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训练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本文作者__________(1887—1948),美国__________。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喧嚷( ) 邀请( ) 凋零( ) 环颈雉( )
枯燥( ) 半蹼鹬( ) 稀疏( ) 弥漫( )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里改正。
雾蔼( ) 磐旋( ) 堵注( ) 蘅量( )
频烦( ) 优郁( ) 辨论( ) 香浦( )
缄漠( ) 守猎( )
阅读短文后完成各题。
【学生代表甲】当你漫步在雾霭深深的森林,当你行走于青草幽幽的林间小道,当你辗转于峰峦叠嶂的山间,你是否听到盘旋在森林中的鸟叫声,是否遇到林间迁徙的小生灵……大自然多么迷人,谁不向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谁不渴望每天见到蓝天白云?谁不期待身边有鸟语花香?
【学生代表乙】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类的命运就与环境息息相关。野生动物是生物链,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成千上万的动物面临生与死的考验,有的被偷偷摸摸地猎杀,有的被其他动物吞食。大自然的生态失衡,益虫消失,植被日益减少,土地沙漠化,森林被乱砍滥伐,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千疮百孔,而这又能怨谁呢?
【老师代表】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近年来,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一些情况也有所好转。为了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为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物的未来,我代表老师们倡议:伸出我们的双手,每年种上一棵树,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践行者,让祖国的山山水水永远“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代表乙】的发言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5.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盘旋:________________
(2)偷偷摸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序号填到横线处,使【老师代表】发言的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一草一木皆生命 ②蓝天与碧水常在
③一枝一叶总关情 ④美丽同发展并行
7.下列从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自然多么迷人,谁不向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B.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如此千疮百孔,这又能怨谁呢?
C.野生动物是生物链,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D.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8.同学们围绕“大雁的文化意蕴与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讨论,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雁有仁心——壮年大雁助老爱幼。
B. 雁很顺从——安排警卫,站岗放哨,守护安全。
C. 雁有礼序——飞行时有长幼顺序。
D. 雁讲诚信——从不爽约,秋而南翔,春而北归。
9.图画组的几位同学在湿地拍摄了两张照片,其中图2还没有名字。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为其命名,并简要说明理由。
图1:独舞
命名理由:画面上这只雪白的天鹅微微张开翅膀,好像要在水面上独自舞蹈。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②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④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10.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
B.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少,而且声调忧郁。
C.出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雁的情况多得多。
D.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返回的雁群下落的方式。
B.由第②段可知,“忧郁”“伤心的单身”是雁群中孤雁的特点。
C.第③段加点的部分表明,作者的结论有数据支撑,体现了语言的严谨。
D.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大雁在三月到五月间的迁徙活动,为读者
详细介绍了大雁迁徙活动的特点。
第④段写大雁鸣叫之前先写了哪几种动物的声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3、第④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时的鸣叫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抗旱本领
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小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____________。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
⑤忍耐干旱的植物的抗旱生理物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4.选文第①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
15.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16.选文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7.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
(2)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
(3)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1)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2)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3)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8.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
19.文末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20.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
21.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答案
1、利奥波德 生态学家2、rǎnɡ yāo diāolínɡ zhì zào pǔyù shū mí 3.蔼--霭 磐--盘 堵--赌 蘅--衡 烦--繁 优--忧 辨--辩 浦--蒲 漠--默 守--狩 4.息息相关 前所未有 层出不穷 千疮百孔(写出三个即可)5.(1)环绕着飞或走。(2)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6.② ④ 7.C 8.B 9.翔舞 画面上的丹顶鹤伸长脖颈,扇动着翅膀,宛如仙女舞动着水袖翩翩起舞。那优雅的身姿美丽动人,令人陶醉。10.B 11、D
12、写了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这样安排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做铺垫,同时起到衬托作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3、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极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4.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示例:贮藏水分以备不测是植物抗旱的绝招。
16.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植物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17.(1)√  (2)√  (3)×
18.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引起自己无限感慨;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们显得可怜,值得同情。
19.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舞台的(1)无奈;(2)失落(惆怅或痛苦);(3)不平;(4)自嘲。
20.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1)作者思归(思亲)之情(2)台湾不宜自己久居(3)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4)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
21.B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