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共三道大题积累运用(共22分)请阅读小明看完九三阅兵之后写下的日记片段,回答问题。庄严的氛围里,全场屏息凝神,静候那历史性的一刻。当钢铁洪流裹挟着锐不可当的气势碾过眼前,大国重器的阵列令人目不暇接——这①摧枯拉朽的力量背后,是科研工作者②殚精竭虑铸就的智慧结晶。历史从不容篡改,真相绝不容扭曲,先辈的功勋早已深深镌刻在民族丰碑之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③振聋发聩,时刻警示我们铭记过往。我们唯有从心底里④由衷呐喊: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氛围”的“氛”应读“fèn”;“屏息凝神”的“屏”应读“bǐng”。B.“锐不可当”的“当”应为“挡”;“摧枯拉朽”字形书写正确。C.“篡改”的“篡”读音为“cuàn”;“镌刻”应读“juàn kè”。D.“波澜壮阔”的“澜”不能书写为“斓”;“振聋发聩”的“振”不能书写为“震”。2.文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摧枯拉朽 B.②殚精竭虑 C.③振聋发聩 D.④由衷3. 下列对于文段的分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恰似一张张无形请柬,邀全球友人深度“中国发现之旅”。这不仅是便利旅行的举措,更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让世界亲眼看见超越刻板印象、真实立体的中国。在这里,历史与未来无缝对话。②外国游客可清晨在紫禁城红墙金瓦下触摸帝国余韵,傍晚置身浦东摩天楼群感受现代脉搏;也能乘“复兴号”穿越广袤国土,在烟火气的城市停留,与当地人从一句“你好”开启真挚交流。这场旅行足以打破隔阂与偏见。③它印证中国不仅是前沿科技的弄潮儿,更是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古老智慧与青春活力交织,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华彩乐章。④这144小时虽短,却能成为永恒铭记,让亲历者由衷感叹,中国,值得重新认识。①句成分残缺,应在“深度”前加上“开启”。②句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③句递进不当,将“前沿科技的弄潮儿”与“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调换位置④句“由衷感叹”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古诗默写。(6分)秋日山林间,可以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的美景,层林染秋,霞光漫过远山;行至江畔,晴空下古树枝桠分明,洲上芳草繁盛,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再往西北,戈壁无垠,孤烟直上,黄河映着落日,便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雄浑。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消息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导语和背景有时可省略。B.《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以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D.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等,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为灯节。古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描写的就是元宵节的盛况。6.【综合性学习】 班级计划举办“铭记胜利,自强不息”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1)请为下面关于2025年“九三阅兵”的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此次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40%为首次公开亮相,涵盖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智能作战系统等-4。空中梯队战机拉出14道彩烟,象征中华民族14年艰苦抗战的历程-10。抗战老部队方队与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新一代官兵共同受阅,展现了历史的传承与强军新貌-4。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你有机会采访此次阅兵式上一位新一代年轻官兵,请围绕“自强不息”与“精神传承”设计两个采访问题。(2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材料后,有同学认为:“阅兵展示的是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我们普通学生只能感到自豪,却做不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如何将阅兵带来的自豪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具体行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与鉴赏(共48分)古诗文阅读(共18分)春日汪藻①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②烟瞑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③烟瞑:烟而迷蒙。7.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镜头来表现的。B. 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C. 颔联主要写人,写出了人经过渡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D.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素净淡雅,极具画面感,读来别有一番意趣。8. 小明同学读此诗后觉得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他的总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充完整。写景方法 相关诗句 景物特点 表达情感夸张 野田春水碧于镜 ③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拟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去新城①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②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③,如蜗鼠缭绕④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 相磨戛⑤,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新城:今属浙江富阳。②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③栏楯(shǔn):栅栏。④缭绕:迂回,回环。⑤摩戛:摩擦。9.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去”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离开、距离、去除”等义项,“去新城之北三十里”中“去”应理解为“距离”。B. “稍西,一峰高绝”和“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中“西”用法和意义都相同。C. “山风飒然而至”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中“而”都可理解为表转折。D. “因追忆之”和“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中“之”用法和意义都不同。前者是代词,代指山中景色;后者是结构助词“的”。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B.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C.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D.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 分)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本文结尾作者“往往相见其事”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山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文学性文本阅读(8分)些些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青年报 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数据①:87.41%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时使用,1.79%很少使用,仅有0.55%受访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数据②:15.88%受访者从小学便开始使用表情包,45.16%在初中开始使用,表情包出现在29.97%受访大学生的高中时代,8.09%表示自己大学才开始使用表情包。数据③:结果显示,72.72%受访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3.57%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60.49%受访者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数据④:76.21%受访大学生曾自制过表情包。54.79%受访大学生热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78.05%受访大学生认为表情包相较文字表达的情感更为充沛;64.49%受访者通过表情包表现自己的热情和善意,拉近社交距离;62.58%将表情包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三】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 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样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 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四】藉由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为年轻群体的表达带来更大的自主性。这种在表达中的反客为主,是年轻一代所乐在其中的。年轻人的表达值得理解。但我们也需看到,在大规模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今天,语言组织能力的退化也值得警醒。若李白面对奔腾的瀑布,只是甩出几个“给力”的表情包,我们又怎能读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若苏轼面对妻子的早逝,只是打上“流泪”的表情包,又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词。字斟句酌,是一种训练。由图像信号传达语义,较之更加抽象的文字符号,有便捷、直接的优势,但是正如文字脱胎于图像一样,对复杂事物、细腻情感、深邃思想,图像力有未逮。图像为代表的的表情包终究只能是正常文字表达在特定圈层的一种补充。互联网把原有的语言生活圏层拉平了,导致原本不相干的语言行为同处一室。年轻人更应重塑语体意识,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有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当表情包已经强势地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警惕与反思显然不能缺失。(来源:光明网,有删改)1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A.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王卯卯创作了 “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包,自此表情包开始蓬勃发展。B.中国青年报 中青校媒的调査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在交谈过程中已完全不能脱离表情包。C.表情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它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D.年轻人的表达值得理解,我们对待年轻人使用表情包这一现象应该持包容的态度,无需担心。14.下列说法和推断与原文相符的的一项是( )(2分)A.材料一运用了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地介绍了表情包的发展历史;材料二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准确直观地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表情包有很高的依赖度。B.晚辈与长辈之间使用的表情包比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更加频繁、具体和生动。C.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样和与正能量著称,这是造成不同代际群体对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的最主要原因。D.由图像信号传达语义,较之更加抽象的文字符号,有便捷、直接的优势,所以我们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表情包。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怀念方令孺老师林非①我永远记得方令孺老师,庄严地站立在紫红色的讲台上,开口说话的时候,就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那一双晶亮的眼睛,射出了多么热烈的光芒。她正在评点一位同学的作文,称赞他将自己乘坐火车时的见闻,描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接着就欣喜地朗诵起其中的一段文字来。②我惊讶地张望着她,怎么能够将学生的一篇习作,记忆得这样牢固呢 昨天的夜晚时分,她肯定是坐在灯光下,反复地阅读和琢磨,辛苦地准备着讲课的内容。为了提高大家写作的水平,她竟会付出如此巨大的劳作!我又瞧了一眼左右的同学,发现他们跟我一样露出惊讶的眼光。③我瞧着这位像母亲一样仁厚和慈祥的老师,感激她如此的关心我们,希望我们都学习好写作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长年累月地花费了多少心血啊!④记得有一回,当她跨上狭长的讲台,瞅见黑板上还没有擦去的许多粉笔字,赞赏地点起头来,大概是喜爱这字迹的工整罢。 一位值班的同学,很歉疚地离开座位,迈开大步奔了过去,赶紧拿起刷子,快速地擦拭起来。⑤我听到了方老师轻轻地叮咛他, “慢慢擦,写得多好的字!”⑥50多年的光阴,早已经悄悄地流逝,方老师也于20余年前病故了,可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听她讲课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一样。⑦那时候多少次在校园里碰见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询问我和几位一起走路的同学,功课学习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跟她告别。⑧我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刚写成的文章,恭恭敬敬地走进她的客厅。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全部看完了之后,挨个儿地跟我们讨论起来,指出哪里写得很好,哪里还有毛病,询问我们能否接受她的意见 ⑨怎么会不能够接受呢 简直是一种醍酮灌顶似的感觉!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这篇散文中, 叙述过方老师爱书如命的故事。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方老师才能够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授。这时,方老师瞧着我们欢天喜地的模样,她走到厨房里,端出了一盘橘子,要我们一边品尝, 一边说话。⑩因为太喜爱和钦佩方老师的缘故,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觅到了她的散文作品,和几位同学轮番地阅读起来,还尝试着领会她清新蕴藉、亲切睿智和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等到听完了刘大杰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之后,我又浏览了大量有关的作品,有了这样初步积累的知识,就敢于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认为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后,在描摹滁州风景的散文作品中间,就要算方老师撰写的《琅琊山游记》,挥洒得最细腻和迷人了。 当然最使我怀念的,还是方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和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的高尚品格。从我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几次晤面的时候,都详尽地指点着我。直到她病逝前不久,我还收到过她探讨散文创作的来信。 巴金在《怀念方令孺大姐》这篇散文中说过,“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当然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 文章第④段写方老师赞赏未擦的字迹,并叮嘱学生“慢慢擦”,这一细节主要为了表现她对书法的喜爱和对学生劳动的珍惜。B. 作者引用梁实秋和巴金对方令孺的评价,从侧面印证并丰富了自己对老师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C. 第⑩段中,作者将方令孺的《琅琊山游记》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相比较,意在表明方老师的散文成就已超越前人。D. 文中多次出现“笑眯眯”、“和蔼”、“仁厚慈祥”等神态描写,生动地塑造出方老师亲切温暖、关爱学生的形象。E. 文章以“怀念”为主线,综合运用记叙、描写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深情追忆了方老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人格影响。17.【分析鉴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 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分析探究】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得遇良师,人生至幸。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良师身上学到些什么呢?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6分)【链接材料】村料一:林非,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他默默耕耘在鲁迅研究和散文创作领域。迄今出版了《鲁迅小说论稿》等30余部著作。(本文作者林非简介,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节选自《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著阅读(8分)1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小说报道作品。B.《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名是《西行漫记》,为了能够顺利出版而改成《红星照耀中国》。C.书中介绍了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如让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彭德怀,九岁离家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地主家并把粮食全部运走的贺龙。D.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迁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其中“大规模的转移”是指红军的万里长征。20.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积累,完成下面阅读记录表.(6分)阅读记录表: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埃德加·斯诺主要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①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 20 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③②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又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① (2分)② (2分)③ (2分)写作(50分)21.作文。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风景,每个人都在若有所得或若有所失中奋进前行。一路行来,你是你自己的力量,你是这季节的温馨。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请结合材料启示,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一)语文试卷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共三道大题积累运用(共22分)请阅读小明看完九三阅兵之后写下的日记片段,回答问题。庄严的氛围里,全场屏息凝神,静候那历史性的一刻。当钢铁洪流裹挟着锐不可当的气势碾过眼前,大国重器的阵列令人目不暇接——这①摧枯拉朽的力量背后,是科研工作者②殚精竭虑铸就的智慧结晶。历史从不容篡改,真相绝不容扭曲,先辈的功勋早已深深镌刻在民族丰碑之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③振聋发聩,时刻警示我们铭记过往。我们唯有从心底里④由衷呐喊: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氛围”的“氛”应读“fèn”;“屏息凝神”的“屏”应读“bǐng”。B.“锐不可当”的“当”应为“挡”;“摧枯拉朽”字形书写正确。C.“篡改”的“篡”读音为“cuàn”;“镌刻”应读“juàn kè”。D.“波澜壮阔”的“澜”不能书写为“斓”;“振聋发聩”的“振”不能书写为“震”。【解析D】A氛(fēn)围 B 锐不可当 C 镌(juān)刻2.文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摧枯拉朽 B.②殚精竭虑 C.③振聋发聩 D.④由衷【解析D】“由衷”表示“发自内心”,与前面的“从心底里”重复。3. 下列对于文段的分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恰似一张张无形请柬,邀全球友人深度“中国发现之旅”。这不仅是便利旅行的举措,更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让世界亲眼看见超越刻板印象、真实立体的中国。在这里,历史与未来无缝对话。②外国游客可清晨在紫禁城红墙金瓦下触摸帝国余韵,傍晚置身浦东摩天楼群感受现代脉搏;也能乘“复兴号”穿越广袤国土,在烟火气的城市停留,与当地人从一句“你好”开启真挚交流。这场旅行足以打破隔阂与偏见。③它印证中国不仅是前沿科技的弄潮儿,更是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古老智慧与青春活力交织,谱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华彩乐章。④这144小时虽短,却能成为永恒铭记,让亲历者由衷感叹,中国,值得重新认识。①句成分残缺,应在“深度”前加上“开启”。②句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③句递进不当,将“前沿科技的弄潮儿”与“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调换位置④句“由衷感叹”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解析B】②句分号使用正确,不用修改。古诗默写。(6分)秋日山林间,可以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的美景,层林染秋,霞光漫过远山;行至江畔,晴空下古树枝桠分明,洲上芳草繁盛,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再往西北,戈壁无垠,孤烟直上,黄河映着落日,便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雄浑。【答案】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消息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导语和背景有时可省略。B.《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以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D.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等,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为灯节。古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描写的就是元宵节的盛况。【解析C】A 背景和结语可省略 B 《故乡》选自《呐喊》 D 诗句描写的是七夕节。6.【综合性学习】 班级计划举办“铭记胜利,自强不息”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8分)(1)请为下面关于2025年“九三阅兵”的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此次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40%为首次公开亮相,涵盖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智能作战系统等-4。空中梯队战机拉出14道彩烟,象征中华民族14年艰苦抗战的历程-10。抗战老部队方队与平均年龄不足21岁的新一代官兵共同受阅,展现了历史的传承与强军新貌-4。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 新型装备引瞩目②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③“九三阅兵”展国威,强军精神代代传(2)假如你有机会采访此次阅兵式上一位新一代年轻官兵,请围绕“自强不息”与“精神传承”设计两个采访问题。(2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① 作为一名新时代军人,您认为抗战先辈们身上的“自强不息”精神,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新内涵?② 在艰苦的训练中,是什么信念支撑您一次次突破自我,肩负起这份荣誉与责任?(3)阅读材料后,有同学认为:“阅兵展示的是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我们普通学生只能感到自豪,却做不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应如何将阅兵带来的自豪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具体行动。(4分)示例:我们青少年并非无能为力。①首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我们要主动了解抗战历史,学习阅兵背后“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将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②其次,锤炼本领,勇于创新。阅兵中众多首次亮相的高精尖装备,启示我们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科技强国建设打下基础。③最后,立足当下,承担责任。正如受阅官兵历经严格训练方有阅兵场上的英姿,我们也应以“自强不息”的态度对待学业与生活中的挑战,将来在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致方向正确,任意答出两点即可)阅读与鉴赏(共48分)古诗文阅读(共18分)春日汪藻①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②烟瞑③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③烟瞑:烟而迷蒙。7.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镜头来表现的。B. 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C. 颔联主要写人,写出了人经过渡口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D.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素净淡雅,极具画面感,读来别有一番意趣。【解析 C 】.颔联主要写景,而不是写人。写人眼前所见的景:野田、春水、渡口、鸥鸟。8. 小明同学读此诗后觉得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他的总结,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补充完整。写景方法 相关诗句 景物特点 表达情感夸张 野田春水碧于镜 ③ ④拟人 ①② 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答案示例】①桃花嫣然出篱笑②视听结合③恬静优美④喜爱【解析】“桃花嫣然出篱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嫣然”“笑”赋予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枝桃花伸出篱外,将开未开、含苞待放的动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或春日所见景色)的喜爱之情。“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意思是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运用了视觉和听觉,写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整首诗写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镜,固然赏心悦目;渡边鸥鸟忘机,与人相亲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表现了恬静优美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去新城①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②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③,如蜗鼠缭绕④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 相磨戛⑤,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新城:今属浙江富阳。②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③栏楯(shǔn):栅栏。④缭绕:迂回,回环。⑤摩戛:摩擦。【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我们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9.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去”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离开、距离、去除”等义项,“去新城之北三十里”中“去”应理解为“距离”。B. “稍西,一峰高绝”和“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中“西”用法和意义都相同。C. “山风飒然而至”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中“而”都可理解为表转折。D. “因追忆之”和“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中“之”用法和意义都不同。前者是代词,代指山中景色;后者是结构助词“的”。【解析C】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B.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C.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D.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解析A】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3 分)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翻译】有僧人穿着布袍、鞋子前来相迎,(我们)与他交谈,他惊愕地看着(我们)。(布、履:穿着,1分;顾:看,1分,省略句至少要补充主语或宾语1分。)12.本文结尾作者“往往相见其事”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山景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5 分)【解析】①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因山中幽深、静寂的美景给作者带来强烈的感官与心灵震撼,让其回味无穷(2分),②作者在此境中产生了“不知身之在何境”的恍惚感,这种物我相融的体验使他暂时摆脱凡俗,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想见其事”是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3分)(言之成理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文学性文本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青年报 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数据①:87.41%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时使用,1.79%很少使用,仅有0.55%受访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数据②:15.88%受访者从小学便开始使用表情包,45.16%在初中开始使用,表情包出现在29.97%受访大学生的高中时代,8.09%表示自己大学才开始使用表情包。数据③:结果显示,72.72%受访大学生会借用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情绪,63.57%认为表情包便于表示友好,60.49%受访者习惯通过表情包缓解尴尬。数据④:76.21%受访大学生曾自制过表情包。54.79%受访大学生热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78.05%受访大学生认为表情包相较文字表达的情感更为充沛;64.49%受访者通过表情包表现自己的热情和善意,拉近社交距离;62.58%将表情包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三】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表情包可以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 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样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 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来源: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四】藉由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为年轻群体的表达带来更大的自主性。这种在表达中的反客为主,是年轻一代所乐在其中的。年轻人的表达值得理解。但我们也需看到,在大规模使用表情包表达情绪的今天,语言组织能力的退化也值得警醒。若李白面对奔腾的瀑布,只是甩出几个“给力”的表情包,我们又怎能读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若苏轼面对妻子的早逝,只是打上“流泪”的表情包,又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词。字斟句酌,是一种训练。由图像信号传达语义,较之更加抽象的文字符号,有便捷、直接的优势,但是正如文字脱胎于图像一样,对复杂事物、细腻情感、深邃思想,图像力有未逮。图像为代表的的表情包终究只能是正常文字表达在特定圈层的一种补充。互联网把原有的语言生活圏层拉平了,导致原本不相干的语言行为同处一室。年轻人更应重塑语体意识,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有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当表情包已经强势地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警惕与反思显然不能缺失。(来源:光明网,有删改)1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2分)A.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王卯卯创作了 “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包,自此表情包开始蓬勃发展。B.中国青年报 中青校媒的调査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在交谈过程中已完全不能脱离表情包。C.表情包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它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D.年轻人的表达值得理解,我们对待年轻人使用表情包这一现象应该持包容的态度,无需担心。【解析C】A材料一虽然提到了表情包开始蓬勃发展,但并未提及具体是由“兔斯基”系列开启的,该信息在材料中无依据。B材料二的数据①显示是“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能脱离,选项中的“完全不能”表述绝对,与原文不符。D 材料四明确提出了对表情包大规模使用导致“语言组织能力退化”的警醒,并强调“警惕与反思显然不能缺失”,因此“无需担心”的说法与原文相悖14.下列说法和推断与原文相符的的一项是( )(2分)A.材料一运用了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地介绍了表情包的发展历史;材料二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准确直观地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表情包有很高的依赖度。B.晚辈与长辈之间使用的表情包比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更加频繁、具体和生动。C.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样和与正能量著称,这是造成不同代际群体对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的最主要原因。D.由图像信号传达语义,较之更加抽象的文字符号,有便捷、直接的优势,所以我们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可以自由地使用表情包。【解析A】B 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同时提到“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因此选项表述与原文相反。C 材料三第三段在说明认知差异时,是以微信“微笑”表情为例,指出其“视线向下”等设计细节导致了不同解读。风格差异是背景,但原文并未将其表述为“最主要原因”,该推断属于过度解读。D 材料四最后一段强调“年轻人更应重塑语体意识,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有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明确反对不分场合自由使用表情包。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表情包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分 )【答案示例】原因:①社交功能强大:能有效弥补线上文字交流在情绪传达上的不足,便于表达情绪、表示友好、缓解尴尬,是高效的“社交副语言”。(材料二、三)②圈层身份认同:充当特定群体(如同学、同好)的“接头暗号”,起到强化群体归属感和代际区隔的作用。(材料三)③生产分享便捷:网络技术赋权,使每个用户都能参与制作和传播,契合年轻人追求新潮、自主表达的生活方式。(材料三)④内容诙谐有趣:与当下社会热点和网络流行语紧密结合,形式生动诙谐,成为年轻人的“快乐源泉”。(材料二、三)(任答两点得2分)影响:①积极影响:活跃交流氛围,拉近社交距离,丰富表达形式,为青年文化提供新的载体和活力②潜在风险: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语言组织能力退化,削弱对复杂思想和细腻情感的深度表达能力;不分场合地使用可能带来沟通障碍。(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怀念方令孺老师林非①我永远记得方令孺老师,庄严地站立在紫红色的讲台上,开口说话的时候,就露出了和蔼的笑容。那一双晶亮的眼睛,射出了多么热烈的光芒。她正在评点一位同学的作文,称赞他将自己乘坐火车时的见闻,描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接着就欣喜地朗诵起其中的一段文字来。②我惊讶地张望着她,怎么能够将学生的一篇习作,记忆得这样牢固呢 昨天的夜晚时分,她肯定是坐在灯光下,反复地阅读和琢磨,辛苦地准备着讲课的内容。为了提高大家写作的水平,她竟会付出如此巨大的劳作!我又瞧了一眼左右的同学,发现他们跟我一样露出惊讶的眼光。③我瞧着这位像母亲一样仁厚和慈祥的老师,感激她如此的关心我们,希望我们都学习好写作的课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她长年累月地花费了多少心血啊!④记得有一回,当她跨上狭长的讲台,瞅见黑板上还没有擦去的许多粉笔字,赞赏地点起头来,大概是喜爱这字迹的工整罢。 一位值班的同学,很歉疚地离开座位,迈开大步奔了过去,赶紧拿起刷子,快速地擦拭起来。⑤我听到了方老师轻轻地叮咛他, “慢慢擦,写得多好的字!”⑥50多年的光阴,早已经悄悄地流逝,方老师也于20余年前病故了,可是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听她讲课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一样。⑦那时候多少次在校园里碰见她的时候,她总是笑眯眯地询问我和几位一起走路的同学,功课学习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 一直说到晚饭的钟声响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跟她告别。⑧我还跟几位喜欢写作的同学,拿着各自刚写成的文章,恭恭敬敬地走进她的客厅。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全部看完了之后,挨个儿地跟我们讨论起来,指出哪里写得很好,哪里还有毛病,询问我们能否接受她的意见 ⑨怎么会不能够接受呢 简直是一种醍酮灌顶似的感觉!梁实秋在《方令孺其人》这篇散文中, 叙述过方老师爱书如命的故事。正因为这样的缘故,方老师才能够成为一位诲人不倦的教授。这时,方老师瞧着我们欢天喜地的模样,她走到厨房里,端出了一盘橘子,要我们一边品尝, 一边说话。⑩因为太喜爱和钦佩方老师的缘故,我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觅到了她的散文作品,和几位同学轮番地阅读起来,还尝试着领会她清新蕴藉、亲切睿智和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等到听完了刘大杰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之后,我又浏览了大量有关的作品,有了这样初步积累的知识,就敢于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认为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后,在描摹滁州风景的散文作品中间,就要算方老师撰写的《琅琊山游记》,挥洒得最细腻和迷人了。 当然最使我怀念的,还是方老师那种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和诚心诚意地爱护学生的高尚品格。从我大学毕业之后,她还始终关心我的工作,几次晤面的时候,都详尽地指点着我。直到她病逝前不久,我还收到过她探讨散文创作的来信。 巴金在《怀念方令孺大姐》这篇散文中说过,“她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此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 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当然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 文章第④段写方老师赞赏未擦的字迹,并叮嘱学生“慢慢擦”,这一细节主要为了表现她对书法的喜爱和对学生劳动的珍惜。B. 作者引用梁实秋和巴金对方令孺的评价,从侧面印证并丰富了自己对老师的印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C. 第⑩段中,作者将方令孺的《琅琊山游记》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相比较,意在表明方老师的散文成就已超越前人。D. 文中多次出现“笑眯眯”、“和蔼”、“仁厚慈祥”等神态描写,生动地塑造出方老师亲切温暖、关爱学生的形象。E. 文章以“怀念”为主线,综合运用记叙、描写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深情追忆了方老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人格影响。【解析AC】A项错误在于对细节作用的理解有偏差。该细节(叮嘱“慢慢擦”)的核心目的在于表现方老师对学生的宽容、仁厚以及她对一切美好事物(包括工整的字迹)的珍惜态度,选项中将“主要”目的归结为“对书法的喜爱”过于狭隘,未能准确捕捉其展现人物品格的主要作用。C项错误在于对作者意图的过度解读。作者在文中将自己“认为”方老师的作品在欧阳修之后“最细腻和迷人”的观点明确界定为同学间的个人看法(“在同学中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彩的评价。选项将其表述为“意在表明方老师的散文成就已超越前人”,将个人化的推崇拔高为客观结论,严重偏离了文意。17.【分析鉴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她一面满脸笑容地招呼我们,坐在矮小的沙发上, 一面就拿起我们递上的稿子,戴上金丝镶边的眼镜,匆匆地阅读起来,看完了一页,就平整地摊放在桌子上。【解析】①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满脸笑容”表明方老师见到我们后非常热情;“做”“拿”“戴”“匆匆阅读”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刻画出老师迫不及待地阅读我们的文章的场景;“平整地摊放”,可见她对我们作品的爱惜以及对学术的严谨细致(点明手法和分析2分)。刻画出方老师热情好客、爱生如子、爱书如命、严谨细致的形象(老师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方老师的喜爱、尊敬和赞美。(情感表达1分)18.【分析探究】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得遇良师,人生至幸。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良师身上学到些什么呢?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6分)【链接材料】村料一:林非,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他默默耕耘在鲁迅研究和散文创作领域。迄今出版了《鲁迅小说论稿》等30余部著作。(本文作者林非简介,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节选自《藤野先生》)【解析】(1)表层含义:方令孺老师对作者的热心关怀、悉心指导令他难以忘怀;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对方令孺老师及这样善良、热心和高尚的老师的尊敬、钦佩和感激之情。(共2分,表层和深层含义各1分)(2)文中的方令孺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我”、给予写作指导,毕业后还关心我的工作,启蒙和启发“我”的写作之路;材料中的藤野先生真诚地关心鲁迅,没有民族偏见,带给他温暖,给予他前进的勇气。老师于学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技能方面,也体现在品性和处事之道上,还有可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指引其前进的方向。(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著阅读(8分)1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小说报道作品。B.《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名是《西行漫记》,为了能够顺利出版而改成《红星照耀中国》。C.书中介绍了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如让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彭德怀,九岁离家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地主家并把粮食全部运走的贺龙。D.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迁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其中“大规模的转移”是指红军的万里长征。【解析D】A 纪实性报道作品 B 原名《红星照耀中国》C 让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十七岁带领饥民攻打地主家并把粮食全部运走的彭德怀。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积累,完成下面阅读记录表阅读记录表: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埃德加·斯诺主要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①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 20 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③②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又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① (2分)② (2分)③ (2分)【答案】①毛泽东 ②朱德 ③出身平凡却有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普通老百姓、士兵同甘共苦,爱国爱民。(大意对即可)写作(50分)21.作文。一路走来,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风景,每个人都在若有所得或若有所失中奋进前行。一路行来,你是你自己的力量,你是这季节的温馨。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请结合材料启示,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语文2025-2026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原卷版).docx 部编语文2025-2026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模拟试卷(一)(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