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做小小观察员-《探秘奇趣展览馆》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学做小小观察员-《探秘奇趣展览馆》 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学做小小观察员
——探秘奇趣展览馆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奇趣展览馆。请大家读好课文,你将获得一张展览馆的门票。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任务一:验证身份,获得展览票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动一:有节奏地读好古诗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动二:品读课文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动二:品读课文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动三:恭喜,解锁游览票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任务二
走进植物博览园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情景任务
恭喜同学们成功获得了植物展览馆的门票。接下来,就由我带着大家认识一下爬山虎。学习名家如何观察。
提示1: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1.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
2. 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生长位置
叶子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1。
观察记录表1——叶子
观察发现 时间 颜色 特点
提示2: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默读第3自然段,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2。
观察 对象 观察发现 脚 位置 形态 数量 颜色





2
提示3: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观察对象 观察发现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态 数量 颜色
长在茎上 茎上叶柄的地方长出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六七根细丝 嫩红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用?默读第4自然段,填写观察记录表3!
茎上伸出
六七根细丝
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细丝变弯曲
一脚一脚往上爬
把嫩茎一拉,
紧贴在墙上
观察记录表3
提示4: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茎上伸出
六七根细丝
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细丝变弯曲
一脚一脚往上爬
把嫩茎一拉,
紧贴在墙上
观察记录表3
提示4: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用?默读第4自然段,填写观察记录表3!
爬山虎往上爬的时候,脚会有变化!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观察发现。
提示5: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没触着墙
触着墙
提示5:跟着作家细观爬山虎
没触着墙
触着墙
萎了
连痕迹也没有了
逐渐变成灰色
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爬山虎往上爬的时候,脚会有变化!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观察发现。
总结提升
思考: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细致的观察
连续的观察
准确、生动的描述
领取游览票
走进动物
展览馆
提示1:跟着昆虫学家探秘“蟋蟀住宅”
住宅基本信息 朝向: 面积: 位置:
向阳
最多九寸深,一指宽
斜坡
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默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基本信息。
结构
特点
观察感官
平台
大门
大厅
卧室
功能齐全
隐蔽性强
排水优良
清洁卫生
简朴干燥









理清住宅结构,揭秘观察方法。
提示2:跟着昆虫学家探秘“蟋蟀住宅”
总结提升
为什么法布尔能写出《蟋蟀的住宅》这样的文章呢?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昆虫。56岁时,法布尔用自己所有的积蓄购买了一片荒地,专门用来放养昆虫。蟋蟀建造住宅从秋天到冬天,法布尔观察也从秋天到冬天。不管是太阳高照还是暴风骤雨,法布尔都没有放弃观察。在这片荒地上,法布尔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察,在法布尔的眼中,蟋蟀和其他昆虫都不仅仅是昆虫,已经化作了充满灵性的生灵。
长期、持续、细致的观察
领取门票
任务四







圈出描写景物的词语,思考:作者为什么能观察到如此美景?
提示1:跟着诗人赏“美景”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暮江吟
绘诗境
残阳
江水
半江瑟瑟
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由上到下
由远及近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傍晚
连续不断的观察
夜晚
提示1:跟着诗人赏“美景”
【宋】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考: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美的庐山?
提示2:跟着诗人赏“美景”
思考:苏轼为什么能看到这么美的庐山?
苏轼曾两次游庐山,第二次在山中流连了十余日,就是这样的连续观察,再加上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让他欣赏到庐山“各不同”的美景。
连续地、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
提示3:跟着诗人赏“美景”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 钺
雪梅
提示3:跟着诗人赏“美景”
思考:诗人观察了梅、雪的什么特点?怎么观察到的?
闻到了
看到了
诗题 景物 观察技巧
《暮江吟》 江水、露珠、弯月
《题西林壁》 庐山
《雪梅》 雪、梅
总结提升
从远到近、
从日暮到深夜
远近高低、
连续观察
多感官、
连续观察
交流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小 结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