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课件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诫子书 课件 2025-2026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15.诫子书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品读课文,赏析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借鉴文中修身养德的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千古良相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者形象,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一代忠良,更是一位慈父。晚年之际给他儿子写了一封信,全篇共计86字,可谓字字千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体会他慈父的殷殷情怀。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题为诸葛亮告诫劝勉儿子的一封书信。以“诫子书”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走进作者
课题解析
诸葛亮(181年—234年),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辅佐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国家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诫子书》,告诫儿子诸葛瞻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诫子书
  夫 君子 之 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 明志, 非宁静无 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道德的人。
操行,
行为。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必要,
一定要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使动用法
使……完成
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增广
志向,这里指立志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身养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没办法明确自己的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治性。 年与 时
驰, 意与 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 复 何及!
译文: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无法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哀地坐守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年纪
季节,时光
意志
离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哪里来得及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险,轻薄。
修养性情。
治,修养。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要
于是,就
对社会有贡献
怎么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屏除杂念来修养身心,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不能够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自己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要屏除杂念,才干来源于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下志向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驰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中心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1.文章结构
第一层(第1句)开篇提出观点。
第二层(第2、3、4句)阐述“静”与“学习”“明志”“成才”的关系。
第三层(第5句)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6.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本文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因此,修身养德时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4.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论述的?
①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从治学、修身和惜时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③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接着从“静”的角度进行正反论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又从“躁”的角度进行反面论述——“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最后劝诫惜时,希望有所为。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摒除杂念和干扰,安静专一,提升自己的修养;要树立大志,专心治学;要珍惜时间,努力成才。只有做到这几点,人生才有意义。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做起,切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内容主旨
文言知识归纳
1.词类活用
(1)静以修身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5)非志无以成学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
屏除杂念和干扰
明确、坚定
远大的目标
增长
立下志向
使……成功
2.一词多义
(1)学:非学无以广才
(2)成:非志无以成学
(3)去:意与日去
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逝将去汝
学业
使成功
变成
消失、丧失
离开
3.古今异义
(1)夫君子之行
(2)夫君子之行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操守、品德
行为,行动
指环境安静
指屏除杂念,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丈夫
古: 今:
慢 古: 今:
励 古: 今:
险 古: 今:
治 古: 今:
驰 古: 今:
增长
宽广、广大
懈怠
与“快”相对
振奋
鼓励
轻薄
危险
修养
治理
疾行,指迅速逝去
3.古今异义
(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








幸运
答题比赛
词类活用 静以修身 静:
静以修身 静:形容词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
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词类活用 非志无以成学 志: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作动词,立下志向。
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①古义:②今义:
古今异义 非学无以广才
广:①古义:②今义: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行:①古义:②今义: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夫:①古义:②今义:
夫:①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今义:丈夫。
行:①古义:言行操守。②今义:行动。
宁静:①古义:指屏除杂念,集中精神,
不分散精力。②今义:环境安静。
广:①古义:增长。②今义:宽广,广大。
口头作业:熟背全文。
书面作业:请你以诸葛瞻的口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1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