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并蒂(dì) 祷告(dǎo) 遮蔽(zhē)B. 花梗(gèng) 姊妹(zǐ) 荫蔽(yīn)C. 匿笑(nì) 亭亭(tíng) 菡萏(hàn)D. 沐浴(mù) 徘徊(huái) 欹斜(qī)2.请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1)母亲幸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3)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4)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5)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6)我想找一个两权的办法,找不出。( )(7)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鳞鳞的鱼塘。(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特教讲台,无怨无悔地发挥着光和热。B.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C. 《散步》一文,让我们感觉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慨。D.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4.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白雪/纷纷/何所似 B. 未若/柳絮/因风起C.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D. 君与家君/期/日中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戈尔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代表作有《飞鸟集》《园丁集》等。B. 冰心的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樱花赞》等。C. 《金色花》《荷叶·母亲》都是借助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D. 冰心的“冰”字不是冰冷的意思,而是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中“冰”的含义,即冰清玉洁。6.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我收到了那份本已不抱期待的工作录用通知书,心中顿时喜出望外。如今想来,面试官当时的咄咄逼人,应是对我的一种压力测试。雨停了,我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树枝上花枝招展的花朵,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A. 淅淅沥沥 B. 喜出望外 C. 咄咄逼人 D. 花枝招展7.默写。(1)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咏出“____________”,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____________”一句加以形容,显得清雅。(2)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含有谦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8.《朝花夕拾》中,除了《二十四孝图》,鲁迅先生还提到了三本印象深刻的书,分别是《鉴略》《天演论》和《山海经》。这三本书分别出自篇目《五猖会》《______》和《________》。9.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敬友的特色。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对谦辞和敬辞的使用不当,它们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小语到小文家去玩,临别时对小文说:“今日光临贵府,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B.小语送给小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文留念,小语惠赠。”C.小语把自己写好的文章给小文看,说:“请您斧正一下我的拙作。”D.小文提出自己的意见后,小语说:“谢谢您的高见。”10.班级将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 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史上,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请根据示例对“友”字甲骨文进行赏析。 示例:“朋”字就像两串贝(或玉)连结在一起的形象,表示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网络不仅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还产生了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请你以QQ和微信交友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11.金色花泰戈尔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③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④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⑤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⑥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⑦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⑧“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⑨“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1) 文中写了三次“我”与母亲的嬉戏,请分条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母亲的两句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朗读?(1)孩子,你在哪里呀?(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章结尾写道:“‘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请体会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散步(节选)莫怀戚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1)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标题为“散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词句。(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理解我们“笑”的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秋天的怀念(节选)史铁生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下面加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期待)般的神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箄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②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 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①著箄:放置蒸饭用的竹制器具。著,放置。箄,竹制的蒸饭用的盛器。②长跪:挺直上身而跪。③糜:粥。(1)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句子 方法 解释待君久不至 联系成语法——严阵以待 (1)________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查阅词典法——①放任,纵使;②致使,让;③支配,使用;④假使,假如(《古代汉语词典》) (2)________(仅填序号)俱委而窃听 课文迁移法——相委而去 (3)________元方入门不顾 联系成语法——后顾之忧 (4)________(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二 子 俱 说 更 相 易 夺 言 无 遗 失(3) 小华想要根据甲、乙两文的情节导演一个短剧,请你帮他完成导演手记。原文 表演指导(合理推测人物的神态、语气)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元方( )说:“________________”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 (2)陈太丘(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陈太丘(欣慰地)说:“既然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要(吃)米饭呢!”(4) 从甲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从小就________;从乙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季方两兄弟都________。(填人物形象)(5) 元方、季方两兄弟长大后都以博学多才而闻名。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元方父亲的做法,分析两兄弟成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花梗(gěng)。2.【答案】(1)幸—信 (2)岐—歧 (3)绝—决 (4)折—拆 (5)刹—霎 (6)权—全 (7)鳞鳞—粼粼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表示概数时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顿号,所以应删掉“三、四里”中间的顿号。故选B。4.【答案】C【解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5.【答案】B【解析】《寄小读者》《樱花赞》是散文集6.【答案】D【解析】A.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使用正确。B.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使用正确。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用正确。D.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对象误用。7.【答案】(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2)君与家君期日中8.【答案】琐记 阿长与〈山海经〉9.【答案】AB“光临”是敬辞,是对来客所说的话,而句中说的是自己到别人家去,应改为“来到”。“惠赠”是敬辞,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而句中说的是自己赠书给朋友,应改为“敬赠”。10.【答案】【小题1】示例:“友”字像两只手,表示握手结交。(言之有理即可)【小题2】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因为网络交友可以让我们广交四海朋友,而且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的与网友交流,敢说真心话。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因为网络交友我们无法了解对方,容易让骗子钻空子,很多时候可能会上当受骗。【解析】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题干可知,“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意。所以“友”字的本义是友好。据此作答即可。2. 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表意清晰,语言得体即可。(有明确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11.【答案】【小题1】①母亲祷告时,“我”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②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③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我”恢复原形,突然跳到母亲跟前。【小题2】(1)焦急;(2)爱怜、责怪。【小题3】①用“我”的嬉戏来回应母爱,衬托母爱的无私,体现孩子的调皮活泼与母子间的亲密,增添了童趣。②同时强化了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这一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母子深情。③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诗歌余韵悠长。12.【答案】【小题1】标题“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小题2】(1)“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2)这里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春天的小路生机勃勃的美丽风景,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回应了“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的原因。【小题3】①笑里有赞赏:赞赏儿子聪明伶俐,发现了相同点;②笑里有欣慰:为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言语感到欣慰;③笑里有幸福:为一家人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地一起散步感到幸福。13.【答案】【小题1】不好。“秋天”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意义,不仅指母亲去世了的秋天,也不仅指树叶飘落的秋天和去北海看花的秋天,还指见证了作者精神嬗变的秋天,在这样的秋天里,作者完成了从生到死的绝望、从死到生的新生的历程。【小题2】不能换。“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小题3】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14.【答案】【小题1】(1)等待( 2)②( 3)丢下( 4)回头看【小题2】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小题3】(1)生气地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面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并未生气,语气平和地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意思对即可)【小题4】聪慧善辩聪明好学【小题5】从甲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依约行事,讲原则、重信用的人,陈太丘通过言传身教,给两兄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当发现“饭今成糜”时,陈太丘没有责备孩子,而是询问原因,知道原因后又问“尔颇有所识不”,在元方、季方回答后,他宽容地谅解了孩子们的过失。由此可见,父亲陈太丘的宽容尊重、教育有方也是两兄弟成才的原因。【解析】 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二子”是主语,“俱说”是谓语,“二子俱说”是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更相易夺”和“言无遗失”是对前面“俱说”的补充,“更相易夺”后要断开。3.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处,从原文可以看出,元方斥责友人不讲信用,没有礼貌。此时元方应该是生气的。据此可以补全表演指导。(2)处,根据原文和上下文可知,陈太丘并没有生气,语气应该是平和的。据此可以补全表演指导。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和友人的反应来看,元方小小年纪就很聪慧善辩。乙文中的元方、季方二人因为偷听大人谈论而耽误做饭,事后能完整复述大人谈话的内容,表现出聪明好学的特点。5.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依约行事,讲原则、重信用的人,他为两兄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乙文中陈太丘发现“饭今成糜”时,先询问原因,得知兄弟二人因“委而窃听”导致蒸饭成粥后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询问“尔颇有所识不”,在两兄弟完整地复述出所听内容后,陈太丘显示出宽容的一面,没有追究两兄弟的过失,由此可见,父亲陈太丘对两兄弟的教育秉持着宽容的态度,他对两兄弟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两兄弟成才的原因。参考译文【乙】有客人拜访陈太丘并在陈太丘家留宿,太丘让元方、季方做饭。客人与太丘论议,(元方、季方)二人烧上火后,都丢下(做饭的事)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置蒸饭用的竹制器具,米饭都掉落在锅里。太丘问:“做饭为什么不捞出来蒸呢?”元方、季方挺直上身跪着说:“您和客人说话,我们俩都在偷听,(所以)做饭时忘了放置蒸饭用的竹制器具,米饭现在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二人)回答说:“大概记得。” 兄弟二人一起叙说,互相订正补充,把听到的话毫无遗漏地说了出来 。太丘说:“既然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要(吃)米饭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