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期中考语文科考试(题目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开展“亲近诗文·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贴贴墙】:可以选用如“①_______,白露为霜”;“②_______,君子好逑”等《诗经》篇目中的经典诗句贴墙,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咏唱,领略经典之美。
任务二【制作小书灯】:可以将《桃花源记》中“③_______,④_______”,以老少的快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任务三【制作书签】:可以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两句诗“⑤_______,⑥_______”题在书签上;也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⑦_______,⑧_______”题在书签上,送给即将分别的伙伴,愿友谊长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相关问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①_______(móu)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②_______(zhǐ)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的广博智慧,( )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节气文化( )、包罗万象。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和服务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节气民俗规范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内容,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仪式感;节气文化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境,( )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因此,我们因为要坚持二十四节气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要做好传承与保护,不断寻求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生活中所能释放的新的可能,让其持续③_______(huàn)发蓬勃生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彰显 绵延不绝 培育 B. 凸显 源远流长 培育
C. 凸显 绵延不绝 孕育 D. 彰显 源远流长 孕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因为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所以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 我们不仅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C. 我们不仅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 我们因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3. 读书要提高效率与质量需讲究方法。其中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以及从中获得的启发。
(1)兴趣选择 (2)问题选择
二、阅读(67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下列三则古诗文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请仔细阅读。
【甲】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②云相逐。
【注】①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②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而出岫”句,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⑤践履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揭(qì):把衣服拎起来。跣:赤足。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⑤践履:踪迹,行迹。
丙】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4. 【甲】诗中写渔翁的行动:________、________,接着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刻画了一位________的渔翁形象。
5. 【甲】诗第四句中的“绿”字极妙,请赏析。
6. 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石渠之事既穷 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 ①既:________
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文意推理法 ②罗:________
民又桥焉 词类活用:石青糁之。 ③桥: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B.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C.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D.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
8.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9.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丙】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要素一:①________
探究二 【乙】文中“②________”和【丙】文中“如鸣佩环”都用了比喻写出了水声悦耳动听。 【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丙】文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乙】【丙】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③________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10. 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22分)
11. 山水含情,花草向暖,让我们趋步跟随,与匠心独运的文人们一同走进山水田园间,寻一片内心宁静。
春风里的青绿
徐楠
①江南的春,在山水间,在柳梢间,是片片的青绿;在一户户人家的灶旁、桌上和杯中,则是点点的青绿。我迫不及待地赴一场春天的青绿之约。
②第一抹新绿,是茶园里的嫩青色。春寒料峭,还在正月里,雨水节气刚过,浙江瑞安的茶农们便上山采茶了。茶园山高露重,草木葱茏,种植的是瑞安特有的茶叶品种“清明早”。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明永乐十年就被定为贡品。新茶的滋味最为清妙。茶汤又绿又亮,茶香扑鼻。在终日饱食的正月喝上一口新茶,鲜香甘美的茶水温暖胸臆,心中涌起热流,春风仿佛已经拂面,令人精神为之一爽。
③惊蛰过后,满目的青绿更加热烈起来。春光浓艳,新桃浅妆。春日里,与春菜邂逅,历久而弥新。芥菜是最早上市的春菜之一。瑞安人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属于“芥菜饭”的。把翠绿绿、嫩生生、水灵灵的芥菜切成细条,“酱油肉”切丁,用油炒熟,倒入熟糯米饭,并加入虾米、香菇丝等佐料。拌匀猛炒后,一大盘白绿相间、色香味俱佳的芥菜饭便可以上桌了。“二月二”吃芥菜饭,既顺应天时,又足有深意。芥菜能够解毒消肿。《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老一辈们总是边盛饭边说:“吃了芥菜饭,身上光生!”意思是身上不长疥疮,皮光肉滑。而瑞安人用微苦的芥菜告别甜美肥甘的春节美食,何尝不是“春节已毕,不惧吃苦,力搏一年”的深远寄寓呢?
④三月是吃青团的时节。那甜甜咸咸的草绿色小团子呵,亮丽得像明媚的春光,软糯得像人们愉悦的心情。瑞安人把青团叫“棉菜饼”。棉菜就是鼠曲草。春雨过后的田野上,油菜花开在天际,鼠曲草如地锦渐次铺满,匍匐在地面上,绵软柔韧,布满白色的绒毛,三五日便绽开了细细的鹅黄小花,饱满鲜嫩,妩媚生动。细细一闻,香味里有着沁润的甘甜。摘下一尝,唇边留下如蜜的回甘。鼠曲草茎叶入药,可以化痰止咳、祛风除湿。南北朝时期,每年“三月三”上巳节,人们把鼠曲草混合蜂蜜做饼,称之为“龙舌饼”,“以压时气”。
⑤小时候,每近清明,外婆和妈妈便忙着做起棉菜饼。把糯米粉和粳米粉加水,再放入捣碎了的棉菜嫩芽,揉成浅绿色的面团。取来最脆嫩爽口的春笋,还有本地的五香干,混上咸菜,切成碎末,包裹在小团子中,做成圆圆的小饼。又宽又厚的柚子叶洗干净后,绿得如同翡翠,垫在饼团下面。开火蒸二十分钟后掀开锅盖——啊,空气里充盈着柚子叶和棉菜的清新香味,光是沉醉在这香味中,便足以令人陶然了!蒸熟了的棉菜饼青绿里夹杂着些许灰色,圆润饱满,光亮诱人。
⑥一口咬下这团青绿,唇齿间是满满的新鲜与绵软,仿佛春天在周身漫溢开来,馨香、热烈。这口热烈,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是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节选自《人民日报》)
(1)【辨读】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抹新绿是瑞安的“清明早”,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当时被定为贡品。
B. 第③段引用了古文和俗语,说明“二月二”吃芥菜饭顺应天时,足有深意。
C. 文中详写了芥菜饭和棉菜饼的做法,细节到位,语言生动,极富地方特色。
D. 本文以“春风里的青绿”为线索行文,在绘景的同时介绍民俗、渗透情感。
(2)【观文】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本文所写的“春风里的青绿”。
山水间“片片的青绿” 人家中“点点的青绿”
茶园里的嫩青色 ①_____
春菜的满目青绿 ②_____
③____ 三月吃青团
(3)【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批注。
语句 批注
春日里,与春菜邂逅,历久而弥新。 ①析词语:____
细细一闻,香味里有着沁润的甘甜。 ②析句子:___
(4)【析法】本文融合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以最后一段为例,任意分析两种表达方式及其各自的作用。
(5)【拓展】小语推荐本文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参考链接材料,谈谈推荐理由。
【链接材料】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节选自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三)(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或者是能够留在地里越冬的(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和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有一句俗语,叫“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却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地区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词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的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12. 下列说法中,完全符合选文原意一项是( )
A. “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气温迅速上升。
B. “雪上加霜”的现象大多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C. 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D. 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13. 在自然界,为什么“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自然灾害?
14. 选文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有怎样的好处?
(四)(10分)
“看见”汉字,传承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蛟龙去,灵蛇来。202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如图三所示)。乙巳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的总基调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春节。
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基础形状取自古老的甲骨文“已”字(图一)。“巳(sì)”字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时间。它代表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与珍惜。设计者将“巳”字图形化,演变成为一个既方又圆、独具特色的花纹图案(图二),最后将其优雅地镜像复制、对称摆放(图三),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干支;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纹样,它代表着顺遂如意,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双已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下图为2024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的官方吉祥物形象“巳升升”。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的已升升,一亮相就收获不少粉丝。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自古以来,汉字以其稳定性、传承性、丰富性,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春晚作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立足点,不仅彰显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昭示着中华文化自信。
一横一竖传文脉,一撇一捺总关情。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因为许多人不认识“龘”,曾引发了一波查字典热潮。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这个生僻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人了解“巳”的读音及含义的兴趣。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使得许多人的汉字书写质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而公众对春晚汉字主题关注和讨论,必将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春晚作为一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晚会,有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正能量,能够为观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鼓舞,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充满信心和希望,给人以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5年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设计灵感都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元素。
B. “巳巳如意”又谐音“事事如意”,这是蛇年与美好祝福的创意衔接。
C. 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日益依赖电子产品,以致对汉字书写几乎不关注。
D. 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体系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历史悠久。
16. 请结合【材料一】,试推测【材料二】中的吉祥物“巳升升”设计灵感源自哪些传统文化元素?
17.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近两年春晚都以汉字为主题的原因。
三、作文(60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自然界的风霜,是一种物候现象:人生中的风霜,则意味着逆境、艰难险阻,乃至无奈、悲哀、痛苦……。“迅哥儿”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故乡依然,情谊不改;吴伯箫经过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然,赤心不变……面对风霜,去直面它,会懂得坚强;熬过它,便迎来收获。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请以“风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期中考语文科考试(题目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蒹葭苍苍 ②. 窈窕淑女 ③. 黄发垂髫 ④. 并怡然自乐 ⑤. 气蒸云梦泽 ⑥. 波撼岳阳城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2题答案】
【答案】(1) ①. 眸 ②. 咫 ③. 焕 (2)D (3)C
【3题答案】
【答案】(1)示例:兴趣选择。我在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兴趣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汉书》是班固编撰的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读书从感兴趣的内容切入,可以激发自己读下去,特别是对内容比较枯燥的书籍,这个方法有用。
(2)示例: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阅读《文第十三》,例如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像这样生动传神的精彩笔墨,书中还有很多。还可以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在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想探究汉字的来龙去脉这个问题,就可以去读《说文解字》的内容,这部书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从中就可以知道造字的六个条例,对汉字的来源问题就有清晰的认识。)从问题切入来阅读名著,可以增强读书的针对性,提高阅读的效率,特别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方法很重要。
二、阅读(67分)
(一)(23分)
【4~10题答案】
【答案】4. ①. 夜宿西岩 ②. 晨起汲水燃竹 ③. 自由闲适(超凡脱俗)
5. 一个“绿”字,赋予色彩变化的动态之美,给人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描绘了清晨山水景色随着太阳升起,仿佛就在一刹那色彩由暗到明的变化,(答到生动描绘了清晨山水景色随着太阳升起变化的特点也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①. 已经 ②. 摆放 ③. 建桥、搭桥 7. C
8. (1)(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泉水咚响声像是弹琴的声音。(重点字:“若”“文”“操”)
(2)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
9. ①. 行踪(移步换景/空间转换) ②. 响若操琴 ③.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 甲诗:①诗人以“渔翁”自况,表现诗人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此点理解“轻松”。意思相近即可)②然而“渔翁”独来独往,看似特立独行,又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此点理解题目中的“一丝悲凉”。意思相近即可)
乙、丙文:①通过描写“石涧”“小石潭”的奇妙景象,表现作者探幽寻胜,热爱自然美景,轻松闲适,寄情山水的志趣(此点理解“轻松”。意思相近即可)②然而,从“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丙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看来,作者到此览胜,看似轻松的表面,只不过是想以此来排遣被贬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此点理解题目中的“一丝悲凉”。因乙、丙文所表示的情感类似,所以合在一起,学生分开答也可。意思相近即可)
(二)(22分)
【11题答案】
【答案】(1)A (2) ①. 正月里喝新茶 ②. “二月二”吃芥菜饭 ③. 棉菜的清新浅绿
(3) ①. “邂逅”的意思是“不期而遇”,在文中指与春菜相遇,表达了作者对春菜的喜爱之情。 ②. 通过动作描写和嗅觉描写,生动地表达了闻到春菜香味时的愉悦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菜的喜爱之情。
(4)最后一段运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方面,通过描写棉菜饼的形状、颜色和香味,生动地展现了棉菜饼的诱人之处,如“蒸熟了的棉菜饼青绿里夹杂着些许灰色,圆润饱满,光亮诱人”;抒情方面,作者表达了对春天青绿的喜爱之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感慨之情,如“一口咬下这团青绿,唇齿间是满满的新鲜与绵软,仿佛春天在周身漫溢开来,馨香、热烈。这口热烈,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是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吟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描写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棉菜饼的诱人之处,增强读者的视觉和味觉感受;抒情的作用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青绿的喜爱之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歌谣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感慨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5)本文以“春风里的青绿”为线索,描绘了江南春天青绿的景色和习俗,如茶园里的嫩青色、春菜的满目青绿和三月吃青团等。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链接材料中提到,本单元的课文展现了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创作背景,通过描述春天的青绿和民俗习俗,让读者领略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民俗文化意义。
因此,推荐本文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江南地区的春天景色和民俗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12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B 13. ①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田里庄稼已经收割,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②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减缓气温下降,利于次日晴暖的阳光迅速化霜;③在自然界中,“霜上加雪”的情况实际上不可能发生。
14. 采用了逻辑顺序从成语的内涵、给人的感受、组词的美感三个方面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成语的原因,从主到次,依次排列,具有条理性,能够使说明更加清楚、明白。
(四)(10分)
【15~17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整体形状类似甲骨文“巳”汉字字形;
②动物形象呼应了“乙巳”年蛇年这一生肖年;
③身上有多处“如意”的花纹,体现传统文化。
17. ①彰显汉字魅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昭示文化自信;
②引发公众对汉字的关注,有效推广对汉字的规范使用;
③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鼓舞人心。(答出2点即可)
三、作文(60分)
【18题答案】
【答案】例文:
风霜中的成长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风霜,它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冷意,却也磨砺着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坚强,收获成长。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也有过自己的风霜经历,它们让我更加明白成长的不易,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温暖和幸福。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如约而至,上面的数字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刺痛了我的心。我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会考得如此糟糕。那一刻,我仿佛跌入了谷底,心情沉重得无法言喻。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和恐惧。
然而,就在我陷入绝望之际,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孩子,风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面对它的勇气。只有经历过风霜,你才能真正地成长。”妈妈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努力付诸实践。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我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晚上,当夜色已深,我还在灯下埋头苦读,整理笔记,巩固知识。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我从未放弃过。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历过风霜的洗礼,我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优秀。
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我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当我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沉甸甸的奖状时,我深知,这一切都是风霜带给我的成长和收获。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困难中寻找机遇;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学会了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回首过去,我感谢那些风霜的日子,它们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温暖和幸福。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风霜和挑战依然会接踵而至。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风霜,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在逆境中学会成长,在挑战中收获坚韧。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风霜,相信它们一定会铸就我们更加辉煌的明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