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陆游《书愤》深度解读与生命观照一曲悲愤的豪士壮歌同学们,看到一个“愤”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那么,一位62岁的老人,他会“愤”什么?又是如何“书”写这份“愤”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书愤》,看一位白发老翁如何将一生的热血与悲凉,熔铸成这短短56个字的雷霆之声。【情景导入】1.语言建构与运用 :深情朗诵,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三重境”的框架,解读“书愤”的深层内涵。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阳刚之美,将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创造。4.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刻理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思考其爱国情怀在当下的时代价值。【教学目标】五读法1、读标题2、读作者3、读注释4、读内容5、读题干【知识回顾】【解题】书 愤动词,书写,抒发悲愤、愤恨之情“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族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嫉恨,仕途不畅。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府通判。后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他因主张抗金而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排斥打击,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北宋—南宋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初读感知,梳理“愤”之脉络书愤陆游【读内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请大家聆听范读,注意节奏和情感变化。2、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每一联“书”的什么内容?“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难酬“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愤”从何来? ……年华理想朝廷现实深度析“愤”,解读“愤”之三重境本首诗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愤” 答题格式:手法+分析(结合诗句)+情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小组探究】首联运用叙事抒情的手法,写诗人追忆青年时期北望中原的豪情壮志,表达诗人当初收复失地的决心,和现在对世事艰难的愤懑。 【读内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译: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兵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早年,年轻时。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追忆陆游亲身经历的两场抗金战役(瓜洲渡夜雪退敌、大散关铁马秋风作战),表达了诗人早年抗金豪情和现在报国无门的悲愤。译: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读内容】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运用用典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写诗人化用檀道济的典故,写自己现在头发已斑白,表达诗人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悲愤。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对镜发现,如今自己两鬓早已斑白。【读内容】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用典抒情和借古讽今的手法,写诗人借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表达了诗人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暗讽当权者苟且偷安的现状。 译:《出师表》这一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以来谁能够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读内容】【三重愤】体会诗人的“愤”1、诗人因何而愤?请找出最能体现诗人个人之愤的词。“空自许”、“已先斑”。一个“空”字,一个“已”字,写尽了理想落空、岁月蹉跎的无限怅惘与悲凉,这是对个人生命流逝、功业未建的愤慨。一重:个人之愤——壮志未酬身已老2、诗人自比“塞上长城”,为何却成“空”?他的理想是被谁击碎的?“塞上长城”是自比,更是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但“空自许”道出了巨大的现实反差。为何“空”?因为朝廷主和、奸臣当道,英雄请缨无路! 个人的“愤”升华为对苟安时代的悲愤。二重:时代之愤——英雄无用武之地3、全诗以“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尾,情绪是高昂还是低落?诗人的“愤”,非为私利,而是为国家、为民族。正因爱得深沉,才愤得炽烈。这份“愤”,是淬炼其爱国精神的火焰。 他将诸葛亮作为标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在最失意的时刻,依然坚守着最崇高的理想人格。 这份“愤”,超越了个人得失,淬炼成一种 永恒的、不朽的爱国精神!三重:超越之愤——愤火淬炼不朽魂【三重愤】体会诗人的“愤”一重:个人之愤——壮志未酬身已老二重:时代之愤——英雄无用武之地三重:超越之愤——愤火淬炼不朽魂这就是我们从《书愤》中读出的三重境界。它从个人的叹惋出发,最终升华为一种永恒的、足以震撼千古的精神力量。→ 生命之叹→ 现实之悲→ 精神之屹一曲悲愤的豪士壮歌书愤书何愤?三重:超越之愤(“伯仲间”)如何书?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檀道济、诸葛亮)一重:个人之愤(“空”“已”)→ 生命之叹二重:时代之愤(“塞上长城”)→ 现实之悲→ 精神之屹叙事抒情(昔盛 vs 今衰)【本诗小结】创意表达,书写“愤”后之思如果要为《书愤》这首诗刻一枚印章,盖在诗篇的末尾,你会刻什么内容?是刻一个“愤”字,还是刻别的词来概括这首诗的灵魂?请小组讨论,分享你的创意和理由。志士之魄爱国志士的 不朽魂魄!死后原知万事空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的“愤”,源于至深的“爱”。这种“穷年忧黎元”的士大夫精神,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宝贵的基因。……但悲不见九州同【当堂检测】(1)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表现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 , ”注重表现他的精神品格。(2)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3)《书愤》中陆游运用了“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手法,“ , ”用六个名词组接,便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恢复中原的志向具体化、形象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