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课前导入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之思、落叶归根的情结、人生迟暮的悲苦……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古代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以秋为题的诗。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声声慢》。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怎样的秋景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识文体:知晓“词”的基本特点。2.读秋景:反复诵读全词,注意重音与节奏,分析品味上阙中的意象,体会壮阔深远的意境,分析词中炼字炼句的精妙。(重难点)3.悟情怀:初步感受毛泽东博大的胸怀与青春豪情。《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词的常识词兴起于唐、五代,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词的基本特点: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阕。词的组成:由标题和词牌名组成。词牌名是一首词的词调名称,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词体知识《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写作背景读词的上阙,思考: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抓住了寒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霜天等景物,写出了橘子洲头湘江沿岸的独特秋景,构成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数词,形容词,动词!沁园春( ) 橘子洲( ) 漫江( )百舸( ):怅寥廓( ):峥嵘( ):恰同学( ):挥斥方遒( ):浪遏( ):qìn jú mànɡěliáo kuòzhēng róngqiàqiúè大船,这里泛指船只。指宇宙的广阔。不平凡,不平常。正当,正值。强劲有力。阻止。字词学习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如何由意象到意境?‖“意象”沁园春 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诗歌“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染漫、透百、争击翔层——写出了树林因山势起伏而层层叠叠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比拟,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解读上阕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1.词牌要求。2.诗词平仄押韵的需要。3.突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图山色远近仰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动景江景水底天空湘江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景语皆情语鱼鸟比拟红碧色彩对比手法: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动静结合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些景色的呢?读解读上阕湘江秋景图远眺近观仰视俯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动看领句字如何理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①竞,竞争、竞赛。万物在秋光中互相竞争,争取自由的生活。②动词,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意境开阔。③该字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状况,富有象征意义。④面对自然与人事的“竞”,自然会思考是谁在领导,又是谁赢得了胜利,引出下文“谁主沉浮”的问题。自然人类社会联想谁主沉浮?山上“层林”江中“百舸”空中雄鹰水底游鱼静态——火红的枫林动态——争流的百舸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 ,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 长沙》中的意象选取品读上阕技巧归纳,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等。②观察的角度(视角):由高及低(高低结合),由远及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视听嗅味触)视听结合、声色结合。④色彩的角度:冷暖色调、明暗对比、色彩绚丽、鲜明、黯淡,富有层次感。⑤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课堂笔记解读下阙忆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答:同学少年勇敢投身革命,激流勇进,实现理想抱负。问: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合作探究:这几句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提示:从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三个方面【挥斥方遒】:挥斥,奔放。《庄子 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挥斥方遒”解读下阙作者心中“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什么样的?同学少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小结: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到中流击水”解读下阙万户侯 :食邑万户的封侯者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后来泛指高官贵爵。中国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到中流击水”解读下阙含有“中流击楫”之义,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作者心中“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谁?同学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是他们,也是青春正盛的你们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何理解?象征表义:到江河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只。象征义:革命者在时代洪流中勇往直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结构梳理,全词总结“看”山鱼(俯)长空江林(远)舸(近)鹰(仰)水底“问”谁主沉浮写文章论国事蔑权贵击中流“忆”“记”浪遏飞舟“独立”所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上阙写景下阙言事内容图示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远眺近观仰视俯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静动答:同学少年问:谁主沉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勇敢投身革命,激流勇进,实现理想抱负。看:山、林、江、舸、鹰、鱼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辐射式诗 人(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沁园春 长沙》中的意象组合并置式要点探究1.抒发了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2.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3.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流击水图”,呼应上片问题,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词人在对谁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