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末复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章末复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图说教材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制的温度计。他所依据的原理是 。当温度升高时你所看到的现象是
如图所示是物质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体,BC段物质处于熔化过程,熔化时的特点是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把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袋口扎紧(如图所示),再放入 80 ℃以上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明显鼓起;从热水中拿出鼓起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发现塑料袋又变瘪了。以上过程中酒精发生了 和 两种物态变化
如图所示是昆虫和植物上的露珠,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该过程中要 热量
在一定的温度下, 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使气体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如图所示,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加压使气体 的
如图所示为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上出现的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与冰花的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选填“霜”“雾”或“露”)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法分析指正。
( )1.100℃的开水引起的烫伤往往比 100 ℃的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更严重。
分析指正:
( )2.在温度为0℃的室内,将0℃的冰放入0℃的水中,冰会慢慢熔化。
分析指正:
( )3.晶体在熔点时一定为固液共存态,且此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分析指正:
( )4.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分析指正:
( )5.寒冷的冬天,乘车时,经常会发现在汽车的车窗内表面出现水珠。
分析指正: 。
( )6.在常温下所有的气体均可以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来液化。
分析指正: °
( )7.演出舞台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分析指正:
考点① 温度及温度计
1. 测量液体温度时,如图3-F-1 所示操作正确的是 ( )
如图3-F-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考点② 物态变化的识别及吸放热的判断
3.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
A.洒水降温——熔化吸热
B.冰袋冷敷————升华吸热
C.蒸汽熨烫——液化放热
D.干冰保鲜———凝华放热
4.大美河南,风光无限,关于河南省自然风景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云台山雾气环绕————雾的形成需要吸热
B.王屋山冰雪消融———雪的熔化需要放热
C.老君山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鸡公山朝露晶莹———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5.)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某同学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将一瓶结了冰的矿泉水与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给食物保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矿泉水结冰是凝华现象
B.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放热
C.食物外包装上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D.一段时间后食物外包装上的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6.冬天,人们在室外戴口罩,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下列现象与上述“白雾”的成因相同的是 ( )
A.吃冰棒时常出现冰棒粘舌头的现象
B.冬天,大巴车窗内侧出现冰花
C.放置在冰箱外的蔬菜水果容易变蔫
D.水烧开后,壶嘴上方有大量“白气”冒出
7.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考点③ 物态变化的图像问题
8.如图3-F-3 所示是某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 4 min 时是固态
C.该物质在第12 min 时不吸热不放热
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
9.(如图3-F-4 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 时该物质处于 态。
考点④ 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
10.在课堂上同学们用小纸锅(图3-F-5甲)烧水,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如图乙所示,在安装实验器材时,老师提醒大家固定夹 A 和B 的高度都要适当,固定夹 A 高度适当的标准是保证能够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那么固定夹 B 高度“适当”的标准是 。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需要计时,记录温度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烧杯中出现图丙中的 (填“a”或“b”)现象。
(3)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丁所示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4)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纸板上的小孔加快了水的散热,因此小孔是多余的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节约能源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纸的着火点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
11.如图3-F-6 所示是一个探究酒精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方案示意图,具体实验步骤略。
(1)小华对图(b)所示的实验设计提出质疑:酒精灯外焰温度高于 500 ℃,酒精的沸点约为78 ℃,实验时,玻璃片上的酒精在蒸发的同时,还可能发生 现象,影响对实验的观测。
(2)小华作出如图3-F-7甲所示的改进,用热水改变酒精的温度。在保温杯内加满70 ℃的热水,用薄片盖在保温杯上且与水面充分接触,将0.1mL 酒精滴在薄片上,记录酒精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保持其他条件相同,换用70℃以下不同温度的热水多次实验。为了让酒精温度快速达到相对应的水温,他可选择 (选填“塑料”或“铝”)薄片进行实验,理由是 。
(3)小华根据“在气候湿润的地方,或阴雨天气的时候,空气湿度大,湿衣服不容易晾干”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还可能与空气湿度有关。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密闭的房间内,用智能加湿器调节房间内的空气湿度到一定数值。
②用10g水将1张全棉柔巾全部浸湿,然后完全展开,用细绳和吸管将其悬挂在电子秤下端,如图乙所示,记录此时电子秤示数m ;1 h后,再次记录电子秤示数m 。
③改变房间内的空气湿度,换用规格相同的全棉柔巾,重复以上步骤,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房间内温度及空气流动变化忽略不计)
空气湿度 40% 45% 50% 60% 70%
m /g 11.8 11.8 11.8 11.8 11.8
m /g 6.4 6.6 6.9 7.5 7.8
分析表中的数据,当空气湿度为60%时,1h内,蒸发掉水的质量为 g。
由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当水温、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情况等条件均相同时,空气湿度越 ,水蒸发得越快。
【图说教材】
(1)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柱上升
(2)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汽化 液化
(4)液化 放出
(5)压缩 液化 液化
(6)凝华 内 霜
【易错辨析】
1.×,100℃的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100 ℃的开水引起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一部分热
2.×,冰熔化需达到熔点,继续吸热。0℃的冰此时无法从0℃的外界吸收热量,冰不能熔化
3.×,晶体在熔点时有三种情况,即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晶体在熔点时若处于液态且不断吸收热量则温度会升高
4.×,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壶中热的水蒸气喷出时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肉眼无法看到
5.
6.×,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才可以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来液化
7.×,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中考链接】
1. C 2. 32 3. C 4. D 5. C
6. D 7. A 8. D
9.晶体 固液共存
10.(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a (3)温度保持不变
(4)b、c
11.(1)沸腾 (2)铝 铝的导热性好(3)4.3 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