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把握逻辑要义(复习讲义)(全国通用)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系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2课 把握逻辑要义(复习讲义)(全国通用)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系列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把握逻辑要义
目录
01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03 核心突破·考法全析 3
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3
知识点1 “逻辑”的不同用法 3
知识点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4
考向1 “逻辑”的不同用法 5
考向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6
【思维建模】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8
知识点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8
知识点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8
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9
考向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1
考向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2
考向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3
【思维建模】人工智能技术既能解决矛盾,又会制造矛盾
0415
考点要求 考察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逻辑”的多种含义 选择题 非选择题 / / /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北京卷T3,3分 甘肃卷T15,3分 浙江卷1月T23,2分 贵州卷T19 天津卷T11,3分 湖北卷T13,3分 广东卷T16,3分 浙江卷6月T28,2分
考情分析: 1.考情分析:从近年高考真题来看,该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考点集中在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等方面。 2.高考方向预测:近5年全国卷及地方卷(天津、广东、浙江、北京等)均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逻辑规律。以生活案例(如广告宣传、时政辩论、日常对话)为背景,考查规律识别能力;命题素材聚焦现实逻辑冲突,包括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经典论辩案例,要求考生运用逻辑规律解构错误论证。 3.最新高考趋势:核心考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现实应用。命题趋势:从选择题为主转向主客观题结合,情境素材聚焦时政热点与生活逻辑冲突。高频错误:偷换概念(同一律)、自相矛盾(矛盾律)、两不可(排中律),需强化案例识别训练。素养导向:通过逻辑规律考查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备考建议:优先掌握“规律—错误—案例”对应关系,关注2023-2025年时政辩论中的逻辑漏洞分析。
复习目标: 1.准确区分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科学把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正确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 2.能够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避免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确保思维的确定性; 3.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思维合乎逻辑,在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等活动中,能运用逻辑思维清晰表达观点、有效进行沟通。
提示:规律 规则 思维方法 逻辑学 推理 真结论
A是A 转移论题 愉换概念 一假 自相矛盾 一真 两不可
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知识点1 “逻辑”的不同用法
角度 举例 关系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1)科学研究的逻辑 (2)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意义上的逻辑 (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感上值得肯定 (2)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
“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1)霸权主义的逻辑 (2)诡辩家的逻辑
“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写文章要讲逻辑。
(2)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3)他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友谊”的逻辑,就是这样。
请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提示:(1)逻辑规律与规则 (2)规律(3)思维方法。“写文章要讲逻辑”中的逻辑强调的是讲究写作的规律与规则,“战争的自然逻辑”强调的是战争的规律;“将侵略写成‘友谊’的逻辑”强调的是人的思维方法。
知识点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1)研究重点: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2)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从逻辑的多种含义的角度,分析“轻易上当受骗”的原因。
提示: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②轻易上当受骗的原因在于有些骗子常常利用一词多义和说理的结构让老年人放松警惕。
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5.从真前提就能推出真结论。
6.论证即论辩。
考向1 “逻辑”的不同用法
例1百余年党的作风建设,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诠释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深刻道理,构成了党的作风建设深厚的历史逻辑。下列选项中的“逻辑”与材料中的“逻辑”意思相同的是( )
①在科学研究领域,逻辑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逻辑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的规则和框架,确保思考的连贯性
③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
④在描述社会或自然现象的演变时,我们常归因于某种逻辑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1·变载体】蛇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令人咋舌的票房成绩打破多项影史记录,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姿态,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爆款,其成功背后有着清晰的底层逻辑。下列语句中与上述材料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A.揭露霸权主义的强盗逻辑
B.演讲比赛时,演说一定要有逻辑力量
C.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逻辑使然
D.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变式训练2】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深刻理解其内涵与本质的关键,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列判断中的“逻辑”与上述论断中的“逻辑”同义的是( )
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②小说的情节铺陈,有时是天马行空,毫无逻辑可言
③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④在主题教育中,要深刻理解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例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逻辑是必然的推理工具,它使我们从已知到达未知”。下列对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判断问题
②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
④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1】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只研究如何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科学。这表明( )
①狭义的逻辑学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
②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决定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④狭义的逻辑学即为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2·变考法】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其中形式逻辑主要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以下关于逻辑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由概念和判断构成
②从真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定了思维内容的正确性
③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逻辑推理来探寻真理
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规律与规则及思维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①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形式的结构正确与否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
③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类别 同一律
公式 “A是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错误 表现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广大消费者对“先用后付”纷纷提出质疑。认为“先用后付”是对消费者的套路。但商家回应说,“先用后付”这种支付方式灵活性和便捷性强,有利于促进交易。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商家的回应进行评析。
提示: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消费者质疑的是“先用后付”存在的诸如默认优先设置未显著告知、支付过程易误操作、关闭功能难等套路消费者的问题。但商家强调“先用后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强,有利于促进交易,这是在说这种支付方式在交易便利方面的优点。
③商家的回应没有针对消费者质疑的焦点进行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知识点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类别 矛盾律
公式 “A不是非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错误 表现 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小陈认为:“章某的诉求合理,F公司的诉求也合理,法院判决应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根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判断小陈的论断是否合乎逻辑,并说明理由。
提示:小陈的论断是不合乎逻辑的。
理由:①小陈的论断违反了逻辑思维基本要求中的矛盾律。②章某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违法F公司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合法,两方要确认的内容是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所以法院判决不可能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
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类别 排中律
公式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错误 表现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特别提醒: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内涵 任何一种论断都必须有其确定性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式 “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使用的概念、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都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
联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三者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之中
注意: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其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其二,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其三,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运用排中律的逻辑知识对“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算法推荐模式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的观点进行批驳。
提示: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②排中律是思维明确性的要求,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③“算法推荐模式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实质上同时否定了“成功”(A)与“不成功”(非A)这一对矛盾判断,违反了排中律,犯了“骑墙居中”“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认为“成功与不成功无明确标准”,则需重新界定“成功”概念,而非直接否定矛盾命题。
1.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2.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3.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6.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考向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例1(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 去商店的路有河, 此路有河, 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 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 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 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 去商店的路都有河, 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 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A.A B.B C.C D.D
【变式训练1·变载体】2025年5月31日,在第2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国防大学代表团张弛教授向美国防长提问:“如果美国的联盟和东盟之间产生分歧或争端,你选择哪一边 ”面对张弛的提问,美防长只是说:美国愿向所有国家敞开怀抱。美防长的回应( )
A.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C.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D.承认了认识对象的复杂性,符合同一律
【变式训练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下列对话中不符合思维确定性要求的是( )
①甲:我比你跑得快。乙:你再快能有奥运冠军快
②甲:歼十的实战表现让国人骄傲。乙:骄傲使人落后。
③甲:你参加比赛赢了吗 乙:没有赢,也没有输。
④甲: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多久了 甲:半年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例2(2023·广东·高考真题)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变式训练1】某市机动车限行规则:单日单号行,双日双号行。尾号为字母时按最后一位数字计算。甲说:“我的车最后一位数字是单数,今天限行。”乙说:“如果丁不限行,我就限行。”丙说:“要么甲限行,要么乙和丁限行。”丁说:“我和乙的车尾号一样。”四人中只有一人说错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今天不限行 B.乙的车尾号是单号
C.丁的说法是不对的 D.今天应该不会是5号
【变式训练2】2025年6月15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黔东南赛区预选赛暨黔东南州首届超级燃情“村BA”冠军联赛,决赛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篮球场圆满落幕。决赛双方在凯里凯棠、凯里大十字、台江施洞、麻江宣威四队当中诞生。关于哪两队最终进入决赛,有以下四种说法:
甲:凯里大十字和麻江宣威进入决赛
乙:台江施洞没有进入决赛
丙:台江施洞和凯里凯棠没有进入决赛
丁:麻江宣威没有进入决赛
假如上述四种说法中只有一种为假,则进入决赛(不计顺序)的是( )
A.凯里大十字,麻江宣威 B.凯里大十字,凯里凯棠
C.麻江宣威,台江施洞 D.凯里大十字,台江施洞
考向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例32025年初,随着DeepSeek出圈,让更多普通人发现原来大模型已经可以做到像人一样“思考”。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生态的崛起,让许多普通人都陷入了对未来的焦虑: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下列说法违背排中律的是的是( )
①AI会带来就业替代风险,但不会完全取代人类
②AI的出现给人类工作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
③不能说AI将取代人类工作,也不能说AI不取代人类工作
④现阶段无法判断AI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也不能断言其会造就大量的就业岗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变式训练1】某班要竞选出一名班长,甲乙丙三人参与竞选,王老师说:乙定能当选班长;李老师说:丙竞选不上班长;刘老师说:乙也竞选不上班长。三位老师的说法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表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丙能竞选上班长,甲和乙竞选不上班长
②甲和丙竞选不上班长,乙能竞选上班长
③根据矛盾律,王老师和刘老师的说法中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王老师和刘老师违反思维的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训练2】某班班费丢失,下列为班主任调查的四位班委的陈述:
班长说:“我没拿班费。” 学习委员说:“是体育委员拿的。” 体育委员说:“生活委员拿了班费。” 生活委员说:“体育委员在诬陷我。”
已知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拿班费的是( )
A.班长 B.学习委员 C.体育委员 D.生活委员
思维建模 人工智能技术既能解决矛盾,又会制造矛盾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解决矛盾”与“制造矛盾”看似矛盾,实则是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同方面阐述,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应用双面性,并非逻辑矛盾,不违背矛盾律。
2025年高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5·甘肃·高考真题)育才中学高一五班成立了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学习小组,甲、乙、丙都只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且各不相同。同学丁作出以下猜测:
①甲参加了数学组,乙参加了语文组
②丙没参加语文组,乙参加了数学组
③甲没参加数学组,乙参加了英语组
班主任周老师对丁说:“你的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甲、乙、丙参加的学习小组正确的是( )
A.语文、数学和英语 B.英语、数学和语文
C.英语、语文和数学 D.数学、英语和语文
2.(2025·北京·高考真题)杏花春雨、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品味这些流动在古诗词中的意象,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要能够“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这里的“鉴照”说明( )
①古今诗心相映,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要求
②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③千秋一寸心,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使人心灵相通
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以实现物我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年高考真题
1.(2024·贵州·高考真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2020年9月1日,章某与F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职位为保险管理岗,2024年2月29日,F公司认为章某在2023年多次业绩考核排名末位,已无法胜任现有工作,故根据F公司员工管理办法关于末位淘汰的规定,拟辞退章某,并向其出具了辞退通知书,要求章某一个月内到人事行政部办理离职手续。
章某与F公司协商未果后,于2024年3月8日向N市J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请求确认F公司单方辞退章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需向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2024年4月29日、N市J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了章某的上述请求。F公司不服仲裁结果,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其解除与章某的劳动关系合法,且不应向章某支付赔偿金。
相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网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 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网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国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 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老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者调整工作岗住仍不能 胜任工作的;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判断F公司的诉求能否获得法院支持,并说明理由。
(2)小陈认为:“章某的诉求合理,F公司的诉求也合理,法院判决应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结合材料,根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判断小陈的论断是否合乎逻辑,并说明理由。
2023年高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天津·高考真题)“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2.(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3.(2023·浙江·高考真题)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把握逻辑要义
目录
01 1
0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03 核心突破·考法全析 3
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3
知识点1 “逻辑”的不同用法 3
知识点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4
考向1 “逻辑”的不同用法 5
考向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6
【思维建模】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8
知识点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8
知识点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8
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9
考向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1
考向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2
考向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3
【思维建模】人工智能技术既能解决矛盾,又会制造矛盾
0415
考点要求 考察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逻辑”的多种含义 选择题 非选择题 / / /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北京卷T3,3分 甘肃卷T15,3分 浙江卷1月T23,2分 贵州卷T19 天津卷T11,3分 湖北卷T13,3分 广东卷T16,3分 浙江卷6月T28,2分
考情分析: 1.考情分析:从近年高考真题来看,该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考点集中在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等方面。 2.高考方向预测:近5年全国卷及地方卷(天津、广东、浙江、北京等)均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逻辑规律。以生活案例(如广告宣传、时政辩论、日常对话)为背景,考查规律识别能力;命题素材聚焦现实逻辑冲突,包括时政热点、社会现象、经典论辩案例,要求考生运用逻辑规律解构错误论证。 3.最新高考趋势:核心考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现实应用。命题趋势:从选择题为主转向主客观题结合,情境素材聚焦时政热点与生活逻辑冲突。高频错误:偷换概念(同一律)、自相矛盾(矛盾律)、两不可(排中律),需强化案例识别训练。素养导向:通过逻辑规律考查科学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备考建议:优先掌握“规律—错误—案例”对应关系,关注2023-2025年时政辩论中的逻辑漏洞分析。
复习目标: 1.准确区分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科学把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正确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 2.能够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避免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确保思维的确定性; 3.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思维合乎逻辑,在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等活动中,能运用逻辑思维清晰表达观点、有效进行沟通。
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知识点1 “逻辑”的不同用法
角度 举例 关系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1)科学研究的逻辑 (2)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生活的逻辑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意义上的逻辑 (1)这个想法也许不合逻辑,但在情感上值得肯定 (2)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
“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1)霸权主义的逻辑 (2)诡辩家的逻辑
“逻辑学”意义上的逻辑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写文章要讲逻辑。
(2)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3)他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友谊”的逻辑,就是这样。
请分别指出上述材料中“逻辑”一词的含义。
提示:(1)逻辑规律与规则 (2)规律(3)思维方法。“写文章要讲逻辑”中的逻辑强调的是讲究写作的规律与规则,“战争的自然逻辑”强调的是战争的规律;“将侵略写成‘友谊’的逻辑”强调的是人的思维方法。
知识点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
(1)研究重点: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而不是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2)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从逻辑的多种含义的角度,分析“轻易上当受骗”的原因。
提示: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②轻易上当受骗的原因在于有些骗子常常利用一词多义和说理的结构让老年人放松警惕。
1.“逻辑”就是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解析:“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解析:√。
3.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解析: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属于狭义的逻辑学。
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论据问题。(×)
解析: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5.从真前提就能推出真结论。(×)
解析: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6.论证即论辩。(×)
解析:用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考向1 “逻辑”的不同用法
例1百余年党的作风建设,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刻诠释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深刻道理,构成了党的作风建设深厚的历史逻辑。下列选项中的“逻辑”与材料中的“逻辑”意思相同的是( )
①在科学研究领域,逻辑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逻辑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的规则和框架,确保思考的连贯性
③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
④在描述社会或自然现象的演变时,我们常归因于某种逻辑的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党的作风建设深厚的历史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①:“在科学研究领域,逻辑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处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与题干中“逻辑”的含义不同,①不符合题意。②:“逻辑为思维提供了必要的规则和框架,确保思考的连贯性”,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并非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题干中“逻辑”的含义不同,②不符合题意。③:“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逻辑”,其中的“逻辑”指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在规律,与题干中“逻辑”意思相同,③符合题意。④:“在描述社会或自然现象的演变时,我们常归因于某种逻辑的力量”,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社会或自然现象演变背后的内在规律,与题干中“逻辑”意思相同,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变式训练1·变载体】蛇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令人咋舌的票房成绩打破多项影史记录,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姿态,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爆款,其成功背后有着清晰的底层逻辑。下列语句中与上述材料中的“逻辑”含义相同的是( )
A.揭露霸权主义的强盗逻辑
B.演讲比赛时,演说一定要有逻辑力量
C.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逻辑使然
D.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逻辑”指的是电影成功的“底层逻辑”,意思是背后的原因、原理或机制,类似于“道理”、“原理”或“内在规律”。A:“揭露霸权主义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霸权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题干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与题干含义不同,A不符合题意。B:“演讲比赛时,演说一定要有逻辑力量”,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题干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与题干含义不同,B不符合题意。C:“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逻辑使然”,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与题干中“逻辑”含义相同,C符合题意。D:“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这门学科,题干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与题干含义不同,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变式训练2】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深刻理解其内涵与本质的关键,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列判断中的“逻辑”与上述论断中的“逻辑”同义的是( )
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资本论》的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②小说的情节铺陈,有时是天马行空,毫无逻辑可言
③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④在主题教育中,要深刻理解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此处的“逻辑”指《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或方法,但更侧重具体著作的分析框架,与题干“内在逻辑”的宏观规律性不同义,①排除。②:此处的“逻辑”指情节的合理性或条理性,属于逻辑规则,与题干强调的内在规律无关,②排除。③:此处的“大逻辑”指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或核心原则,与题干的“内在逻辑”同义,均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③正确。④:此处的“内在逻辑”直接指事物内在的机理或规律,与题干同义,④正确。故本题选D。
考向2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例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逻辑是必然的推理工具,它使我们从已知到达未知”。下列对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判断问题
②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
④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④: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②④正确。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①排除。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③排除。故本题选C。
【变式训练1】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只研究如何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科学。这表明( )
①狭义的逻辑学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
②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决定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④狭义的逻辑学即为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研究如何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科学,这表明狭义的逻辑学特别关注推理的问题,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①④正确。②: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不是决定思想的形式结构,②错误。③:材料指出狭义的逻辑学是什么,没有强调人们常常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③排除。故本题选B。
【变式训练2·变考法】广义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其中形式逻辑主要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以下关于逻辑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由概念和判断构成
②从真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定了思维内容的正确性
③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逻辑推理来探寻真理
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规律与规则及思维方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但推理是由判断(前提和结论)构成的,而判断由概念组成,①错误。②:形式逻辑认为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②错误。③:科学研究中常运用逻辑推理(如归纳、演绎、类比)探寻真理,这是逻辑学的重要应用。③正确。④:广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逻辑规律(如矛盾律等)、规则(如推理规则等)及思维方法(如辩证思维方法等),④正确。故本题选D。
思维建模 形式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语法”
①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思维形式的结构就是思想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②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思维形式的结构正确与否是由逻辑规律决定的。
③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类别 同一律
公式 “A是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错误 表现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广大消费者对“先用后付”纷纷提出质疑。认为“先用后付”是对消费者的套路。但商家回应说,“先用后付”这种支付方式灵活性和便捷性强,有利于促进交易。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对商家的回应进行评析。
提示: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②消费者质疑的是“先用后付”存在的诸如默认优先设置未显著告知、支付过程易误操作、关闭功能难等套路消费者的问题。但商家强调“先用后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强,有利于促进交易,这是在说这种支付方式在交易便利方面的优点。
③商家的回应没有针对消费者质疑的焦点进行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知识点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类别 矛盾律
公式 “A不是非A”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错误 表现 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小陈认为:“章某的诉求合理,F公司的诉求也合理,法院判决应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根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判断小陈的论断是否合乎逻辑,并说明理由。
提示:小陈的论断是不合乎逻辑的。
理由:①小陈的论断违反了逻辑思维基本要求中的矛盾律。②章某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违法F公司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合法,两方要确认的内容是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所以法院判决不可能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
知识点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类别 排中律
公式 “A或者非A”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错误 表现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特别提醒: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内涵 任何一种论断都必须有其确定性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任何一种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式 “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使用的概念、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都必须保持同一 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或反对命题,对矛盾命题必须否定其中之一,对反对命题至少否定其中之一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
联系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三者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之中
注意: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其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而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其二,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其三,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由真推假,排中律是由假推真。
运用排中律的逻辑知识对“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算法推荐模式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的观点进行批驳。
提示: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②排中律是思维明确性的要求,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③“算法推荐模式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实质上同时否定了“成功”(A)与“不成功”(非A)这一对矛盾判断,违反了排中律,犯了“骑墙居中”“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④认为“成功与不成功无明确标准”,则需重新界定“成功”概念,而非直接否定矛盾命题。
1.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是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是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解析:√。
2.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解析: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3.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解析: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4.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解析: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5.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解析: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6.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考向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例1(2024·浙江·高考真题)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 去商店的路有河, 此路有河, 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 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 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 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 去商店的路都有河, 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 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去商店的路有河”中的“河”与“此路有河”中的“河“,不是同一个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A符合题目要求。B:该选项是正确的演绎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B不符合题目要求。C: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这是换位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C不符合题目要求。D: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这是换质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A。
【变式训练1·变载体】2025年5月31日,在第2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中国国防大学代表团张弛教授向美国防长提问:“如果美国的联盟和东盟之间产生分歧或争端,你选择哪一边 ”面对张弛的提问,美防长只是说:美国愿向所有国家敞开怀抱。美防长的回应( )
A.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B.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C.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D.承认了认识对象的复杂性,符合同一律
【答案】C
【解析】A:思维明确性要求强调反对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没有涉及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A排除。B:思维一致性要求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前后矛盾。美防长的回应没有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B排除。C: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偏离正题而转向另一问题。张弛教授提问的是“如果美国的联盟和东盟之间产生分歧或争端,你选择哪一边?”,而美防长回应“美国愿向所有国家敞开怀抱”,没有针对提问进行正面回答,属于偷换论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C符合题意。D:美防长的回应并没有体现出承认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而是回避了问题,违反了“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变式训练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下列对话中不符合思维确定性要求的是( )
①甲:我比你跑得快。乙:你再快能有奥运冠军快
②甲:歼十的实战表现让国人骄傲。乙:骄傲使人落后。
③甲:你参加比赛赢了吗 乙:没有赢,也没有输。
④甲: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多久了 甲:半年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甲说的“我比你跑得快”中“快”是两人速度比较,乙说的“奥运冠军快”是和奥运冠军比较,乙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不符合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正确。②:甲说的“歼十实战表现让国人骄傲”中“骄傲”是自豪,乙说的“骄傲使人落后”中“骄傲”是自满,乙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不符合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正确。③:比赛结果通常有赢、输、平等情况,乙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③排除。④:若记忆完全消失,就无法记住“记忆消失半年”,甲的话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不符合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④排除。故本题选A。
考向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例2(2023·广东·高考真题)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答案】D
【解析】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甲、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那么甲、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B不符合题意。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只有丙判断错误,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变式训练1】某市机动车限行规则:单日单号行,双日双号行。尾号为字母时按最后一位数字计算。甲说:“我的车最后一位数字是单数,今天限行。”乙说:“如果丁不限行,我就限行。”丙说:“要么甲限行,要么乙和丁限行。”丁说:“我和乙的车尾号一样。”四人中只有一人说错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今天不限行 B.乙的车尾号是单号
C.丁的说法是不对的 D.今天应该不会是5号
【答案】D
【解析】AD:由材料可以看出乙的说法和丁的说法矛盾,根据矛盾律要求,二者必有一假,而四人中只有一人说错,因此甲和丙的说法是对的,根据单日单号行,双日双号行,甲的最后一位数字是单数,因此“今天甲限行,日期为双号”,因此今天应该不会是5号,A错误,D正确。BC:丙的话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根据不相容选言判断规则,及已知甲限行,可以推测“乙和丁不限行”,所以乙和丁的车尾号都是双号,因此丁说的是对的,BC错误。故本题选D。
【变式训练2】2025年6月15日,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黔东南赛区预选赛暨黔东南州首届超级燃情“村BA”冠军联赛,决赛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篮球场圆满落幕。决赛双方在凯里凯棠、凯里大十字、台江施洞、麻江宣威四队当中诞生。关于哪两队最终进入决赛,有以下四种说法:
甲:凯里大十字和麻江宣威进入决赛
乙:台江施洞没有进入决赛
丙:台江施洞和凯里凯棠没有进入决赛
丁:麻江宣威没有进入决赛
假如上述四种说法中只有一种为假,则进入决赛(不计顺序)的是( )
A.凯里大十字,麻江宣威 B.凯里大十字,凯里凯棠
C.麻江宣威,台江施洞 D.凯里大十字,台江施洞
【答案】A
【解析】A:根据矛盾律和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甲认为麻江宣威进入决赛,丁认为麻江宣威没有进入决赛,二者观点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甲和丁一真一假。根据材料信息,四人观点只有一种为假,则乙和丙为真,即“台江施洞和凯里凯棠没有进入决赛”为真,那么进入决赛的就是凯里大十字和麻江宣威,所以甲的说法是真的,即凯里大十字和麻江宣威进入决赛,A正确。B:丙说 “台江施洞和凯里凯棠没有进入决赛” 是真的,所以凯里凯棠没有进入决赛,该选项不符合实际情况,B排除。CD:乙说 “台江施洞没有进入决赛” 是真的,所以台江施洞没有进入决赛,该选项不符合条件,CD排除。故本题选A。
考向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例32025年初,随着DeepSeek出圈,让更多普通人发现原来大模型已经可以做到像人一样“思考”。AI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生态的崛起,让许多普通人都陷入了对未来的焦虑: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下列说法违背排中律的是的是( )
①AI会带来就业替代风险,但不会完全取代人类
②AI的出现给人类工作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
③不能说AI将取代人类工作,也不能说AI不取代人类工作
④现阶段无法判断AI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也不能断言其会造就大量的就业岗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AI会带来就业替代风险,但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这是对AI发展做出的正确的判断,符合逻辑规则,①不选。②:AI的出现给人类工作带来惊喜,同样也带来挑战这个说法是肯定AI带来惊喜,也肯定AI带来挑战,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没有违背排中律,②错误。③:不能说AI将取代人类工作,也不能说AI不取代人类工作,这个说法同时否定了“取代人类工作”和“不取代人类工作”,明显违背了排中律,③正确。④:现阶段无法判断AI会造成大规模失业,也不能断言其会造就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个说法是对AI造成大规模失业和AI造就大量就业岗位,这两种情况同时否定,违背了排中律,④正确。故本题选D。
【变式训练1】某班要竞选出一名班长,甲乙丙三人参与竞选,王老师说:乙定能当选班长;李老师说:丙竞选不上班长;刘老师说:乙也竞选不上班长。三位老师的说法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表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丙能竞选上班长,甲和乙竞选不上班长
②甲和丙竞选不上班长,乙能竞选上班长
③根据矛盾律,王老师和刘老师的说法中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王老师和刘老师违反思维的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王老师和刘老师说法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说法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再结合材料所说“三位老师的说法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推出李老师的说法一定是假的,那么丙一定能竞选上班长,因此甲和乙竞选不上班长,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③:王老师和刘老师说法矛盾,根据矛盾律,王老师和刘老师的说法中必有一假,不能同真,③符合题意。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④错误。故本题选A。
【变式训练2】某班班费丢失,下列为班主任调查的四位班委的陈述:
班长说:“我没拿班费。” 学习委员说:“是体育委员拿的。” 体育委员说:“生活委员拿了班费。” 生活委员说:“体育委员在诬陷我。”
已知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拿班费的是( )
A.班长 B.学习委员 C.体育委员 D.生活委员
【答案】A
【解析】ABCD:体育委员和生活委员说的话矛盾,已知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排中律,两人说的话不可以同假,必有一真,所以班长和学习委员说的都是假话,由班长说的是假话可以推出班长拿了班费,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思维建模 人工智能技术既能解决矛盾,又会制造矛盾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解决矛盾”与“制造矛盾”看似矛盾,实则是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同方面阐述,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应用双面性,并非逻辑矛盾,不违背矛盾律。
2025年高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5·甘肃·高考真题)育才中学高一五班成立了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学习小组,甲、乙、丙都只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且各不相同。同学丁作出以下猜测:
①甲参加了数学组,乙参加了语文组
②丙没参加语文组,乙参加了数学组
③甲没参加数学组,乙参加了英语组
班主任周老师对丁说:“你的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甲、乙、丙参加的学习小组正确的是( )
A.语文、数学和英语 B.英语、数学和语文
C.英语、语文和数学 D.数学、英语和语文
【答案】C
【解析】A:假设甲参加了语文、乙参加了数学、丙参加了英语,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①和②,A不符合题意。B:假设甲参加了英语、乙参加了数学、丙参加了语文,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①,B不符合题意。C:假设甲参加了英语,乙参加了语文、丙参加了数学,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满足丁同学的猜测,C符合题意。D:假设甲参加了数学,乙参加了英语、丙参加了语文,结合“丁每种猜测都只对了一半”,可以看出该结论不满足丁同学猜测的②,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025·北京·高考真题)杏花春雨、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长河落日……品味这些流动在古诗词中的意象,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要能够“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这里的“鉴照”说明( )
①古今诗心相映,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要求
②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③千秋一寸心,文化可以跨越时空使人心灵相通
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以实现物我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中,“鉴照”指用自己的心灵(诗心)去映照、理解古人的心灵(诗心),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和精神沟通。①: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不能混淆或偷换概念。 题干中 “鉴照” 的核心是古今诗心的共鸣(强调心灵相通),而非逻辑上的概念同一,①排除。②:题干中“鉴照”体现了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能够唤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满足其精神需求(如审美、情感寄托),这说明古诗词有满足今人精神需要的功能和属性,②正确。③:“鉴照”直接点明文化(如古诗词)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能让今人与古人的心灵相通。强调了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和沟通性,③正确。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是其特点,但题干强调的古今的“诗心鉴照”(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非“物我融合”(人与自然或情景交融),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024年高考真题
1.(2024·贵州·高考真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2020年9月1日,章某与F保险公司(以下简称“F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职位为保险管理岗,2024年2月29日,F公司认为章某在2023年多次业绩考核排名末位,已无法胜任现有工作,故根据F公司员工管理办法关于末位淘汰的规定,拟辞退章某,并向其出具了辞退通知书,要求章某一个月内到人事行政部办理离职手续。
章某与F公司协商未果后,于2024年3月8日向N市J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请求确认F公司单方辞退章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需向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2024年4月29日、N市J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了章某的上述请求。F公司不服仲裁结果,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其解除与章某的劳动关系合法,且不应向章某支付赔偿金。
相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网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 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网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国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 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老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者调整工作岗住仍不能 胜任工作的;
(1)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判断F公司的诉求能否获得法院支持,并说明理由。
(2)小陈认为:“章某的诉求合理,F公司的诉求也合理,法院判决应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结合材料,根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判断小陈的论断是否合乎逻辑,并说明理由。
【答案】(1)结论:F公司的诉求不能获得法院支持。
理由:①本案中F公司以末位淘汰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②劳动者的业绩考核排名末位等次,并不等同于“不能胜任工作”。尽管章某多次考核排名末位,但F公司未对章某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就直接辞退,该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③综上,F公司以其内部规定为依据单方解除与章某的劳动关系违法,故法院应驳回其诉讼请求。
(2)小陈的论断是不合乎逻辑的。
理由:①小陈的论断违反了逻辑思维基本要求中的矛盾律。②章某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违法F公司的诉求是确认F公司的行为合法,两方要确认的内容是相矛盾的,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所以法院判决不可能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
【分析】背景素材:章某与F保险公司的纠纷
考点考查:做个明白的劳动者、矛盾律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是分析类主观题。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做个明白的劳动者”,设问指向是运用“立足职场有法宝”“心中有数上职场”的知识进行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F公司依据员工管理办法中末位淘汰的规定,以章某业绩考核排名末位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可调用的法理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该条款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其中针对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要求必须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后,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本案中,F公司直接以末位淘汰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该条款规定的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
有效信息②:章某多次业绩考核排名末位,F公司未对章某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就直接辞退→可调用的法理依据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关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规定。本案中,业绩考核排名末位不能直接等同于“不能胜任工作”,F公司在未履行对章某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这一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就辞退章某,明显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要求结合材料,根据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判断小陈的论断是否合乎逻辑,并说明理由,从矛盾律角度来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章某请求确认F公司单方辞退行为违法并支付赔偿金,F公司要求确认解除劳动关系合法且不支付赔偿金→从矛盾律角度来分析:双方诉求针对同一对象(辞退行为合法性),形成“违法”与“合法”的矛盾关系,二者不能同时成立。
有效信息②:小陈认为“法院判决应同时满足两方的诉求”→从逻辑错误角度来分析:该观点违反矛盾律,将矛盾关系当作可同真的关系,忽视了“违法”与“合法”的对立性,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023年高考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天津·高考真题)“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答案】B
【解析】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这话反映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同真,违反了矛盾律,其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B正确。A: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C: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D: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故本题选B。
2.(2023·湖北·高考真题)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答案】A
【解析】D: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BC: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A:根据四位老师所言分析,可以得出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李、钱、赵、孙,A正确。故本题选A。
3.(2023·浙江·高考真题)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B: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C: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D: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D选项强调背通古诗文的优点,与材料观点相互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可以有力反驳材料观点,D正确。故本题选D。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