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声现象自我检测(三)[训练范围:第二章 总分:100分 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 分)1.清晨,一阵闹铃声将你从睡梦中唤醒,提醒你:该起床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速等于光速2.如图3-1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的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3.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水(5℃) 1450 冰 3230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水(20℃) 1480 软木 500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A.声速大小可能与温度有关B.声速大小可能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状态有关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真空中的声速是0m/s4.音乐会上,艺术家们用编钟、二胡和古筝等乐器演奏乐曲《春江花月夜》。听众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速度5.如图3-2所示,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C.振动的幅度一定较小 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6.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声板,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 ()A.禁止鸣笛B.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D.学校周围植树7.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得很远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9.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 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能够传递能量B.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C.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D.“金嗓子”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10.将耳朵贴在长铜管的一端,让另外一名同学敲一下铜管的另一端,可能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当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时,人们才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为此,铜管的长度应大于(空气中声速为340 m/s,铜管中声速为3740 m/s) ( )A.17 m B.34 mC.37.4m D.38.8m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1)如图3-3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用力击鼓,会看到纸屑跳动;鼓面振动停止后,不再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12.如图3-4所示,交警正在利用某种速度测定器探测公路上的汽车是否超速,该仪器是利用 的相关原理工作的;现代科学家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叫作“水母耳”的海上警报器,用来接收 (前两空均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可听声”),从而预报海上风暴,这种声音的频率 (选填“高于”或“低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13.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3-5所示,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在 处控制噪声。14.如图3-6所示,学习了声现象之后,爱思考的小王在右边伞柄的A 点挂一块机械手表,手表可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声音,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 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伞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生活中的 (选填“听诊器”或“声呐”)就利用了这一原理。15.如图3-7所示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丙的 相同,甲和丁的 相同。(均选填“音调”或“响度”)16.小莉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不幸患了耳疾,为了继续进行创作,他将一段木棍一端顶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这样来听自己作品的效果,用这样的方法他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不朽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中的有关叙述是 (选填“真实”或“不真实”)的,支持你观点的依据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30分)17.(1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1)利用如图3-8(a)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①小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说明了 。②为了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梦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③在实验过程中,小梦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敲击音叉,然后用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现象;小明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哪名同学的操作合理 。说明理由: 。(2)如图(b)所示,小华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做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理由是 。18.(8分)如图3-9所示是小芳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从竹管开口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时,可以改变音调吹奏歌曲。(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2)查阅资料可知,空气柱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布团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3)在民族乐器中, (选填“二胡”“腰鼓”“古筝”或“箫”)的发声原理与此相似。19.(6分)如图3-10(a)所示,某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探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大,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小,他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图(d)(e)是两个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图。请你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四、计算题(12 分)20.周末,张明到乐山游玩,坐船游大渡河观乐山大佛,观赏完毕,游船以10m/s的速度驶离大佛,依依不舍的张明情不自禁地大吼一声“再见了”,6s后张明听到自己的回声,求:(设当时声速为340m/s)(1)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与大佛的距离。(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的距离。1. A2. A[解析]“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 正确;“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人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3. C 4. C 5. B 6. D 7. B 8. D9. D 10. C 11. (1)振动 (2)介质12.超声波 次声波 低于13.空气 音调 声源 14.响度 听诊器15.响度 音调 16.真实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17.(1)①乒乓球被弹开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③小梦 因为小明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使乒乓球跳动,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2)空气 不能月球上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18. (1)空气柱 (2)a c(3)箫19.声源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城市道路两旁植树(合理即可)20. (1)由 可得,6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s声=v声 t=340 m/s×6s=2040 m;6s 内游船行驶的距离:张明听到回声时,游船与大佛的距离:(2)张明发出吼声时与大佛的距离:s'=s-s游船=1050m-60m=990 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