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诗鬼奇才
——李贺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诗人李贺及其诗作风格;
2、了解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与夸张,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歌中有关音乐的描写手法,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1.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中唐诗人,被称为“诗鬼”。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
2. 作品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李凭当时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因善于弹奏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写下此篇记录李凭的演奏,想象丰富,意境奇幻。
3. 介绍:“箜篌”
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汉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空侯。《风俗通》《通典》说是侯调所作。因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声坎坎,所以叫坎侯。
分卧式和竖式两种。卧箜篌平放横弹似朝鲜玄琴,又称箜篌玄琴,是公元前111年产生于汉代的乐器。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与琵琶、五弦、筝合称隋唐俗乐中的丝弦。明代燕乐制度中箜篌直长4尺8寸,并柄上雕龙头,20弦。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wā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jiāo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jiāo舞。
吴质不眠倚yǐ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分为几个层次?
本诗主要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景况,描绘了箜篌的美妙乐声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1.(1-4句)李凭出场
2.(5-8句)描摹乐声
3.(9-14句)音乐效果
三、精读诗文,深入研讨。
第一部分(李凭出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意即在深秋天里弹奏起箜篌。
空山:典故,《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典故,一作“湘娥”。《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典故,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译文:
在秋夜里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山间的白云都凝聚起来不再飘游了。
娥皇、女英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神女也被牵动满腔忧愁。这美妙的乐声从何而来?是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思考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写作顺序:琴→声→人。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
未闻其人,先闻其声,只不过,此处的“声”乃是演奏的乐器之声。乐器制作之精良,用以凸显音乐之美妙,从而衬托出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思考2:“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一句如何写乐声?
答:移情于景,侧面烘托,以实写虚。(夸张、拟人、用典)
乐声无形,作者通过描摹听者的反应突出李凭弹箜篌的艺术效果,以实(空山凝云)写虚(箜篌乐声),听来悲恻动人,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正面、侧面结合。
(2)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寂静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虽然已经停止,然而余音绕梁,许久未衰竭,人们仍然沉醉于美妙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之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正面描摹:“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
回顾旧知:
第二部分(描摹乐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即竖箜篌。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译文:
乐声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的美玉被击碎、凤凰在鸣叫;时而又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又像兰花迎风开怀欢笑。
清冷的乐声使笼罩整座长安城的清冷月光都变得温煦;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帝王的心弦也被乐声触动。
思考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绘声】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正面(直接)描写
以声写声、比喻: 乐声乍起又幽怨和缓。
以形写声、通感:“芙蓉泣露”属视觉感受,以此表现听觉上的悲切;“香兰笑”亦属视觉感受,有“笑靥如花”之感,表现出音乐的欢快。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
常见有两种类型:
1. 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
2. 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拓展Tips:
思考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自然地将意境由人间扩至天界。
侧面(间接)描写
借代、夸张: “十二门”借指长安城,“融”字表现出乐声的感染力,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清冷月光变得温煦起来。
双关:“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表达更加新奇、巧妙。
第三部分(音乐效果):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
》和《列子·汤问》都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译文:
(高亢的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惊动天空,逗落了漫天秋雨。
梦中李凭仿佛进入神山,把技艺传授给神女;老鱼兴奋得在水波中跳跃,瘦蛟也忍不住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被这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玉兔也不顾露珠斜飞沾湿了它,伫立聆听,不肯离去。
思考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运用什么手法写乐声?请简要分析。
用典、夸张: 表现音乐的强烈效果,想象力大胆而奇特。箜篌的乐声极富震撼力,能够动人心魄,使得石破天惊。
拟人:美妙的乐声可以使秋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却又透露着浓浓的愁绪。
思考2:“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品析炼字。
教:
侧面描写,对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赞赏。
“老”指衰老,“瘦”指瘦弱。原本衰老的鱼儿和瘦弱的蛟龙,竟也能随着音乐欢快地翩翩起舞。可见音乐的感染力,使得这两种生物都呈现出一种忘我的境界,亦使无形美妙的箜篌声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老鱼和瘦蛟被音乐感染的场景,表现箜篌乐曲之感染力。
思考3:“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怎样的意境呢?
侧面描写、用典。
通过描写神话典故中吴刚和玉兔的反应:一曲终了,却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久久无法脱离其中,侧面烘托,以景结情,表现出曲终而意犹未尽的美妙意境,也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
《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四、课堂小结
李凭箜篌引
正面
玉碎 凤凰叫
芙蓉泣 香兰笑
清脆和缓
惨淡清丽
侧面
浮云凝滞 娥女悲愁
冷光沉浸 皇帝感动
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
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
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
想象奇特
意象丰富
大胆夸张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现实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天上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神山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月宫
奇特的想象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李凭箜篌引》是“诗鬼”李贺的代表作之一。诗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美妙乐声,展示出他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对于乐曲本身,仅用两句正面描摹,而将大量的笔墨用在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之中。诗中多处运用通感、想象和引用神话典故的手法,全诗处处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气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