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点实验突破实验①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基础练】如图 Q-1所示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秒表分别显示的是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时刻,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5)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秒表,若让小车过了 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全程时间偏 ,平均速度偏 。(2)图Q-2中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3)某同学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并说明理由。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基础练】如图 Q-3甲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用“水浴法”给试管中的固态物质加热,得到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 一 。(2)由图像可知,该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像中的 (选填“AB”“BC”或“CD”)段表示它的熔化过程。【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在该实验中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由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 ℃,初温为 ℃。该物质在第 1 min 时处于 态;在第6m in时处于 态,此时该物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该物质在 (选填“AB”或“CD”)段升温更快。(3)实验时应选用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固体颗粒做实验。(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填字母)。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5)夏天,我们要喝冰凉的饮料,往往会在饮料中加入适量冰块,而不是直接加入与冰块质量相等的冷水。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的 更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冰块熔化成水的过程中 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下降得更多。实验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基础练】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如图Q-4所示是某小组安装的实验装置,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填序号)。①烧杯和水②酒精灯③铁杆A 和温度计(含纸盖)④铁杆 B 和石棉网(2)下表是小燕记录的实验数据。实验过程中,她发现在第3 min时,水中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3)请将图 Q-5中的坐标系补充完整,并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4)由数据及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 。(5)通过学习,小燕终于明白了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水沸腾时,烧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2)另外两组同学在实验室里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Q-6所示,a、b图线不同的可能原因是 。(3)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4)甲组的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 Q-7(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选填“高”或“低”)。(5)由实验可知,水温需要达到98 ℃时水才能沸腾,且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水会停止沸腾,说明液体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个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拓展练】如图 Q-8所示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 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2)在 0~18 min 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18 min 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 94 ℃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 ℃) 请分析其原因: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 Q-9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基础练】用如图 Q-10 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数据如下表:次数 1 2 3 4∠i 30° 40° 50° 60°∠r 30° 40° 50° 60°(1)图表中∠r表示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3)纸板E、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 F 向后折,光沿AO入射,在纸板 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在图甲中,当光沿 BO的方向射向O 点时,光会沿着OA 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2)若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 E 入射时,在纸板 F 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3)在上述实验中,若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设计保留的方法: 。【拓展练】兴趣小组组装了如图 Q-11 所示的装置。(1)为了显示光路,下列做法中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A.用喷壶向玻璃缸中喷水雾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向平面镜C.抽尽玻璃缸中空气,在黑暗中进行实验(2)图中红光激光笔发出的光束相当于 线,入射点不动,当绿光激光笔发出的光束绕入射点逆时针转动时,反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中小明三次改变入射光的角度,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1 20° 70°2 30° 60°3 50° 40°(4)从A 侧往B 侧看,三线重合,只看到一条光线,说明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基础练】小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中,他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蜡烛A的像。如图 Q-12 所示,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 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 的像 。(3)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4)当蜡烛 A 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为了让左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A 的像,小滨只将玻璃板向左平移,则蜡烛 A 的像的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多次改变蜡烛A 到玻璃板的距离,相应移动蜡烛B后总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 (选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且最好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3)实验时将蜡烛 A 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 经玻璃板 (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4)实验过程中,经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5)在实验中若玻璃板向右倾斜(如图(Q-13所示),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①”或“②”)处。【拓展练】如图 Q-14 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上,他透过玻璃板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及自己在玻璃屏蔽门中所成的虚像。小明根据该现象设计了在站台上粗测玻璃屏蔽门与车道另一侧广告牌之间距离d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1)小明相对于玻璃屏蔽门前后移动直到观察到 。(2)记录 。(3)量出 的距离。除记录工具外,小明要完成上述实验还必须使用的仪器是(4)步骤(3)中测得的距离等于玻璃屏蔽门与广告牌之间的距离d,物理依据是实验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基础练】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 Q-15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小明在实验操作中,在如图乙所示位置调节光屏获取清晰的像之后,接下来把蜡烛逐渐向右移动,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变 (选填“大”或“小”)。(2)某次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向蜡烛,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3)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变短,导致光屏上烛焰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可将凸透镜的高度调 (选填“高”或“低”),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4)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观察到的像是 (填字母)。A.烛焰的上半部分,亮度变暗B.烛焰的下半部分,亮度变暗C.完整的烛焰,亮度变暗D.完整的烛焰,亮度不变(5)(多选)在完成探究实验后,小明将另一支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C.蜡烛在透镜的二倍焦距处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拓展练】如图 Q-16甲所示,在圆柱形水杯后面放一张画有相反方向箭头的纸条。向杯中倒入适量水(水位在两个箭头之间),透过水杯,看到一个箭头改变了方向,如图乙所示。(1)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抓住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圆柱形水杯装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间厚、边缘薄、透光的特征。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判定,看到这个方向改变的箭头是放大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凸透镜的这一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2)带箭头的纸条向远离水杯的方向移动,像将 (选填“变大”或“变小”)。实验● 测量液体的密度【基础练】下面是小明同学的实验报告,请按要求帮他将报告补充完整。[实验名称]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实验目的]测量食用油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食用油。[实验原理] 。[主要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侧调节。(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食用油的体积,如图 Q-17 甲所示。(3)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0g。(4)将量筒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在虚线框内设计一个记录本次实验数据的表格,并将测量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实验评估]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出的食用油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另一同学采用了以下方法完成了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步骤如下: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②测量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③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④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1)上述测量过程会导致测得的密度值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2)为了使测量值更精确,上述测量顺序可调整为 (填序号)。【拓展练】周末,小明到超市购物,买了一盒酸奶,喝了一口发现酸奶的味道与平时喝过的同样的酸奶似乎不同,联想起近日新闻报道食品造假现象,他怀疑该酸奶掺了一定水分,于是他想通过测量酸奶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他看到超市售货处有电子秤,并向售货员要了一只小玻璃杯,借助一瓶水,测出了酸奶的密度。下面是他测量的过程,请你帮他补充完整。(1)用电子秤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 。(2)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电子秤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m 。(3)将玻璃杯中的水倒干净, 。(4)酸奶密度的表达式为 ρ酸奶 == 。(水的密度用ρ水 表示,用已知量和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实验 测量固体的密度【基础练】姜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细线、水等器材,对某种合金块的密度进行测量。(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归零后,若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Q-18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处。(2)图乙是正确测量合金块质量时所用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则该合金块的质量为 g。(3)图丙是他用量筒测量合金块体积的情景,则该合金块的体积是 cm 。(4)计算出合金块的密度为 g/cm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补充练】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1)实验中,称量质量时,若右盘中放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2)某同学在称量时错把合金块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天平横梁重新平衡时,使用砝码的情况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合金块的真实质量是 g。(3)若实验时先通过如图丙所示方法测量合金块的体积,然后用天平测量合金块的质量,则所测得的合金块的密度偏 ,造成偏差的原因是 。(4)若实验中仅将合金块换为吸水的小石块,测量吸水小石块的密度,先测出其质量,再通过图丙所示方法测出其体积,则测得的小石块密度将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真实密度。【拓展练】小明想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但是量筒口太小,鹅卵石无法放入,他便采用了以下方法完成了对鹅卵石密度的测量:(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空烧杯的质量是90g。(2)如图Q-19 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上记下此时水面的位置M,然后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烧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g。(3)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处,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为 cm 。(4)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 。(5)若小明在第(3)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值偏 。实验1[基础练](2)刻度尺 秒表(3)便于计时 (4)0.3 0.45 (5)变速[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越短,计时越困难,所以为了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4)全程长度:s =0.9 m,通过全程的时间:全程的平均速度:下半段的路程为时间为则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5)由(4)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时,速度越来越大,做变速直线运动。[补充练](1)小 大(2)C(3)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小车从 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零,或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通过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通过下半程BC段的时间)。实验2[基础练](1)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平稳(2)晶体 BC[解析](1)利用水浴法加热,能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缓慢,便于观察实验过程。(2)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段时间温度不变,则该物质有熔点,属于晶体;读图可知,BC段该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 BC 段是它的熔化过程。[补充练](1)自下而上(2)80 20 固 固液共存 需要 AB(3)较小 (4)A (5)温度 吸收实验3[基础练](1)②④①③(2)变小(3)如图所示(4)保持不变 (5)调为小火[解析](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由下而上,合理的安装顺序是②④①③。(2)沸腾前,水中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3)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根据数据先描点再连线。(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补充练](1)液化 (2)水的质量不同(3)98 小于 (4)(a) 低(5)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6)适当提高水的初温(合理即可)[解析](1)水沸腾时烧杯口附近的“白气”是沸腾产生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而成的小液滴。(2)a、b图线所示水的沸点相同,而b图线对应的加热时间要长一些,这可能是因为b图线所对应的水量多些。(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且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所以此时的大气压肯定小于标准大气压。(4)沸腾前,杯底的温度高,越往上温度越低,气泡内的水蒸气部分液化,气泡越往上越小;沸腾时,水的温度上下相同,但由于越往上所处的深度越小,水不断汽化且小气泡不断合并,故气泡越往上越大。温度计在读数时,应停留在被测液体中,若从沸腾的水中拿出来再读数,由于周围的空气温度低,会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5)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6)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有: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适当减小水的质量、给烧杯加盖、增强酒精灯的火力等。[拓展练](1)小红 (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散失的热量处于平衡状态,不能使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再升高(4)方案2实验4[基础练](1)反射 (2)等于(3)不能 (4)可逆[补充练](1)漫反射(2)不能(3)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拓展练](1)C (2)法 变大(3)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5[基础练](1)像(2)未点燃 完全重合(3)不能(4)不变(5)不变[解析](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观察像并确定像的位置。(2)小滨拿另一支外形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移去蜡烛 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4)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 的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不变。(5)玻璃板向右移动,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变,蜡烛A 和蜡烛A 的像仍关于玻璃板对称,则蜡烛A的像的位置不变。[补充练](1)无关(2)薄玻璃板 暗(3)前面 反射(4)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5)①[拓展练](1)自己的像落在广告牌上(2)自己的站位(3)自己的站位到玻璃屏蔽门 刻度尺(4)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实验6[基础练](1)同一高度(2)5(3)缩小 照相机 (4)近视[解析](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由图像可知,u=v=2f=10cm,所以f=5cm。(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15 cm,焦距为5cm,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4)将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有发散作用,即为凹透镜;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补充练](1)右 大 (2)放大(3)上 低(4)C(5)ABD[拓展练](1)实像 投影仪(2)变小[解析](1)由题知,圆柱形水杯装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这是主要因素,在分析时,忽略掉材质等次要因素,从而构建凸透镜模型。由题意可知,透过水杯看到的箭头是一个反向且放大的像,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其原理与投影仪相同。(2)带箭头的纸条向远离水杯的方向移动,根据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将变小。实验7[基础练][实验原理[主要实验步骤](1)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食用油的体积V/cm 空烧杯的质量m /g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 /g 食用油的质量m/g 食用油的密度40 30 62 32 0.8[实验评估]偏小[补充练](1)偏大(2)②③①④[拓展练](3)装满酸奶,用电子秤测出玻璃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 [解析]由分析可知他的实验步骤是:(1)用电子秤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 ;(2)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电子秤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m ;(3)将玻璃杯中的水倒干净,装满酸奶,用电子秤测出玻璃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 ;(4)杯中所装水和酸奶的体积相等,即由密度公式 可得,即所以酸奶密度的表达式为实验8[基础练](1)左中央刻度线(2)34 (3)6 (4)5.7[解析](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右侧,说明天平的左侧上翘,平衡螺母应向左移动,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表示横梁平衡了。(2)如图乙所示,合金块的质量:m=20g +10g+4g =34g。(3)水的体积为 水和合金块总体积为 则合金块的体积为V=(4)合金块的密度:[补充练](1)取下最小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2)26(3)大先测体积、再测质量时,合金块表面沾有少量水造成质量测量值偏大(4)大于[拓展练](2)161.8 (3)52(4)2.65 (5)大[解析](2)由图丙可读出天平此时的读数为100g+50g+10g+1.8g=161.8g,即烧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161.8g。(3)因为 则此时烧杯中水的质量为m水=142g-90g=52g,根据 得,(4)在第(2)步骤中烧杯中水的质量为 m总—m石—m杯=161.8g—31.8g—90g=40g,则在第(3)步骤中往烧杯中增加的水的质量为△m=m水一 即增加水的体积为△V=12cm ,由于鹅卵石的体积等于增加的水的体积,所以鹅卵石的密度为 2.65 g/cm 。(5)若在第(3)步骤中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则会导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小于142g,从而使测出增加的水的质量小于12g,即增加水的体积小于12cm ,这样就会使鹅卵石的体积测量值偏小,根据 可知,测出的密度值会偏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