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人名),他被称为“_______”,这篇文章是他写给朋友(人名)的一封书信,体裁为___。
2. 苏轼,字___,号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_______、弟弟___并称“三苏”。《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为___(官职)期间,文章以___为线索,展现了他复杂的心境。
3. “书”在古代文体中,既可以是___,如《答谢中书书》;也可以是___,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4.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___(地域)的山川之美,表达了对___的热爱和归隐林泉的志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则通过对___夜景的描写,抒发了___的感慨。
(二)解释词语
1. 答谢中书书(书:___)
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谈:___)
3.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俱:_______)
4. 晓雾将歇(歇:___)
5. 猿鸟乱鸣(乱:___)
6. 夕日欲颓(颓:___)
7. 沉鳞竞跃(沉鳞:_______;竞跃:_______)
8.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__;仙都:_______)
9. 自康乐以来(康乐:___)
10.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__;奇:_______)
1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___)
12. 解衣欲睡(解:___)
13. 月色入户(户:___)
14. 欣然起行(欣然:_______;行:_______)
15. 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为乐:_______)
16.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__;至:_______;寻:___)
17. 怀民亦未寝(寝:___)
18.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步:_______;中庭:___)
19.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___)
20. 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_)
21. 盖竹柏影也(盖:___)
22. 何夜无月(何:___)
23. 何处无竹柏(处:___)
2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闲人:_______;耳:___)
(三)翻译句子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结合《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山川之美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何作用?从感官角度分析该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理解《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记承天寺夜游》开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哪些信息?“欣然”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名句。思考作者为何能将寻常夜景写得如此精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分析“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拓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短文二篇》的内容,完成题目。
材料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材料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景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古典文学作品中“自然之景”与“人之情感”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南朝梁;陶弘景;山中宰相;谢徵;书信体散文
2. 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黄州团练副使;月色
3. 书信;骈体文(或山水小品文)
4. 江南;自然之美;承天寺;人生失意、随缘自适
(二)解释词语
1. 书信
2. 共同谈论(赞叹)
3. 四季;全,都
4. 消散
5. 纷乱
6. 坠落
7. 指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跃
8. 佛教指人世间;神仙居住的美好地方
9.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袭封康乐公
10.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丽的景色
11. 宋神宗年号
12. 解开,脱下
13. 门
14. 高兴的样子;行走(散步)
15. 考虑,想到;取乐,游乐
16. 于是,就;到;寻找
17. 睡觉
18. 共同,一起;散步;院子里
19. 形容水的澄澈
20. 交错纵横
21. 大概是
22. 哪,哪个
23. 地方
24. 只是;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三)翻译句子
1.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2.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水底。
3.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具备(这样的美景)。
4.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6.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8.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9.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0. 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1.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作者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描绘山川之美。视觉上,既有静态景物,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山峰的高峻、溪流的清澈、石壁的色彩斑斓以及草木的四季常青;又有动态景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了清晨雾气消散、猿鸟鸣叫,傍晚夕阳西下、鱼儿跳跃的动态画面。听觉上,“猿鸟乱鸣”捕捉到猿猴和鸟儿的叫声,为山川之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全方位展现了江南山川的秀丽风光。
2. 作用:结构上,该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山川静态之美的描绘,开启下文对自然生机的展现;内容上,通过描绘早晚不同时段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山川景色的变化之美,凸显了江南山水的生机与活力。感官角度:“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是视觉描写,展现了早晚天色的变化;“猿鸟乱鸣”是听觉描写,传递出自然的声响。视听结合,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山川早晚的动态之美,使画面更具感染力。
3. 表面上是说自从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江南山川的奇丽景色,实则蕴含着作者对谢灵运的推崇与共鸣。同时,也暗示自己是继谢灵运之后,能够真正领略山川之美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自豪之情,还流露出他归隐林泉、远离尘世喧嚣,专注于欣赏自然之美的志趣。
4. 交代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人物(作者自己)、事件的起因(解衣欲睡时,月色入户)和作者的初步行动(欣然起行)。“欣然”一词体现了作者在被贬谪的困境中,因偶然发现月色之美而产生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源于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捕捉,暂时冲淡了他内心的失意与落寞,展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一面。
5.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庭下月色”比作“积水空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把“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交横”,巧妙地描绘出月光下竹柏影子的交错纵横之态。虚实结合,“积水空明”是虚写,“竹柏影”是实写,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原因:一方面,苏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寻常夜景中发现独特的美;另一方面,他心境闲适,在被贬期间,能以平和的心态感受自然,将主观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同时,他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将所见所感精准表达。
6. “闲人”一词内涵丰富。首先,指作者和张怀民身份上的“闲”,他们被贬谪,无繁重公务缠身,有时间在夜晚散步赏景;其次,指心境上的“闲”,作者虽身处逆境,却能抛开功名利禄的烦恼,以从容、淡泊的心态欣赏自然之美;此外,“闲人”中还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无奈,他才华横溢却被贬闲居,“闲人”一词暗含着对人生失意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他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 相同点:两篇短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热爱,都在写景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点:《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江南山川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归隐林泉、远离尘世的志趣,情感基调积极昂扬,充满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闲适生活的追求;《记承天寺夜游》则借承天寺夜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失意、落寞,同时也表达了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心境,情感更为复杂,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超脱。
三、综合拓展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差异
写景内容:材料一聚焦江南山川的具体之美,从高峰、清流、石壁到猿鸟、沉鳞,描绘的是可感可知的实景,画面鲜活具体,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秀丽;材料二则着眼于江天月色的宏大与空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勾勒出天地辽阔、月色皎洁的壮阔画面,更具抽象与哲思意味。
情感表达:材料一表达了陶弘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归隐志趣,情感真挚且具体,“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评价直接抒发对山水的热爱;材料二则蕴含张若虚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对江月的追问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情感更为深沉、旷远。
(2)古典文学中“自然之景”与“人之情感”的关系
二者是“景为情媒,情为景注”的关系。自然之景是情感的载体,人在观察自然时,会将自身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如材料一中陶弘景因热爱自然,笔下山川才尽显灵秀;材料二中张若虚因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江月才更显空灵旷远。同时,景物也会触发人的情感,“月色入户”让苏轼“欣然起行”,江月让张若虚引发哲思。脱离情感的景物描写是苍白的,脱离景物的情感抒发是空洞的,唯有“景”与“情”相互交融,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古典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