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导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1893.12.26-1976.9.9)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2.品味词中意象,感悟本词阔大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3.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语言的表现力(“炼字”)。学习重点:把握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学习难点:突破由景到情的转换,理解上下片的关系。书法家文体常识词: 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原本是配合燕乐(通“宴”)曲调的歌辞,初称曲子、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诗余”,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词牌: 词的格式的名称。“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忆江南”“西江月”等。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平仄及押韵等(形式),题目规定词的内容。沁园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长调 91字以上② 按 片 数单调双调:上下阙(片)三叠四叠① 按 字 数③ 按 风 格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词的一段叫一片(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sà)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过去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这首词。写作背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听读课文划分节奏,把握词的情感基调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chàng)/寥(liáo)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xié)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 /岁月稠(chóu)。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chì)/方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 /飞舟?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文体常识1.在本词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画面?2.“看”和“忆”二字在词中有何作用?3.本词选取了很多优美的意象,请指出?4.上片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5.上片写景诗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6.上片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思考讨论词作分析·上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成分也常省略。请用正常的语序来表述这三句诗。并说说起首三句交代了什么信息?2.“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 ?为什么?答:①寒秋,(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②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答: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联系当时的背景,更凸显主人公卓然而立的革命家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哪些话是回答?2.“携来百侣曾游。”这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3.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思考讨论Q:词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物(上阙中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词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有何特点?意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 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任务探究 <一 >顺序: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近观仰视——俯察1.本词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Q:词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物(上阙中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词人笔下的湘江秋景有何特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俯仰交错动静结合、对比鲜明色彩绚丽、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如何由意象到意境?“意象”Q: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本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想想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上阕小结眼 前 景万类霜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竞自由。秋景生机勃勃的心 中 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壮 志胸怀博大的时间 地点 环境立看问Q: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本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想想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 → 山之多; 遍 → 红之广;层 → 林之密; 尽 → 染之透;漫 → 水之盛; 透 → 水之清;争 → 千帆竞秀的热闹场面;击 → 飞之矫健; 翔 → 游之轻快(移就);竞 →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赏析下阙Q:“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笔下秋景多萧瑟肃杀、冷清凄怆之感,为何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呈现一派热闹喜人、生机勃勃的场面?“诗言志”,人的情怀抱负不同,作品的情感自然有异。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3.本词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刻含意?①这三句有对同学的亲切追问、深情怀念,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②词人用这一问句激励所有革命者应该保持革命的蓬勃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③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明自己要像祖逖“中流击楫”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表现振兴中华的志向。任务探究 <三 >A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Q2:把该句调整成正常的语序:A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携百侣来游。Q1: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作分析·下阙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赏析下阙恰同学少年“恰”字总领以下七句同学少年点明革命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奔放,强劲有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好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敢于斗争精神面貌战斗行为(以笔作枪)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充满革命豪情和斗志的同学少年,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4、在深秋季节里,作品为什么没有充满萧杀、伤感的情调,而是如此的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又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赏析上阙Q:下阙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设问的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的革命力量。【用典】《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结构分析(上阕)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铺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间、地点、人物见景—生机勃勃色彩绚丽之景生情—以天下为己任主旨归纳内容概括+情感表达本词通过对长沙橘子洲头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天地的豪情壮志。结构分析(下阕)换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铺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追忆—当年革命盛景感怀—往昔壮志豪情过渡艺术特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力量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景情志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