 。
50.按要求写句子。
例:“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51.根据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写句子。
(1)说话人在前,说的话在后。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的:只要在“说话人说”的后面加上冒号,然后用引号将他说的话引起来就可以了。
如:火神赫淮斯托斯很敬佩普罗米修斯,悄悄对他说:“只要你向宙斯承认错误,归还火种,我一定请求他饶恕你。”


(2)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在中,说的话在后。这种情况一般用于说的话比较长,并且话有两层意思的情况。说话人的话仍然是用引号引起来,不过要记得,“说话人说”的后面可是用逗号的。
(3)说活人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这种情况下,“说话人说”的后面直接用句号。因为,这是一句话的结束。


读句子,完成练习。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52.作者运用了“ ”“ ”这些动词,把夕阳余晖染红江面和芦苇的景象写活了。
53.诗句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夕阳下的一种景物。
54.仙女微笑着,又从魔法棒中变出三句美丽的句子:“现在,我需要你们用这些句子来创造新的句子,就像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新的城堡一样。”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那么辽阔。(仿写排比句)
55.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仿写比喻句)
56.按要求写句子。
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写一个排比句。)
57.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仿写拟人句)
58.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改为比喻句)
59.那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飞机和宇宙飞船。(写排比句)
60.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61.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①除画“ ”部分外,句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蝴蝶的三个特点,分别是 、 和 。
②画“ ”的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 之情。
62.品读句子,想象画面,完成练习。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句话中的“ ”一词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了观潮人特别多的画面;“ ”这些词语则体现了大潮到来前人们的急切心情,这个句子从 (侧面 正面)描写了大潮的奇特。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形象地写出了 。这是从 (听觉 视觉)这一角度来描写大潮的。
(3)诗句“ ,头高数丈触山回”重点写的就是潮来的时间及其声响、 气势;“须臾却入海门去, ”重点描绘的是大潮退去的画面。课文中描写大潮退去的句子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病句 标点 修辞 排序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D B C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B D D B B C A
1.D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否定不当。去掉“不”即可;
B.词序不对。“语文学科”和“我”应该调换顺序;
C.搭配不当。“增长”和“水平”不能搭配,可在“写作水平”加上“提高”。
故选D。
2.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①分号(;)使用不当。分号应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独立分句,但这里“而我”后不是独立分句,且句子结构不完整,应改为逗号。②句子缺少结束标点(如句号),不完整。因此,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B.“等着、盼着”为动词短语并列,应用逗号而非顿号。因此,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D.第一句“你不是说……吗?”使用问号正确,表示反问。但第二句“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应为疑问句(“呢”表示疑问语气),却误用感叹号(!),应改为问号(?)。因此,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破折号后“这位敢于从天上‘盗’取火种的英雄”,是对“普罗米修斯”的身份、事迹补充说明(解释他是怎样的人),符合“破折号表解释说明”的用法;
B.此句无“声音拉长”语境(如呼喊、拖腔),排除;
C.前后内容是“名称→补充说明”,无“意思转变、话题跳转”,排除;
D.后句是“解释身份”,非“在前文基础上更进一层”(如“他很努力——每天只睡5小时”),排除;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破折号一般用于解释说明。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逗号用于没有说完时的句子或短语之间。
D.“一会儿安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这两个短语之间应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因为顿号一般用于并列词语间,这里两个表示时间先后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并列词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A.当提示语在引用的后面时,应该用句号,而不是冒号。所以此句应改为:“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B.当提示语在引用的前面时,“说”的后面用冒号和双引号,标点使用正确。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C.提示语“老师微笑着问大家”在中间,提示语后面应用逗号,而不是冒号。
应改为:“运动会快到了。”老师微笑着问大家,“你们准备参加哪些项目?”
故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阅读本句可知,破折号后面的“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是对前面“它的确在向上长”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通过具体说明人们能看到它生长这一现象,来强调它确实在向上长,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前面所表达的内容,所以破折号在此处的作用是表示解释或补充说明。
故选A。
8.A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B.有误。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用逗号。即:“我胖得够美了!”这粒豌豆说,“我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C.有误。并列短句间用逗号。即: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也没有汽车。
D.有误。设问句句末用句号。即: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故选A。
9.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中逗号使用不正确,读句子可知,这是一个设问句,应将逗号改为问号。
B.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中逗号使用不正确,应将逗号改为冒号。
C.“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愿望。”句中“千里眼”“顺风耳”指神话中的人物,应加上双引号,加上双引号后将顿号删去。
故选D。
10.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阵,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句话中双引号的作用是引用,引用诗句是为了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诗句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引用诗句,不是体现科学技术的辉煌。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包括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补充说明、引出下文、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总结上文、表示话未说完。
句子中破折号后的“蓝天上的雄鹰”具体解释说明了“崇拜物”的内容,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因此选择“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1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抱”是人类特有的动作,句子将“小水塘”当作人来写,赋予其“抱”的行为。
B.句子直白地写出“远处小山在云雾里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的景象,仅为客观描述,未使用任何修辞手法。
C.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牵”“走着”是人类的动作,句子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牵星星”“走路”的行为。
D.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眠”是人类的状态,“霸占”是人类的行为,句子分别将“花牛”和“白云”当作人来写。
故选B。
13.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这个房间还没有巴掌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度缩小房间的实际大小,突出房间小。
B.“他的话我们已经听得耳膜起茧子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听的次数多,突出对其话语的熟悉、厌烦等情绪。
C.“我饿得能吃下一头大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饥饿的程度,突出饿得厉害。
D.“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麻雀”比作“石头”,突出老麻雀下落时的迅猛、坚定。
A、B、C均为夸张,D为比喻,故选D。
14.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先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再答“当然是人类”→自问自答,是设问;
B.先问“靠什么呼风唤雨呢?”,再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自问自答,是设问;
C.先问“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再答“都有”→自问自答,是设问;
D.只问“世界上有不经过光照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没有回答→是疑问句,不是设问。
故选D。
15.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通读材料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观看月食的过程,因此可以按时间顺序来排列。
句④“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点明了事件的起因是人们等待看月食,是整个内容的开头部分,起到总领的作用。
句⑤“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里的时间点“八点十七分”承接前面的等待,引出了后面的月食景象。
句②“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宝蓝色的天幕上。”开始描述月食时月亮的状态,是对⑤中“壮丽景象”中月亮部分的具体描写。
句⑥“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进一步对天空的景象进行补充,在描述了月亮之后描述月亮周围的繁星,符合由主到次的观察顺序。
句①“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一线光亮。”描述了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动态变化,即开始恢复光亮的瞬间。
句③“渐渐地,渐渐地,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先前更明亮,更皎洁。”描述了月亮逐渐恢复的过程。
故正确的排序是④⑤②⑥①③。
故选B。
16.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确定首句:观察这五个句子,②“小木偶大步走在森林里” 是整个场景的开始,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小木偶以及故事发生的地点森林,所以②应该是首句。
寻找承接句:⑤“它边走边想:穿过这片森林,会看见什么呢?是大海,是草原,还是另外一片森林?”中的“它”指代的是小木偶,是小木偶在走路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承接②句。
分析后续情节发展:③“小木偶正想得出神时,树丛里突然蹿出个小妖怪”,这里的“正想得出神时”与前面小木偶在思考的情节相呼应,引出了新的角色小妖怪,排在第三句。
描述新角色:①“小妖怪长得怪怪的、皱皱巴巴的,活像一块木头疙瘩” 是对③中出现的小妖怪的外貌描写,紧跟③句。
继续情节推进:④“小妖怪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小木偶大叫,要小木偶站住”是小妖怪出现后的动作描写,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⑤③①④。
故选B。
17.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句子的顺序都是有规律的。先写太阳能是自然界的产物,由连续性可知,下一句是地球上的能源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接着写太阳的作用,如,水能、风能、波浪能等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紧接着写转折关系,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太阳能的重要性;最后写导致的结果,因此全球范围的太阳能危机正在不断逼近。故句子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C。
18.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句子和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确定插入句子的最佳位置。
待插入句“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表达了一个结论,即由于某种原因,作者选择只养一些容易养活的花草。分析语段的内容:①句描述了珍贵花草不易养活,看着它们生病欲死会让人难过。②句指出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③句具体描述了北京气候的恶劣,包括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干旱或大雨、秋天可能闹霜冻。④句在这种气候背景下,表达了作者没有本事把南方的好花养活。因此待插入句应放在④句之后,它可以作为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即由于北京气候不好,且自己没有本事养活南方好花,因此只选择养容易养活的花草。这与语段的逻辑是一致的。
故选A。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辨析及运用。
(1)仔细观察句子。“大体上讲”是句子的状语部分,表示接下来的描述是一个总体的、大致的印象,因此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 。 “住所是很简朴的”是句子的主要描述部分,说明住所的总体特点,句子表述未完,后面还有对住所特点的具体说明,但此处先用逗号与前面的状语部分隔开 。 “清洁”和“干燥”是两个并列的形容词,用于进一步描述住所的特点,它们之间用顿号隔开,表示它们是并列关系 。 “很卫生”也是描述住所特点的形容词,但与“清洁、干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对住所特点的进一步补充,因此与“干燥”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 。 最后,整个句子描述完毕,用句号结尾,表示句子的结束 。示例: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
(2)仔细观察句子。句子开头“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后要使用冒号,表示后面是对这一动作的详细描述或感叹。接着,“啊”字后面使用逗号,表示语气的短暂停顿,同时也突出作者的惊讶之情。然后,“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是一句完整的感叹句,描述了峰顶的高耸,因此使用了感叹号来增强语气。最后,“我爬得上去吗”是一句疑问句,表达了作者对能否爬上峰顶的疑问,所以句末使用问号。示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3)仔细观察句子。这句话是一个复合句,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由提示语“它们中的一个问”连接。 第一个部分是一个疑问句,“难道我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表达了对未来状态的疑惑和不满,因此句末使用问号 。 提示语“它们中的一个问”说明了是谁在发问,作为插说成分出现在句子中间,其前后都应使用逗号,以分隔问话和后续的内容,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 第二个部分包含两个陈述句,第一个陈述句“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表达了对长时间保持同一状态的担忧,句末使用句号;第二个陈述句“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表达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预感,其中破折号用于补充说明或解释前文,使句子更加完整,句末使用感叹号以强调预感的强烈性 。示例:“难道我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4)仔细观察句子。这个句子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描述了20世纪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加标点符号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20世纪”作为时间状语,与后续的主语“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之间,应使用逗号进行隔开,以明确时间状语与主语之间的界限 ; “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是两组并列的成分,它们之间应使用顿号进行隔开,以表示这些成分是平等且并列的关系 ;整个句子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因此在句子的结尾应使用句号,以表示句子的结束 ;“地球村”是一个特定的名词,表示地球因科技发展而变得更加紧密联系的状态,因此应使用引号将其括起来,以突出其特殊含义 。示例: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5)仔细观察句子。第一个句子“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是一个疑问句,因为它在询问蟋蟀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在疑问句的末尾,我们使用问号来表示这是一个需要回答或思考的问题;第二个句子“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同样是一个疑问句,询问蟋蟀是否拥有特殊的工具来帮助它建筑住宅。因此,句末也使用问号;紧接着的“没有”是对前一个问句的直接回答,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在陈述句的末尾,我们使用句号来表示句子的结束。示例: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6)仔细观察句子。这句话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之间用分号隔开,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 。 第一个分句“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描述了蝴蝶身体轻盈的特点,以及因此带来的无法承载水点的后果,句末用分号与后文隔开 ;第二个分句“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进一步描述了蝴蝶彩粉的斑斓,并强调其不能沾水的特性,句末同样用分号与后文隔开 ;第三个分句“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通过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强调了蝴蝶的柔弱和无法承受风雨的困境,句末使用问号,表达了强烈的疑问和担忧 。示例: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20. 拟人 人 住宅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
《蟋蟀的住宅》中,作者赋予蟋蟀很多人的行为和特点,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等语句可知,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比作人,它建造住宅的过程,就像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家一样。它的巢穴有很多类似人类住宅的特点,所以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让读者读起来生动形象。。
21. 设问 反问 比喻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1)句子先提出问题“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然后进行回答“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即自问自答。故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2)句子是用“难道……吗?”的句式表达否定含义(实际强调蝙蝠并非靠眼睛看清)。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3)句子中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描述其乱飞的状态。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2.如今的中国,有了世界一流的高铁,有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有了5G网络,也有了“天宫”空间站。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根据图片里的科技成果(高铁、“蛟龙号”、5G、“天宫”空间站),用排比手法写解说词。首先回忆排比的特点: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然后要突出每个科技成果的意义。
首先,确定每个部分的表述:高铁让出行更快捷,“蛟龙号”探索深海奥秘,5G拓展通信边界,“天宫”空间站开启太空征程。然后组织成排比句,让句式整齐。
示例:中国的科技成果震撼世界:高铁如银龙般穿梭大地,拉近城市的距离;“蛟龙号”似深海勇士潜入洋底,探索未知的秘境;5G像无形的网络联结万物,开启智能的生活;“天宫”空间站如璀璨的宫殿驻留太空,拓展宇宙的边疆。
23. 拟人 比喻 看,桂花被秋风吵醒了,一簇簇挂满枝头,犹如天上挨挨挤挤的星星。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例句“稻穗低垂着头”,把稻穗当作人,赋予 “低垂着头”这一人的动作神态,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稻田比作“银毯”。仿写句子时,注意也要用上比喻、拟人的手法。
示例:看,桂花被秋风吵醒了,一簇簇挂满枝头,犹如天上挨挨挤挤的星星。
24.我断定他生病了。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本句前后矛盾,“断定”和“可能”矛盾,“断定”表示对事物作出明确判断(肯定),“可能”表示不确定的推测,二者语义矛盾,删去“可能”。
故改为:我断定他生病了。
25.外面下着小雨,爷爷穿上靴子,戴上帽子出去了。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搭配不当,“穿上”与“帽子”不能搭配,应将“穿上靴子和帽子”改为“穿上靴子,戴上帽子”。
故改为:外面下着小雨,爷爷穿上靴子,戴上帽子出去了。
26.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要修改这个病句,需先分析句子的语病类型,再针对性修正:
步骤一:判断语病类型。原句“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属于成分残缺(主语残缺)。“从……”是介词结构,在句中不能充当主语,导致整个句子没有明确的主语来发出“告诉”这个动作。
步骤二:进行修改。删去介词“从”,让“大量的事实”成为句子的主语,这样句子结构就完整了。此时“大量的事实”作为主语,“告诉”是谓语,“我们”是宾语,后续“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是“告诉”的内容,句子表意清晰、结构完整。
修改后的句子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7.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符号错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课文的标题,应该使用书名号《》,而不是引号“”。应该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成分残缺,“读了……课文,使我不禁想起……”这个句子中,“使”字的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了主语。因为“读了……”是一个动作(动宾短语),它本身不能做主语。删掉“使”字后,“我”就成为句子的主语(谁不禁想起?我),句子结构就完整通顺了。
词语搭配不当,“高大的目标”搭配不当。“高大”通常用来形容具体事物的外形(如高大的建筑、高大的树木),不能用来形容抽象的“目标”。形容目标应该用“远大”、“宏伟”、“明确”等词语。这里改为“远大的目标”更恰当。
重复啰嗦:“快乐高兴的”意思重复。“快乐”和“高兴”是近义词,放在一起显得啰嗦。只需保留其中一个词即可(“快乐的”或“高兴的”),表达效果更简洁。
改为:读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有远大的目标是好的,即使目标不能完成,在努力的过程中也是快乐的。
28.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本句成分残缺:原句缺少主语,可以在句首或者“深受启发”前补充一个主语。
可改为:我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深受启发。
29.我们的班主任将近二十岁。/我们的班主任二十岁左右。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这句话中“将近”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左右”也表示大概、不确定;二者同时使用造成语义重复,使句子表达不准确。“将近”和“左右”二者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改为:我们的班主任将近二十岁。或着:我们的班主任二十岁左右。
30.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本句属于用词不当的病句类型。句子中“创新”一词使用不当。“创新”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事物,强调从无到有地创造新东西;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他是用身体“创造”了世界,“创造”更侧重造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与“美丽的世界”搭配更恰当,符合语境中盘古造就世界的含义。因此,需将“创新”改为“创造”。
修改后的句子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31.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豌豆以为全部世界都是绿的。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情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此句语义重复,“整个”和“全部”表意相近,同时使用造成冗余,去掉“整个”和“全部”其中一个即可。
故改为:豌豆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或:豌豆以为全部世界都是绿的。
32.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山海经》是先秦中国的重要古籍”语序不当,“先秦”是修饰“古籍”的,应改为“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应将“先秦”和“中国”对调。
“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药等…… 方面的诸多内容”中“等”和“……”表意重复,应删去“等”或“……”。
“《山海经》中所保护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用词不当,“保护”使用错误,应改为“保存”;“手屈一指”存在错别字,应是“首屈一指”,将“手”改为“首” 。
故修改后的句子为:《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幻想并记载了神话传说的古老的奇书。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动物、植物、医药……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所保存的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更是在所有古代典籍中首屈一指。
33.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关键在于找出句子中用词不当的问题。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而此句中“一向准时到校”和“迟到”是意料之外的情况,用“果然”不符合语境。这里应该用“竟然”或“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示例:一向准时到校的小虹今天竟然迟到了。
34.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大概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这个句子存在语义重复的问题。“大概”和“可能”都表示一种不确定的推测,在句子中同时使用,意思重复啰嗦。为了使句子表达简洁明了,应该去掉其中一个词。
修改后的句子: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大概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或者: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35.《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很出名。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要坚持正义、战胜邪恶,同时也展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病因一:标点符号错误。“西游记”是书名,应加书名号;
病因二:搭配不当,应在“四大名著”后加“之一”。
病因三:缺少成分,应删去“通过”或“使”。
病因四:有错别字,“智惠”中的“惠”是错别字,应改为“慧”。
改为:《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很出名。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要坚持正义、战胜邪恶,同时也展示了孙悟空的勇敢和智慧。
36.写信能让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结合“写信能让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和扩大。”可知,“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与“和扩大”搭配不当,应该把“和扩大”去掉。
故句子改为:写信能让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37.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标点符号。
(1)《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和《生活王国》都是书店经理推荐图书,不应该用括号,而是要用书名号。
故应改为:书店经理推荐图书:《世界之窗》,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锦绣中华》,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生活王国》,少年儿童出版社,36.00元。
(2)《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都是音乐作品,引用歌曲名要用书名号。
故应改为: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出了中外音乐著名作品《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等。
(3)结合句子“领导一再要求大家,准时出席会议”可知,出席会议的是“大家”,而不是“领导”,所以“大家”后面不能用逗号,用逗号后,“准时出席会议”的主语变成了领导,故应删掉逗号。
故应改为:领导一再要求大家准时出席会议。
38. 5 3 7 4 2 6 1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答题时,首先认真阅读每个句子,理解句意,然后根据语句间隐含的信息,将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
通过通读句子可知,这些句子主要描述了爷爷家的环境,包括屋前、屋后、竹园和池塘等场景。故“爷爷家屋前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柳树,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一大片阴凉。”为第一句;接着具体描述了我在这个场景下的活动,故“我时常在树下玩耍,玩累了就躺在摇椅上小睡。”为第二句;介绍完屋前再看屋后,故“而屋后则有一片竹园,竹子青翠碧绿,竹园全被绿色笼罩着。”为第三句;紧接着介绍竹园,故“太阳出来时,竹园绿色的缝隙里洒进一道道金光,多美啊!”为第四句;接着引入与竹园相邻的池塘和荷花,转换到另一个自然的场景,故“距离竹园不远处还有一个很大的池塘,里面正盛开着荷花。”为第五句;最后对荷花进行详细的描绘,包括荷花的颜色、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等。故“瞧,这些荷花有的粉红,有的乳白,十分鲜艳,清香扑鼻。”为第六句;“那些散发着高雅清香的荷花,令人赞不绝口。”为第七句。
故句子排序为:5、3、7、4、2、6、1。
39. 2 5 1 3 4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确定一定的叙述顺序(时间、方位、事情发展等),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这些句子的内容和逻辑关系来确定排列顺序:首先, “进入樱桃沟,便可听得溪水潺潺 。”作为开头,为整个段落设定了背景。第二, “循着水声来到溪前,溪水很清,鱼戏其中 。”承接上句的“溪水潺潺 ”,描述了作者跟随水声来到溪边的具体场景;第三, “溪边怪石林立,抚奇石,观游鱼,已足使人感到其乐无穷 。”进一步描述了溪边的景象和活动,与上一个句子紧密相连;第四, “而沿溪向北行,山间有野花,溪边有芳草 。”描述了作者沿溪而行的所见,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细节;第五, “这野趣横生的地方,真让人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啊 !”作为总结,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留恋。
故排序为25134。
40. 4 1 3 5 2 6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通读材料可知,这个语段主要讲一群白鲸因追赶鱼群来到北极楚科奇海,因那好玩且有鳕鱼,它们玩得忘了时间。遇寒流海面结冰,回去路被堵,白鲸惊慌绝望。正巧猎人发现它们,向附近村庄报信。
“一群聪明、顽皮的白鲸追赶着鱼群来到北极的楚科奇海。”交代了事情发生的主体(白鲸)以及地点(北极的楚科奇海),开启了整个事件的叙述,所以这句作为首句。
“这里太好玩了,还有好吃的鳕鱼。”描述了白鲸来到楚科奇海的感受,是对白鲸来到此地后的进一步说明,所以这句排在第二位。
正因为觉得好玩又有食物,所以白鲸就“吃着,玩着,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吃着,玩着,忘记了回家的时间”为后续环境发生变化和白鲸遇到危险作铺垫,所以这句排在第三位。
“两天后,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海面转眼间变成了冰雪的世界。”承接了前面提到的白鲸在楚科奇海停留的情况,也为后面引入白鲸回去的路被堵住这一危险情况出现作铺垫,所以这句排在第四位。
“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它们惊慌起来,绝望地叫着。”描述了寒流来袭后白鲸面临的困境,是顺着前面环境变化产生的结果,所以这句排在第五位。
“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他马上向附近的村庄报了信。”交代了白鲸面临困境后遇到猎人的帮助,是这个故事的结尾,所以这句排在第六位。
故句子的排序为:4、1、3、5、2、6。
41.③①⑤②④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
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故事先写“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接着写“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紧接着写“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然后写“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最后写结果“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因此,顺序为:首先是找到五彩石,然后是冶炼五彩石,最后用这块新造的石头将窟窿补上。
故答案为:③①⑤②④。
42. 2 5 1 6 4 3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与逻辑连贯。
这几句话出自赵宗成、朱明元写的《观潮》。原文: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人们登上海塘大堤后看到的景象以及等待江潮时的状态。“我们登上了海塘大堤”是整个场景展开的起点,只有先登上大堤,才能看到后面所描述的一系列画面,所以它是首句。
登上大堤后,首先看到的自然是眼前的主体——“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是最直接进入眼帘的景象,所以这句排第二位。
看到钱塘江后,目光会顺着江面延伸,进而观察到江面的具体情况,也就是“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蒙蒙的白雾”,这是对江面状态的进一步描述,符合由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所以这句排第三位。
顺着江面再往远处看,江边的建筑就会出现在视野中,“镇海大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就体现了视线的进一步延伸,所以这句排第四位。
接着,目光放得更远,就会看到更远地方的几座小山,“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按由近及远的视觉逻辑,所以这句排第五位。
最后,描述在这样的场景下人们等待江潮的状态,“江潮还没来,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将画面聚焦到人们的行为和期待上,作为结尾句,排在最后。
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2、5、1、6、4、3。
43. A C 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
结合句子“医生是春蚕,贡献____,服务了每个病人”和积累可知,“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直到死去才能将丝吐完,表达了奉献到生命尽头的无私精神,“自己的生命”指的是医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第一空应填“自己的生命”。故选A。
结合句子“医生是天使,捧出____,温暖了每个病人”和积累可知,“天使”通常与关怀、温暖相关联,“自己的爱心”非常恰当地说明医生给病人的关爱与温暖。第二空应填“自己的爱心”。故选C。
结合句子“医生是战士,守护着____”和积累可知,战士具有保护的特性,“人类的健康”表明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与“守护”对应。第三空应填“人类的健康”。故选D。
44.①水塘抱月图 ②洒满月光的小溪 ③空气中花草的香味 ④温馨 ⑤亲情 45.不好。“抱”字把小水塘当作人来写,给人亲切、可爱的感觉,让画面充满温馨感,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而“映”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6.B
【导语】《走月亮》描绘了 “我” 和阿妈在月光下漫步溪边的美好场景,流淌着温馨的亲情与对月下美景的喜爱,一起通过题目解析,感受文字里的诗意与深情 。
4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理解。
① 从“每个小水塘抱着月亮”,概括为 水塘抱月图;
② 结合“流着月光”“小水塘抱月”,想象到 月光铺满的小溪;
③ 依据“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对应 花草的清香;
④ 从“抱”的亲昵动作、溪边互动,体会到 温馨 氛围;
⑤ 贯穿“我和阿妈” 的互动,感受 亲情。
45.本题考查句中词语的作用。
“抱”用拟人,让小水塘有了亲昵的“怀抱” 动作,赋予画面温馨感与童趣,传递对家乡的爱;“映” 只是客观呈现影子,平淡无情感温度,所以不能换 。
4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反复出现:情感上,强化 “走月亮” 的欣喜;结构上,串联各段场景,起到 抒情 + 线索 作用。
A.排比错误,排比需三句及以上。
C.侧重月亮,偏离亲情核心。
D.简单交代错误,是情感深化)。
故选 B 。
47.(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A
(3)是谁创造了世界?当然是劳动人民。靠什么创造世界?靠的是勤劳的双手。
(4)不好。原句用设问修辞,通过自问自答强调“人类”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比陈述句更具感染力。
【详解】(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情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此句用词不当,“竟然”表示出乎意料,而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是符合常理且在预料之中的事情,用“当然”更能准确表达这种理所当然的意味,故将“竟然”改为“当然”;标点符号错误,“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当然是人类”后的分号使用不当,这里是两个独立的设问句,应将分号改为句号。
故改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句子“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知,先分别提出“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和“靠什么呼风唤雨呢?”这两个问题,紧接着又分别给出“当然是人类”和“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这样的答案,符合设问的特征。
故选A。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原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先故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然后再给出答案,从而强调观点或突出重点。在仿写时,要遵循先提问后作答的结构模式,并且所提问题和答案之间要有合理的逻辑关联。
示例:是谁在照亮黑夜呢?当然是路灯。靠什么照亮黑夜呢?靠的是它发出的光芒。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原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自问自答“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强调人类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呼风唤雨”这件事上的作用,突出了主题。而改后的句子只是普通陈述句,表达较为平淡,无法起到强调和引人深思的效果,也没有了原句那种吸引读者、激发思考的作用。因此,把原句修改了不好。
48. 49.文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让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此外,还引用了古诗来吸引读者,充满了新鲜感。
【解析】48.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情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北京的香山公园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搭配不当,“香山公园”不是“季节”,应把“季节”改为“地方”;
“宛如仿佛大自然的轻轻呼吸”中“宛如”和“仿佛”语义重复,删去“仿佛”或“宛如”即可。
存在错别字,“天下文名”的“文”应改为“闻”;
存在错别字,“十分状观”的“状”应改为“壮”;
标点符号错误,“山行”是诗的题目,应用书名号,应把双引号改为书名号;
标点符号错误,《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句,应用引号,应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4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文段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满山的红叶就如同被点燃的火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红叶比作火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红叶的艳丽色彩和旺盛的视觉冲击力;“在这里,每一处都是诗,每一步都是景,每一眼都是画”,使用排比的句式,简洁凝练地突出了香山公园处处皆美景的特点,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恰似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中描绘的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样”,引用经典诗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化底蕴。
50.“快点收拾,”妈妈焦急地说,“马上要迟到了。”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原句中先写说话的内容,“不要紧”,然后用逗号隔开,接着写说话的人“小公鸡说道”,最后再写说话的内容“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这是一种常见的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写法,且说话内容用引号引起来。在仿写时,按照提示语在中间的格式,先写一部分说话内容,接着写提示语(人物和说话的动作等描述),最后再写另一部分说话内容,并且正确使用引号将说话内容引起来即可。
示例:“你做得很好,”老师微笑着说,“继续努力会更棒。”
51. 小女孩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说:“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定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回家里去哩!” “难道我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觉得外边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应用及仿写句子。
(1)根据题干要求,此种句子结构是说话人在前,所说话内容在后。先出现“说话人”和动词如“说”,然后用冒号隔开,将说的话内容用引号引起。
如:①老师对学生们说:“请认真复习,期末考试即将来临。”
②他坚定地说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放弃。”
(2)根据题干要求,此种句子结构是先写说的话,用逗号隔开说话人,再引出后面的另一个层意思,前后说的话各用引号引起来。注意引导部分后的逗号使用,确保结构清晰。
如:“天气这么好,”小明感慨道,“适合大家一起出去走走。”
(3)根据题干要求,此种句子结构说的话在前,而说话人在后面,所以直接用引号引起说的话部分。当说话人介绍完之后,用句号结尾,因为整句话已结束。
如:①“只要努力学习,最终一定能成功。”老师叮嘱道。
②“我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们会获得更多的思考。”校长说道。
52. 掉 妆 53.夕阳的余晖,把金色洒在江面上,江水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仿写句子。
1.本题考查提取动词。研读诗句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找体现动作、让画面 “活” 起来的字词。“掉” 字将 “斜阳” 拟人化,仿佛鸟儿扇动翅膀就能把夕阳 “抖落” 到江上;“妆” 字把芦苇人格化,像人化妆一样被夕阳染成红色。所以提取动词 掉、妆 。通过分析动词的拟人化效果(让景物有动态、有情感 ),锁定关键动词。
2.诗句特点是用生动、拟人化的语言写夕阳下景物。答题时,先选夕阳下的景物(如江面、山峦、树木等 ),再模仿诗句的 “动态 + 色彩变化” 写法。
示例 :夕阳缓缓下沉,把橙红揉进山巅;沉默的古树,也披了一身碎金。
54.花朵那么艳,那么香,那么娇嫩。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原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那么辽阔”用“那么……那么……那么……”的结构,从颜色、高度、空间范围三个方面来描绘天空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仿写时,要选取一个事物,从不同维度用相同的结构去描述。比如“大海那么广,那么深,那么湛蓝”,从面积、深度、颜色三个方面展现大海的特征,符合排比句的要求,结构相似、语气一致,且能突出大海的特点,使表达更有感染力。
示例:草原那么广,那么绿,那么宁静。
55.小鸟就像离弦的箭似的在天空中飞快地穿梭。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描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其中常用的格式是“像”、“如”、“似”等词。
本句中的“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中的“像”、“似”,是典型的明喻句型。因此,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蝙蝠到处乱撞比作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以加强描述的生动性。
仿照 例子写一个比喻句即可。
示例:大熊猫就像喝醉了的人似的,懒懒地躺在地上晒太阳。
56.风改变了雨滴降落的路线,改变了叶片纷飞的队形,也改变了,改变了花儿起舞的姿态……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题目给出的句子有结构相同的“照亮了……”,构成一个排比句,表达了月亮的明亮。排比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语构成。据此仿写一个排比句即可。
示例: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飘香的瓜果,送来了沉甸甸的稻穗,也送来了,送来了红彤彤的高粱……
57.哟,草丛中有多少灵动的小虫啊,每只小虫都讲着一个故事!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例句中将“小水塘”赋予了人的动作“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述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水塘中倒映着月亮的景象,还赋予了小水塘以温柔、亲切的情感色彩。仿写时,同样需要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某一事物人的特征、行为或情感,从而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如:瞧,河岸边有多少茂盛的柳树呀,每棵柳树都轻挽着清风,低语着春天的秘密。
58.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比喻句。
比喻句需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这个句子中,本体是“老麻雀”,我们要找到一个和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特点相似的事物作为喻体,比如“石头”“箭”等,它们下落的状态和老麻雀飞下来有相似性,再选择合适的比喻词,比如“像”“如同”等。
示例:一只老麻雀如同离弦的箭一般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
59.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改写。
排比是一种通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情感、突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它的核心特点是“形式整齐,内容连贯”,能让语言更有节奏感和说服力。
结合“那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飞机和宇宙飞船。”可知,关键在于抓住“那时没有”这一固定开头,将原句中并列的事物拆分成结构一致的短句。通过重复使用“没有”,让每个事物都单独成为一个分句,既保留了原句的信息,又形成了排比特有的节奏感。最后用“也没有”来连接末尾的事物,能让句子在并列中带有自然的收尾感,让整个表达更流畅且符合排比的特点。
示例: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60.幸福从哪里来? 幸福来自人的心里。
【详解】本题考查设问句。
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如: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61. 排比 身体轻盈 彩粉斑斓 柔弱 反问 对蝴蝶深深的担心、怜惜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内容理解。
这句话通过层层描述,突出了蝴蝶在风雨中的脆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蝴蝶的担忧。
①除画“ ”部分外,句中“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它们是那样柔弱……”三个分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围绕蝴蝶的特点进行铺陈,通过排比的手法,条理清晰地从三个角度突出蝴蝶的特性,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描写的三个特点分别是:身体轻盈、彩粉斑斓、非常柔弱。
②画线部分为“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这种反问的手法,比直接陈述“禁不起风雨”语气更强烈,突出了蝴蝶在风雨面前的脆弱无助。
通过反问强调蝴蝶无法承受风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蝴蝶处境的关心,以及因它们的柔弱而产生的心疼之情。
62.(1)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侧面
(2) 比喻 江潮的响声 闷雷 江潮声音沉闷且宏大的特点 听觉
(3) 八月涛声吼地来 卷起沙堆似雪堆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可知,“人山人海”将观潮人群的数量进行了艺术化夸大,用“山”和“海”比喻密集的人群,直观展现出堤岸上拥挤的景象,属于典型的夸张修辞,突出了观潮场面的盛大。“昂首东望”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们伸长脖子、专注望向潮水来向的姿态,暗含期待之情;“等着,盼着”以重复的动词短语,直接点明人们内心的急切,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等待时的屏息与期盼。句子未直接描写大潮的形态、声音等特征,而是通过描写“观潮人群的数量之多”“等待时的急切状态”,从侧面烘托出大潮的吸引力——正因大潮奇特壮观,才会让人们提前聚集、满怀期待。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激发读者对大潮本身的想象。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修辞手法。
结合“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远处传来的大潮声响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音的沉闷厚重与悠远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声音如同云层中的雷声般由远及近地滚动。这是从听觉角度对大潮进行的描写,通过捕捉声音的特质,让读者还未看到潮水的模样,就先从声音中感受到大潮逼近时的独特气势,这种以声写潮的方式,既符合人们观潮时先闻其声的真实体验,也为后文潮水的视觉呈现埋下了充满张力的伏笔,让读者能通过熟悉的自然声响联想大潮到来时的震撼场景。
(3)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和句子理解。
书写时注意“涛”“吼”“卷”“堆”的正确写法。
《观潮》中,“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该句通过“霎时”突出潮头退去的瞬间性,“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则生动展现了退潮后余波汹涌、江面波涛不息的景象,既体现了潮水退去的动态过程,也延续了大潮的磅礴气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