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汽化和液化 课时作业第 1课时 汽化基础巩固1.下列情境中不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新鲜的大白菜慢慢干瘪B.酒精擦在皮肤上会很快变干C.湿衣服晾干D.冰棒从冰箱中取出时冒“白气”2.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3.夏季气温高达36 ℃,小明在教室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热量B.电风扇吹出的风,能降低教室内的气温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热空气带走4.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是在一定条件(温度)下发生的B.蒸发是放热过程,而沸腾是吸热过程C.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D.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5.(2023襄阳)水沸腾后可以产生大量气泡,其情形是图12-K-1中的 (选填“甲”或“乙”)烧杯;小琪同学把温度计放入图中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时,会发现水温 (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链接例2规律总结6.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即把液态氯乙烷(常温下是气态)对准损伤处喷射,氯乙烷在皮肤上会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热,使受伤部位温度 。7.(2023 营口)小建和小晨做“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12-K-2甲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2)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3)小建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5)小晨利用原有器材,将装置中烧杯上方带孔的硬纸盖换成无孔硬纸盖,重新实验,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高于99 ℃,原因是水面上方气压 (选填“变大”或“变小”)。综合达标8.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12-K-3所示。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9.如图12-K-4所示,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 )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10.在室温为 25 ℃的教室内,小亮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图12-K-5中表示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11. 如图 12-K-6 所示,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杯内水沸腾,之后继续加热,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试管中水的温度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B.试管中水的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C.试管中水的温度能达到沸点,也能沸腾D.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取决于火焰大小12.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12-K-7中图线a所示。若相同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且其他条件不变,对于以下三种情况,实验中记录了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为b、c、d,则b曲线对应 情况,c曲线对应 情况,d曲线对应 情况。(均选填“甲”“乙”或“丙”)甲:仅增加水的质量乙:仅增大液面上方气压丙: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上方气压素养提升13. 小明用如图 12-K-8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该装置的错误之处是 。(2)将烧杯盖住的目的是 。(3)小明做完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如果要喝一杯奶茶(牛奶与茶水的质量之比约为1:2),有以下两种方案可选择:A.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 min,然后加冷牛奶B.先将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然后冷却5m in你认为方案 的冷却效果较好。[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2课时 液化]基础巩固1.下列生活情境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露珠的形成 B.冰雪消融C.滴水成冰 D.湿手变干2. (2023宜昌)如图12-K-9 所示,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出现许多小水珠,下列关于小水珠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鸡蛋内部冒出的“寒气”液化形成的C.鸡蛋内部的水渗出壳外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3.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嘴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C.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4.以下液体的液化方法中与其他几项都不同的是 ( )A.煤气罐中的液体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D.将密封针管中的乙醚气体压缩为液态乙醚5.(2023遂宁)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12-K-10 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 ,在路基下还埋有5 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熔化造成路基崩塌。6. (2023无锡期中)如图12-K-11 所示是一个被称为“可以自己造水”的神奇水杯,当周围的空气被吸入杯中,借助杯盖内的便携式空气压缩过滤系统,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饮用水,该物态变化是通过 的方式实现的。7.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若不小心被水蒸气烫伤,伤情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主要原因是:从壶嘴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除了直接烫伤皮肤外,它还会在皮肤表面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造成二次烫伤。我们平常看到煮开的热水冒着白腾腾的“水雾”,“水雾” (选填“是”或“不是”)水蒸气。综合达标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D.利用此杯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9.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B.无论冬夏,水雾都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C.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D.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10.会“冒烟”的炒酸奶是非常受欢迎的路边小吃,将-196 ℃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倒入酸奶,酸奶会瞬间凝固成块,同时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论述分析正确的是 ( )A.酸奶在凝固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B.出现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C.过一会儿“白气”消失是熔化现象D.可以通过降低氮气的温度或压缩氮气的体积获得液氮11.小明洗澡时发现浴室的两根水管管壁上,一根布满了水珠,另一根完全见不到水珠(如图12-K-12所示),布满水珠的是 (选填“热水”或“冷水”)管;这种水管管壁上布满水珠的现象通常出现在 (选填“夏季”或“冬季”)。12.如图12-K-13 所示,现在的冰箱常用环戊烷这种新型制冷剂替代过去的氟利昂,制冷剂是冰箱的热量搬运工,在电冰箱冷冻室的毛细管内,制冷剂发生的 物态变化是 ,该过程会 (选填“吸”或“放”)热;之后生成的物质被压入冷凝器,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素养提升13.[科学推理](2022 牡丹江)为了解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小雪设计了如图12-K-14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50 mL 的水,开始探究。(1)小雪先给 A 试管加热,A试管中的水吸收热量,当温度达到 时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导管C 流到B 试管中,B试管中水面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 成水。同时,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了,这表明 B 试管中的水 热量。(2)小雪每隔 1m in 记录一次 B 试管中水的温度,持续加热到第 10 min,B 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此时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这表明B试管中的水 。(3)供暖系统就是利用水蒸气 放热供暖的。课时作业(十二)A1. D 2. D 3. C 4. B5.甲升高 6.汽化 吸收 降低7.(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5 (3)水蒸气(4)吸热 保持不变 (5)变大8. B 9. D 10. D 11. B12.乙 甲 丙13.(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2)防止热量散失,缩短实验时间(3)A课时作业(十二)B1. A 2. D 3. C 4. C5.吸收 液化 6.液化 压缩体积7.液化 放出 不是8. B 9. C 10. D11.冷水 冬季 12.汽化 吸 放热13.(1)沸点 液化 吸收(2)99 沸腾 (3)液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