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案
课题 《8.2 登高》最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有效提问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其审美创造潜能。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品读经典,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杜甫名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登高》中的意象与情感交融,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情感共鸣能力。 (2)掌握律诗的格律特点,结合诗歌的语言精练与对仗工整,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和杜甫的人生经历,深入理解《登高》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把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如何通过对意象和语言的分析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学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 (2)《登高》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化调整 (二次备课)
一、导入 积累杜甫名句,引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杜甫诗句,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等。通过这些熟悉的诗句,调动学生的兴趣。 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记得的杜甫诗句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今天要学习的新诗《登高》。 二、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 “诗史” 和 “诗圣”。 杜甫一生写了1400 多首诗,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政治倾向。风格多样,以沉郁见长。 学生:认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律诗知识 老师讲解律诗的基本特点,包括四联、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提问:谁能说说律诗有哪些特点? 生:律诗有四联,每联两句;每句的平仄需要严格遵守,特别是第二、四、六字;偶句需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要对仗。 老师补充解释这些特点的具体要求,并举例说明。 三、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老师介绍《登高》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当时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杜甫继续漂泊,许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情绪。 生:了解写作背景,思考杜甫当时的心情。 名家点评 老师展示历代名家对《登高》的评价,如杨万里《诚斋诗话》中的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生:感受名家对《登高》的评价,进一步理解诗歌的魅力。 四、内容研读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白话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诵读体味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节奏和情感。 划分朗读节奏: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结构 思考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 明确:感情字:“悲”。 层次: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赏析前四句 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意象及其特点:风 —— 急,天 —— 高,猿 —— 哀,渚 —— 清,沙 —— 白,鸟 —— 飞回,落木 —— 萧萧,长江 —— 滚滚。 语言特点:精炼。 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示例分析: 急—— 秋天的风特别猛烈,加之诗人年老多病,感受到秋风特别猛烈。“急” 不仅写出了季节特点,也寄予了诗人深切的感受。 高—— 秋日的天空高不可及,对于一个被家愁国难困扰且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显得格外孤独无助。 哀—— 猿鸣凄切,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白—— 冷色调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回—— 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艰难处境。 无边、萧萧下—— 落叶之多,落叶之声,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 不尽、滚滚—— 江水的源远流长,气势滔滔,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小结前四句:首联写秋气肃杀,渲染浓郁的秋意;颔联仰头写山景,俯视写江景,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鉴赏后四句 思考这四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远离故乡、年老多病、忧国忧民的情感。 小结后四句: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表达了诗人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鉴赏诗人形象 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归纳主题 思考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全诗抒了什么情? 明确: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 总结艺术特色 讨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联联对偶,句句押韵;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五、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登高》是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 (1)请结合课堂所学,选取《登高》一诗中的一个诗句,进行鉴赏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意象、情感、修辞手法等。 (2)以 “我眼中的杜甫”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 300 字,表达你对杜甫诗歌风格及其人生态度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