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市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市西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2025.9
一 暑期作业反馈 35分
一、课内背诵默写(15分)
1.按要求填空。(15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契阔谈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6)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8)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1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1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2)《登高》一诗中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登高所见之景的语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二、《乌有先生历险记》检测(20分)
2.按要求填空。(10分)
(1)每朔望则自酌 (农历每月初一) (2)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鞭打)
(3)旋忆及曩昔尝过此 (从前) (4)于电光下孰视之 (同熟,仔细)
(5)质明始霁,罢甚 (同疲,疲劳) (6)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 (旅店,客舍)
(7)从者无虑数十骑 (大约) (8)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 (登)
(9)抵中山,第半日耳 (只,只要) (10)先生不亦惑乎 (糊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请选择最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内。(4分)
(1)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 B )
A.南面 B.北面 C.不见日光的地方 D.偏僻冷落处
(2)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 D )
A.卑鄙 B.粗俗 C.对自己的谦称 D.边远地方
(3)拜谒长者,不敢慢( C )
A.缓慢 B.懈怠 C.态度冷淡,没有礼貌 D.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 D )
A.规劝 B.劝解 C.劝导 D.勉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无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去拜访他。
(2)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
我家世代以医病为职业,只不过想拯救世人罢了,还要金钱做什么呢
二 阅读 4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7分)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唯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 甲 ,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乙 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 丙 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丁 。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有删改)
5.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___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2分)
6.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B )。(3分)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7.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8.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4分)
答案示例:
①三处引用分别证明了“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②尤其是后两处,通过对诗歌的不同定义,推进了议论,从“诗与泥土”的必然联系自然地转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议论。③角度多样涉及古今中外,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
9. 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5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示例:
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②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③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③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④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⑤叶三有点生气了:
⑥“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⑦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⑧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⑨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⑩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0.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示例:
开篇入题,单独成段,用肯定陈述语气表明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将两人并称,揭示两人的关系;“鉴赏家”“大画家”暗含肯定、赞美之意;“第一个”别有深意,蕴含着“唯一一个”“最后一个”的意味。
11.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句可以删除,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
不能删除。第⑨段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了季陶民豪爽放旷的性格;同时也引出下文叶三为其送果赏画,叶季两人的交往随性自然。
12.辨析第 段画线句“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和第 、 段两处“不卖。”表达效果上的异同。(4分)
答案示例:
三处“不卖”都表达了叶三对季陶民的尊敬,对其画作的真心喜爱,对自己承诺的信守;三次“不卖”反复,突出刻画了叶三重友情、重知己、轻财利的品性;第一处“一张也不卖!”是面对季陶民,“一张”及感叹号强调叶三态度坚决,毫不犹豫,仿佛是对知己的宣誓;后两次“不卖”,是面对“很多人”“多少钱都行”,表现出叶三的平静从容,句号收尾,语气温和有礼,显示出叶三待人的友善。
13.结合文意,评析文中叶三这一人物形象。(5分)
答案示例:
叶三是大鉴赏家:他的果子个个都好,应时新鲜,色泽鲜艳,形状好看,说明他观察生活,对美有直觉的敏感,他热爱生活,为人热情,诚实守信;他赏画有见识和鉴赏力,能一语中的,直率地指出错误,对画有真心的喜爱;他和季陶民相互懂得相互尊重,是知己。他能鉴赏美,鉴赏自然,鉴赏生活,鉴赏艺术,亦懂得鉴赏人,是一个真正的大鉴赏家。这一人物形象启示我们从生活出发,用本真的心灵去鉴赏并热爱艺术和生活,就能焕发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美和诗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2分)
论盛孝章书
孔融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1),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②《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2)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3)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③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4)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1)孙氏:指孙权。曹操最终任命盛孝章为都尉,但盛孝章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2)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 (3)朱穆: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来表达对世风的不满。 (4)九牧:九州,也就是天下的意思。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
14.第②段引用《春秋传》的语句,其用意是( D )。(2分)
A.说明孝章是帮助曹操成就大业的人。 B.突出桓公是天下君王的典范。
C.暗示曹操如果不救孝章就会导致败亡。 D.表明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15.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停顿,请用“/”在句中标出。(3分)
公 诚 能 驰 一 介 之 使 / 加 咫 尺 之 书 / 则 孝 章 可 致 / 友 道 可 弘 矣
16.请从书信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示例:
书信的开头一般可以叙旧(回忆友情),本文第①段先感叹岁月流逝,二人仅剩的朋友盛孝章处境孤危,以此来激发曹操对朋友的情谊,真挚恳切,为后文救友的重要性作铺垫。
【评分说明:书信开头的特点1分,本文第①段的内容1分,表情达意的作用1分,结构上的作用1分】
17.从全文看,孔融劝说曹操救盛孝章的理由是:(3分)
答案示例:
(1)_救盛孝章是作为朋友义不容辞的事(或救盛孝章能够弘扬朋友之道)__;
(2)_盛孝章是个有天下盛名的人才(或盛孝章困于孙权,处境孤危,可能会抑郁而终)_;
(3)_招徕盛孝章能够使其他贤才投奔明主而来。
译文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三 作文(70分)
18.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读书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025学年市西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2025.9
一 暑期作业反馈 35分
一、课内背诵默写(15分)
1.按要求填空。(15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6) ,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至于颠覆, 。(苏洵《六国论》)
(8)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9)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10)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1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2)《登高》一诗中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登高所见之景的语句是: , 。
(1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乌有先生历险记》检测(20分)
2.按要求填空。(10分)
(1)每朔望则自酌 (2)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3)旋忆及曩昔尝过此 (4)于电光下孰视之
(5)质明始霁,罢甚 (6)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
(7)从者无虑数十骑 (8)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
(9)抵中山,第半日耳 (10)先生不亦惑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请选择最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内。(4分)
(1)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 )
A.南面 B.北面 C.不见日光的地方 D.偏僻冷落处
(2)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 )
A.卑鄙 B.粗俗 C.对自己的谦称 D.边远地方
(3)拜谒长者,不敢慢( )
A.缓慢 B.懈怠 C.态度冷淡,没有礼貌 D.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 )
A.规劝 B.劝解 C.劝导 D.勉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2)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
二 阅读 4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7分)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唯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 甲 ,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乙 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 丙 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 丁 。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
(有删改)
5.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2分)
6.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3分)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7.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8.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4分)
9. 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5分)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6分)
鉴赏家
汪曾祺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③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④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⑤叶三有点生气了:
⑥“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⑦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⑧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⑨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⑩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0.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的表达作用。(3分)
11.有人认为第⑨段画线句可以删除,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12.辨析第 段画线句“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和第 、 段两处“不卖。”表达效果上的异同。(4分)
13.结合文意,评析文中叶三这一人物形象。(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2分)
论盛孝章书
孔融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1),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②《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2)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3)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③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4)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因表不悉。
注:(1)孙氏:指孙权。曹操最终任命盛孝章为都尉,但盛孝章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2)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 (3)朱穆: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来表达对世风的不满。 (4)九牧:九州,也就是天下的意思。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
14.第②段引用《春秋传》的语句,其用意是( )。(2分)
A.说明孝章是帮助曹操成就大业的人。
B.突出桓公是天下君王的典范。
C.暗示曹操如果不救孝章就会导致败亡。
D.表明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15.下面的句子中有三处停顿,请用“/”在句中标出。(3分)
公 诚 能 驰 一 介 之 使 加 咫 尺 之 书 则 孝 章 可 致 友 道 可 弘 矣
16.请从书信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从全文看,孔融劝说曹操救盛孝章的理由是:(3分)
三 作文(70分)
18.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读书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