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练习题1.下列下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发髻(jì) 肌肤(fǔ) 安适(shì)B. 伦敦(dūn) 着落(zháo) 镶嵌(xiāng)C. 狭窄(zhǎi) 宽敞(chang) 贮蓄(chǔ)D. 水藻(zǎo) 害羞(xiū) 济南(jǐ)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A. 散步 斜织 斗莅 繁花嫩叶 B. 嘹亮 风筝 赶趟儿 舒活筋骨C. 净默 胳膊 撑起 呼朋引伴 D. 青脆 牧童 健壮 稀稀疏疏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B.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D.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4.学完本单元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描绘了春天绿草如茵、百花争春、春风和煦、细雨迷蒙等特有的景象。B.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C. 诗歌中某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含义,如“杨花”暗寓前途未卜,“子规”象征思归,“明月”代表思乡。D. “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名词。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A. ①③④⑤②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①③④②6.仔细揣摩下列句子,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按照提示默写诗句。(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8.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这些人有的被鲁迅加入“朋友圈”,如长妈妈;有的被鲁迅拉入“黑名单”,如衍太太。请结合具体情节为鲁迅先生陈述理由。①“朋友圈”——长妈妈,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黑名单”——衍太太,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国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对联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请你根据不同的景点,将下面六个句子组合成三副对联。(填序号)①一览众山小人悉足算哉 ②南极潇湘千里月③北通巫峡万重山 ④霜高梅孕一身花⑤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⑥月映竹成千个字(1)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扬州个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班级计划组织以“四季之美”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邀请各位同学完成以下任务。(1) 古人写春生动传神,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春的。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视觉角度①两个黄鹂鸣翠柳 ________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________(2) 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__________。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畔藕花香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D.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3) 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文字。(60字以内)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饶而展示了它无边的美,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1) 课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开篇第1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作者在第2段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选文写雨,多用“她”或“它”,为何在倒数第2段改用“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选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优美,富有感情。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从用词的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 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a句: b句: c句: (2)第一段主要写春花,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 突出了春花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文中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观察、描写春风的 答 : (4)第三段中,作者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十分传神。但有的人认为,三个喻体都有“细”的特点,给人以重复之感。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5)第二段用诗句开头,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 从哪个角度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答: 13.冬天朱自清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研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有删改)(1) 本文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三个不同的时空生活镜头揉在一起,使画面中的景与人深浅有致,营造了“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请仿照第一个生活镜头,填写第二、第三两个镜头。第一个生活镜头:围坐吃豆腐,轻松自在。第二个生活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生活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两处描写“微笑”,请你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看见他在微笑。(这里的“微笑”是否可以改为“欢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天真微笑”的背后是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章标题为“冬天”,文中写的却是作者与父亲、兄弟、朋友、妻儿的往事,是不是文不对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学校要将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发布在校园微信公众号上,公众号编辑部认为“明黄色”适合做这篇文章的版面背景色。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为其阐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完成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的同时,又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的氛围;第二句叙事,既用__________点题,又交代了好友王昌龄目前的境遇;第三四句则再扣题意,寄予诗人深切的感慨。(2) 本诗第三、四句是诗人的心理活动。如果你是李白,请结合第一、二句,用自己的话将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出来。15.【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落叶孔绍安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1) 甲诗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谈谈它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按要求写作。步入初中阶段,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校园,初中生活是幸福的,但有时也有痛苦;生活是愉快的,但也有伤心……生活是酸甜苦辣的,是丰富多彩的!请以《初中生活是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拼读字音的能力。A项,“肤”应读“fū”;B项,“着”应读“zhuó”;C项,“贮”应读“zhù”。D正确。故选D。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错别字的能力。A项,“斗莅”应为“斗笠”;C项,“净默”应为“静默”;D项,“青脆”应为“清脆”。3.【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中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做题时对要求掌握的修辞,要熟记其定义,要理解其要点。知道了这些,回答这道题就不难了。【解答】A“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拟人。B“‘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采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引用。故选C。4.【答案】B【解析】《茶馆》是话剧,不是小说。5.【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衔接与排序的能力。需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第④项“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中“文字”、“情怀”两词肯定是呼应上面含有诗文的②⑤两项。在②⑤两个选项中,第②选项中“亦有”二字说明②项较⑤项又进了一步,据此可排定⑤②④。第①项“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中“诗文"二字,说明下面和①句相承的是含有诗文的⑤②,故①应放在⑤②④之前。正因为“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所以才会“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因此③应放在①的前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排出这道题的序号是③①⑤②④。故选C。6.【答案】(1)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山润泽、春水泱泱、春日暖人的特点。(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繁多,生动而有人情味。(3)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写出了春风的气韵。7.【答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诗词在背诵时不应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的判断。本题中“丛”“残”“郎 ”是易错字。8.【答案】①长妈妈寻购并赠送“我”渴求已久的《山海经》绘本。②衍太太唆使“我们”在冬天吃冰,怂恿“我”回家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9.【答案】(1)⑤①( 2)②③( 3)⑥④10.【答案】【小题1】①听觉角度②嗅觉角度【小题2】BADC【小题3】【示例】春天,五彩缤纷的花朵如同小姑娘欢乐的笑脸,点缀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莺歌燕舞,人们心旷神怡,陶醉在这春天的美好画卷里。【解析】1. 本题考查辨析诗句描写角度的能力。①“鸣”指鸟叫,是从听觉角度写的;②“香”指(气味)好闻,是从嗅觉角度写的。2. 本题考查理解对联内容和按季节排序的能力。A项,由“藕花香”可知是夏天。B项,由“红点桃花”可知是春天。C项,由“梅”“雪”可知是冬天。D项,由“丹桂”可知是秋天。故排序为:BADC。3. 略11.【答案】【小题1】课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文章第1段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在内容上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描绘雨的形象和特点奠定感情基调。【小题2】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写春雨后的美景,间接写出了春雨的清新、娇媚,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小题3】①人称由第三人称“她”“它”转变为第二人称“你”,情感抒发更为直接、强烈;②便于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赞美,对生命、活力的赞颂。【小题4】(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透明的水雾比作丝帘,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柔情与朦胧的特点。(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采用“张开”“巴望”等拟人化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对夏雨的盼望与喜爱。12.【答案】(1)a句:拟人。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表现花的繁多。 b句: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 c句:比喻、拟人。比喻突出野花亮而多的特点,拟人突出野花随风摆动、若隐若现的情态。(2)是从上、中、下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树上的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 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突出了春花花色艳、花朵多、花味甜三个方面的特征。(3)作者首先从触觉的角度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将无形的春风写成是可感触的、有形的;其次从嗅觉的角度将无味的春风写成是有气味的;再次从视觉、听觉的角度, 写出了春风轻拂下的色彩, 又通过鸟鸣与轻风流水应和以及牧童的短笛声,写出了春风和谐悦耳的声音。(4)我认为不重复。三个喻体都有“细”的特点,但“牛毛”体现雨的细密, “花针”写出雨的闪亮, “细丝”写出雨的柔滑。这些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春雨的多种形态,且是由小到大、由细到粗来写的。(5)引用诗句,可加深读者的印象。 从触觉角度写出春风温柔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掌握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的特点及其作用,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其答题格式为:修辞+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通过分析可知,a句赋予花人的动作,是拟人。写出花的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表现花的繁多。 b句把桃花、杏花、梨花的颜色比作火、霞、雪,又用句式相同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 c句把野花的亮比作眼睛、星星,又赋予野花人的动作,采用比喻、拟人。比喻突出野花亮而多的特点,拟人突出野花随风摆动、若隐若现的情态。(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景顺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写景要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描写景物就像画一幅风景画,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其次,写景要注意情景交融。细读文段,划出关键词语即可得出答案。通过分析可知,这里是从上、中、下三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树上的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 调动了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突出了春花花色艳、花朵多、花味甜三个方面的特征。(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从感觉器官的角度分析。常用的感觉器官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这里作者首先从触觉的角度用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将无形的春风写成是可感触的、有形的;其次从嗅觉的角度将无味的春风写成是有气味的;再次从视觉、听觉的角度, 写出了春风轻拂下的色彩, 又通过鸟鸣与轻风流水应和以及牧童的短笛声,写出了春风和谐悦耳的声音。(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等。通过分析可知,我认为不重复。三个喻体都有“细”的特点,但“牛毛”体现雨的细密, “花针”写出雨的闪亮, “细丝”写出雨的柔滑。这些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春雨的多种形态,且是由小到大、由细到粗来写的。(5)本题考查理解引用的修辞和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句、故事等,从内容上来说,主要为了突出某个特点或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而从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采的作用。这里引用诗句,可加深读者的印象。分析作品表达技巧这里从感觉器官的角度分析。常用的感觉器官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这个句子从触觉角度写出春风温柔的特点。13.【答案】【小题1】泛舟游西湖,恬静安详。全家度寒冬,温暖满足。【小题2】(1)不可以。这里是友人在“我”快睡着时的调笑,展现出“我”与友人之间无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如果改为“欢笑”,则打破了安静祥和的夜游氛围。(2)“天真微笑”体现出家人之间和谐的氛围和深厚的亲情。【小题3】没有文不对题。①因为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冬天。②作者心中的温暖与自然界寒冷寂寞的冬天形成反差,更能衬托出亲情、友情的温暖。【小题4】文中有三处场景,儿时和家人一起吃豆腐,与友人一起夜游西湖,与家人一起共度暖冬,都是非常温馨的场面,选择明黄色能体现出温馨温暖的感觉。同时,朱自清在文章最后展现出他对冬天里的友情与亲情的珍视,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留恋,明黄色能体现出他内心的真情与留恋之情。14.【答案】【小题1】孤寂凄凉 龙标 【小题2】示例一:在这个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对你的担心、忧虑、关怀都托付给善解人意的明月,让它陪伴你一起去到那偏僻的夜郎,给予你一丝慰藉。示例二:在这凄苦的暮春季节,您被贬谪到偏僻的五溪之地,路途遥远,环境艰苦,我是多么地替您担忧啊。可同是天涯沦落人,我的处境也不比您好多少,只能借助那轮和暖的明月,捎去我的问候和牵挂,陪伴您直到夜郎以西吧。【解析】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景句。杨花是柳絮,杨花飘落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暮春。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杨花飘零,子规啼血,两种景物都象征了生命的痛苦,故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气氛。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一词点题,又交代了好友王昌龄目前的境遇,是叙事。2. 本题考查心理活动的叙写的能力。理解诗句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景物,结合诗歌内容以及主题、整体氛围、作者情感,合理想象,生动描绘。15.【答案】【小题1】“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示时序的交替,暗含时光的流逝,既是美景,也是哲理。【小题2】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甲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诗说:寄出的家书什么时候能到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人借“雁足传书”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乙诗中“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两句诗说:翻飞的落叶不肯落下,好像在诉说不忍离开这片旧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