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清单)思维导图第1节 热量 比热容一、热量1.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____的多少叫作热量。2.单位:____,简称___,符号:____。3.影响热量的因素:物质吸收热量与____、________以及物质____有关4.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设计实验】(1)实验方案:使用相同的热源对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进行加热相同时间,比较两种液体加热前后温度变化情况,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①让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液体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本领强;②让两种液体变化相同的温度,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多少,吸收热量多的吸热本领强。(2)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一架,停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3)实验方法:该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探究。①控制变量法: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吸热能力大小;或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的热量,从而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②转换法:由于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测量,可以通过转换法,将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因此比较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得出吸收热量的多少。(4)实验中需测量的物理量①用天平分别称量出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都是m;②用温度计测水和食用油加热前的初温t0和加热后的末温t;③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t。【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量出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各100g。(2)组装好实验器材,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下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温度。(3)用电加热器对烧杯中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加热,加热相同的时间(2~5min),观察并读出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数据】液体 质量m/g 初温t0/℃ 末温t1/℃ 升高的温度(t1-t0)/℃ 加热时间/min水 100 20 52 32 5食用油 100 20 68 48 5【分析与论证】(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的时间相同),升高的温度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其中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更多。(2)推理: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的多。表明水和食用油________不一样。【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交流与合作】(1)实验物质的选择:应选取______、______相同的不同物质。(2)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同时加热器为内部加热,热量损失少。(3)判断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两种方法①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 所用时间的多少,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______(选填“强”或“弱”);②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______(选填“强”或“弱”)。二、比热容1.比热容的意义:物理学中常用比热容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3. 定义式: c=Q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是_________(J);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_________(kg);Δ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是_________;吸热时Δt =t末温- t0 放热时Δt=t0-t末温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_________,符号为J/(kg·℃)。4. 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C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_________。5. 比热容的理解①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每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变的,与质量、变化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___,它仅与物质的_________和状态_________(均选填“有关”或“无关”)。②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时,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6.比热容公式变形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_________;计算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Δt=_________;计算物体的质量:m=_________。7.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1)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表明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_________些。(2)应用:作散热剂或冷却剂。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冬天用水作取暖设备的供热介质。(3)解释现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这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_________,一定质量的水与相同质量的沙石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比较_________。四、热量的计算1. 热量的计算公式(1)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__________________(2)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Q放=__________________Q吸表示_______________,Q放表示_______________,单位是____(J)。c表示比热容,单位是_______________(J/(kg·℃)。m表示质量,单位是________(kg)。t0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表示物体的末温度,△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物质的构成1. 分子: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_______m为单位来量度,所以物质中分子的数量巨大,如一小水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2. 分子间有间隙如图所示,先后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上下几次颠倒玻璃管,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看,是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了扩散,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______。二、分子热运动1. 探究扩散现象【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氮,抽去玻璃板后,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2)如图乙所示,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甲 乙 丙(3)如图丙所示,把磨的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现象分析】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隙中。【探究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2. 扩散(1)定义:不同的物质_________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2)扩散现象的理解: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②分子间存在_________;③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气体扩散最快,液体较快,固体最_______。3. 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会发现,热水中的水很快变红,冷水杯中的水变红较慢。【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_______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______,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_______斥力;(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力;(3)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力。2. 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块表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挂上重物也不能使它们分开。表明物体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是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不会散开。(2)如图乙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探究归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和_______。3.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_______,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图甲所示。(2)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液体较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_______,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如图乙所示。(3)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和形状,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如图丙所示。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运动;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第3节 内能一、内能1. 内能的概念(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称为分子_______能。(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_________能。(3)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_________,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________(J)。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_________。(2)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内能就越________。(3)物态:物态不同,分子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内能就会不同。例如0℃的冰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水的内能变_______。(4)体积:物体的体积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分子间距离的大小变化引起分子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分子势能的大小,也就影响了物体内能的大小。3. 理解物体的内能(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2)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________,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意义的。 (3)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4)内能是可以变化的。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内能 机械能区别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积、物质的种类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的程度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存在条件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1.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2)理解热传递:①热传递条件:存在温度差和相互接触。②热传递方向: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3)热传递改变内能: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4)理解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_____________。②热传递的过程:内能转移的过程,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2.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1)哈气取暖当我们向手哈气时,呼出的气体温度高于手的温度,高温气体分子通过热接触将热量传递给手,从而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这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2)热工件放入冷水如果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3)烤火取暖烤火取暖是一种传统的保暖方式,尤其在寒冷天气里,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驱散寒冷,保持身体温暖。是通过热传递途径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三、做功和内能的改变1.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①压缩气体做功:如图所示,迅速压下活塞,玻璃筒内的气体被压缩,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从而使筒内气体的内能_________,温度_________,当温度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开始迅速燃烧。②气体膨胀做功:如图所示,向瓶内打气,压缩瓶内的空气,对瓶内空气做功,瓶内空气内能_________,温度升高,随着打入空气的增加,气压越来越大,直至冲开瓶塞。此时,瓶内的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_________,温度_________,其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_________”。③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均选填“增加”或“减少”)(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_,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_,温度降低。(3)理解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量的__________,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了相互转化。三、温度、热量、内能之间的区别项目 温度 热量 内能区别 概念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物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量的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表述 用“降低”、“升高”,“降低到”、“升高到”表述 用“放出”或“吸收”表述 用“有”、“具有”、“改变”、“增加”、“减少”等表述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温度、热量、内能的联系 (1)物体吸收(或放出)时,其内能一定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比如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2)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内能一定增加(或减少) 。第十三章 内能(知识清单)思维导图第1节 热量 比热容一、热量1.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叫作热量。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3.影响热量的因素:物质吸收热量与质量、温度变化量以及物质种类有关4.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设计实验】(1)实验方案:使用相同的热源对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进行加热相同时间,比较两种液体加热前后温度变化情况,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①让两种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液体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本领强;②让两种液体变化相同的温度,比较液体吸收热量多少,吸收热量多的吸热本领强。(2)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天平一架,停表一个,水、食用油若干。(3)实验方法:该实验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探究。①控制变量法: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吸收热量相同,比较升高的温度,从而比较吸热能力大小;或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的热量,从而比较吸热能力的大小。②转换法:由于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容易测量,可以通过转换法,将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因此比较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得出吸收热量的多少。(4)实验中需测量的物理量①用天平分别称量出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都是m;②用温度计测水和食用油加热前的初温t0和加热后的末温t;③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t。【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量出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各100g。(2)组装好实验器材,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记下加热前水和食用油的温度。(3)用电加热器对烧杯中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加热,加热相同的时间(2~5min),观察并读出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实验数据】液体 质量m/g 初温t0/℃ 末温t1/℃ 升高的温度(t1-t0)/℃ 加热时间/min水 100 20 52 32 5食用油 100 20 68 48 5【分析与论证】(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的时间相同),升高的温度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其中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更多。(2)推理:质量相等的水与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的多。表明水和食用油吸热本领不一样。【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交流与合作】(1)实验物质的选择:应选取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2)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目的是:以保证相同加热时间释放的热量相同,易于控制产生热量的多少,同时加热器为内部加热,热量损失少。(3)判断物质吸热能力强弱的两种方法①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 所用时间的多少,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选填“强”或“弱”);②比较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选填“强”或“弱”)。二、比热容1.比热容的意义:物理学中常用比热容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2. 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c表示。3. 定义式: c=Q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Δ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吸热时Δt =t末温- t0 放热时Δt=t0-t末温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符号为J/(kg·℃)。4. 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C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相等,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5. 比热容的理解①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每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不变的,与质量、变化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均选填“有关”或“无关”)。②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能力,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相同时,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6.比热容公式变形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cmΔt;计算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Δt=Q /cm;计算物体的质量:m=Q /cΔt 。7.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1)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较大。表明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2)应用:作散热剂或冷却剂。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冬天用水作取暖设备的供热介质。(3)解释现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这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一定质量的水与相同质量的沙石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比较小。四、热量的计算1. 热量的计算公式(1)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cm (t-t0) =cmΔt(2)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 Q放=cm (t0-t) =cmΔt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Q放表示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J)。c表示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J/(kg·℃)。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t0表示物体原来的初温度,t表示物体的末温度,△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物质的构成1. 分子:物质是由大量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很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所以物质中分子的数量巨大,如一小水滴中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2. 分子间有间隙如图所示,先后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玻璃管中,上下几次颠倒玻璃管,可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100mL。这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看,是酒精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了扩散,这一现象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间都有间隙。二、分子热运动1. 探究扩散现象【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在透明的瓶中分别装入空气和二氧化氮,抽去玻璃板后,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2)如图乙所示,在装入清水的量筒底部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静待几天后,清水与硫酸铜溶液的界面变得模糊,静待几周后颜色变得均匀。甲 乙 丙(3)如图丙所示,把磨的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在将它们切开,发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现象分析】气体、液体和固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彼此进入分子的间隙中。【探究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扩散(1)定义: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2)扩散现象的理解: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间存在间隙;③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气体扩散最快,液体较快,固体最慢。3. 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适量冷水和热水,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会发现,热水中的水很快变红,冷水杯中的水变红较慢。【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三、分子间的作用力1.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1)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 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两个铅块表面磨平,紧压在一起,在下面挂上重物也不能使它们分开。表明物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是分子间的引力使两个铅块不会散开。(2)如图乙所示,向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注入一些水,用力压活塞,发现水的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要压缩固体和液体却很困难,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探究归纳】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3.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固态分子间距离很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固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如图甲所示。(2)液态分子间距离比固体稍大,作用力较大,既可以振动,也可以移动。液体较难被压缩,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如图乙所示。(3)气态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力的作用可以忽略,能够自由移动。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如图丙所示。 四、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第3节 内能一、内能1. 内能的概念(1)分子动能: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称为分子动能。(2)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分子势能。(3)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2.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大。(2)质量:在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的数量越多,内能就越大。(3)物态:物态不同,分子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势能不同,内能就会不同。例如0℃的冰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体积变小,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变大,水的内能变大。(4)体积:物体的体积反映了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分子间距离的大小变化引起分子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分子势能的大小,也就影响了物体内能的大小。3. 理解物体的内能(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2)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没有意义的。 (3)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4)内能是可以变化的。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内能 机械能区别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体积、物质的种类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和弹性形变的程度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存在条件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不论是否运动、都具有内能。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1. 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2)理解热传递:①热传递条件:存在温度差和相互接触。②热传递方向: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3)热传递改变内能: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4)理解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移。②热传递的过程:内能转移的过程,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2.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实例(1)哈气取暖当我们向手哈气时,呼出的气体温度高于手的温度,高温气体分子通过热接触将热量传递给手,从而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这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2)热工件放入冷水如果把烧热的工件放到冷水中,工件会凉下来,而冷水会变热,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热传递。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这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3)烤火取暖烤火取暖是一种传统的保暖方式,尤其在寒冷天气里,它能有效地帮助人们驱散寒冷,保持身体温暖。是通过热传递途径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三、做功和内能的改变1.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①压缩气体做功:如图所示,迅速压下活塞,玻璃筒内的气体被压缩,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从而使筒内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硝化棉的燃点时,硝化棉开始迅速燃烧。②气体膨胀做功:如图所示,向瓶内打气,压缩瓶内的空气,对瓶内空气做功,瓶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随着打入空气的增加,气压越来越大,直至冲开瓶塞。此时,瓶内的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其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③结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均选填“增加”或“减少”)(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3)理解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能量的转化,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了相互转化。三、温度、热量、内能之间的区别项目 温度 热量 内能区别 概念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反映物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量的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表述 用“降低”、“升高”,“降低到”、“升高到”表述 用“放出”或“吸收”表述 用“有”、“具有”、“改变”、“增加”、“减少”等表述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温度、热量、内能的联系 (1)物体吸收(或放出)时,其内能一定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或降低),比如晶体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2)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其内能一定增加(或减少)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