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积累运用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1)诗中有美景,白居易的“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诗中有哲理,卢钺的诗句“ , ”启发我们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生活中处处留心皆是学问。看见大雁飞来,我会想起“ ,雁儿脚上带霜来”。几场秋雨过后,气温一下降低了很多,丝毫感受不到酷热了,这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 ”啊。2.按课文内容填空。(1)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我站在江边,看到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牙像弓一样,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 , 。”(2)女娃游于东海, ,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3)本学期,我积累了鼓励人勇于提问的名言“ ,自用则小”;还知道了“人非生而知之者, ?”“博学之, , , ,笃行之。”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不懂就问,认真思考,踏踏实实去践行。3.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1)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2)黄昏,小丽和家人到树林里散步,此时她看到太阳的余晖射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上,她吟诵起诗句:“ , 。”(3)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正如韩愈所说:“ , ?”老师经常借用《礼记》中的“ ,审问之, ,明辨之, ”告诉我们治学的道理。4.按课文内容填空。(1)“炎帝之少女, 。 , ,故为 , ,以堙于东海。”出自课文《精卫填海》。(2)解释1题中加点的字。少女: 。故: 。堙: 。(3)相传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 》就是神农所作,因此神农又被称为 之神。5.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第 粒豆最了不起,因为 。(2)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诗句“ , ”来形容。(3)学贵有疑。刘老师经常对那些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的同学说:“智能之士尚且‘ , ’,你们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老师经常用“好问则裕, ”劝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一定要主动向别人请教,这样知识才会越来越渊博。我们要记住“ ,孰能无惑”,同时也要明白“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勤学好问,慎思明辨才能学到知识。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 。”这里抓住钱塘江大潮的 和 来写,写出了大潮的壮观气势。(2)你想告诉好朋友“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的道理,你会引用哪句名言? 写下来: 。(3)《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呼风唤雨” 比喻 。文中借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两句诗“ , 。”表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快、成就之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7.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 。(2)傍晚的山林幽静清冷:空山不见人, 。 ,复照青苔上。(3)圣贤有嘉训,诲汝常谆谆。汉代王充说:“智能之士, , 。”唐代韩愈也指出:“ , ?”(4)爸爸经常用《尚书》中的“ ,自用则小”鼓励我多向别人请教问题,不要自以为是。(5)《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引用岑参的诗“ , ”,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8.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我们先跟随作者到海宁市盐官镇欣赏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接着来到云南洱海边走月亮,领略了“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月光”的清新之美,感受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 的情感;然后来到了秋天的江边,看到了倦鸟归巢、 的画面;最后来到了山中,领略了 (谁)笔下“返景入深林, ”的山林美景。(2)老师精心准备了书签盲盒送给大家,书签上都是名言警句。我抽到了“智能之士, , ”,这是老师在告诉我,要想成为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提问;依依抽到了“ , ”,这是老师想借此提醒她,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如果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苹苹抽中了“ , ”,这是老师在告诉她,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了疑惑就要发问,这样才能学有所得。9.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 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 ,流着月光。 的鹅卵石布满河床。(2)《观潮》按照 、 、 的顺序记叙了观潮的盛况。(3)我们秋游登山时听到山的那头传来欢笑声却看不到人,这个情景可以用王维的《鹿柴》中的两句诗来形容,这两句诗是: , 。(4)《呼风唤雨的世纪》中,人们以前在神话中寄托美好愿望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实中分别指 、 、和 。10.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成语中蕴含哲理。做人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正所谓“ , ”。行事要严谨,小错误有可能造成大事故,“ ,谬以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人要谦逊,俗话说:“ , 。”我们要学着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11.[选做]望望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爱好之———收集俗语。他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收集的俗语卡片,但其中有一些内容被墨水浸染了,请你帮他填一填。有人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又有人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有人说,一言既出, ;但有人说,言而无信,自食其言。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人说,狭路相逢 。12.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1)《嫦娥》中,“云母屏风烛影深, ”从室内写到室外,表现出孤寂清冷的气氛:“嫦娥应悔偷灵药, ”透露出嫦娥孤独寂寞的境况。(2)《精卫填海》中,女娃在海上游玩,却“ ”,她化为精卫后采取的行动是“ , ”,由此可体会到她具有 的品质。(前三空填课文原文)13.众众想把文化墙上有关“道旁苦李”的故事拍出来,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补全下面的剧本内容。人物: ; 场景:路旁有 ;情节:大家看见 ,王戎却 。有人问王戎 ,王戎说:“ 。”最后 。14.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1)在《别董大》中,作者用“ , ”劝朋友要乐观开朗,对前途充满信心。(2)《夏日绝句》中,李清照用“ , ”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 , ”两句则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讽刺。(3)《出塞》一诗中,“ , ”勾勒出了一幅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则表达了作者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4)王翰在《凉州词》中用“ , ”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的情景;诗人发出了“ , ”的感叹,表达了将士们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15.将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并根据语境选择填空(填序号)。① ,把扇丢。②二八月, 。③夏雨少, 。④八月里来雁门开, 。⑤一场秋雨 ,十场秋雨 。⑥ , ,十月还有小阳春。(1)立秋之后,天气骤凉,我不禁感叹道:“ 。”(2)今天又下了一场雨,临出门时妈妈叮嘱我:“‘ ’,今天还是再加一件毛衣吧。”16.根据语境补充句子。(1)《礼记》中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2)老师常常告诫我们,遇到疑难请教别人,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只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做事,一定办不成大事。正所谓“好问则裕, ”。(3)“智能之士, 不成, 不知”,王充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中提问的重要作用。(4)圣人孔子尚且不能定夺两小儿辩日的结果,更何况我们。正像韩愈所说:“ ,孰能无惑?”17.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分别呈现出什么景象?(填序号)A.深沟幽壑 B.奇峰陡峭 C.危崖险石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看: 远看:隐天蔽日 近看: 高处俯视: 山下仰望:重峦叠嶂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诗人苏轼总结出“ , ”,这两句诗蕴含哲理,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异曲同工之妙。18.昆虫王国中还有很多可爱的小昆虫,请你根据法布尔写的《昆虫记》的内容,给下面的昆虫选择恰当的称呼。(填序号)A.吝啬鬼 B.蝉的屠夫C.画圆高手 D.万物复苏的合唱家之首(1)绿色蝈蝈喜欢在夜间狩猎,喜欢捕食蝉,被称为“ ”。(2)杨柳天牛像个“ ”,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3)蟋蟀喜欢歌唱,被作者称为“ ”。(4)切叶蜂可不借助任何工具,切出圆形的叶片,因此是“ ”。_________________①春风劲儿真大,把一粒花种子丢落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株小花苗。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②“小花苗,你哭什么呀?”蜜蜂飞过来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是哪里推得动啊!小蜜蜂叹口气,飞走了。③“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④终于,有一天上午,它爬过了高高的墙顶。“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它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⑤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填在括号里。暖和——( ) 照射——( ) 生机盎然——( )20.填空。小蜜蜂建议小花苗 ;小蜗牛建议它 。文中小花苗的“手和脚”指的是 。21.请给短文加上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22.认真动动脑,回答问题。(1)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2)你最喜欢小花苗、蜜蜂,还是小蜗牛?为什么?23.孩子们从墙下走过,会说些什么呢?把最后一节补充完整,写在文末横线上。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4.解释词语。但使:25.说说你对“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理解。26.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7.众众想在下面两首诗中任选其一参加比赛,请你对比阅读,完成练习。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乌江亭①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②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注释】①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②江东:长江在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古人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1)把《夏日绝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日绝句》中“人杰”的意思是“人中的豪杰”。B.《夏日绝句》中体现作者人生价值取向的诗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D.《题乌江亭》中“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遇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的男儿。(3)《夏日绝句》中第 句言理明志,从生当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 ,深深的爱国之情从中喷涌出来。第 句写的是“楚汉之争”中的项羽的故事。(4)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项羽持赞赏态度,你是否认同这种态度?为什么?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统编版2025秋 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积累运用 专项训练 (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1.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八月里来雁门开 十场秋雨要穿棉【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及谚语俗语的默写与理解。(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傍晚时分,一道残阳的余晖柔和地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两种色彩在江上交织,画面鲜明又静谧。“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 其一》,意思是:梅花虽然洁白,但比起雪来,在“白”的程度上要差三分;雪虽然洁白无瑕,却比不上梅花那一段清雅的香气。(2)书写时注意“雁”“秋”“雨”“棉”的正确写法。2.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 好问则裕 孰能无惑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书写时注意“怜、初、露、真”的正确写法。(2)书写时注意“溺、返、衔”的正确写法。(3)书写时注意“裕、惑、审、慎、辨”的正确写法。3.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月光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博学之 慎思之 笃行之【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默写。(1)书写时注意“草、野”的正确写法。(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意思是: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意思是说: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这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4.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小女儿 因此 填塞 神农本草经 医药【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积累与理解。(1)书写时注意“游”“溺”“衔”的写法。(2)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少女:小女儿。故为精卫:因此化为精卫,所以“故”是“因此”的意思。堙于东海:填塞东海,堙:填塞。(3)相传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神农所作,神农在传说中尝百草,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称为“医药之神”。5. 五 它顽强地长叶、爬藤、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无限的喜悦、生机和活力,使小女孩获得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自用则小 人非生而知之者 审问之 明辨之【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名句名篇积累与默写。(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前四粒豌豆有的追求飞向太阳(未成功),有的落在水沟里膨胀,有的被鸽子吃掉,结局都不算好或有意义。唯独第五粒豆,它落在一个窗台的裂缝里,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发芽、开花。它的生命和生机给窗内一位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希望和快乐,陪伴她康复。这粒豆子虽然平凡,却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最大的价值——帮助他人,所以它是最了不起的。(2)结合所给语境可以想到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中,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就巨大且出乎意料的景象。就像一夜春风吹过,千万棵梨树瞬间开满白花一样,20世纪的科技成就如飞机、电话、原子能、计算机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3)书写时注意“学”“问”“知”“审”“辨”的正确写法。6.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震得颤动起来 外形 声音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能够支配自然的力量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1)书写时注意“战”“荡”“崩”“裂”“震”“颤”的正确写法。根据《观潮》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中的“白色战马”可知,本句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态进行了描绘;根据“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中的“声音”一词可知,本句还对钱塘江大潮的声音进行了刻画,以此来体现大潮的壮观气势。(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书写时注意“裕”的正确写法。(3)《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作家路甬祥的作品,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文中的“呼风唤雨”一词解释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力量。在本文中比喻人类利用自然科学技术,能够支配自然的力量,破除迷信,造福人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以春雪骤降、梨花绽放的生动景象,形象描绘现代科技发展迅猛、成果丰富的特点。7.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好问则裕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名言警句、古诗文理解默写。(1)书写时注意“犹”“浩”“荡”汉字的书写笔画。(2)书写时注意“景”“苔”的正确笔画。(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句话强调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困惑和疑问,因此需要通过学习和向他人求教来获取知识和解答疑惑。书写时注意“知”“之”“孰”的书写笔画。(4)书写时注意“裕”的正确写法。(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后来被引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书写时注意“忽”“树”“梨”汉字的书写笔画。8.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无比幸福和喜悦 斜阳西下 王维 复照青苔上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好问则裕 自用则小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1)《走月亮》里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情景,课文里充满了亲情的美好。故情感是温馨、幸福(或“无比幸福和喜悦”)。《秋晚的江上》描绘的是“倦鸟归巢、斜阳西下”(或“夕阳染红江面”等,结合课文里鸟儿驮着斜阳的画面)的场景,故填“斜阳西下”(或类似体现秋江傍晚夕阳景象的内容)。书写时注意“野、幸、维”正确写法。(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喜欢提问就会知识渊博,自以为是就会狭隘,符合题目里的描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人不是生来就有知识,有疑惑就要发问,这样才能学到东西,所以填这两句。书写时注意“学、成、惑”正确写法。9. 细细 香味 灰白色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望远镜 电话 飞机【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及课内文章理解。(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出自课文《走月亮》。书写时注意“灰”的正确写法。(2)课文《观潮》的写作顺序清晰: 先写潮来前的平静(人群等待); 再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声音、形态变化); 最后写潮头过后的余波。(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王维的《鹿柴》,描绘了“听见人声却不见人影”的情景。书写时注意“响”的正确笔画。(4)《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千里眼指望远镜、放大镜等。顺风耳指电话、手机等。腾云驾雾的神仙指飞机等航天器。10.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差之毫厘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的识记和理解。“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书写时注意“言”“既”“难”“追”“差”“毫”“厘”的正确写法。11. 驷马难追 勇者胜【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积累。书写时注意“驷”“勇”“胜”的正确写法。12. 长河渐落晓星沉 碧海青天夜夜心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坚韧执着【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1)书写时注意“渐、晓、碧、夜”的正确写法。(2)《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出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幼女溺亡东海后化作精卫鸟的故事。全文是: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铰。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结合“女娃在海上游玩”可知,此处填“溺而不返”出自《精卫填海》意思是:溺水身亡;结合“她化为精卫后采取的行动是”可知,此处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表现了精卫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执着、坚强的品质。书写时注意“溺、衔、堙”的正确写法。13. 王戎与小伙伴们 李子树 路旁李子树上有很多李子,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一动不动 为什么不摘李子 李子树在路边还有那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 大家摘下李子一尝,发现果然是苦的【详解】“道旁苦李”的故事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出道边李树上的李子是苦的,而不盲目去摘取的故事,体现了王戎的聪慧。人物: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场景:发现李树。小伙伴们看到路旁有一棵结满李子的李树,李子果实累累,十分诱人。情节:众人的反应:面对满树的李子,其他小伙伴都被吸引,争着跑去摘李子,表现出孩童的天真与对美食的渴望,是一种比较直观、冲动的行为。王戎的举动:王戎却站在原地不动,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盲目行动。王戎的思考: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时,他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他的思考逻辑是:道路旁的李子树,要是李子是甜的,过往行人众多,早就被摘光了,而现在树上还有这么多李子,所以这些李子必然是苦的,没人愿意吃。结果验证:最后大家摘来李子一尝,发现李子确实很苦,证明了王戎的判断是正确的。14.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及默写。(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与信心,强调在广阔的世界中,总会有人认识和欣赏你。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未来。书写时注意“愁”“谁”的正确写法。(2)《夏日绝句》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根据意思可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了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讽刺。书写时注意“鬼”“雄”“肯”的正确写法。(3)《出塞》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书写时注意“秦”“使”“教”“度”的正确写法。(4)《凉州词》全诗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酒筵上夜光杯中盛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将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能返回家乡?根据意思可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的情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将士们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书写时注意“葡”“琶”“催”“醉”“笑”的正确写法。15. 立了秋 乱穿衣 秋霜早 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寒 要穿棉 八月暖 九月温 ① ⑤【详解】本题考查对谚语的识记和理解。①“立了秋,把扇丢”意思就是立了秋以后,就不用扇扇子了,可以把扇子放在一旁了。②“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在室外时衣着的厚度差异很大的情况。③“夏雨少,秋霜早”意思是夏天如果雨水少,秋天的霜降就来得比较早。④“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意思是农历八月份,大雁开始南迁,大雁飞过的时候霜降就要来临了。⑤“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意思是秋天是夏冬的过渡,气温也开始逐渐由热转凉,江淮地区常是冷暖气团交汇辐合的地区,每当冷空气南下与在这一带的暖气团相遇交汇,就会带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气温也随之下降。而十场这种秋雨过后,基本已经是冬天伊始,由于气温较低,需要穿棉衣御寒了。⑥“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是指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还像春天一样温暖。(1)立秋之后,天气骤凉,我不禁感叹道:“______。”这里应该选填谚语“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天气转凉,不用扇子了,因为立秋后凉快了。故选①。(2)今天又下了一场雨,临出门时妈妈叮嘱我:“‘______’,今天还是再加一件毛衣吧。” 这里应该选填“一场秋雨一场寒”,指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变冷一些,十场雨后就要穿棉衣了。因为下雨后更冷,要加衣服。故选⑤。16. 审问之 明辨之 自用则小 不学 不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1)书写时注意“审”“辨的正确写法。(2)书写时注意“则”的正确写法。(3)书写时注意“学”“问”的正确写法。(4)书写时注意“非”“者”的正确写法。17. B C A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和选词填空。这道题围绕苏轼《题西林壁》中观察庐山的角度与景象展开,结合诗句蕴含的哲理考查。“侧看”庐山时,看到的是山峰陡峭的形态,“奇峰陡峭”能准确描述侧看庐山呈现出的陡峭山峰之景。故选B。“近看”庐山,能清晰看到山上的危崖险石,“危崖险石”符合近看时庐山局部险峻的视觉感受。故选C。“高处俯视”庐山,看到的是山谷等深沟幽壑的景象,“深沟幽壑”契合从高处向下看庐山的画面。故选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 《题西林壁》,意思是: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当事人往往因陷入事情之中而看不清楚,而旁观者由于不受情感或利益影响,反而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书写时注意“庐、真、面、缘”的正确写法。18. B A D C【详解】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1)在《昆虫记》中,绿色蝈蝈常夜间捕食蝉,法布尔将其描述为“蝉的屠夫”,因为它凶猛捕猎蝉类,故选B。(2)杨柳天牛的外形被法布尔比喻为“吝啬鬼”,因为它身穿的短身燕尾礼服像“缺了布料”,显得破旧而小气,故选A。(3)蟋蟀以鸣叫著称,法布尔称它为“万物复苏的合唱家之首”,因为它的歌声在春天象征生机勃勃,故选D。(4)切叶蜂能精准切出圆形叶片筑巢,法布尔赞誉为“画圆高手”,强调它无需工具就能完成这一技能,故选C。19. 温暖 照耀 生机勃勃 20. 把大墙推倒 爬上高高的墙顶 细细的藤儿 21.成长的小花苗,理由:小花苗由一开始的依靠别人到后来依靠自己,说明它成长了。 22. 我成功爬上墙顶啦!曾经在阴影里,我以为自己永远都见不到阳光,只能又瘦又小地生长。现在,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我满心欢喜。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阳光,努力生长,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我最喜欢小花苗。因为它虽然一开始身处困境,被困在大墙阴影里难过哭泣,但它没有一直消沉下去。在听到小蜗牛的建议后,它能鼓足勇气,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往上爬,这种面对困难不放弃、积极进取的精神让我特别喜欢。 23.哇,这株小花太美啦!那金灿灿的花朵在阳光里肆意绽放,仿佛把整个世界都点亮了【导语】这篇短文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小花苗的成长历程,传递了“自立自强”的核心主题。文章结构清晰,以“困境-尝试-成长”为线索展开:开头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花苗的弱小;中间通过蜜蜂(外力帮助失败)和蜗牛(激发内在力量)的对比,展现成长的双重路径;结尾以开花结果完成成长蜕变。拟人化手法生动,语言简洁却蕴含深意,特别是“细细的藤儿就是手脚”的比喻,巧妙传达了“发现自身潜力”的哲理。故事层次分明,寓意深刻,适合儿童理解人生道理。19.本题考查找近义词。暖和:着重指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让人感觉舒适、温和。结合第④自然段“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可知,“温暖”指阳光带来的适宜温度。故“温暖”与“暖和”意思相近。照射:指光线射在物体上。结合第④自然段“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可知,“照耀”表示强烈的光线照射。故“照耀”和“照射”意思相近。生机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结合第①自然段“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可知,“生机勃勃”形容阴影外小树、小草旺盛的生长状态。故“生机勃勃”与“生机盎然”意思相近。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第②自然段‘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知,小蜜蜂看到小花苗因见不到阳光而难过,出于帮助的想法,提出替小花苗把大墙推倒;结合第③自然段“‘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可知,小蜗牛给小花苗的建议是让它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攀爬到阳光充足的地方;结合第③自然段“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可知,小花苗明白了自己可以凭借细细的藤儿沿着墙壁往上爬,从而到达有阳光的地方,所以这里的“手和脚”指的是自己细细的藤儿。2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小花苗身处大墙阴影难以见到阳光,在小蜜蜂和小蜗牛的不同建议下,最终靠自己的藤儿努力攀爬到墙顶享受阳光的故事,体现了小花苗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追求光明的主题。示例:《小花苗的逐光之路》,理由:“逐光”精准概括小花苗于阴影中奋力追寻阳光的核心情节,凸显其追求光明的历程,且标题简洁又具吸引力,易引发读者对小花苗逐光之路的好奇。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1)需要结合小花苗之前在阴影中的难过以及此刻成功后的心情来组织语言,重点体现小花苗的喜悦、自豪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等情感。示例:哇,我终于爬上墙顶啦!原来阳光这么温暖明亮,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好。之前在阴影里好难过的日子都过去啦,我靠着自己的努力见到了阳光,以后我一定会长得更壮,开出更美的花!(2)从短文中的角色特点出发,阐述清楚喜欢的原因,可从它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方面入手,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示例:我最喜欢小蜗牛。因为小蜗牛在小花苗难过迷茫的时候,给予了它正确的引导,鼓励小花苗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阳光,让小花苗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勇气,这种善于鼓励和引导他人的品质很值得喜欢。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前文中小花苗原本在大墙阴影里又瘦又小,后来靠自己努力爬过墙顶,在阳光下长得快,还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所以孩子们的话应该围绕小花苗现在的美丽状态展开,表达出对小花苗的赞美、惊叹等情感。示例:瞧,这株小花多漂亮啊,金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耀,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24.只要。 25.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依旧是从秦汉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既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又让人感叹。 26.表达了渴望和平生活,厌倦战争的情感。希望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导语】《出塞》起笔以互文勾连秦汉明月边关,凝千年战事于一瞬,苍凉厚重。继而叹长征人未还,藏尽戍卒悲苦。末句借“龙城飞将”寄愿,既抒对良将的渴盼,更藏止戈安边、护佑生民的赤忱,二十八字见尽边塞沧桑与家国情怀。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意思是只要还有像龙城飞将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但使:只要。25.考查诗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诗人运用互文手法,并非单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塞,而是描绘自秦汉以来,明月就一直照耀着边关这样一幅跨越漫长历史的画面。从描写景物入手,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那清冷的月光洒在古老的边关之上,营造出雄浑又寂寥的氛围。这依旧是从秦汉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既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过去,引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让人联想到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无数征战;又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流逝,而边疆的战事却似乎从未停歇,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蕴含着诗人对边疆安宁、战士命运的深沉思考。26.本题考查对古诗主题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出塞》这首诗的主题围绕边疆战事与人民期盼展开,诗人借描写“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跨越历史的边塞景象,展现出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绵延不绝,“万里长征人未还”更凸显出无数战士远离家乡、长久戍边难以归家的悲惨命运,这其中饱含着诗人对戍边将士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厌倦。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强烈的渴望,他希望朝廷能够任用像李广那样的良将,早日平息边疆战事,让外敌不敢侵犯,使人民能够摆脱战争的阴霾,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整体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27.(1)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2)D(3) 一、二 价值 三、四(4)认同。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他虽然打了败仗,但是他肯承担失败的责任,并以死明志。【导语】这两首诗以项羽自刎乌江为题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两诗对比,展现了儒家“舍生取义”与“能屈能伸”两种处世哲学的碰撞。【详解】(1)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意思是: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只因他在失败后不愿苟且偷生,退回江东。书写时注意“思”“项”“肯”的正确写法。(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D.“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能够承受羞辱、忍耐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而不是说项羽遭遇挫折不灰心就是真正的男儿,这里是杜牧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的惋惜。故错误。故选D。(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第一、二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即人活着要有豪杰般的作为,死了也要有英雄的气概,体现的是人生的“价值取向”。第三、四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句,讲述的是项羽在楚汉相争失败后,不肯退回江东的故事。(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对项羽持赞赏态度,这种态度是值得认同的。从历史角度看,项羽在楚汉相争中虽最终失败,但他在乌江畔,面对绝境,选择了自刎,而不是忍辱渡江、苟且偷生。这种“不肯过江东”的行为,体现出他对尊严的坚守,有着英雄的气节与傲骨。从李清照的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来看,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李清照借对项羽的赞赏,实则是借古讽今,批判南宋统治者的懦弱与逃避,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对英雄气节的崇尚。项羽的这种决绝,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人们要有宁死不屈的高尚品格,所以这种对项羽的赞赏态度是具有积极意义且值得认同的。示例:认同。项羽兵败后,因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死也不肯渡江逃生,他的这种气节令人敬佩,是真正的英雄所为。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