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2022-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专题14 说明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风何以是春风朱美禄①歌咏春天,自然少不了对春风的关注。而春风这个概念,古人有多种多样的表述。②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写成“春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诗意地写成“杨柳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可以写成“惠风”,如“芳菲满郊甸,惠风生兰薄”;还可以写成“阳风”,如“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如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张栻《立春偶成》:“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披文入情,读者不难发现,这些诗歌中的东风并不是一个风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风。这些诗歌的作者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对东风的理解却高度一致,可见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的认知具有普遍性。③东风何以是春风,首先与自然因素有关。根据气象学的解释,空气中气压是不均衡的,空气由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风。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受行星风系与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春天,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中国陆地上的冷高压持续降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在气压梯度力驱动下便形成了东南季风。中国大陆东部海岸线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使得春天的东南季风在地面上转变为偏东风。由于东风吹拂的时间是春天,所以人们将二者统一起来,赋予了东风以春风的含义。④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东风何以是春风,还与人们对东方的认知有关。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对应的方位是正东方,所以古人有“震居东”之说。由于震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是雷,雷震而万物萌动,所以《白虎通义》中说:“所以名之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说文解字》对“东”字解释道:“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这些都表明了东方是万物萌动的方位,而春天是万物萌动的时间,所以古人将东方与春天联系起来,认定东风就是春风。⑤《尚书》“洪范”篇最早提出了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观念,但并未加以阐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中发挥道:“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可见在中国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观念中,东方属木,主春气,意味着勃勃生机,而春天也正是如此,所以东风就成了春风的另一种表述。⑥在实际生活中,春天除了常刮东风之外,也刮其他风向的风。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用东风来指代春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文化的规约。假如将春风表述为西风、南风或者北风,则与传统文化明显相悖;只有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才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东风何以是春风,还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以至于固化的结果。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东风解读为春风的则是王逸。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说:“东风飘兮神灵雨。”王逸注曰:“东风,春风也。”屈原的创作与王逸的注释相结合,第一次把文学文本中的东风坐实为春风。此后,“东风”一词便成了一种母题,一种被依赖的路径,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道“东风摇百草”;唐代韩翃道“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代苏轼道“东风袅袅泛崇光”;明代袁宏道道“东风杨柳濯青枝”;清代洪亮吉道“一片东风百草生”。在不同诗人笔下,东风这一符号的含义都是春风,“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古代诗人都是这么运思与表达的。正因为一代代诗人不断地这样书写,东风作为春风的所指,便成为中国人一种集体意识与固化的表达方式。⑦在中国,因为地理与文化原因,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有趣的是,在欧洲文学中,雪莱的《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春风。东西方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与世界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将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这样编码,读者也必须这样解码,才能以意逆志,成为文本的知音。(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5日16版,有删改)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具有普遍认知,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东风与风向是一致的。B.每年春天,中国陆地气压高,太平洋气压低,被气压梯度力所驱动,于是形成了东南季风。C.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和王逸,此后“东风”便成了文学文本中的母题。D.在中国,“春风何以是东风”的问题,与地理因素有关,与文化观念、传统习惯也不无关系。8.下列对原文中“引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含有“惠风”“阳风”“东风”的诗句,是为了指出这些词在创作中可与“春风”互换。B.董仲舒对“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的阐述,印证了“东风”与中国古代五行文化观念的关系。C.作者历数汉、唐、宋、明、清各代诗歌,意在说明东风指代春风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的结果。D.雪莱在《西风颂》中将“西风”比作春风,是因为西方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不同于东方。9.唐代陆龟蒙《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我的祖辈是造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小语同学对其中的“东作”一词产生了疑问。她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的“作”推断“东作”中的“作”应是“工作,做工”的意思,但对为什么用“东”代替“春”仍感到困惑。请你根据本文中的相关内容,为她作出解答。7.D 8.A 9.“东作”中的“东”代指“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与“春天”的紧密关联。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对应正东方,震代表的自然现象是雷,雷震则万物萌动。《说文解字》中对“东”的解释也表明了东方是万物萌动的方位,而春天是万物萌动的时节,所以“东方”与“春天”在时间与方位上形成文化关联。在五行观念中,东方五行中,东方属木,象征生机,与春天万物勃发的特征契合。所以,“东作”即“春耕”,古人以“东”代“春”,既符合“东方主春”的文化认知,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方位、季节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导语】这篇《东风何以是春风》从文学、气象学、文化学等多维度探讨了“东风”与“春风”的关联。作者以丰富的诗词引证展现文学传统的层累(如屈原至清代的诗歌链),用季风理论解释自然成因(东南季风转为偏东风),更通过八卦、五行等文化符号(震卦主东、东方属木)揭示深层文化逻辑。文章呈现出气象学实证与人文阐释的巧妙结合,最终在东西方对比(西风/东风)中凸显文化编码的差异性,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意象的立体解码。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根据第②段中“这些诗歌中的东风并不是一个风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风”可知,选项称“东风与风向是一致的”,与原文“不是风向概念”矛盾,属于曲解文意;B.根据第③段中“每年春天,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中国陆地上的冷高压持续降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在气压梯度力驱动下便形成了东南季风”可知,选项称“中国陆地气压高,太平洋气压低”,与原文“陆地冷高压降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不符,属于因果逻辑错误;C.根据第⑥段中“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东风解读为春风的则是王逸”可知,选项将“屈原和王逸”并列作为“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人,与原文“最早书写者为屈原,王逸是最早解读者”不符,属于混淆概念;故选D。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根据第②段“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写成‘春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诗意地写成‘杨柳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可以写成‘惠风’,如‘芳菲满郊甸,惠风生兰薄’;还可以写成‘阳风’,如‘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可知,此处引用多句诗句,列举了古人对春风的多种表述方式,并指出“东风”常被用来指代春风。作者列举“惠风”“阳风”等,是为了说明春风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强调“东风”是其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并非证明这些词“可互换”。文中未提及这些词在创作中能随意替换,属于对引用目的的错误理解;故选A。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④段中“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对应的方位是正东方……《白虎通义》中说:‘所以名之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说文解字》对‘东’字解释道:‘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可知,后天八卦中,东方(震卦)象征“雷震万物萌动”,而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东”在文字释义中被理解为“万物始动”,与春天“生机萌发”的时间特性高度重合。因此,“东”通过方位文化被赋予了“春天”的象征意义,“东作”即指代“春天的劳作”(春耕)。根据第⑤段中“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发挥道:‘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可见在中国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观念中,东方属木,主春气,意味着勃勃生机”可知,五行理论中,东方属木,木性生发,与春天万物勃发的自然规律一致。这种文化观念将“东方”与“春季”硬性绑定,使“东”成为“春”的文化符号。因此,“东作”中的“东”本质是借五行文化中的方位属性,代指“春季”的时间概念。古人以“东”代“春”,并非简单的词义替换,而是基于传统文化中“方位——季节——自然规律”的认知体系:从方位看,东方是万物萌动之地(后天八卦与文字释义);从季节看,春天是万物生长之时(五行文化对应);二者通过“生机”这一共同特征形成关联,使“东作”成为“春耕”的雅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时空合一”的思维模式。【202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②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③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④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⑤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⑦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相关链接“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7.下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湖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战争和移民的影响以及历代思想家的贡献。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C.谭嗣同的改良以及此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D.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不属于湖湘文化,而应纳入楚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形态中。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湘儿女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的品格是由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B.随着湖湘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从宋朝开始,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大批高官和文人来到湖南,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9.“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请根据原文,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湖南人这一性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答案】7.B 8.D 9.长处:湖南人的“霸得蛮”性格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性格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有助于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不足:然而,这种性格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过于固执,难以接受他人意见或适应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分析】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判断。B.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⑤段“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知,题干中“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表述有误。故选B。8.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判断。A.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可知,三湘儿女的品格与多山多水有关,与特殊地形地貌无关,故表述有误。B.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可知,题干中“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表述有误。C.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④段“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可知,“特有的流寓文化”形成与“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并在这里留下足迹等相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与“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无关,故题干表述有误。故选D。9.本题考查内容提炼与概括。此题要求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来分析湖南人“霸得蛮”性格特征的两面性。长处和不足的分析应基于这种性格特征的定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回答时,应确保观点清晰,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长处:“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这有积极的一面,有韧性。据材料一第①段“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可知湖南人的“霸得蛮”性格的优点,吃苦耐劳中体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体现了他们的闯进和创新意识,这种性格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不放弃,最终解决问题。不足:“霸得蛮”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过分“执拗”有时会不合时宜。“自我意识太强”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过分自我,过于固执,不容易接受他人建议,影响合作沟通。【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王建萍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17.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打比方)B.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下定义)C.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举例子)D.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列数字)18.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的词语“以上”可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19.针对文末提到的“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请就如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你的建议。【答案】B不能删去。“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说明“盐湖”的标准,语言准确严谨。19.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好盐湖的自然生态景观。(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7.考查说明方法。B.有误,结合“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的内容可知,该句将盐湖按成因分为两种,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选B。18.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以上”,指数量、程度、阶段等超出并达到某一标准。结合“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的内容可知,“以上”在句中起到范围上的限制作用,说明只有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才能称之为盐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和准确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19.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结合盐湖地区“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围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示例:在科学支撑上,建立全要素信息化、系统化、动态化、可视化的自然资源数据库,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全方位做好盐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在环境整治上,加大盐湖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严禁和查处倾倒垃圾、排放污水、私搭乱建、私挖乱采、破坏林草等违法违规行为。在依法保护上,加大了对盐湖区域内土地、林草、水资源、微生物、野生动物等方面的依法保护力度。【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D.瓷窑址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废弃后就被山上的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1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a处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瓷窑遗迹的占地面积和窑炉数量。B.b处加点的词语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可以随意调换,调换后并不影响表达效果。C.c处“这一考古新发现”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发现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D.d处画线句子可以删除,删除后语意没有变化,语言更加简明,表达更加准确。【答案】D16.A【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A.有误,根据第②段“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可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21年;B.有误,根据第③段“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可知,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残缺,只是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保存完好;C.有误,根据第④段“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可知,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过于绝对;故选D。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B.有误,根据第③段“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可知,加点词是按照制瓷的工艺步骤来排序的,不可随意调换;C.有误,根据第②段“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可知,“这一考古新发现”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发现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D.有误,根据第⑤段“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可知,画线句介绍了解释瓷窑址保存完好原因的对象是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使得解释更加具有权威性;故选A。【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古剑不锈之谜江伟①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有一把剑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黑色菱形格子花纹仍清晰可见。a为什么已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宝剑出土时竟没有一丝锈痕?②1974年,三把剑身乌亮、寒光逼人的宝剑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俑坑中出土。同样,这几把剑也是在五六米深的湖湿土壤中埋了2000多年,出土时不但毫无锈迹,b而且能一下子划破十多张纸,其锋利程度让人咋舌不已。③c古剑不锈成为人们急于探索的神秘现象。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④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宝剑的金属成分是铜与锡的合金,即商朝时就发明的青铜,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宝剑在当年被打造的时候对其表面都进行了防锈处理。⑤1974年出土的三把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则更为先进,古人用氧化能力非常强的铬盐酸对剑进行氧化处理,于是剑的表层金属氧化物就紧紧地覆盖在剑的表面,d这层仅厚0.01毫米的金属氧化物性质却非常稳定,因而剑也就不会被锈蚀了。⑥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国外应用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比我们的祖先晚2000多年,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程度。古剑不锈之谜就此被揭开。(选自《点亮一生的科学美文》,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出土的三把古剑毫无锈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B.为了检测古剑的表层化学成分,有关部门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进行详细分析。C.古剑由铜、锡合金打造,其中铜的使用是其历经2000多年不生锈的主要原因。D.我国在古剑表面使用的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领先国外2000多年。(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处“竟”字删去之后不会改变句意,并没有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B.b处“十多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充分地说明了古剑的锋利程度。C.c处“急于”二字生动地表达出了人们对破解古剑不锈之谜的渴望。D.d处“仅”字突出古剑表层金属氧化物的薄和古人铸剑技术的先进。【答案】(1)D(2)A【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A.不符。原文没有“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B.不符。原文第③段表述的是“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而不是“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C.不符。原文第④段表述的是“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而不是“铜”;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说明文的语言。A.不恰当。“竟”表示出乎意料,让人们对古剑出土时仍然像新的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如果删去这个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故选A。【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张文豪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3.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答案】2.C3.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微生物治污与传统的物理治污、化学治污相比,体现了微生物治污的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4.言之有理即可,切记联系生活实际。【解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A.根据第①段“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第②段“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可知,此选项中的“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说法错误;B.根据第②段“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可知,“氧化还原”属于化学方法,此选项中“物理方法”说法错误;D.根据第④段“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可知,此选项“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说法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读划线句“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可知,这里拿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说明微生物治污具有多种优势,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将物理治污、化学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较,突出强调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增强说服力。4.本题为开放性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在湖泊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先投放食藻虫把水中的藻类生物和有机碎屑吃掉,改善水体浊度,使水质更加清澈见底,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之后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红线草,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稳定水流、降低浊度,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投放水生动物,如鲫鱼、鲢鱼、虾螺贝等,吃掉牺牲的食藻虫。各种不同的种群以有规律的方式共处激发土著微生物,从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2022·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赵天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9.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10.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11.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12.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答案】9.“烙印现象” 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10.用“烙印现象”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由此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进而亮明本文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11.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12.C【解析】9.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的×××”。从首段“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可知,“烙印现象”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其特点是小鸡小鸭等动物追随它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并产生依恋。故而可得:“烙印现象”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生物学现象。10.本题考查段首的作用。说明文的段首往往能引出说明对象,或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从“烙印现象”说起,一是因为烙印现象是日常的常见的现象,充满生活的趣味,故而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由第②段“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可知,从动物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再进一步人类的烙印现象靠的是“闻”体味,从而得出说明的对象——人的体味。1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⑨段“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可知,人产生体味的第一步是“分泌汗液”;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这一发酵转化的过程是第二步;最后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进而形成了体味。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12.A.“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表述错误。从第③段“……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可知,新生儿的此时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是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B.“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错误。从第⑥段“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可知,人的体味的浓淡与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虽然另30%的亚洲人没有基因突变,汗液分泌和欧洲人非洲人差不多,但可能因为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较少而体味较轻。故不能得出“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D.“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表述错误。从第⑩段“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可知,女人体味较清淡,不仅因为其身上带有的棒状杆菌少,最主要原因是她们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故选C。四年(2022-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湖南专用)专题14 说明文阅读(原卷版)【2025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风何以是春风朱美禄①歌咏春天,自然少不了对春风的关注。而春风这个概念,古人有多种多样的表述。②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写成“春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诗意地写成“杨柳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可以写成“惠风”,如“芳菲满郊甸,惠风生兰薄”;还可以写成“阳风”,如“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如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张栻《立春偶成》:“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披文入情,读者不难发现,这些诗歌中的东风并不是一个风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风。这些诗歌的作者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对东风的理解却高度一致,可见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的认知具有普遍性。③东风何以是春风,首先与自然因素有关。根据气象学的解释,空气中气压是不均衡的,空气由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风。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受行星风系与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春天,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中国陆地上的冷高压持续降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在气压梯度力驱动下便形成了东南季风。中国大陆东部海岸线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使得春天的东南季风在地面上转变为偏东风。由于东风吹拂的时间是春天,所以人们将二者统一起来,赋予了东风以春风的含义。④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东风何以是春风,还与人们对东方的认知有关。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对应的方位是正东方,所以古人有“震居东”之说。由于震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是雷,雷震而万物萌动,所以《白虎通义》中说:“所以名之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说文解字》对“东”字解释道:“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这些都表明了东方是万物萌动的方位,而春天是万物萌动的时间,所以古人将东方与春天联系起来,认定东风就是春风。⑤《尚书》“洪范”篇最早提出了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观念,但并未加以阐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中发挥道:“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可见在中国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观念中,东方属木,主春气,意味着勃勃生机,而春天也正是如此,所以东风就成了春风的另一种表述。⑥在实际生活中,春天除了常刮东风之外,也刮其他风向的风。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用东风来指代春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文化的规约。假如将春风表述为西风、南风或者北风,则与传统文化明显相悖;只有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才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东风何以是春风,还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以至于固化的结果。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东风解读为春风的则是王逸。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说:“东风飘兮神灵雨。”王逸注曰:“东风,春风也。”屈原的创作与王逸的注释相结合,第一次把文学文本中的东风坐实为春风。此后,“东风”一词便成了一种母题,一种被依赖的路径,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道“东风摇百草”;唐代韩翃道“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代苏轼道“东风袅袅泛崇光”;明代袁宏道道“东风杨柳濯青枝”;清代洪亮吉道“一片东风百草生”。在不同诗人笔下,东风这一符号的含义都是春风,“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古代诗人都是这么运思与表达的。正因为一代代诗人不断地这样书写,东风作为春风的所指,便成为中国人一种集体意识与固化的表达方式。⑦在中国,因为地理与文化原因,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有趣的是,在欧洲文学中,雪莱的《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春风。东西方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与世界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将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这样编码,读者也必须这样解码,才能以意逆志,成为文本的知音。(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5日16版,有删改)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具有普遍认知,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东风与风向是一致的。B.每年春天,中国陆地气压高,太平洋气压低,被气压梯度力所驱动,于是形成了东南季风。C.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和王逸,此后“东风”便成了文学文本中的母题。D.在中国,“春风何以是东风”的问题,与地理因素有关,与文化观念、传统习惯也不无关系。8.下列对原文中“引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含有“惠风”“阳风”“东风”的诗句,是为了指出这些词在创作中可与“春风”互换。B.董仲舒对“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的阐述,印证了“东风”与中国古代五行文化观念的关系。C.作者历数汉、唐、宋、明、清各代诗歌,意在说明东风指代春风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的结果。D.雪莱在《西风颂》中将“西风”比作春风,是因为西方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不同于东方。9.唐代陆龟蒙《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我的祖辈是造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小语同学对其中的“东作”一词产生了疑问。她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的“作”推断“东作”中的“作”应是“工作,做工”的意思,但对为什么用“东”代替“春”仍感到困惑。请你根据本文中的相关内容,为她作出解答。【2024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②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③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④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⑤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⑦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相关链接“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7.下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湖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战争和移民的影响以及历代思想家的贡献。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C.谭嗣同的改良以及此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D.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不属于湖湘文化,而应纳入楚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形态中。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湘儿女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的品格是由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B.随着湖湘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从宋朝开始,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大批高官和文人来到湖南,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9.“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请根据原文,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湖南人这一性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盐湖为什么色彩斑斓?王建萍①初夏时节,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地盐湖宛如调色板,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这种美丽的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②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咸水湖都能叫盐湖,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③那么,是什么让盐湖如此色彩斑斓呢?其实,我国98%的钾资源、超过80%的锂资源、50%的硼资源、50亿吨的镁资源都赋存在盐湖卤水中,还有巨量的石盐、芒硝、天然碱、硝酸盐等矿产资源,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也正是由于不同盐湖中含有的离子组合不同,以及富含盐湖微生物,如绿藻等,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蓝色、绿色甚至棕红色的盐湖,十分美丽。④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陆相盐湖主要形成于大陆内部,如青藏高原、内蒙古等地的盐湖;海相盐湖蒸发岩形成于相对封闭的海湾、浅水台地等。按形成时间,盐湖又可以分为现代盐湖和古代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盐湖一般形成于几十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晚期,属于年轻的现代盐湖;而四川盆地深部的杂卤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就属于比较老的古代盐湖(矿)。⑤无论是海相还是陆相成因,盐湖的形成都需要三个必备条件:构造、物源和气候。值得一提的是,盐湖不一定是有湖水的“湖”。合适的构造、丰富的物源,加上持续干旱的气候,导致湖水大量蒸发浓缩,各类元素不断在盆地中富集,经过长时间演化,最终形成了高矿化度的盐湖。如果补给水源消失或减少,盐湖将进一步浓缩,甚至可能形成地表水较少或没有地表水的干盐湖,或者最终埋藏在地下而形成古代盐湖。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干盐湖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年内绝大部分时间是干枯的,只有潮湿季节才有暂时性的表面卤水。⑥由于盐湖多发育在干旱盐渍荒漠为主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这里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盐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必须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利用工作。(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3日,有删改)17.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盐湖可以说是一个个“聚宝盆”。(打比方)B.盐湖按成因可以分为陆相盐湖和海相盐湖。(下定义)C.例如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举例子)D.我国是盐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超过1000个大大小小的盐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列数字)18.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中的词语“以上”可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理由。盐湖一般指湖水含盐量在50克/升以上的湖泊。19.针对文末提到的“干旱少雨,淡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严重,物种稀少”等现状,请就如何统筹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提出你的建议。【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各题。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重现人间马思嘉①201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贺兰山苏峪口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山坡上,发现大量闪着神秘光泽的细白瓷碎片,以及部分从流沙中浮现的窑炉遗迹。②a据调查,瓷窑遗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3处窑炉。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围绕1号和2号窑炉进行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揭开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完整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并在窑场周围发现开采瓷土、石英、煤、石灰等制瓷原料与燃料的矿坑。③专家介绍,两座残高逾两米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历经千年风雨,保存完好的风道、火膛、窑室、烟囱等遗迹揭示了当时高超的窑炉建制。b作坊遗迹还包括瓷土粉碎、贮存、拉坯、上釉、晾坯等痕迹,反映了较为完整的制瓷工艺流程。④今年2月15日,c国家文物局将这一考古新发现作为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2月22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据考古专家推断,这一窑址始建于西夏早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西夏瓷窑址。⑤d苏峪口瓷窑址项目负责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朱存世说,窑址废弃后就被山上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因此是全国瓷窑址作坊遗迹保存最好的窑场之一。(选自《半月谈》2023年第8期,有改动)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发掘苏峪口瓷窑完整作坊遗迹的时间是2017年。B.现已发掘的两座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高两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C.考古专家认为,贺兰山苏峪口瓷窑址建于西夏早期,是国内最早的西夏瓷窑址。D.瓷窑址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废弃后就被山上的流沙掩埋,后期人类破坏极小。1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a处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瓷窑遗迹的占地面积和窑炉数量。B.b处加点的词语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可以随意调换,调换后并不影响表达效果。C.c处“这一考古新发现”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发现贺兰山东麓古代文化遗址”。D.d处画线句子可以删除,删除后语意没有变化,语言更加简明,表达更加准确。【2022·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说明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古剑不锈之谜江伟①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两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其中有一把剑就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黑色菱形格子花纹仍清晰可见。a为什么已埋在地下2000多年的宝剑出土时竟没有一丝锈痕?②1974年,三把剑身乌亮、寒光逼人的宝剑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陶俑坑中出土。同样,这几把剑也是在五六米深的湖湿土壤中埋了2000多年,出土时不但毫无锈迹,b而且能一下子划破十多张纸,其锋利程度让人咋舌不已。③c古剑不锈成为人们急于探索的神秘现象。为了不损坏这些宝贵的文物,有关部门采用了多种现代仪器对宝剑的表层化学成分进行检测。④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宝剑的金属成分是铜与锡的合金,即商朝时就发明的青铜,正是锡这种抗锈金属使宝剑历经2000多年都不生锈。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宝剑在当年被打造的时候对其表面都进行了防锈处理。⑤1974年出土的三把剑的表面处理技术,则更为先进,古人用氧化能力非常强的铬盐酸对剑进行氧化处理,于是剑的表层金属氧化物就紧紧地覆盖在剑的表面,d这层仅厚0.01毫米的金属氧化物性质却非常稳定,因而剑也就不会被锈蚀了。⑥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国外应用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比我们的祖先晚2000多年,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先进程度。古剑不锈之谜就此被揭开。(选自《点亮一生的科学美文》,有改动)(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出土的三把古剑毫无锈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埋在干燥的土壤中。B.为了检测古剑的表层化学成分,有关部门从剑身上截取了样本进行详细分析。C.古剑由铜、锡合金打造,其中铜的使用是其历经2000多年不生锈的主要原因。D.我国在古剑表面使用的这种精细的铬盐钝化加工处理技术,领先国外2000多年。(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加点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处“竟”字删去之后不会改变句意,并没有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B.b处“十多张”,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充分地说明了古剑的锋利程度。C.c处“急于”二字生动地表达出了人们对破解古剑不锈之谜的渴望。D.d处“仅”字突出古剑表层金属氧化物的薄和古人铸剑技术的先进。【2022·湖南衡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张文豪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3.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2022·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赵天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第一个看到的物体,无论这个物体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否跟它们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怀胎十月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母亲在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所以当宝宝们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③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靠近新生儿,大脑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他们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个人体味慢慢形成。④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独特的气味。⑤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⑥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⑦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⑧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⑨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三种成分是硫醇、类固醇和酸性物质,这三种物质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⑩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改动)9.试用自己的话给第1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10.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11.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12.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B.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C.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D.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近四年(2022-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说明文阅读(学生用)(湖南专用).docx 近四年(2022-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说明文阅读(解析版)(湖南专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