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试题
2025青岛中考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学校校刊开设两个栏目,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栏目一:情系家乡】
作为校刊文字编辑,请你修改完善下面来稿,完成1~5题。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走过紫藤垂落的小巷,恍若穿越时空;极目瞭望,山海的宏阔辉映着都市的旖旎。海边蜿延的彩虹跑道一气呵成,像一条绚丽的丝带。家乡的海景真是美不胜收。清晨,看海潮涌动; 。无论何时,使我们也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以海为媒,逐梦“深蓝”。近年来,青岛因地制宜,发展蓝色新质生产力,在海洋领域取得多个突破性成果,逐梦“深蓝”的信心与日俱增。蔚蓝海洋孕育着无限希望,让我们胸怀梦想,在逐梦“深蓝”的进程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芒!
1.文稿中加▲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瞭(liào) B.阔(kuò) C.绚(xùn) D.涌(yǒng)
2.文稿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恍若 B.蜿延 C.领域 D.蔚蓝
3.文稿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一气呵成 B.美不胜收
C.因地制宜 D.与日俱增
4.文稿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论何时,我们也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B.无论何时,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片海的气魄。
C.无论何时,使我们都能够感慨到这片海的气魄。
D.无论何时,使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这片海的气魄。
5.在文稿横线空白处仿写一个句子。(2分)
【栏目二:诗文闯关】
6.根据提示,将下列诗文补充完整。(6分)
【第一关】 造化钟神秀,① 。(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②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 ,江春人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野芳发而幽香,④ 。(欧阳修《醉翁亭记》) 【第二关】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⑤ ,⑥ ”两句写战马风驰电掣,弓弦响声如雷。
二、阅读(54分)
(一)名著阅读(7分)
7.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经历了“幻灯事件”之后,意识到改造国民精神比医治肉体更重要,决定弃医从文。(《朝花夕拾》)
B.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渡大渡河、爬大雪山……·完成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红星照耀中国》)
C.简·爱有强烈的自尊心,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被后世视为现代女性的先驱和楷模。《简·爱》)
D.尼摩船长敢为人先,在阿龙纳斯协助下建造“诺第留斯号”潜水艇,并尝试在海底培育海洋生物。(《海底两万里》)
8.有人认为“人生是一次远航,航行中总会遇到劲风来袭。只有稳住航舵,才能不偏离航向”。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经历证明这个观点。(4分)
(1)唐僧(《西游记》)
(2)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诗歌阅读(6分)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诗人决心以死明志,表现出他舍生取义的气节。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诗人描绘了秋风中草木繁茂、波涛汹涌的画面。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其一)》]诗人慨叹人生道路艰难,同时又因为不知路在何方而迷茫。
D.“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秋天的边塞明丽清新、音乐悠扬,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10.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棹歌行
魏收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凡为学之道,见闻欲其博,术业欲其精。
毛奇龄作诗、古文,必先罗列满前,考核精细,方伸纸疾书。客异之。毛曰:“动笔一次,展卷一回,( )典故纯熟,终身不忘,日积月累,自然博洽。”
钱陈群少时尝问于徐嘉炎,曰:“学何以博 ”徐曰:“读古文书,就其篇中最胜处识[注]之,久乃会通。”后述于朱太史,朱曰:“斯言是也。世安有过目不遗一字者邪 ”
孙伟,初为静州幕官。闻刘待制谪夷陵,自静州请见,曰:“闻先生学于司马公,此贤士大夫之冠,所以求见。不敢说从学,但求听说话数日,足( )。”刘许之。因共饭五日,与之语。既五日,孙以所闻尽录为一册,请曰:“所闻如此,恐录记有所不审。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孙生平所受用,只此五日所闻。
噫!古人好学之笃与实践精专如此。有志者当奉以为法。
(取材于《冷庐杂识》《涌幢小品》)
【注】识:记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选项 词语 探究 理解
A 客异之 联系课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对……感到惊异
B 自然博洽 联想成语:博大精深 广
C 此贤士大夫之冠 查阅字典:①帽子②古时表示男子已成年而举行的冠礼③超出众人,位居第一 ①帽子
D 有志者当奉以为法 根据语境推敲词义 信奉、遵循
12.文中括号内依次填人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则 矣 B.之 者 C.之 矣 D.则 者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B.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C.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D.更住半日/先生为看毕/乃辞归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世安有过目不遗一字者邪
(2)因共饭五日,与之语。
15.读完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学习方法?请概括出三条。(3分)
(四)现代文阅读1(10分)
外出研学时,小语在与随行医生交谈中,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兴趣,于是从网上搜集了下列材料。请认真阅读,完成16~18题。
材料一:①中药的名字往往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想象和期待,因此古人在为中药起名时,智计百出。
②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独特之处,因而人们常常以其形态特征来命名。半枫荷是一种“一树两叶”的植物,同一枝根茎上既有形似手掌的枫树叶,也有如荷叶般的草树叶。连翘本是一种植物,而中药里的连翘,却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古人认为连翘果的形状像莲花结的莲蓬,又长得直立立,翘出枝头,仿佛鹤立鸡群,故而沿用了“连翘”这个名字。
③青黛、红景天、黄芩、白果、墨早莲则是以其颜色得名。青赤黄白黑,这些文人案头的天然颜料,构建起中药美学的色谱体系。青黛的“青”瞬间让人想起杜牧笔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江南山水;墨旱莲的“墨”,是白居易《黑潭龙》一诗中“黑潭水深黑如墨”的具象呈现……
④此外,味道、生长季节、入药部位、药物功效等也可用来为中药命名。每一味中草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和神奇的药效。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医疗智慧,在中医师的妙手中,化成一剂剂救命的良药;它们的名字也蕴藏着美感与诗意,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变成一行行不朽的诗篇。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25年3月26日)
材料二:记者:中医药膳有什么重要作用?
专家: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药材与食材合理搭配,结合传统烹调或现代食品工艺制成的具有调理功能的特色膳食。中医药膳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健康管理层面,通过饮食调理发挥养生防病的作用,可以夯实全民健康基础;在文化传承方面,深度融合中医药学智慧与饮食文化精髓,是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方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记者:针对不同的节气,中医药膳选择有什么不同?
专家: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日常饮食预防疾病、调理身体,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理念。食疗讲究三因制宜,需要结合不同的时节、人群、地域给予个性化的食疗方案。
立夏后,气温高、雨水多、湿气重,且南北地域差异显著。南方地区湿热偏重,由于天气很热,所以人会出很多汗,体内的阳气就会随之外泄;外界的湿气也容易侵入人体,引起各种湿疹以及一系列胃肠道不适。这时候要以清热化湿为主,推荐食用以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食材做成的药膳,比如白扁豆、赤小豆煮的瘦肉汤,或者用木棉花、薏苡仁、陈皮煮的排骨汤等。
北方地区气温渐升,雨水增多,湿热渐盛,但是早晚温差大,常兼风夹寒,所以除了胃肠道问题以外,很多人会出现鼻子痒、皮肤痒等过敏症状。这时候除了清热化湿,还要兼顾补气健脾,可以在食物中适当添加党参、西洋参等中药。
其他季节,比如冬季寒冷,适合吃当归来温阳祛寒。
(摘编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5月19日)
材料三:①回望革命战争年代,中医药的那抹红色同样动人。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古老的草药、精妙的方剂,如同战场上的隐形武器,与战士们并肩作战,为其带来生的希望。
②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外部封锁严密,西药难以运进,使用中医药便成了重要的治疗手段。“那些中医把草根、树皮(一些中草药)混在一起,砸成糊糊,敷在伤口上,把脓血都清出来,再贴上一张膏药,一个星期就好了。”一位老红军曾这样说。
③抗战时期,由于战斗环境艰苦,许多八路军将士患上流感、疟疾,高烧不退。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熬成汤药给病患服用,疗效良好。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将柴胡蒸馏制成了针剂。1941年,该药被正式命名为“柴胡注射液”。至此,中医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药注射剂终于被研制出来。“柴胡注射液”的诞生,打破了中药无注射剂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 抗日军民的战地救治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大众日报》2024年10月17日)
16.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药可以因其形态特征、颜色、味道、生长季节、人药部位、药物功效等得名。
B.中医药膳体现了中医药文化通过日常饮食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重要理念。
C.在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药只能通过将草药砸碎后敷于伤口处发挥作用。
D.中医药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以独特的价值代代流传,闪耀着动人光芒。
1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药里的连翘指的是连翘果实,因其形状像莲蓬且翘出枝头而沿用了“连翘”的名字。
B.立夏之后,北方气温高,雨水多,湿热渐盛,人人都应在饮食中添加当归来清热化湿。
C.中医药膳有其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夯实全民健康基础,还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D."柴胡注射液”是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药注射剂,它在中医药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18.小语同学邀你一起在班会课上介绍中医药文化。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要求:语言简洁;发言题目不超过10个字。(4分)
发言题目 (1)□□□□□□□□□□□
发言 要点 材料一 (2)
材料二 中医药膳的作用及选择依据
材料三 (3)
结语 未来,我们将向更多人介绍中医药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五)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地坛的两棵槐树
高昌
①我们报社离地坛东门不远,闲暇时,我常去地坛公园散步。那里的古树很多,大多是些沉默的松柏之类,苍老道劲,皴裂如老人额头的皱纹。每年春天来了,它们也只是散淡地绿着,并不嚣张。游人从树下走过,很少留意——除非是那几株“老将军柏”“大将军柏”“独臂将军柏”,才能吸引更多人驻足,留几张影。
②近日从友人处得知,地坛新“添”两棵“友谊树”,上了“热搜”,引得许多游人专程赶来“打卡”。我特意去了一趟,原来是两棵常见的国槐。树干上挂着长方形的小牌子,分别写着“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两树为邻,根相握于地下,枝相携于云里,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情。
③槐树在北京极寻常,胡同边儿经常会遇到。夏日开细碎的白花,香气清浅。那散淡的清影,留下许多芬芳记忆。而今,地坛的这两棵槐树,能够借认养人的名字而走红,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④这里的“铁生”,指的是作家史铁生先生。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将这座古园传播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史铁生说“二十一岁末尾,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谊”。在他倔强的笔下,有深情的地坛,有善良的母亲,有遥远的清平湾,还有身边友人们的深情厚谊。算来先生离世已将近十五年了,而地坛里的这棵槐树,还在替他活着,并且还交了“树友”。
⑤此前读史铁生的散文,文中写了作家余华拉着他去踢足球,还说让史铁生任守门员,字里行间,满是朋友间的坦率与真挚。虽然余华已在媒体上确认,此树并非他认养。但这份情谊,如今又以“槐”的形式续了下来。这挂名“友谊”的两棵槐树,也就有了特别的情感和内容。
⑥我注意到认养牌的期限是到四月底,而今已经过期了。媒体报道上说还会换新牌子,还会有热心人用两位作家的名字认养。这更有些令人感慨、引人遐思了。
⑦史铁生远去了,余华也苍老了,但这两棵槐树,还会守望在这片土地上,年年拥抱新鲜的春风。这场景让我想起史铁生的名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大家“槐”念这两棵树,其实是在怀念树后的那支笔,以及那支笔下令人永远“槐”想的地坛。
⑧地坛有许多有故事的树。古树饱经沧桑,它们冷峻地活着,镇定地面对漫天风雨。“大将军柏”已经几百岁,依然苍翠繁茂;“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银杏大道上金叶灿烂,宛若一簇簇金色火苗,引来热情似火的游人……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有89棵。被认养的这两棵槐树,相比而言资历就浅得多了。它们之所以令人关注、令人难忘,还是因为有了文字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情——将轮椅上的灵魂放飞到读者心灵深处,以如此青枝绿叶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大地之上。
⑨这树活着,而人,更给树以思想、以想象。在我眼中,它们早已不仅仅是扎根大地的树,而是插上了春天的翅膀,载着美好的情谊,冲破人心的万仞关山,在天地间自由飞翔。
我徘徊于树下,心中装满美丽的祝福。那两棵年轻的“友谊树”,愿它们和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一起枝繁叶茂,永远朝气蓬勃。
往北边的方向遥望,“友谊树”的树影已不可见。但我知道它们还在那里,在芬芳的“槐”想里轻轻摇晃着叶子。明年春天,新的认养牌还会挂上,也许还是那两个名字,也许还会添加其他名字。
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光离开。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9.热心人用铁生、余华的名字认养地坛的两棵槐树,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0.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语句。(6分)
(1)两树为邻,根相握于地下,枝相携于云里,枝叶交错,轻轻摇曳着温情。(修辞角度)
(2)“独臂将军柏”在雷电中只剩下一臂,也依然傲对苍穹。(加点词角度)
21.第⑧段“据了解,地坛百年以上的古树有176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有89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分)
22.文章结尾写道:“岁月流逝,树会增加年轮,树下的人将不断来去,带着各自的风雪来,又带着共同的春光离开。”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本试卷中,几个文言故事虽小,却揭示出为学为人之道;药材虽小,却洋溢着千古传唱的大美;两棵槐树虽不起眼,却承载着人间真情……这些美好,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它们蕴藏着意想不到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与人名;⑤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