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统编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野望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13、唐诗五首
最是璀璨唐人诗
前 言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璨若星河,而古诗文无疑是其中最绚烂的传奇,其中唐诗如同璀璨夺目的明月,在诗歌的篇章里,烨烨生辉。李白的恣意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禅意深深……渲染着一个个诗意的世界,也丰盈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请慢下来,将目光停驻在唐人的诗行上,去感受古韵留香的诗意世界。
一是要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心境、情感、笔墨,可以采用知人论世和勾连诗人其他作品或者其他诗人作品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
二是力求避免主观性。即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其时、其地、其处境的情感。
三是力求营造语言的通俗和文辞的优美。前者强调读懂,后者侧重体会诗歌艺术之美。
——王能宪《中国最美古诗文》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方法指导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野 望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Jiàng)州龙门人。唐代诗人。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走近作者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写作背景



王绩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规定每首八句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句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对仗:通常二三联(颔联、颈联)为对仗句。
押韵: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为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首句可以不押韵。
平仄:律诗每句中用字需要平仄音相间;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前后句平仄相粘。
此外,十句以上的律诗,成为“排律”或者“长律”。
知识链接



王绩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知识链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gāo

wēi


初读正音
再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韵脚
颈联
颔联
尾联
句式整齐,有四联八句
颔联和颈联为对仗句
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首句可以不押韵
每句二四六字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前后句平仄相粘
标注出诗歌的平仄、对仗和押韵等相关内容,以便于同学们能更好地体会到唐诗格律之美。
野望 【王绩】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依(y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晖(huī)】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归(guī)】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薇(wēi)】
→ ↘ ↘ →
→ ↘ ↘ →
↘ → → ↘
↘ → → ↘
悟内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野望
眺望原野
题目简洁明了,交代了写作对象,
表明描写的是田野的景色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徘徊
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
据《史记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悟结构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 、人物行为、心情
颈联,颔联:写望之所见景色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叙事
写景
抒情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静态 远景
动态 近景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颈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反衬出诗人的忧郁、孤独、清冷,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田园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
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知相识之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退世避隐山林的愿望。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不相识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退世避隐山林的愿望。
悟情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叙事
写景
抒情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田园晚秋图
借用典故寄托惆怅孤寂情怀
前途渺茫惆怅孤寂


时间
地点
静态 远景
动态 近景
后记
在这里,我们领略了诗人笔下的盛世大唐:秋日里暮归的牛羊, , , , .沉醉于诗人笔下的诗意世界的少年,感受“最美古诗文”孕育的浪漫, 肩负以青春书写时代赞歌的责任——未来的世界,必将更加璀璨。
作业设计
前 言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璨若星河,而古诗文无疑是其中最绚烂的传奇,其中唐诗如同璀璨夺目的明月,在诗歌的篇章里,烨烨生辉。李白的恣意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禅意深深……渲染着一个个诗意的世界,也丰盈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请慢下来,将目光停驻在唐人的诗行上,去感受古韵留香的诗意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