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课文
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
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
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演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始称“曲子”或“曲子词”。
曲子最初诞生的时候,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了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长短句”。
最初诞生是有音乐性的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作(?)。
‖词的常识
共同的词牌——曾经拥有同样的配乐——定格式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诵读
听朗诵,划节奏,体会情感
沁园春长沙的感情基调是( )?
豪迈壮阔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听名家朗诵,师、生范读展示,把握诗词情感,有感情的齐读诗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
1.听朗诵,划节奏,体会情感
2.根据朗诵,自己朗读,把握情感
3.学生展示朗诵,读出语调变化,读出诗歌情感。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整体感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那么,在毛泽东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思考: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 上阕——描写湘江深秋美丽壮观的图景(看湘江秋景)
下阕——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忆峥嵘岁月)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诗人所处的环境。因为韵律的限制,句子有倒装。而正是因为这个倒装,诗人的形象卓然而立,就像有同学说的,是一幅“独立寒秋图”。这个“独立”的意味更加凸显。
“独立”二字凭空而下,突出了诗人巍然屹立的形象。
品读上阙:分析开篇 进入诗境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简要说其大意。点明了哪些内容?
大意: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我伫立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向东奔流而去。
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品读上阙:析开篇 入诗境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领字——有统领作用的字,一般是动词
领字
湘江秋景图
品读上阕:品味语言 分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品读上阕:品语言 析意象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击”体现了雄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竞”突出了大自然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如此绚丽的湘江秋景,作者又使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来描写呢?
写景手法
描写技巧:①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虚实、正侧、点面、色彩的渲染、衬托
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等
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通感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远眺、近观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齐读下面的文段,和同学讨论交流,诗人写景用了哪些方法。
远眺:万山红 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
1.看
远近
相间
动静
结合
对照
鲜明
色彩绚丽
生机勃勃
以壮景抒豪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 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2、赏析意象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意象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雄鹰 游鱼
意境
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
感情
乐观热烈、奋发向上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
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
这首词作于1925年,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当时革命运动还是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上片主要写景,那下片主要
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事
借古
借物
借典
借景
融(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以乐景衬哀情
触景生情
景与情的关系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一腔凌云壮志
“中流”,象征社会形势的严峻
“击水”,象征革命青年的斗争
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
中流击水图
品读上阕
问:“谁主沉浮?”的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心怀祖国,关注国家的前途,忧思民族的命运,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引出下阕的回答。全体朗读下阕。
品读上阕
意象
在诗歌创作中,许多“景物”、“物象”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意念或情感内容,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体,人们称之为“意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娄山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 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面对重重阻碍,红军有战胜一切的豪情和决心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长征胜利的坚定信念,呈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思维导图 背诵全词
看湘江秋景(写景)
忆峥嵘岁月(抒情)
山、林、江、
舸、鹰、鱼
革命青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万类竞自由
上阕
下阕
借湘江博大、宏伟的秋景抒发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情景交融)
总结全诗
纵观全词,上阕着重写景,但处处景中寓情;下阕追忆往事,着重抒情,使全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