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绥滨县第五中学、第八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绥滨县第五中学、第八中学联考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绥滨县第五中学、第八中学九月质量联合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考查范围:七年级上册 1-8 课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一)字词基础(8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酝酿(niàng) 粗犷(kuàng) 抖擞(sǒu) 淅淅沥沥(xī)
B. 静谧(mì) 吝啬(lìn) 憔悴(qiáo) 咄咄逼人(duō)
C. 棱镜(líng) 分歧(qí) 匿笑(nì) 絮絮叨叨(xù)
D. 确凿(záo) 菡萏(dàn) 感慨(kǎi) 人迹罕至(hǎn)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 分)
(1)济南的冬天是 xiǎng qíng( )的,没有风声,温暖而安适。
(2)母亲 xù xù dāo dāo( )地说着,似乎还想补上一个拥抱。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面对壮阔的济南冬景,老舍先生忍不住大发雷霆,赞美其 “温晴” 特质。
C.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用平淡文字藏深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D. 莫怀戚的《散步》以小见大,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温馨画面。
(二)句子运用(7 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使我们感受到朱自清对自然的热爱。
B. 《济南的冬天》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 “温晴” 的特点。
C. 秋雨是多情的,它总能细腻地滋润大地,诉说着无尽的思绪和情感。
D. 能否观察生活细节,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仿照例句,结合课文内容续写句子。(4 分)
例句:朱自清笔下的春是灵动的,小草偷偷钻出土层,野花遍地绽放笑颜。
续写:老舍笔下的冬是温情的, , 。
(三)诗文默写(1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5)《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句子:“ , 。”
(6)《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提议去看菊花的用意是:“ , 。”
(7)《世说新语 咏雪》中谢道韫对雪的精妙比喻:“ , 。”
二、阅读理解(4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世说新语二则》选段,完成 7-10 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元方入门不顾(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撒盐空中差可拟。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咏雪》中 “公大笑乐” 的原因是什么?(3 分)
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元方的人物形象。(4 分)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散步》选段,完成 11-14 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段中 “分歧” 指的是什么?(3 分)
分析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这句话的含义。(4 分)
文中划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如何理解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4 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
雨的记忆
刘湛秋在《雨的四季》里说,雨是大自然的精灵。于我而言,雨是刻在心底的记忆。
儿时的春雨,总伴着泥土的芬芳。那时的我总爱蹲在屋檐下,看雨滴顺着青瓦的纹路滑落,在地面敲出一个个小小的泥坑。母亲会喊我进屋,递来刚烘干的棉袄,指尖带着阳光的温度。她说:“春雨贵如油,今年的庄稼要丰收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只看见雨滴在棉袄上晕开的湿痕,像极了春天的脚印。
夏日的雨来得猛烈,往往伴着雷声。我曾和小伙伴在雨中奔跑,看雨水冲刷着院中的梧桐叶,叶子绿得发亮。父亲会撑着油纸伞寻我们,伞沿滴落的水珠打湿他的裤脚。他从不责骂,只是笑着递过毛巾:“淋点雨好,长得快。” 如今想起,那伞下的空间,藏着最安稳的夏日清凉。
秋雨是缠绵的,总带着淡淡的愁绪。祖母病重那年,秋雨下了整整一周。我坐在她床边,看雨丝斜斜地织着,她枯瘦的手抚过我的头发:“秋天的雨,是给冬天捎信的。” 后来祖母走了,每到秋雨时节,我总会想起她的话语,雨里便多了几分思念的味道。
冬雨是沉静的,落在窗玻璃上,画出蜿蜒的痕迹。母亲会煮一壶热茶,雾气模糊了窗外的世界。我们围坐炉边,听她讲过去的故事,雨声成了最温柔的背景音。茶的暖意混着雨的清冽,漫过整个冬日。
雨的四季,藏着家人的温度。正如刘湛秋所说,雨是爱的使者。那些伴着雨声的叮咛与牵挂,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最珍贵的馈赠。
文章围绕 “雨的记忆” 写了哪些往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只看见雨滴在棉袄上晕开的湿痕,像极了春天的脚印。
他从不责骂,只是笑着递过毛巾:“淋点雨好,长得快。”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刘湛秋《雨的四季》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3 分)
本文与《雨的四季》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 分)
三、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如 “母爱”“春天”“生命” 等),使题目完整;(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可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不少于 5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 2 页 共 2 页七年级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答案:B(2 分)
解析:A 项 “粗犷” 应读 “guǎng”;C 项 “棱镜” 应读 “léng”;D 项 “确凿” 虽读音正确,但 “确凿” 出自第 9 课,超出 1-8 课范围,故排除。B 项全部正确。
(3 分)
(1)响晴 (2)絮絮叨叨 (3)zhòu
解析:“响晴” 是《济南的冬天》重点字词,“絮絮叨叨” 出自《秋天的怀念》,“骤” 为《咏雪》重点注音,均紧扣课内范围。
答案:B(3 分)
解析:“大发雷霆” 指暴怒,与 “赞美” 语境矛盾。A 项 “花枝招展” 符合《春》中对春天的描写;C 项 “潸然泪下” 契合《秋天的怀念》的情感基调;D 项 “以小见大” 是《散步》的写作特点。
答案:C(3 分)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 “之所以…… 关键在于” 句式杂糅,可改为 “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温晴’的特点”;D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能否”。C 项无误。
(4 分)
示例:阳光朗照暖人心田,薄雪覆盖如镶银边
解析:需结合《济南的冬天》中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等意象,保持 “景物 + 情态” 的续写结构,与例句形成呼应。
(10 分,每空 1 分)
(1)山岛竦峙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风正一帆悬 (4)枯藤老树昏鸦
(5)像牛毛 像花针 (6)希望我走出阴影 好好活下去(意思对即可)
(7)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1)-(4)(7)为必背名句,直接考查识记;(5)考查《春》中对春雨的描写;(6)需结合《秋天的怀念》主旨理解默写,体现母亲的用心。
二、阅读理解(4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 分)
(4 分,每空 1 分)
(1)急 (2)趁、乘 (3)约定 (4)回头看
解析:均为《世说新语二则》中的重点实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4 分,每句 2 分)
(1)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解析:“差”(大体)、“拟”(相比)为得分点,需准确翻译。
(2)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解析:“至”(到)、“信”(信用)、“礼”(礼貌)为得分点,注意句式对仗。
(3 分)
答案:①为谢道韫的比喻精妙而笑;②为儿女们的聪慧善思而乐;③为家庭氛围的和睦融洽而欣慰。
解析:从比喻的精妙性、儿女的才华、家庭氛围三个角度分析,贴合文本情境。
(4 分)
答案:①聪慧明理:能清晰指出友人 “无信”“无礼” 的错误;②有胆识:面对成人的责骂,敢于据理力争;③率真:友人致歉后 “入门不顾”,体现孩童的直率。
解析:结合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等语句,从 “明理”“胆识”“率真” 三个维度分析,做到 “原文依据 + 形象特质” 对应。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5 分)
(3 分)
答案:母亲想走平顺的大路,儿子想走有意思的小路,双方在散步路线上产生了不同意见。
解析:直接提取选段中 “分歧” 后的具体内容,用简洁语言概括核心冲突。
(4 分)
答案:①“我” 是家庭的核心,母亲、儿子、妻子都依赖 “我” 的决定;②“我” 的选择关乎家人的感受与和睦,体现了 “我” 对家庭的责任感;③这句话暗含着中年人在家庭中的担当与压力。
解析:从 “家庭角色”“责任内涵”“情感层面” 三层解读,结合上下文 “一切都取决于我” 等语句分析。
(4 分)
答案:①景物描写展现了小路的优美景色,呼应儿子 “小路有意思” 的说法;②烘托了一家人和谐温馨的氛围;③为下文母亲改变主意、一家人走小路做铺垫;④“金色的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 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解析:从 “呼应内容”“烘托氛围”“铺垫情节”“象征意义” 四个角度作答,覆盖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
(4 分)
答案:①“我” 背上的母亲代表着长辈,妻子背上的儿子代表着晚辈;②“整个世界” 点明了长辈与晚辈在 “我” 和妻子心中的重要地位;③体现了中年人肩负的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责任;④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命传承的感悟。
解析:先明确 “背上的人” 的象征意义,再解读 “整个世界” 的情感内涵,最后关联 “责任” 与 “生命传承” 的主题。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5 分)
(4 分)
答案:①儿时春雨中,母亲递烘干的棉袄,说 “春雨贵如油”;②夏日雨中奔跑,父亲撑伞寻 “我”,递毛巾安慰;③秋雨时节,陪伴病重的祖母,听她讲雨的意义;④冬雨里,与母亲围炉喝茶,听她讲往事。
解析:按 “季节 + 事件 + 人物互动” 的结构概括,确保不遗漏关键情节。
(4 分,每小题 2 分)
(1)解析:“晕开” 生动写出雨滴在棉袄上慢慢扩散的样子,既表现了春雨的轻柔,又暗含着母亲的关爱如春雨般细腻蔓延,富有画面感与温情。
(2)解析:“笑着” 刻画了父亲的神态,展现了他对孩子的包容与疼爱,呼应了下文 “伞下的空间藏着最安稳的夏日清凉”,体现了父爱的温和。
(3 分)
答案:①开头引用引出本文 “雨的记忆” 的主题,与课文形成关联;②结尾引用呼应开头,点明 “雨是爱的使者” 的主旨;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体现对课内知识的迁移与感悟。
解析:从 “开篇点题”“结尾呼应”“文学效果” 三个角度分析,紧扣 “引用” 的常见作用。
(4 分)
答案:①都表达了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都通过雨的描写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③都将雨与情感联结,《雨的四季》藏着对自然的爱,本文藏着对家人的爱,均体现了 “雨是情感载体” 的特点。
解析:从 “对雨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情感载体” 三个共性点对比,结合两篇文章的核心情感作答。
三、写作(50 分)
19.评分标准
等级 分数区间 评分标准
一等 45-50 分 立意深刻,内容充实,结合生活体验,能灵活运用课内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情感真挚。
二等 38-44 分 立意明确,内容具体,有生活细节,运用课内写作手法得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情感真实。
三等 30-37 分 立意基本明确,内容较具体,能提及生活事例,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情感平淡。
四等 29 分以下 立意模糊,内容空洞,脱离生活实际,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有明显语病或字数不足。
写作思路提示
补题选择:优先选课内相关主题(如 “母爱” 关联《秋天的怀念》,“春天” 关联《春》),易结合课文手法。
细节描写:借鉴《散步》的动作描写(如 “背起母亲”)、《秋天的怀念》的语言描写(如母亲的叮嘱),增强画面感。
情感表达:采用 “场景铺垫→关键事件→感悟升华” 的结构,如写 “读懂母爱” 可聚焦 “雨中送伞” 的瞬间,呼应《雨的四季》的情感载体写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