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泉州一中2025-2026学年八上语文第一次月考(2025.9)一、积累与运用(24分)1.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读诗文,就是领略山川之美。翻开语文书,我们随着陶弘景感受“晓雾将歇, ① ;夕日欲颓, ② ”的生命和悦;跟着白居易欣赏“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 ”的早春美景;和王维共赏“ ④ , ⑤ ”的千古奇观。读诗文,也是体味古人情思。李白面对多情的故乡水,抒发的是“ ⑥ , ⑦ ”的思乡之情;王绩眺望瑟瑟秋景,流露出“ ⑧ , ⑨ ”的隐逸情怀;而崔颢登临黄鹤楼,则产生了“ ⑩ ?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无限乡愁。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学习《消息二则》,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①歼( )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 ③ (A.锐不可当 B.无坚不摧)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②bān( )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那些在特定领域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中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轻盈的身姿和观众那震耳欲聋的掌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信念与梦想在同一时刻 ④ (A.集聚 B.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①歼( )灭 ②bān( )发(2)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填序号)(2分)③ ④(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3分)3.名著阅读(7分)阅读从《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中摘录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 A 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1)摘录中的“A”是谁?从中可看出他具有哪些精神品质?(3分)(2)本书中还有不少像A一样具有人格魅力的红军领导人,试任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4分)二、阅读(66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4-5题。(7分)【甲】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③。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⑤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此诗一说是天宝六载(747年)作者被小人诬陷,遭受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②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宫殿。③衣冠:指世族士钟、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古丘:古坟。④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⑤浮云: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4.下面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甲】诗中的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富有音韵之美。B.【乙】诗首联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反令音节优美,朗朗上口。C.【甲】诗在前四句通过描写空间与时间的变化,给人以世事沧桑变迁之感。D.【乙】诗颔联写眼前的吴宫富丽和曾经的晋代名流,表现了诗人赞美之情。5.两首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完成6-9题。(17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即兜子,一种只有座位而没有轿厢的便轿。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自非亭午夜分 (2)或王命急宣(3)虽兜笼不能容 (4)路绝矣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B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C.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D.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8.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19分)追光者董瑞丰①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②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增强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时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千米、东西3千米,由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⑦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的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⑧“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⑨“中国天眼”(FAST)验收后,武向平又担任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⑩FAST总工程师南仁东去世前,给武向平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再见时,一个快乐的老南,一个快乐的小武。” 两位天文学家,同怀浪漫情怀,神往浩渺宇宙;又以踏实笃定的心,双脚扎在大地,一心扑向科研,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 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作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贫困地区为中小学作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 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层空间有没有硅基生命”……在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的好时机。 即便在大年三十晚上,他依然伏案工作,为“中国天眼”勾画未来的发展蓝图,期待超越国际上的平方千米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引领国际射电天文的发展大潮。 走路如风,语速飞快,他好像一个永动机,总是蓄满能量。 很多人汲汲以求的东西,他看得很轻。相比于个人的光环,他更愿意把青年学者推到台前。每一个项目打好扎实基础步入正轨后,他就让自己渐渐隐去,再辟新的方向。 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有改动)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语言兼具诗意与力量,通过大量富有感染力的短句,塑造了科学家的崇高形象。B.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穿插引用人物话语,使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和真实感。C.文章第五段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以及武向平的病痛,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D.武向平每年坚持到贫困地区做三四十场科普讲座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1.通读全文,请概括武向平的主要事迹。(3分)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画线句子。(6分)(1)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目光炯炯,纷纷举手提问。(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高原上,四野荒芜,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13.标题《追光者》中的“光”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4分)14.文章结尾写武向平“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谈谈你想成为一束怎样的“光”,并说说理由。(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1分)“飞天”凌空(节选)——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 樊云芳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将吕伟的跳水动作依次分解三个步骤并逐一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B.文章剪裁上落笔集中,突出聚焦吕伟夺取跳水桂冠的1.7秒,构思巧妙。C.文章动静穿插。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对比,是以静衬动。D.文章虽没有提及比赛的紧张,但却充分展现了中国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16.文章写吕伟跳水的动作,为什么还要写全场的反应?(4分)17.阅读链接材料,完成表格。(4分)【链接材料】:北京时间8月5日,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夺金,另一位中国选手陈芊汐摘银!在决赛中,全红婵的第二和第四跳发挥出色,所有裁判都给出了10分满分的好成绩,第五跳有效分也拿到了满分!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第33枚金牌,也是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队第9次包揽冠亚军!祝贺全红婵、陈芋汐!祝贺跳水“梦之队”!篇目 体裁 新闻要素及事件呈现方式 写作意图本文 ① 选取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进行描写。 ②链接材料 ③ ④ 让读者迅速了解全红婵夺冠这件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12分)材料一:2025年7月25日,战争历史电影《南京照相馆》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该片由申奥执导,刘昊然、王传君等主演,讲述1937年南京沦陷后,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时,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罪证照片并谋划运送出去的故事。影片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罪证影像,以独特视角再现历史。截至8月9日,票房突破20亿,预测总票房将达31亿。——选自电影频道2025年08月10日,有改动材料二:《南京照相馆》:光影里的历史坚守①“一张照片,能抵千军万马。”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这句台词道出了影像作为历史证据的重量。影片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将镜头对准吉祥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他们中有摄影师、学徒,有避难的市民,在日军的铁蹄下,为守护一叠薄薄的底片,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那些底片上的血,是擦不掉的”②电影中,日军摄影师要求照相馆学徒阿杰冲洗胶卷,当一张张日军暴行的画面在显影液中浮现时,16岁的阿杰双手止不住地颤抖。“那些底片上的血,是擦不掉的。”他偷偷将关键底片藏在相机暗盒里,这个决定让整个照相馆的人都卷入了生死漩涡。“我们守的不是照片,是后人的眼睛。”③为将底片送出城,照相馆老板用三天时间复刻了一套假底片。当日军搜查时,他举起假底片点燃,火焰中他嘶吼着:“烧了也没用,真相在我们心里!”最终,学徒带着真底片混在难民中逃出,而老板和三名店员永远倒在了照相馆的门槛上。④影片上映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收到了上千封观众来信。9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奶奶在信中说:“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像在撕开我心里的疤,但这样的疤不能忘。”在美国洛杉矶的放映厅里,华裔观众陈先生看完后久久伫立,“以前总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每个普通人都是历史的守护者。”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南京照相馆》,材料一侧重基本信息和票房,材料二侧重剧情和观众反响。 B.材料一作为新闻通讯,语言简洁明了,准确地报道了电影上映时间、剧情核心以及票房数据相关信息。 C.材料二中引用了大量电影台词和观众感言,既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材料二第④段提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收到上千封观众来信,说明影片仅在国内引发观众们的强烈反响。 19.小语和小文对文本的语言展开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讨论片段,请你补充完整。(3分) 小语:两则材料的语言都讲究精准,比如下面两句话的表述就很有特点,你会选择其中哪一句进行分析吗?请简述理由。①截至8月9日,票房突破20亿,预测总票房将达31亿。 ②当一张张日军暴行的画面在显影液中浮现时,16岁的阿杰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小文:我选择第 句。理由是: 20.学校宣传栏要开设“铭记历史,致敬坚守”主题板块,想从两则材料中选一则刊登。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结合两则材料的体裁和内容,阐述理由。(6分)三、写作(60分)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亲近自然,我们能够感受季节的轮回,万物欣欣向荣,能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亲近风土人情或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亲近榜样或英雄人物,我们能够感受他们的智慧、思想和情趣,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砥砺意志,成就自我,服务社会。请以“亲近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禁止透露真实人名校名;严禁抄袭和套作;不少于600字。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