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梦回繁华 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梦回繁华 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大家知道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价值一直不减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毛宁先生的文章《梦回繁华》,来一睹它的芳容吧。
学习目标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3.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结合背景这是画图人和看图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解读题目
毛宁,1975年生,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必备知识·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创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全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城郭、街市、舟桥、车马,刻画精细,商贩、农夫、工匠、艺人、吏役、官绅、仕女、僧侣,各种人物形神皆惟妙惟肖。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构图严谨,笔墨古雅。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汴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善于,擅长。

(绘画)涂色,着色。
设色
田地,田野。
田畴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跋涉
形容初春微寒。
春寒料峭
必经之道。
孔道
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内忧外患
必记字词·词义理解
雄健有力。
遒劲
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络绎不绝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摩肩接踵
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细致入微
必记字词·词义理解
1.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划分层次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张择端及创作动机,为下文介绍画作的内容和价值作铺垫。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5)
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
画卷作者
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创作背景
基本信息
主题内容
历史价值
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1.第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第2自然段介绍了画的作者——张择端,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画作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反映了当时宋朝的盛世假象。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内容: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和画面主要内容。
作用:内容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创作背景、作者的介绍,引出下一段对《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主体的介绍。
2.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3.细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
开卷
汴京近郊风光
中段
汴河两岸繁华景象
后段
汴京市区街道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1.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2.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原因
4.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由此说说《清明上河图》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的原因?
主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性以及历史价值。
内容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原因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可谓独一无二。《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细节刻画十分真实,艺术价值极高,历史价值极大。总之,《清明上河图》的宏大、独一无二、真实灵动,以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它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
5.这篇课文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为什么?
略写了创作背景、画的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作者创作的动机。
1、2、3自然段是略写
详写了画卷描绘的内容、艺术特性及历史价值等。
4、5自然段是详写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因为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原因
6.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梦回繁华》?
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梦回
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繁华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精读课文·分析讨论
①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深层含义
②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③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本文介绍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等,详细描摹了画作所呈现的北宋时期的市井风情,突出了其所反映的“梦回繁华”的主题,并且充分肯定了这一国宝级画作重要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课文主旨
就全文来说,本文运用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介绍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主体内容时,文章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按照画面开卷、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依次进行说明。构思缜密,思路清晰。
1.构思缜密,脉络清晰
课文小结·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列举约数——“五百多”,说明画作中所画人数。打比方,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
2.善用说明方法,准确多样
课文小结·写作特色
本文遣词用语恰如其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等,不仅概括力强,节奏鲜明,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3.语言典雅,富有文学色彩
课文小结·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作者及创作背景
具体介绍
基本信息
主体内容
艺术特性、历史价值
高超技艺宝贵史料
课文小结·板书设计
风俗画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社会风俗习惯及人民劳动生活的一种绘画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便描绘了古代宴客以及杂耍的场景。
积累拓展
宋代是中国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李唐的《村医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嵩的《货郎图》、左建的《农家迎妇图》、朱光普的《村田乐事图》等,均为一代名作。
风俗画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阶层的生活面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积累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