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7 二次函数与取值范围问题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储备这种求取值范围的问题类型种类其实较多,常见的类型及方法有以下几种1、求范围其实就是求最大值最小值,如果是用字母表示出来,则可以利用函数性质来解决。前面已经讲过二次函数区间最值,如果是特别复杂的可能会涉及到基本不等式,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可推导出 对于任意的x,y都成立。我们再做一个基本变形,对于任意的正数x,y,则有 当且仅当x=y的时候等号成立。这个式子在高中会学习,但是初中也可以掌握,复杂的式子变形之后可以利用此方法解决最值范围。2、图像恒成立问题相关的取值范围,通常要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观察函数图像顶点与其他函数的交点这些临界值。3、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求点坐标或者参数相关最值。最核心是找到临界值,即直角的时候。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构造相似三角形等来求解。方法二是直接利用钝角三角形,两小边平方和<最大边的平方。锐角三角形,两小边平方和>最大边的平方。这种方法思路简单,但是一般计算量稍大。4、单条线段取值范围,最根本的方法是两个,一个是利用垂线段最短,一个是利用三角形中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中间可能会涉及到动点的轨迹问题,常见的两种轨迹类型是圆或圆弧,还有一种是直线或者线段。圆或圆弧主要是找定点定长或者定长定角或者定角定高等,主要的辅助线是作三角形的外接圆。直线或者线段主要是找起始点或者定角、定线,可以利用旋转相似或三角函数来求。第二部分:典型例题分析例 1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经过A(-1,0),B(3,0)两点,与y轴交于点C(0,-3),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P(m,n)为对称轴上一点,若∠PCD为钝角,求n的取值范围.【解答】(1)由已知,设y=a(x+1)(x-3),把C(0,-3)代入,得-3a=-3,a=1,∴y=(x+1)(x-3),即(2)由 得∴顶点D(1,-4). 过点D作DH⊥y轴于点H,连接BC交对称轴于点E,连接DC.∵B(3,0),C(0,-3),D(1,-4),∴OB=OC=3,CH=DH=1,∴∠BCO=∠DCH=45°,∴∠DCE=90°,由点B、C的坐标得,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3,当x=1时,y=-2,故点E(1,-2),由∠PCD为钝角,得n>-2.例2 (河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右侧),与y轴交于点C.(1)求直线CA的解析式;(2)直线y= nx+n与抛物线交于 两点,其中 若 且 结合函数图象,探究n的取值范围.【解答】(1)在 中,令x=0得y=3,令y=0得x=-1或3,∴A(3,0),B(-1,0),C(0,3),设直线CA的解析式为y= kx+b,则 解得 ∴直线CA的解析式为y=-x+3;(2)由 得 或①若3-n>-1,即n<4,如图:且 且 解得0②若3-n<-1,即n>4,同理可得:-1-(3-n)>3且( 解得n>7,综上所述,n的取值范围是07.例3 (雅安)已知二次函数(1)当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1,0)时,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对满足x≥1的任意实数x,都使得y≥0成立,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解答】(1)把点A(1,0)代入 得:1+2b-3b=0,解得:b=1,∴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3)①∵二次函数 的图象开口向上,∴当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或只有1个交点时,x≥1总有y≥0成立(如图2);此时△≤0,即 解得-3≤b≤0;②当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时, ,可得b>0或b<-3,设此时两交点为 则要使x≥1的任意实数x,都有y≥0,需 即 (如图3),且 且-3b-(-2b)+1≥0,解得-1≤b≤1,∴此时0总上所述,对满足x≥1的任意实数x,都使得y≥0成立,则-3≤b≤1.例 4 (成都)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 与x轴相交于O,A两点,顶点P的坐标为(2,-1).点B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AP,AB,过点B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C.(1)求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2)若点B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ABC=∠OAP,且点C位于x轴上方,求点C的坐标;(3)若点B的横坐标为t,∠ABC=90°,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C的横坐标,并求出当t<0时,点C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解答】(1)∵抛物线 ,顶点P的坐标为(2,-1),∴h=2,k=-1,即抛物线+k为 ∵抛物线 经过O,即 的图象过(0,0),解得 ∴抛物线的函数表达为(2)在 中,令y=x得 解得x=0或x=8,∴B(0,0)或B(8,8),①当B(0,0)时,过B作BC∥AP 交抛物线于C,此时∠ABC=∠OAP,如图:在 中,令y=0,得解得x=0或x=4,∴A(4,0),设直线AP解析式为y= kx+b,将A(4,0)、P(2,-1)代入得: 解得∴直线AP解析式为∴设直线BC解析式为 将B(0,0)代入得b'=0,∴直线BC解析式为 由 得 此时为点O,舍去)或②当B(8,8)时,过P作PQ⊥x轴于Q,过B作BH⊥x轴于H,作H关于AB的对称点M,作直线BM交抛物线于C,连接AM,∵P(2,-1),A(4,0),∴PQ=1,AQ=2,Rt△APQ中, ∵B(8,8),A(4,0),∴AH=4,BH=8,Rt△ABH中,∴∠OAP=∠ABH,∵H关于AB的对称点M,∴∠ABH=∠ABM,∴∠ABM=∠OAP,即C是满足条件的点,设M(x,y),∵H关于AB的对称点M,∴AM=AH=4,BM=BH=8,两式相减变形可得x=8-2y,代入即可解得 (此时为H,舍去)或 设直线BM解析式为y= cx+d,将 B(8,8)代入得;解得∴直线BM解析式为 解 得 或 (此时为B,舍去), 综上所述,C坐标为(6,3)或(3)设BC交y轴于M,过B作BH⊥x轴于H,过M作MN⊥BH于N,如图:∵点B的横坐标为t, 又A(4,0),∴AH=|t-4|,BH=| t -t|,OH=|t|=MN,∵∠ABC=90°,∴∠MBN=90°-∠ABH=∠BAH,且∠N=∠AHB=90°,∴△ABH∽△BMN,即设直线BM解析式为将 代入得∴直线BC解析式为由 得,解得 的横坐标),∴点C的横坐标为当t<0时,时,xc最小值是12,此时t=-4,∴当t<0时,点C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第三部分:针对提高训练练 1 如图,二次函数 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B,已知A(-1,0),,与y轴交于点C(0,3),该抛物线的顶点为点D.(1)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点D的坐标为 ;(2)连接BC.①在抛物线上存在一点 P,使得 求点P的坐标;②若Q是抛物线上动点,则是否存在点 Q,使得 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练 2 如图,抛物线 与x轴交于A,B两点,点B在点A的右侧,抛物线与y轴正半轴交于点C,连接CA、CB,已知(1)求抛物线的对称轴与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D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①当 的外接圆的圆心在 的边上时,求点D的坐标;②若 是锐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D纵坐标的取值范围.练 3 (花都区三模)如图,抛物线 经过A(-1,0),B(4,0)两点,与y轴交于点C.(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 P使得 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M是BC为直径的圆上的动点,将点M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 得点N,连接NA,求NA的取值范围.练 4 (顺德区二模)已知抛物线 交x轴于点A、B,交y轴于点C,顶点为D,对称轴与x轴相交于点E.(1)直接写出 的值 ;(2)点P在射线ED上,以点P为圆心的圆经过A、B两点,且与直线CD相切,求点P的坐标;(3)点M在线段BC下方的抛物线上,当 为锐角三角形时,求M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专题17:二次函数与取值范围【练1】解:(1)把A(-1,0),C(0,3)代入: +c,得到解得 2x+3,顶点D(1,4). 故答案为: (1,4).(2)①如图1中,对于抛物线 ,令y=0,得到 解得x=-1或3,∴B(3,0),∵C(0,3),∴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PD∥BC,∴直线DP 的解析式为y=-x+b,∵点D坐标为(1,4),∴4=-1+b,∴b=5,∴直线PD的解析式为y=-x+5,由 解得 或 点P坐标为(2,3).②如图2中,连接AD,设直线CQ交x轴于K.当∠OCQ=∠DAB时,∵tan∠OCK=tan∠DAB=2,∴0K c=2,∵OC=3,∴OK=6,∴K(6,0),∴ 直线 CK 的解析 式为 由 解 得 或 作点K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G(3,-3),可得直线CH的解析式为y=-2x+3,由 解得 或(4,-5),设点Q的横坐标为t,观察图象可知,满足条件【练2】解:(1)抛物线 根据对称轴公式,得对称轴为直线 点C坐标为(0,n), CO=BO,在RtΔCAO中, =3,即CO 由抛物线对称轴可得, 解得,n=3,将B(3,0)代入 ,得9m-12m+3=0,∴m=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①当△BCD的外接圆的圆心在△BCD的边上时,△DCB是直角三角形,∵D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设点D坐标为(2,a),∵点C坐标为(0,3),点B坐标为(3,0),当点C为直角顶点,( ,解得a=5,∴点D坐标为(2,5);当点B为直角顶点, ,解得a=-1,∴点D坐标为(2,-1);当点C为直角顶点,(解得∴点D坐标为∴点D坐标为(2,5)或(2,-1)或 或②由图形可知,当点D在D 、D 之间或在D 、D 之间时,△BCD 是锐角三角形,设点D纵坐标为n,则 或【练3】解:(1)将点A(-1,0),B(4,0)代入: bx+2,得 解得(2)过点P作PH⊥BC交于点H,设P(0,t),CH=x,∵C(0,2),B(4,0),∴BC=∵∠OBP+∠OBC=45°,∴∠CBP=45°,∴HP=在 RtΔCPH 中,在 Rt△BOC 中,P点关于x轴对称点为 此点也满足∠OBP+∠OBC=45°,∴满足条件的P点坐标为 或(3)当M点在B点处时,N点在F(0,-4)处,当M点在C点处时,N点在E(2,0)处,∵∠EOF=90°,EF=BC=2 ,可以判断N点在以EF为直径的圆上运动,连接OO',利用一箭穿心模型,当NA经过圆心O'时,NA有最大值和最小值,∴O'(1,-2),∵A(-1,0),∴O'A=2 ,∴NA最大值为 NA 最小值为【练4】解:(1 (1,-4). ∴OE=1,DE=4. 令x=0,则y=-3.∴C(0,-3). ∴OC=3. 令y=0,则: 0. 解得:x =3,x =-1. ∴A(-1,0),B(3,0).∴OA=1,0B=3. ∴在Rt△BCO中,tan∠ABC 故答案为:1.(2)P为圆心,过P作PH⊥CD于H,连接PA,过点C作CF⊥DE于F,如图,则EF=OC=3,CF=OE=1. ∴DF=DE-EF=1. ∴CF=FD. ∴△CD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F=∠FCD=45°. ∵PH⊥CD,∴△PH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P在对称轴x=1上,∴设点P的坐标为(1,n).则PE=-n,∴PD=DE-PE=4-(-n)=4+n.∵以点P为圆心的圆经过A、B两点,且与直线CD相切,解得: (正数不合题意,舍去).(3)∵M在抛物线 上,∴设M(m,m -2m-3).∵点M在线段BC下方的抛物线上,由(2)知:∠DCG=45°,∵OB=OC=3,∴∠OCB=∠OBC=45°.由上图可知,当M在CD下方的抛物线上时,∠MCB>90°,∴△MCB为钝角三角形.当M与D重合时,△MCB为直角三角形.∴若△MCB为锐角三角形,M应在直线DB下方的抛物线上.∴m>1. ∵∠BDC为锐角,∴当点M接近点B时,∠BMC将变为钝角.∴线段BD下方的抛物线上存在唯一的一个点M',使∠BM'C=90°(如上图).即点M在D与M'之间时,△BCM为锐角三角形.过M'作M'F⊥OB于F,M'H⊥OC于H,则在Rt△M'BC中,: 3 .整理得: 因式分解得:解得: 或m= (不合题意,舍去).∴当△MBC为锐角三角形时,M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而小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