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开学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明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进而立足具体实际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多样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顶层设计,制定一套指导方法体系,提供方法遵循。根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指导方法体系的制定需要按照“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思路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家底,明确发展的基础条件、存在的优势和短板,还要总结经验、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做到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分类指导,就是要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精细化管理、分类施策,一是要制定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发展的差异化支持政策;二是要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进行分区域指导发展;三是要根据科技、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分布差异明确具体目标。先立后破,就是处理好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坚持立字当头,不立不破,以立促破。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市场空间、人才分布实际状况,探索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典型模式,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算力、数据、智能科技资源等富集地区发展数字生产力;生态资源富饶地区发展绿色生产力;临海、临港、航天技术优势地区发展蓝色生产力;大型企业聚集、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密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地区发展开放生产力;资源聚集不平衡但特色优势明显地区发展协作生产力。逐步形成反映地区资源差异和凸显资源优势,并以某种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模式,在全国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新质生产力的格局。把握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不同地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基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以及地区内部差异制定发展战略。创新资源优势明显的发达地区,着重培育壮大一批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欠发达地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以农业、轻工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挖掘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一是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保护产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公平竞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创新发展。三是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明确各区域角色定位,建立健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开放合作机制,制定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创造更加开放、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摘编自马文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材料二:一只“雪山鸡”,“孵”出江苏畜禽养殖类上市企业“第一股”。总部位于常州市的立华牧业,依靠自主创新激活种业动能,形成完整的黄羽肉鸡、肉鹅育种体系;建成国家核心育种场、国家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实现现代科技养殖;探索“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形成良性“双赢”格局。创制突破性新种质是畜禽育种领域创新的关键所在,对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畜禽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江苏立华牧业持续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加强畜禽育种新技术攻关,建立起完善的畜禽种业培育体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攻关合作,先后成立江苏省优质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立华家禽研究所、研究生工作站、立华南京农业产业研究院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在传统选育工作基础上,江苏立华牧业注重综合应用基因组、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大幅提升品种选育效率,近年来成功培育的“雪山鸡”“江南白鹅”和“花山鸡”等多个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受到市场广泛欢迎,取得良好效益。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江苏立华牧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育种技能,在育种端引入“芯片翅号”和“X光机”等新技术,在饲养端采用“多层笼养”“多层平养”等新模式,应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对畜禽饲养环境进行精准控制,江苏立华牧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已建成多个鸡、猪、鹅育种基地,拥有40多个素材、16个配套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黄羽肉鸡、肉鹅育种体系。(摘编自朱程《江苏立华牧业激活农业“芯”动力 描绘乡村好“丰”景》)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方法体系需遵循“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思路。B. 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新质生产力,如生态资源富饶地区可重点发展绿色生产力。C. 欠发达地区要立足实际,着重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以农业、轻工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体系。D. 江苏立华牧业探索“公司+农户”模式,此举既可提升自身效益,也可带动农民增收,从而形成良性互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类指导需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要素分布差异,制定相关差异化支持政策。B. 材料一强调“先立后破”,即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再逐步淘汰传统产业以优化生产力布局。C.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D. 材料二以江苏立华牧业为例,说明传统农业企业可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体现的农业创新实践理念的一项是( )A. 某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将其直接复制到本地农业生产中以提高效率。B. 某地区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单一经济作物,迅速扩大生产规模。C. 某县严守耕地红线,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保障农民权益。D. 某公司研发水果采摘机器人,实现了“采摘-收集-转运”一体化智能采收。4. 材料一中提到的“调查研究”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5. 材料二中江苏立华牧业的成功经验,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余独好修以为常”——追忆叶嘉莹先生徐丹丽我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先生,是远观。20世纪90年代末,学院邀请她来做讲座。一个大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也许是因为座位远些,又或许是灯光的原因,先生形象有点朦胧。记得她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挂着珍珠眼镜链,缓缓走上讲台,雍容华贵。叶先生一直站着讲,抑扬顿挫,滔滔不绝,时而戴上眼镜,时而取下眼镜,更换着演讲内容所需的幻灯片,举止娴雅。讲座具体是什么内容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讲座结束,主持人最后致谢时提及,叶先生已是七十有余的高龄,整个会场哗然,所有人顿生崇敬之心。叶先生声如洪钟,吐字铿锵有力,讲了两三个小时竟无半点疲态,哪里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①她站在那儿就像是一幅画,她在讲台上所展现的对于教学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噢,一位女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她在年轻的学子心上投下了一粒种子。讲座散去,女同学们一路上还说笑着——她还应该跟我们讲讲如何驻颜有术。那时我认为,她一定是一位家境优渥、家庭幸福的女性。又过了几年,因工作关系,我竟有幸与叶先生结识,见面的次数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去西直门玉桃园小区叶先生的家里,谈完工作恰好到饭点了。先生极力让我留下来吃春饼。我是南方人,不知道这有什么讲究,不知所措,生怕不得体。我小时候,母亲也会在春天荠菜丰盛的时候烫春卷给我们吃。荠菜洗净,和肉末做成馅,包在用红薯粉烫成的皮里。味道是美,但是用红薯粉调成的液体太容易熟,在锅里翻面的时候也容易破,火候的掌控和技术都有讲究,很是麻烦。②先生见我推辞,宽慰我说,今天正好立春,北京人讲究吃春饼,图个意头,其实就是简单用饼卷些菜,家常饭,不用在意。盛情难却,我便留下了。叶先生一边吃,一边还向我示范如何卷、如何搭配菜,告诉我卷好后要从头吃到尾,这叫“有头有尾”。那时,先生早已年过八旬,行动仍很便捷,动作干脆利落,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之事可以手到擒来,这绝对是一位家庭主妇长期训练出的技能。后来我得知,她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两地居住,一年之中,半年待在天津南开大学,半年待在加拿大。南开的寓所是为专家提供的,她每次离开南开前,要将寓所里的东西全部打包寄回加拿大,来年再寄回。一次十几个箱子,大小物品,都是她自己一件件放进,一件件拿出,绝不肯假手他人。这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啊!何以一位外表处处洋溢着幸福特点的女性,却有着普通人家女子一生操劳的品质?我第一次对眼前叶先生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好奇。我上大学的时候只读过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和《迦陵论诗丛稿》,系统地读她的书完全是在工作后。由于工作的性质,我读她的某些书不止一遍,看她的一些讲座视频也不止一遍。这样,我心中的叶先生渐渐立体、完整了起来。她是满族正黄旗,妥妥的没落贵族。她的衣着打扮总是那么庄重得体,或有一条丝巾或一枚胸针,让朴素的衣物生出与她气质相合的一面。她年轻时总是穿着旗袍去上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加拿大(甚至在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嘉奖礼上)。无论头一天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二天她都会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去上课,表现出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她经历了人生中少年失母、中年丧女、婚姻生活不幸的种种磨难,却能隐忍苦痛,呈现出安详、娴雅的气象。她谨记老师顾随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她连做十七场讲座而分文不取,余生出钱出力全身心投入中国的诗教事业。她说:“在经历了大苦难之后,人才可以打破小我,投身到大我的境界。”她强调衡量文学作品“当以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价值为主,而不应只是着眼于其外表叙写的情事”,当有人问她“为什么古典文学不被某些人重视”,她说“因为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她愿意做那个领路人。她从不以学者自诩,从教七十余年,她说她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教书,③她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自勉。世人以为的种种不可能,世人看到的她的种种苦行僧生活,于叶先生而言,不过是她常常说的“成全你自己,完成你自己”。她的一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在践行她所尊敬的屈原所言——“余独好修以为常”。《论语》讲:“德不孤,必有邻。”先生不孤,一路走好!(有删改)文本二:雨霖铃·祭迦陵先生陈懋章序:叶嘉莹先生号迦陵,被业内誉为一代宗师。我仰慕先生已久,于2018年方得机会拜谒,并求教诗词创作相关问题,且呈拙作儿首。先生悉心面授,言语简而尽点睛之笔,极富启迪性,我受益匪浅。惊悉先生仙逝,我思绪万千、久难平静,尊崇其人格,追思其一生,缅怀其业绩,以兹永久怀念,乃成此词。清秋风烈,大家门第,古都城阙。重洋远渡新陆,才情远伴,他乡明月。痛惜亲人猝逝,叹天道凶绝。自不改、名校长青,落叶归根赤心决。④迦陵万里长空越,诵人间、大雅黄钟彻。倾心续传文脉,感动处、史添新页。“弱德”高论,难掩、铮铮铁骨英杰。踏百难、成就诗家,万载魂无灭。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先生雍容华贵,举止娴雅,讲学两三个小时竟毫无疲态,“我”认为她家庭幸福,实则她饱经苦难。B. “我”因工作结识叶先生,对她的经历产生好奇,后来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况,对她就开始有了崇敬之心。C. “我”工作后系统研读叶先生的著作,观看她的讲座视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为她践行了屈原的“余独好修以为常”。D. 陈懋章于2018年拜谒叶先生并获赐教,受益匪浅,叶先生仙逝,他为缅怀其人格及一生业绩,创作了《雨霖铃·祭迦陵先生》。7. 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运用想象和夸张,想象叶嘉莹先生站在讲台上的风姿,生动地展现出叶先生在讲台上的优雅姿态和独特魅力。B. 句子②写叶先生对“我”的宽慰,既体现出叶先生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又让读者感受到叶先生的亲切随和、善解人意。C. 句子③引用叶先生“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展现了叶先生高尚的家国情怀和对诗词文化的热爱。D. 句子④形象地展现出叶嘉莹先生在传播我国诗词文化方面跨越地域的广度和影响力的深远,就像穿越万里长空一样。8. 叶嘉莹先生一生历经诸多磨难,却能在教学和诗词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先生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9. 文本一与文本二(主体部分)皆以叶先生为写作对象,但因文体的不同,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方面存在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太府卿杨崇礼,在太府二十余年,前后为太府者莫能及。时承平日久,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每岁钩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上[注]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余、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上乃擢慎矜自汝阳令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慎名摄监察御史,知含嘉仓出给,亦皆称职。上甚悦之。(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材料二: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齐桓公用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首。及管仲死,用竖刁、易牙,身死不得葬。五公子争立,伯业随毁。盖中人可以上下。此三君者,皆中主耳,方其起于忧患厄困之中,知贤人之可任以排难,则勉强而从之,然非其所安也。及其祸难既平,国家无事,则其心之所安者佚乐,所悦者谀佞也,故祸发皆不旋踵,若合符节。昔太宗既平天下,始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终用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帝亦恭俭节用,去冗官,节浮费,内无宫掖侈靡之奉,旁无近幸赐予之失。(节选自苏辙《栾城后集·历代论五》)材料三:立事之本,在于知人。则所施之宜,当先观大臣之知人与否耳。古之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苟无知人之明,则循规矩,蹈绳墨,以求寡过。二者皆审于自知,而安于才分者也。道可以讲习而知德可以勉强而能惟知人之明不可学必出于天资。(节选自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注】上:唐玄宗。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道可以讲A习而知B德C可以勉强D而能E惟知人之明F不可G学H必出于天资。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归还,交还,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不相同。B. 畔,同“叛”,背叛,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的“畔”意思相同。C. 合,会合,联合,与本则材料中“若合符节”的“合”意思不相同。D. 以,连词,表目的,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崇礼的三个儿子都是廉洁勤俭的人才,唐玄宗在宰相的建议下,让他们子承父业,担任管理财货的职位。B. 唐玄宗继位时,虽然朝堂内部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没有藩镇割据的外患,他有机会再现贞观之治的盛况。C. 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竖刁、易牙等佞臣,最终身死而不得安葬,而五子争位又导致了齐国霸业的终结。D. 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人的能力,就要遵守规矩,少犯错误,而要想做到这些,则需要有自知之明。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承平日久,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2)去冗官,节浮费,内无宫掖侈靡之奉,旁无近幸赐予之失。14. 苏轼认为“立事之本,在于知人”,请从材料一、材料二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直接论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祝英台近·和吴叔永文昌韵吴潜①碧云开,红日丽,宫柳碎繁影。犹记朝回,马兀②梦频醒。天教一舸江湖,数椽涧壑,渐摆脱、世间尘境。已深省。添买竹坞千畦,荷漪两三顷。鹤引禽伸,日月峤壶③永。不须瓮里思量④,隙中驰骛,也莫管、玉关风景。【注】①吴潜:南宋后期大臣,曾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本词是他罢官家居时所作。②马兀:马扎,轻便的小板凳。③峤壶:员峤、方壶,传说中海上的两座仙山。④瓮里思量:指一厢情愿的妄想。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碧云开”三句色彩鲜艳,自上而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宫廷美景图。B. 上阕由梦境转入现实,写词人泛舟江湖,结茅山间,与仕途渐行渐远。C. 下阕描写竹荷、鹤禽和海上仙山,虚实结合,展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D. “隙中驰骛”一句,化用成语“白驹过隙”,形容光阴飞快地流逝。16. 本词末尾“也莫管、玉关风景”两句是词人真实的心声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2)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使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都尽可能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婉指父亲去世,用“____________”婉指母亲改嫁。(3)古代文人常常以水为喻,寄托自己的心绪、感慨或深沉哲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你是否也在期待能端茶倒水、做饭洗衣的保姆型机器人?现实却是,实验室里的机器人端杯水能洒半杯,取快递能撞碎花瓶;号称“全能家政”的产品,连马桶圈都掀不起来。更让人 A 的是,多任务处理宛如灾难现场:炒菜时接到拿药指令,能把炒锅扣进药柜里。业内戏称这种现象为“人工智障综合症”。家务劳动被认为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体力活,但对机器人来说,( 甲 )。b大家开始反思,机器人还能进入家庭吗?如果当下不能,为什么非得执着于人形?有人认为,①人类世界是人依靠自己的需要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的,②从楼梯、车辆等空间的尺寸与布局,③以及笔、扳手、键盘等标准工具的操作方式,④都是按照人类的身形和使用习惯设计的,⑤人形是最方便与世界对接的形态。其实,将机器人做成人形,还有超越功能层面的情感诉求。拟人化设计符合人类社交本能,人形机器人的表情 B ,让人类感觉更亲近,容易促进互动,产生情绪价值。设想一下,c当你老了,你会希望提供陪护服务的是一位有着开朗笑容和柔性电子皮肤的美女管家,还是一台闪着金属光泽的冰冷机器?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形很有可能是机器人的终极款,家庭则是其最大的应用场景。当下来看,人形机器人干不好家务活,除了硬件原因,更大的障碍是缺乏物理世界的数据。以晾衣服这个简单的家务活来说,从洗衣机里面取出洗好的衣服,分拣后用晾衣架在阳台上挂好,d人来干的话不是分分钟搞定吗?但对机器人来说,怎么分辨牛仔裤和裙子,用什么力度展开丝绸衬衫和纯棉内衣,用什么动作将不同衣服挂上晾衣架,( 乙 )。当有人说要用10万台机器人进入工厂的时候,别只以为它们是要用来代替工人干活的,其实现阶段更重要的任务可能是采集数据。形态之争终将消解于技术进化。当机器人的通用智能足以理解“为什么鱼头要朝向贵客”,人形便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18.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在甲、乙两处补写句子。20.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 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波浪线问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处为设问,引起读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憧憬,与第二人称合用,更显亲切。B. b处构成连续问,前后相承,对机器人采用人形设计的必要性进行追问和强调。C. c处的选择问提供了两种具有画面感的情境,分析机器人人形设计的原因。D. d处为反问句,强调晾衣服等简单家务活的处理对人来说轻而易举。22. 最后一段“为什么鱼头要朝向贵客”的引号不能去掉,请简要说明原因。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于过去我无能为力,但我永远可以改变未来。——[法]让·保罗·萨特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 C 2. B3. D 4. ①为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依据:通过摸清家底,明确发展的基础条件、存在的优势和短板,能找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避免施策的盲目性,为后续分类指导等环节提供支撑。②助力科学发展:通过总结经验、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并做到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科学合理。③为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奠定基础:基于调查研究结果,可制定更加符合地域实际的政策,推动多样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5. ①资源禀赋决定发展路径:江苏立华牧业立足资源优势,依托本地种质资源培育“雪山鸡”等新品种。②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江苏立华牧业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合作,通过基因组、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育种效能。③分类指导,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江苏立华牧业探索合作模式,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实现双赢。【答案】6. B 7. A8. ①叶嘉莹先生坚韧乐观。叶先生经历诸多磨难,但她能隐忍苦痛,以乐观的态度生活,投身大我境界,投身诗词事业。②叶嘉莹先生敬业奉献。她从教七十余年,连做十七场讲座分文不取,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支撑她在教学和诗词事业上不断前行。③叶嘉莹先生自尊自律。尊重自己和他人,做事亲力亲为,自律自强,这使她在面对生活和事业的困难时,始终坚守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9. ①表达方式:文本一是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展现叶先生形象;文本二(主体部分)是词,以抒情为主,抒发对叶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②语言风格:文本一语言平实自然、质朴真切,像讲述家常一样介绍叶先生;文本二(主体部分)语言典雅凝练,运用大量诗词意象和典故,富有古典韵味。【答案】10. BEH11. D 12. A13. (1)当时天下太平日子已久,钱财货物像山一样堆积,曾经经过杨崇礼之手的财物没有不精美的。(2)去掉多余的官职,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宫廷内没有奢侈靡费的供给,身边没有赏赐宠信之人的过失。14. ①唐玄宗任用杨崇礼及其二子,国库丰盈;②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成为五霸之首;③唐太宗任用房玄龄等人,成就贞观之治。【答案】15. C 16. 不是词人真实的心声。①这是词人的无奈之语、愤激之言;“玉关”代指边关,“莫管”其实是想管而不能管。②“犹记朝回,马兀梦频醒”可见心系朝廷,“渐摆脱”“已深省”“不须瓮里思量”可见他对边塞之事始终不能忘怀,想要抗敌报国,但壮志难酬,只好故作洒脱,以反语来表达内心的悲愤。17【答案】 ①. 士大夫之族 ②. 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 则群聚而笑之 ④. 慈父见背 ⑤. 舅夺母志 ⑥. 逝者如斯夫 ⑦. 不舍昼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18. A.意想不到(出乎意料、瞠目结舌、匪夷所思)B.和蔼可亲19. 甲:却很难做到(却正好相反/却是高端的技术活)乙:都是它缺失的数据20. ①句:将“依靠”改为“根据”②句:删去“从”(或③句:将“以及”改为“到”)21. A 22. 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特定的生活情景;②用“鱼头要朝向贵客”的情景来指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具有特殊含义,结句强调机器人的技术进化要指向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去掉引号则无此意味。23【答案】例文:以今日之我,重塑明日之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萨特曾对着塞纳河的波光写下:“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河水流淌不息,正如时光的单行道——我们无法逆溯昨日的波澜,却能在今日的堤岸播下新的种子,让未来的花园生长出不同于过去的风景。南宋诗人陆游在沈园写下《钗头凤》时,已年逾古稀。那段因礼教而错失的爱情,在岁月中沉淀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释然。就像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言:“过去不是牢笼,而是我们赋予意义的原材料。”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的惊天一跪,不是对历史的屈服,而是以承认罪责的勇气,为民族未来开辟反思之路;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于地坛的古柏间写下“死亡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将苦难解构为生命觉醒的契机。这些与过去的对话,本质是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诠释”的认知跃迁,如同将破碎的瓷器打磨成新的艺术品,裂痕里反而折射出更具张力的光芒。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理论”印证着这种转化的可能:当人们以建设性态度面对过去的伤痛,往往能发展出更强的心理韧性。接纳过去的不完美,不是向命运妥协,而是在与过去的和解中,释放出重塑未来的能量。 生命的意义不在过去的既定轨迹,而在每一次选择与行动的瞬间。建筑师隈研吾在911事件后设计“根津美术馆”,在混凝土中植入竹林庭院,让建筑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录农业手工业技术时,以“穷究物理”的实证精神,为中国科技史开辟新的观察维度。这些行动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将“改变未来”的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站在时间的河岸回望,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以今日之我重塑明日之晨”的奋斗史:张衡在浑天仪上雕刻星宿时,不会想到地动仪的原理会成为现代地震学的先声;居里夫人在实验室提炼镭时,不会预见放射性理论将打开核能时代的大门。这些先驱者的共同特质,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现在进行时”的创造姿态——不困于过去的荣耀或遗憾,只专注于此刻能埋下的种子。愿我们都能做时光的雕刻师,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刻下属于自己的注脚:那里有对往昔的温柔凝视,更有对来日的热烈奔赴,而连接两者的,正是我们此刻正在书写的、永不褪色的现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萨特将时间分为过去和未来,过去是不可改变的,而未来是开放的、可塑的。这种对时间的划分不仅体现了时间的线性特征,也揭示了人类在时间中的位置——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可以通过当下的行动影响未来的走向。这种观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等,过去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通过努力和调整重新塑造。同时,萨特强调人是自由的,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未来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规划和生活态度负责,不能将失败归咎于过去或环境,而应积极行动,主动改变未来。从辩证的角度看,过去与未来并非完全割裂。虽然过去无法改变,但它并非毫无意义。过去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并为未来的选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这些经历恰恰是我们未来成功的基石。因此,过去是未来的基础,未来是过去的延续与超越。这告诉我们,无论当下处于何种境地,都不应灰心丧气或骄傲自满,因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规划、坚持和创新等去塑造未来。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当代青年如何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应对挑战,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当代青年更需要具备积极行动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写作时,可以从萨特的这句话出发,结合当代青年的现实生活,展开对时间、自由意志、责任与行动的思考。首先,可以阐述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指出过去的不可改变性与未来的可塑性,并结合当代青年的具体经历,如考试失利、人际矛盾等,说明如何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为未来做好准备。接着,可以探讨自由意志与责任的关系,强调当代青年在学业、职业规划和生活态度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指出他们不能将失败归咎于过去或环境,而应积极行动,主动改变未来。然后,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行动改变未来,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提升自我能力、调整心态等方式,为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最后,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青年成长的启示,强调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如何影响未来的走向,并呼吁当代青年珍惜当下,积极行动,把握未来。立意:1.当代青年应在生活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2.过去的失败是未来成功的基石,应从中学习,超越自我。3.在不确定的未来中,青年应保持勇气和决心,积极应对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