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三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三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广州南越国官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是2021年中国关于秦汉时期考古的重大成果。专家指出,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汉代遗存和1千多件青铜鼎及漆木器陪葬,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这表明()
A.广州市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 B.广州考古遗址与中原文化同根
C.秦汉南方与中原得到同步发展 D.古代南方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
2.某学者列举了以下事实:“曹魏恢复太学,褒奖名儒”“刘备定蜀后即设儒林校尉、典学校尉、劝学从事等官”“东吴孙权留心经史,劝导部下读书”。该学者试图说明,三国时期( )
A.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 B.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C.儒学仍具强大生命力 D.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3.唐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兼领财政使职状况是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幽州、平卢、剑南九道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岭南经略使则未兼领;仅朔方一道兼领盐池使、水运使;只有幽州道兼领海运使;兼领安抚羁縻部落使职只有安西、河西、朔方、平卢等四道;兼领采访使只有朔方、幽州、剑南、岭南等四道。由此可推断()
A.节度使与中央权力失调 B.节度使管辖范围混乱
C.唐朝藩镇割据现象加剧 D.各道战略位置不同
4.契丹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开始自称为“中国之民”。澶渊之盟后,辽宋互称“南北朝”,双方在国书中一再强调“义同一家”。宋金也互称“南北”,认为“两朝通和,实同一家”。这反映了()
A.边疆地区深受儒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C.政权对峙加剧社会动荡 D.各政权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
5. “马尔萨斯陷阱”理论认为,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而从东汉到唐代的几个世纪里,中国人口数量有时达到6000万—8000万,但从未超出这个上限;到了宋代,人口数量超过1亿;明清时期,人口数量更是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上升时期。虽然中国人口在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但是中国并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其重要原因在于()
A.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B.人口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
C.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D.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6.中国近代有“自曾国藩后,非湘人不能任两江”之谚。历史学家罗尔纲提出:“自从曾国藩做两江总督以后,曾国荃、刘坤一相继任职,差不多直到清末,南京就成为曾国藩一系湘军反动派统治的地区。”这表明晚清()
A.官员任用呈现出多样化 B.地方割据势力逐渐膨胀
C.中央集权体制崩溃 D.政权结构发生变化
7.清末留学生要获政府录用须经部试和廷试两关。学部考试虽不直接授官,但可作任官依据;廷试则直接授予官职。下表为清末四届留学生参加廷试的录用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
届次 考试时间 录取
第一届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 (1908年5月11日) 40
第二届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七日 (1909年6月14日) 102
第三届 宣统元年九月 (1909年10月) 238
第四届 宣统三年四月 (1911年5月) 444
A.新政改革驱动近代人才需求扩张 B.近代教育呈现大众化转型
C.社会风尚引发留学教育报考热潮 D. “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突破
8.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红七军团下达《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七军团的政治训令》。该训令明确派遣红七军团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大范围的游击活动,在敌人的腹心地带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并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中共中央指示红七军团开展浙皖闽赣边行动意在()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基地
C.减轻中央苏区压力 D.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
9.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开设“文艺专栏”,下表所示为部分作品信息,这些作品的主要作用是()
作者 作品形式 作品名称 核心内容
赵树理 小说 《小二黑结婚》 描写农村青年反抗封建压迫、投身抗日的故事
丁玲 报告文学 《田保霖》 讲述边区劳模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事迹
杨朔 散文 《潼关之夜》 讲述青年学生投笔从戎的抗战历程
A.通过塑造典型强化阶级斗争意识 B.将个人叙事融入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C.借文化宣传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 D.以文艺形式来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0.某一诗歌载:“青年热血已沸腾,学生投笔把军参!自愿输血和救护,报名何止几万千。工人加紧搞竞赛!挑战应战搞得欢!工商业家不落后,买完公债就交款。……强大中国志愿军,未从过江丧敌胆。”由材料可知,该事件()
A.扩大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B.塑造了广泛的国家认同
C.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D.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
11.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下表所示为北斗系统在部分地区的代表性应用场景。这说明()
地区 应用场景
东南亚 为航运业提供精确导航,提高了船舶航行安全性
南亚 基于北斗定位的气象监测系统能更及时地发出灾害预警,减少了农作物受灾面积
西亚 在北斗卫星导航支持下开展智能电网建设,降低了电力传输损耗
A.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科技国际合作 B.北斗系统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C.高新技术发展凸显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D.北斗推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主导地位
12.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国王托勒密五世对神庙的慷慨奉献,古埃及神庙祭司用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古希腊文分别记录同一个内容(雕刻于纪念碑上),留存于今世。这件文物能够()
A.证明古埃及是政教合一国家 B.说明环地中海地区贸易发达
C.成为古希腊征服埃及的证据 D.反映当时当地文化交流盛景
13.8世纪以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这反映了 ()
A.西欧在动荡中转型 B.罗马法影响封建制形成
C.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D.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14.美利坚合众国制宪会议于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举行,制订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以下为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代表情况表。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顺应了自由主义时代潮流 B.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C.旨在维护实际的集团利益 D.实现了自由平等理念
15.1941年5月,斯大林在红军军事学院发表讲话:英法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相对缺乏准备,被德军击败;曾经为反对《凡尔赛和约》而战的德国现在成了“掠夺者”,为“统治欧洲”而战;苏联要建设一支组织有力、装备现代化和深受人民爱戴的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这一讲话表明,斯大林()
A.为苏德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B.强调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性
C.防范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心态 D.认识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必要性
16.2008年跨国金融公司雷曼破产后,二十国集团共同制定“有效处置机制”,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生前遗嘱”,建立跨境处置协调机制,以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通过签署国际金融衍生品协议参与其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南北国家之间具有共同利益 B.国际金本位制度亟待改革
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加速推进 D.区域集团化趋势不可阻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确定的工作对象————官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弹劾非违、纠正缺失,而有别于一般的政权机关。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瘴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2016年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三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同时升六部品秩,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称“五军都督府”。这可视作明朝国家权力结构的第一轮变化。而第二轮整体性调整和定型,发生在永乐至嘉靖时期。这一阶段的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由翰林院分离出的内阁,始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继而成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外廷中枢机关;司礼监逐渐凌驾于内官监之上,成为内府二十四衡门的首署,并成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内廷中枢机关。明代中后期的皇权表现方式已不再如洪武、永乐时一般,事无巨细皆由皇帝亲自裁决,而是依靠各系统、各衙门间的相互制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日益疆化、官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反封建民主思想也随之产生。————摘编自郑从度《书明代政治制度历史,悟国家权力演变规律》
材料二: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王权较弱。12-13世纪是教皇权力的辉煌时期。教皇的权力扩张使得王权受到极大限制。教皇不仅是最有势力的对建领主,还经常把自己当作基督教世界的监管者,有权判断世俗君主的统治是否称职,决定王位继承牛争中的胜出者,国王在与教皇的争斗中处于不利地位。贵族通过法律以及惯例(习惯法)对王权进行限制,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局面。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胆量,就能借用国王统治权,在地方上扮演国王的角色,无需对国王或官员负责。西欧中世纪后期,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不断扩张领土,君主趁机壮大军事力量,削弱对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建立起专制王权。这个过程中,大规模战争、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和教会权威降低都成为加强王权的有利因素。然而,伴随封建领主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摘编自成学江、王云会、刘芳《跨越千年的西政中世纪
(一)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西欧中世纪的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与西欧中世纪晚期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中世纪晚期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设计“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见下图)。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进行阐述。(说明:运用世界史知识,就模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或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4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自一九五○年起,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自国庆日确立起,特别是在国庆纪念起步实施的1950——1952年,面对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等现实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系统筹划各类国庆纪念活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庆宣传“使群众认识新中国的伟大和可爱”。为此,在1950——1952年国庆前夕,党和政府均制定和下发了纪念办法与宣传要点,对本年度国庆宣传相关事宜做出纲领性部署和要求。如1951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在下发国庆纪念办法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了国庆宣传要点,要求各地普遍发动宣传员、报告员进行宣传,各报纸也“应在国庆节及其前后发表各种庆祝文字及宣传材料,例如约请各界代表人物和普通老百姓写文叙述他们两年来生活变化思想变化和前途希望等”。 ————摘编自王倩《1950——1952年国庆宣传活动的历史考
察》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宣传活动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1950——1952年中任选一个年度写一份纪念国庆活动的宣传稿。(要求:写出所选年份和宣传主题,紧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件,史实正确,表述成文)(8分)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三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广州南越国官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是2021年中国关于秦汉时期考古的重大成果。专家指
出,在同一城区内同时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王宫及御苑、王陵等系列汉代遗存和1千多件
青铜鼎及漆木器陪葬,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这表明()
A.广州市汇集了多种民族的文明
B.广州考古遗址与中原文化同根
C.秦汉南方与中原得到同步发展
D.古代南方的手工业水平最先进
2.某学者列举了以下事实:“曹魏恢复太学,褒奖名儒”“刘备定蜀后即设儒林校尉、典学
校尉、劝学从事等官”“东吴孙权留心经史,劝导部下读书”。该学者试图说明,三国时
期()
A.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
B.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C.儒学仍具强大生命力
D.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3.唐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兼领财政使职状况是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幽
州、平卢、剑南九道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岭南经略使则未兼领;仅朔方一道兼领盐
池使、水运使;只有幽州道兼领海运使:兼领安抚羁縻部落使职只有安西、河西、朔方、
平卢等四道;兼领采访使只有朔方、幽州、剑南、岭南等四道。由此可推断()
A.节度使与中央权力失调
B.节度使管辖范围混乱
C.唐朝藩镇割据现象加剧
D,各道战略位置不同
4.契丹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开始自称为“中国之民”。澶渊之盟后,辽宋互称“南北朝”
双方在国书中一再强调“义同一家”。宋金也互称“南北”,认为“两朝通和,实同一家”。
这反映了()
A.边疆地区深受儒学影响
B.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C.政权对峙加剧社会动荡
D.各政权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
5.“马尔萨斯陷阱”理论认为,早期的人口再生产情况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同时存在,人
口的高出生率受到高死亡率抵消之后,呈现低增长率趋势。而从东汉到唐代的几个世纪里,
中国人口数量有时达到6000万一8000万,但从未超出这个上限;到了宋代,人口数量超
过1亿;明清时期,人口数量更是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上升时期。虽然中国人口在
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但是中国并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其重要原因在于()
A.国家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B.人口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
C.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D.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6.中国近代有“自曾国藩后,非湘人不能任两江”之谚。历史学家罗尔纲提出:“自从曾国
藩做两江总督以后,曾国荃、刘坤一相继任职,差不多直到清末,南京就成为曾国藩一系
湘军反动派统治的地区。”这表明晚清()
A.官员任用呈现出多样化
B.地方割据势力逐渐膨胀
C.中央集权体制崩溃
D.政权结构发生变化
7.清末留学生要获政府录用须经部试和廷试两关。学部考试虽不直接授官,但可作任官依据:
廷试则直接授予官职。下表为清末四届留学生参加廷试的录用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
届次
考试时间
录取
第一届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908年5月11日)
40
第二届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七日(1909年6月14日)
102
第三届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
238
第四届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
444
A.新政改革驱动近代人才需求扩张
B.近代教育呈现大众化转型
C.社会风尚引发留学教育报考热潮
D.“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突破
第1页共4页2025-2026三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
评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C D A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C C A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广州南越国官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是2021年中国关于秦汉时期考古的重大成果”可知在广州发现了秦汉时期的遗址,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都城都在中原地区,因此遗址的出现表明广州的考古遗址和秦汉中原文化是同根同祖的,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广州出土了秦汉遗址,秦汉都是汉族文明,因此不能体现多民族的文明,排除A项;秦汉时期经济和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地区尚待开发,和中原并未同步发展,排除C项;“最”先进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秦汉时期最先进的是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曹魏恢复太学和褒奖名儒,表明官方推崇儒学,蜀汉设立儒林校尉等官职,凸显儒学在治理中的作用,东吴孙权倡导经史学习,反映儒学在社会中的持续影响,这说明尽管三国鼎立、战乱频仍,儒学依然被各国统治者重视和推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材料聚焦儒学内部发展,未体现民族间的互动,排除A项;文化重心转移通常指地域变化,材料中三国均重儒,无转移迹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的影响力,而非教育整体的发展,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各道节度使兼领其他使职情况差异大,如多数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使,部分道兼领特殊使职,这说明各道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需求不同,体现各道战略位置不同,故选D项;开元年间中央对节度使的任命和使职兼领有严格制度,兼领差异是中央基于实际需求的设计,并非权力失调,排除A项;材料展现节度使兼领使职区别,而非管辖范围界限不明,不能说明管辖范围混乱,排除B项;藩镇割据现象主要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仍由中央有效控制,兼领使职是增强边防的举措,并非割据加剧的表现,排除C项。
4.【答案】D【解析】从契丹自称为“中国之民”,辽宋、宋金互称“南北朝”且强调“义同一家”“实同一家”,可看出各政权虽分治,但都在理念上认同大一统秩序,渴望华夏整体的统一,这反映出各政权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故选D项;材料中契丹的自称和互称涉及文化归属,但未具体提及儒学在边疆传播或影响社会生活的史实,如教育制度或伦理实践,排除A项;材料聚焦政权间外交称谓和认同,未涉及少数民族内部社会经济变革,如辽金虽部分汉化但封建土地制度或官僚体系未完全定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通和与一家,如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缓和,促进社会稳定而非动荡,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到明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清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养活更多人口,所以中国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战乱频仍,排除A项;东汉瘟疫、隋末战乱及明末饥荒等事件造成死亡率飙升,有时超过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排除B项;古代人地矛盾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两江总督职位自曾国藩后长期由湘军系人物垄断,如曾国荃、刘坤一等,这反映了晚清时期地方军事集团介入高层政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政权结构从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故
第1页
选D项;官员任用并未多样化,而是呈现地域化和派系化特征,且材料中“非湘人不能任两江”直接体现了单一性,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虽有所增长,但湘军系仍基本服从清廷领导,且材料侧重官职垄断而非完全割据,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在晚清被削弱但未崩溃,清廷仍维持统治,且材料仅反映区域性变化,排除C项。
7.【答案】A【解析】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推进改革需要大量近代人才,从1908——1911年四届留学生参加廷试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加可看出,新政改革对近代人才需求持续扩张,符合人才需要推动录取人数增长的逻辑,故选A 项;近代教育大众化转型强调教育普及面向民众,但材料仅聚焦留学生廷试录用,属于精英选拔范畴,且史实上清末新式教育起步阶段覆盖有限,远未实现大众化,排除B项;社会风尚引发留学报考热潮侧重于民间自发行为,而材料显示的是政府主导的录用结果,非报考数据,排除C项;新政仍坚持“中体”为本(如廷试授官维护传统官僚体系),西学为用框架未变,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局势严峻,红七军团被派至浙皖闽赣边行动,通过大范围游击,建立新根据地,对敌人后方造成威胁,分散其对中央苏区的兵力,从而减轻中央苏区压力,故选C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与1934年时间不符,排除A 项;红七军团的任务是“在敌人的腹心地带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但“敌人的腹心地带”意味着国民党统治力量强、环境危险,难以建立“稳固的大后方基地”,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建立根据地等军事行动,以减轻中央苏区军事压力,并非主要为发动群众抗日,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这些作品通过个人叙事如农村青年反抗封建投身抗日、劳动模范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学生投笔从戎等,生动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抗日战争这一民族解放主题的紧密结合,反映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战服务的导向,故选B项;材料中虽涉及反抗封建压迫,但核心内容是抗日和支援前线,而非强调阶级斗争,排除A项;部分内容如发展生产可能间接支持根据地建设,但作品主旨是民族解放和抗战动员,排除C项;1942年处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7年的历史阶段,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通过“中国志愿军”可以判断出这一事件为抗美援朝,“青年”“学生”“工人”“工商业家”的参与体现了全民对“保家卫国”的支持,形成对国家战略的集体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制度或权利扩展,抗美援朝的核心是国家安全而非民主建设,排除A项;虽然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但题干聚焦国内动员与思想统一,未直接关联国际环境变化,排除C项;中国独立自主的实现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是巩固而非“实现”这一目标,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能看到,北斗系统在东南亚助力航运安全,在南亚助力气象监测减少受灾,在西亚助力智能电网建设降低损耗,这些应用推动了不同地区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发展,体现出高新技术发展能带来综合效益,故选C项;材料仅展示在部分地区的应用场景,无法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和科技国际合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区域一体化相关内容,且表述“关键力量”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的国际主导地位相关内容,且这一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文物使用古埃及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记录同一内容,直接体现了托勒密埃及时期的文化交融现象,托勒密王朝是希腊化王国,统治者尊重埃及本土宗教传统(如神庙祭司角色),同时推广希腊文化,多语言碑文正是这种政策下的产物,反映了希腊与埃及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故选 D项;材料仅呈现同一内容用不同文字记录,未涉及政权与宗教合一相关内容,无法证明是政教合一国家,排除A项;文物内容聚焦神庙奉献与文化记录,未提及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情况,不能据此推出贸易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纪念碑建于公元前196年托勒密五世统治期,与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公元前332年)的时间不符,且其反映的是希腊化统治下的文化适应,而非征服事件本身,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可知西欧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是在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崩溃的基础上建立起的,是在动荡环境中的转型,故选A项;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罗马法主要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罗马法与西欧封建制的形成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比较弱小,排除C项;13世纪以来,伴随着王权
第2页
的增强和市民阶级的发展,使得西欧近代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大多都是“高产者”,即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和财产的人,而这部分人也是美国实际上的统治阶级,故选C项;19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时代开启,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排除A项;参会人员几乎都是掌握大量财产的人,无法体现主权在普通人民手中,排除B项;1787宪法的颁布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参会人员的身份,没有反映自由平等的理念,且“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1941年5月苏德战争一触即发,斯大林在讲话中分析德、英、法状况,提出苏联要建设强大军队并由防御转进攻,表明其对法西斯侵略扩张保持警惕心态,做好应对准备,体现防范意图,故选C项;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6月,苏联初期损失惨重,说明准备并不充分,讲话时间距离战争爆发仅一个月,无法证明充分准备,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此时苏联尚未与英美结盟,材料未提及联合他国,排除B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1944年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此时讲话重点在苏联自身军事建设,未涉及对盟军战略的要求,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题干中“二十国集团共同制定“有效处置机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其中”直接体现南北国家合作,符合“共同利益”的表述,A项正确。国际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已瓦解,排除B项;题干强调应对危机的治理机制创新,如跨境协调机制,属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问题解决,而非全球化进程本身的加速,排除C项;二十国集团是全球性协作机制,与“区域集团化”无关,选项混淆合作范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4分,任答两点)
影响: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维护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意义: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6分,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概括得出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根据“整肃百僚”,概括得出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
影响:根据“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维护中央集权;根据“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概括得出监察制度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不能起到真正的监察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小问2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监察制度改革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总结。
第3页
18.(1)相同点:①都经历权力结构的重大调整;②权力都呈现集中趋势;③都面临原有势力的挑战。(4分,任答两点)
不同点:①权力集中的本质不同(明朝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服务于封建皇权;西欧是民族国家形成中王权的集中,与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统一相联系);②权力制约的基础不同(明朝的权力制衡是皇权主导下的内廷(司礼监)与外廷(内阁)制衡,无根本制约皇权的力量;西欧有“王在法下”传统,王权受教会、贵族及习惯法制约,后期仍受新兴资产阶级潜在影响);③最终结果不同(明朝封建制度未突破传统框架,持续僵化;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4分,任答两点)
(2)影响:①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增强了国家凝聚力;②削弱了教会的势力,奠定了近代国家政治框架的基础;③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⑤推动了西欧逐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6分,任答三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明朝中国和中世纪西欧。相同点:由材料“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敕皇的权力扩张使得王权受到极大限制”可得出,都经历权力结构的重大调整;由材料“同时升六部品秩,直接对皇帝负责,还经常把自己当作基督教世界的监管者”可得出,权力都呈现集中趋势;由材料“这一阶段的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由翰林院分离出的内阁,始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国王在与教皇的争斗中处于不利地位”及所学可得出,都面临原有势力的挑战;不同点:由材料“同时升六部品秩,直接对皇帝负责,又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可得出,明朝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服务于封建皇权;由材料“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胆量,就能借用国王统治权,在地方上扮演国王的角色”可得出,西欧是民族国家形成中王权的集中,与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统一相联系。由材料“主要集中在由翰林院分离出的内阁,始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继而成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外廷中枢机关;司礼监逐渐凌驾于内官监之上”可得出,明朝的权力制衡是皇权主导下的内廷(司礼监)与外廷(内阁)制衡,无根本制约皇权的力量;由材料“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王权较弱。12-13世纪是教皇权力的辉煌时期。救皇的权力扩张使得王权受到极大限制”可得出,西欧有“王在法下”传统,王权受教会、贵族及习惯法制约,后期仍受新兴资产阶级潜在影响;由材料“而是依靠各系统、各衙门间的相互制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日益化、官员贪污受、结党营私”及所学可得出,明朝封建制度未突破传统框架,持续僵化;由材料“然而,伴随封建领主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对建制度逐渐解体”可得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封建制度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由材料“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实力和胆量,就能借用国王统治权,在地方上扮演国王的角色”可得出,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增强了国家凝聚力;由材料“君主趁机壮大军事力量,削弱对建贵族和救会的势力,建立起专制王权”及所学可得出,削弱了教会的势力,奠定了近代国家政治框架的基础;由材料“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可得出,促进了商品经
第4页
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材料“伴随封建领主制度解体,对建制度逐渐解体”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西欧逐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新航路开辟角度分析,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19.示例: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推动社会转型。
阐述:科学理论的突破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19世纪,电磁学理论的突破为发电机、发动机等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支撑,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钢铁、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盛行,世界市场形成。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综上,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动态互动,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与经济格局,更推动社会在结构需求、思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型。(12分,运用世界史知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的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又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因此可拟论题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革新,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阐述:据材料“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互动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关系展开论述;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磁学理论(科学)的突破为发电机、发动机等技术发明(技术)提供理论支撑,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动力从蒸汽转向电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钢铁、汽车等新兴产业崛起,资本主义经济(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社会结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最后,明确主旨,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动态互动,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与经济格局,更推动社会在结构需求、思想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转型。
20.(1)目的: ①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②宣传党的政策,动员民众参与国家建设;③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任答两点)
(2)示例:年份: 1951年
宣传主题:欢庆国庆,共庆抗美援朝胜利与土地改革成果
宣传稿:1951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第二个国庆日。这一年,我们的祖国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击退侵略者,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尊严;在广大农村,土地改革如火如荼,亿万农民分得土地,告别了受剥削的旧时代,迎来了“耕者有其田”的新生活。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援;校园中,孩子们琅琅读书,立志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新中国的成立,让我们告别了百年屈辱,如今的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让我们继续团
第5页
结一心,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8分,紧扣史实,突出宣传,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据材料“面对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等现实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系统筹划各类国庆纪念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据材料“面对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挑战等现实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系统筹划各类国庆纪念活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国庆宣传‘使群众认识新中国的伟大和可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宣传党的政策,动员民众参与国家建设;塑造国家形象,展现新中国的伟大与可爱。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950—1952年。首先,阅读材料,选定年份,拟定主题。根据1950—1952年国名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史实,选取1951年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两件大事进行宣传,可得出宣传主题,欢庆国庆,共庆抗美援朝胜利与土地改革成果。其次,根据195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的史实,从政权巩固、生产支援、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展开宣传,如,1951年10月1日,我们迎来新中国第二个国庆日。这一年,我们的祖国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击退侵略者,守护着祖国的和平与尊严;在广大农村,土地改革如火如荼,亿万农民分得土地,告别了受剥削的旧时代,迎来了“耕者有其田”的新生活。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援;校园中,孩子们琅琅读书,立志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最后,归纳总结,完成主题宣传。新中国的成立,让我们告别了百年屈辱,如今的每一份成就,都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让我们继续团结一心,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第6页2025-2026三校联考高三历史试题
评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5
6
9
10
答案
B
O
0
0
0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C
A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广州南越国官署遗址和南越王墓,是2021年中国关于秦汉时期考古的重
大成果”可知在广州发现了秦汉时期的遗址,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都城都在中原地区,因此遗址的
出现表明广州的考古遗址和秦汉中原文化是同根同祖的,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广州出土了秦汉遗址,
秦汉都是汉族文明,因此不能体现多民族的文明,排除A项:秦汉时期经济和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北方,
南方地区尚待开发,和中原并未同步发展,排除C项;“最”先进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秦汉时期最先进
的是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曹魏恢复太学和褒奖名儒,表明官方推崇儒学,蜀汉设立儒林校尉等官职,凸显儒
学在治理中的作用,东吴孙权倡导经史学习,反映儒学在社会中的持续影响,这说明尽管三国鼎立、战
乱频仍,儒学依然被各国统治者重视和推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材料聚焦儒学内部发
展,未体现民族间的互动,排除A项;文化重心转移通常指地域变化,材料中三国均重儒,无转移迹
象,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的影响力,而非教育整体的发展,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各道节度使兼领其他使职情况差异大,如多数节度使兼领支度、营田
使,部分道兼领特殊使职,这说明各道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需求不同,体现各道战略位置不同,
故选D项:开元年间中央对节度使的任命和使职兼领有严格制度,兼领差异是中央基于实际需求的设
计,并非权力失调,排除A项;材料展现节度使兼领使职区别,而非管辖范围界限不明,不能说明管
辖范围混乱,排除B项:藩镇割据现象主要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仍由中央有效控
制,兼领使职是增强边防的举措,并非割据加剧的表现,排除C项。
4.【答案】D【解析】从契丹自称为“中国之民”,辽宋、宋金互称“南北朝”且强调“义同一家”“实同
一家”,可看出各政权虽分治,但都在理念上认同大一统秩序,渴望华夏整体的统一,这反映出各政权
对大一统秩序的认可,故选D项:材料中契丹的自称和互称涉及文化归属,但未具体提及儒学在边疆
传播或影响社会生活的史实,如教育制度或伦理实践,排除A项:材料聚焦政权间外交称谓和认同,
未涉及少数民族内部社会经济变革,如辽金虽部分汉化但封建土地制度或官僚体系未完全定型,排除B
项:材料强调通和与一家,如澶渊之盟后宋辽对峙缓和,促进社会稳定而非动荡,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到明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如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清的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能养活更多人口,
所以中国未陷入“马尔萨斯陷阱”,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战乱频仍,排除A项;东
汉瘟疫、隋末战乱及明末饥荒等事件造成死亡率飙升,有时超过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排除B项:
古代人地矛盾一直存在,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两江总督职位自曾国藩后长期由湘军系人物垄断,如曾国荃、刘坤一等,这反映了
晚清时期地方军事集团介入高层政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政权结构从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故
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