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熔化和凝固课时作业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基础巩固1.以下描述的物理现象中,属于凝固过程的是( )A.将冰块含在嘴里,冰块慢慢变小B.点燃蜡烛,烛焰下方的蜡烛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C.雪后初晴,屋檐下出现冰柱D.酷夏阳光照射在刚铺设的沥青路面上,脚踩在上面会被黏住2.(多选)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1-K-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的海波颗粒要小一些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海波中,不能接触试管底和试管壁C.使用初温较低的水来延长海波熔化的时间D.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实验器材3.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加热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A.石蜡和海波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D.42℃时,海波处于固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的雏形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节气歌中有“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的描述,立春后冰河解冻,这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现象。5. 打铁花(图 11-K-2)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上设一熔炉,将铁块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天空,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场景蔚为壮观。6.镓是一种稀有的蓝白色金属,将一小块金属镓放到手心,它很快就变成一颗晶莹的液滴,在手心里滚来滚去。金属镓在手心 (填物态变化名称),则该金属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人的体温。7. 如图11-K-3 甲所示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选填“A”“B”或“C”)。(2)实验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持续了 min。(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 。(5)由实验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处于 (选填选项前字母)态。A.固 B.液 C.固液共存综合达标8.把盛有碎冰块的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 11-K-4 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儿也不熔化D.无法判断9.在标准大气压下,保温瓶中盛有半瓶0℃的水,现将温度为-10℃的冰投入水中,并盖上瓶盖,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水减少,冰增加B.水和冰的多少都不变C.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D.水和冰的温度都不变10.(教材素材题)如下表所示是几种晶体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名称 钨 铁 钢 铜 金 固态水银 固态氮熔点/℃ 3410 1535 1515 1083 1064 -39 -210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B.在-265 ℃时氮是固态的C.铜球掉在铁水中不会熔化D.-40℃的气温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11.某电视节目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将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棒贴紧舌头,舌头会迅速被“冻”在冰棒上。你认为该情况是 (选填“真的”或“假的”),支持你的观点的证据是 。素养提升12.[开放探究]许多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小华和小红做了“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后,想利用所学的凝固知识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于是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1)小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11-K-5所示,则小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小红测得盐水从第 min 开始凝固,在第 6 min 时处于 态,凝固过程用了 min。(2)经过多次实验,小华和小红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 。A.冰B.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第三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图像、熔化和凝固吸放热]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熔点的一组是 ( )A.蜡、玻璃、金 B.蜡、铝、玻璃C.冰、铁、铝 D.冰、铁、松香2.关于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B.液体在凝固过程中都要放热,温度降低C.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 (2023阜新)如图11-K-6 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大致体现液态海波凝固特点的是 ( )4. 如图11-K-7 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 80℃C.第 10 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D.该物质在10~25 min 内没有吸收热量5.如图11-K-8所示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40℃B.在0~5m in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C.在BC 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6.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 ℃时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 ℃时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或“不吸热”)。7.(2023泉州晋江期中)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11-K-9所示,铸造青铜钟时,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8.先进战机的机身会采用一种微胶囊自修复材料,如图11-K-10 所示,其原理是在金属内部埋植固态合金,当机身出现裂纹时,系统会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微胶囊内的合金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流出并填充裂纹,然后 (选填“吸热”或“放热”)形成固态合金,从而实现损伤修复。综合达标9.(2023 北京)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 45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10℃ B.30 ℃C.50 ℃ D.60 ℃10.如图11-K-11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第 3 min 处于固液共存态D.乙物质在 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11.(2023西安期中)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11-K-12 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探究实验后绘制的A、B两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吸热B.试管中的冰熔化过程用时 9 minC.第6 min 试管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D.第8 min烧杯中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12. 如图11-K-13所示为一款新型水杯。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 的特点。素养提升13.[开放探究](2022 呼和浩特)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 0 ℃,酒精的凝固点是-117 ℃,于是作出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 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 2 min 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1-K-14(a)所示。(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是-7℃时,图 (选填“甲”或“乙”)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3)若图甲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图乙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 (选填“不变”“越高”或“越低”)。课时作业(十一)A1. C 2. AB 3. C 4. 熔化5.熔化 凝固 放出 6.熔化 低于7. (1)C (2)38 (3)非晶体 6(4)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5)ABC8. C 9. A 10. B11.真的 舌头上的水遇冷放热凝固12. (1)-4 5 固液共存 5(2)先降低后升高 (3)B(4)降低冰雪的凝固点课时作业(十一)B1. C 2. D 3. D 4. B 5. A6.非晶体 吸热 7.放出 凝固8. 熔化 放热 9. B 10. C 11. D12.晶体 熔化吸热13. (1)-6 (2)甲 (3)越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