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书 愤 陆游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2.把握诗歌内容,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3.体悟诗歌“愤”的具体内涵,感受与学习诗人矢志报国的豪情。因积极主张 抗金 ,受到 主和派 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 日常生活 的清新之作,比如《游山西村》。走近作者·定向自学陆游(1125—1210),南宋 诗人。字 务观 ,号 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主和派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写作背景·定向自学书愤书 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诵读诗歌诵读诗歌·合作研学书写愤懑,悲愤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愤”从何来?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世事艰”具体指的是什么?①自己经历坎坷,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主和派妥协退让,打压排挤爱国志士。③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难以实现。早年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幻想着收复失地的豪气坚定如山。“书”:报国之志“愤”:报国无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赏析诗歌如何抒“愤”?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审美情趣。列锦“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塞上长城”——用典,比喻能守边的将领现实:年事已高对比“塞上长城”用典,意在效法先贤,希望能成为一名抗敌的英雄、一代名将。——明志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稀疏的鬓发已渐渐变白。许:期望。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谓年老。。“书”:期许落空年事已高“愤”:壮志未酬,年华虚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用典(诸葛亮)。名世:名显于世。明志:抗金复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现实:小人当道,朝廷主和,无人能担大任。对比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 “书”:敬仰孔明渴望建功“愤”:国土难收功业难竟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分析所“书”何事?总结诗意“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分析所抒何愤?总结诗意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国家(义愤)自身(悲愤)国土沦陷年老体衰朝政(忧愤)奸臣当道思考3:分析如何书愤?鉴赏手法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直抒胸臆,道出辛酸与坎坷。列锦,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与如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用典,立志捍卫国家,却壮志未酬垂垂老矣。用典明志,仰慕诸葛亮并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主张抗战、渴望建功、英勇杀敌、忧国忧民、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爱国者形象。浩气存天地,丹心思报国。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英雄的悲愤知识拓展诗歌主旨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学以致用1.【2016年北京卷】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2.【2022年广州市番禺区高二上学期期末】陆游《书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年老力衰、自我期许落空的悲凉愤懑之情。3.【2022年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4.【2021年山东菏泽高二上学期期末】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典故,既为书愤又为明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当堂检测5.【2021年山东淄博一模】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6.【2022年河南郑州中原区名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蜀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陆游借诸葛亮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来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他在《书愤》中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7.【2021年重庆涪陵区高二下学期校级期中】《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艰难苦恨繁霜鬓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当堂检测8. 《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10. 《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