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2分)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图乙中机械秒表的示数为 s。2.(2分)哈尔滨被人们称为“冰城”,处处琼楼玉宇,白雪皑皑,也是最火爆的旅游城市之一。冬季哈尔滨白天气温﹣18℃,但冰雕会逐渐变小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 热。3.(2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夜视仪是依靠 工作的,是 (选填“可见”或“不可见”)光。4.(3分)“小孔成像”最早记载于我国的《墨经》之中,是由光的 形成的;站在湖边看水中的像比较模糊,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 又 入水中一部分。5.(3分)古时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的,如图所示。我们听到的排箫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不同竹管发出的声音 相同, 不同。(后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6.(2分)常用体温计刻度部分为三棱柱,分别沿A、B、C、D方向(如图)观察读数。其中沿B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镜,这种透镜的特点是 (写一点)。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7.(2分)下列有关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5℃B.光传播的速度是340m/sC.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mD.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频率大概是15Hz8.(2分)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小明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过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子比白纸上更亮一些B.光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侧看镜子处暗,是因为光在平面镜上没有发生反射D.光不是斜射入镜面,没有办法成像9.(2分)小明同学从网上买了一个手机屏幕放大器,如图甲所示,将手机放在支架处,透过屏幕放太器即可看到手机屏幕放大的像(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手机靠近屏幕时像会变大B.屏幕放大器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C.屏幕放大器利用的是放大镜的原理D.屏幕放大时,手机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10.(2分)下列对声音波形图分析错误的是( )A.丙、丁音色相同 B.甲,丁音调相同C.甲、丙响度相同 D.乙一定是噪声11.(2分)下列现象与人工增雨中干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B.冬天池塘的水面上覆盖了一层薄冰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D.樟脑球用一段时间后变小12.(2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在轨离地面约400km的高度,以约7.7km/s的速度绕地球飞行,若绕地一周路程为4.158×104k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绕地球一圈仅需要90minB.对接成功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C.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对话,因为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以地面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静止不动的(多选)13.(2分)如图是物体A、B朝同一方向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B.t=3s时,A、B相距8mC.从t=3s开始,vA>vB,t=5s时A、B相遇D.物体A、B是同地但不是同时出发(多选)14.(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寻找蜡烛A的像,眼睛应该从B处观察B.选择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C.在探究像的虚实时,应在蜡烛B处放一白纸,并通过平面镜来观察D.实验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15.(2分)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在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OB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和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16.(2分)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F为透镜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反射光线。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4分,第18题6分,第19题9分,共19分)17.(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1)实验中,平面镜应 (选填“平行”或“垂直”)于纸板放置。(2)在图甲中,当光沿B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A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3)由甲、乙两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在图甲中,将纸板ENF向试卷纸面内的方向倾斜5°,光仍沿AO入射到O点,在纸板右边NO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18.(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1中的 (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室提供了比烧杯口略大的圆形硬纸板,两名同学分别在硬纸板上剪出小孔,以便将温度计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3中的甲、乙所示,剪裁合适的是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水的沸点为 ℃;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19.(9分)如图所示,小明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环境中进行实验。(2)多次改变物距u和像距v绘制出图甲的v﹣u图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点燃蜡烛,当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为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为了使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将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实验中,小明把一小团橡皮泥粘在凸透镜上,这时光屏上的像 (选填“变暗”“变残缺”或“无变化”)。(5)图乙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20.0cm刻度线处,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到 cm处。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20.(8分)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左右摇摆,假设在某次地震中,纵波以6km/s的速度传播,该区域发生地震传到观测站需要140s,而后1分40秒后横波到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观测站距离地震中心的直线距离;(2)横波的传播速度;(3)地震发生过后,有时会出现雷鸣电闪下大雨的情况,若小明看到闪电之后3s,才听到了雷声,忽略光的传播时间,发生雷电的区域到小明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21.(9分)国家提倡全民运动,小秦在公园跑步,先以2m/s的速度跑了8min。(1)求此时小秦跑过的路程;(2)紧接着小秦在公园以4m/s的速度跑了4080m,求后面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3)求小秦全程的平均速度。2025-2026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题号 7 8 9 10 11 12答案 A B C D D A二.多选题(共2小题)题号 13 14答案 BC BD一、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2分)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2.20 cm。图乙中机械秒表的示数为 287.1 s。【解答】解;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0cm﹣3.00cm=2.20cm;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7.1s,即秒表的读数为4min8s=240s+47.1s=287.1s。故答案为:2.20;287.1。2.(2分)哈尔滨被人们称为“冰城”,处处琼楼玉宇,白雪皑皑,也是最火爆的旅游城市之一。冬季哈尔滨白天气温﹣18℃,但冰雕会逐渐变小是因为发生了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 吸 热。【解答】解:冰雕变小是因为冰雕由固态冰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而升华吸热。故答案为:升华;吸。3.(2分)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夜视仪是依靠 红外线 工作的,是 不可见 (选填“可见”或“不可见”)光。【解答】解:红外线热效应强,红外线夜视仪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工作的,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故答案为:红外线;不可见。4.(3分)“小孔成像”最早记载于我国的《墨经》之中,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站在湖边看水中的像比较模糊,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 反射 又 折射 入水中一部分。【解答】解: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成倒立的实像。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站在湖边看水中的像比较模糊。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折射。5.(3分)古时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的,如图所示。我们听到的排箫声是由 空气柱 振动产生的。不同竹管发出的声音 音色 相同, 音调 不同。(后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排箫中,当我们吹气时,会引起竹管内空气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因此,我们听到的排箫声是由竹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在排箫中,不同长度的竹管在吹气时,由于空气柱的长度不同,会导致振动的频率不同。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因此,不同竹管发出的声音音调是不同的。由于在用同样的力度吹气,且竹管的材质和结构相似,所以不同竹管发出的声音响度和音色可以认为是相同的。故答案为:空气柱;音色;音调。6.(2分)常用体温计刻度部分为三棱柱,分别沿A、B、C、D方向(如图)观察读数。其中沿B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 凸透 镜,这种透镜的特点是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写一点)。【解答】解:从图中体温计的横截面看,从弧形玻璃的B方向看去,此温度计的弧形玻璃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水银柱处在焦点以内,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正立的虚像。故答案为:凸透;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3~14题每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错选的得0分)7.(2分)下列有关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5℃B.光传播的速度是340m/sC.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mD.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频率大概是15Hz【解答】解:A.让人感觉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20~25℃,故A符合题意;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108m/s,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不符合题意;C.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即1600mm,故C不符合题意;D.人听声的范围在20~20000Hz,所以老师讲课时声音的频率大概是150Hz,故D错误。故选:A。8.(2分)如图所示,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平面镜放在纸上(镜面朝上),小明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过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子比白纸上更亮一些B.光在白纸上发生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侧看镜子处暗,是因为光在平面镜上没有发生反射D.光不是斜射入镜面,没有办法成像【解答】解:AC.手电筒的光是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所有的反射光都垂直镜面竖直向上,而人是从侧面看的,所以镜面反射的光几乎没有进入眼睛,所以从侧面看过去,看到镜子是暗的,故AC错误;B.白纸表面是粗糙不平的,入射到白纸上的光会发生漫反射,会向四面八方反射,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正确;D.平面镜成像时,入射光线不一定要斜射到镜面上,我们看不到像是因为镜面的反射光没有进入我们眼睛,而不是因为光不是斜射入镜面,没有办法成像,故D错误。故选:B。9.(2分)小明同学从网上买了一个手机屏幕放大器,如图甲所示,将手机放在支架处,透过屏幕放太器即可看到手机屏幕放大的像(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手机靠近屏幕时像会变大B.屏幕放大器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C.屏幕放大器利用的是放大镜的原理D.屏幕放大时,手机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解答】解:将手机放在支架处,透过屏幕放大器可看到手机屏幕正立、放大的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利用的是光的折射原理,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即手机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根据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可知,手机靠近屏幕时像会变小,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2分)下列对声音波形图分析错误的是( )A.丙、丁音色相同 B.甲,丁音调相同C.甲、丙响度相同 D.乙一定是噪声【解答】解:A.丙和丁的波形相同,所以音色相同,故A正确;B.甲和丁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B正确;C.甲和丙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C正确;D.乙是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若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则不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D。11.(2分)下列现象与人工增雨中干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B.冬天池塘的水面上覆盖了一层薄冰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D.樟脑球用一段时间后变小【解答】解:人工增雨时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A、水烧开后壶嘴附近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故A错误;B、冬天池塘的水面上覆盖了一层薄冰,是水发生了凝固,故B错误;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水发生了汽化,故C错误;D、樟脑球用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固态樟脑丸变成气态散发到空气中了,属于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12.(2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在轨离地面约400km的高度,以约7.7km/s的速度绕地球飞行,若绕地一周路程为4.158×104k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绕地球一圈仅需要90minB.对接成功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C.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对话,因为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以地面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静止不动的【解答】解:A.由可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绕地球一圈所需时间为:,故A正确;B.对接成功后以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与飞船的相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地面与“天和”核心舱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A。(多选)13.(2分)如图是物体A、B朝同一方向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B.t=3s时,A、B相距8mC.从t=3s开始,vA>vB,t=5s时A、B相遇D.物体A、B是同地但不是同时出发【解答】解:A.由图可知,5s内,A的路程为10m,B的路程为5m,由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A错误;B.B的速度为:,由可得,t=3s时,B的路程为;s′B=vBt=1m/s×3s=3m,此时B距原点的距离为:LB=5m+3m=8m,而t=3s时,A在原点,故t=3s时,A、B相距8m,故B正确;C.A的速度为:,由A可知,vB=1m/s,则vA>vB;由图像可知,当t=5s,A、B到达同一位置,两者相遇,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A在3s时从原点出发,B在0s时从距原点5m处出发,所以是不同时也不同地出发,故D错误。故选:BC。(多选)14.(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寻找蜡烛A的像,眼睛应该从B处观察B.选择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C.在探究像的虚实时,应在蜡烛B处放一白纸,并通过平面镜来观察D.实验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解答】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所以眼睛应在A侧观察,故A错误;B.在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能够方便地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故B正确;C.探究像的虚实时,应直接在光屏上观察是否有像,而不能透过玻璃板观察,故C错误;D.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射光使物体成像,能看到前面物体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也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D正确。故选:BD。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15.(2分)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在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如图所示,OB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和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解答】解:由图知,反射光线OB与水面的夹角为60°,所以反射角为90°﹣60°=30°,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水中作出入射光线;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据此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16.(2分)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F为透镜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平面镜的反射光线。【解答】解: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过焦点;图中入射角为45°,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第17题4分,第18题6分,第19题9分,共19分)17.(4分)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1)实验中,平面镜应 垂直 (选填“平行”或“垂直”)于纸板放置。(2)在图甲中,当光沿B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A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3)由甲、乙两图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在图甲中,将纸板ENF向试卷纸面内的方向倾斜5°,光仍沿AO入射到O点,在纸板右边NOF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解答】解:(1)实验中,应让平面镜垂直纸板放置,才能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显示在纸板上。(2)图甲中,当光沿原来的反射光线OB射向O点时,反射光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沿OA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甲图中两块纸板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乙图中两块纸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将纸板ENF向试卷纸面内的方向倾斜5°,此时法线不在纸板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纸板右边NOF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故答案为:(1)垂直;(2)可逆;(3)在;(4)不能。18.(6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1中的 B (选填“A”或“B”),在固定B的位置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实验室提供了比烧杯口略大的圆形硬纸板,两名同学分别在硬纸板上剪出小孔,以便将温度计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3中的甲、乙所示,剪裁合适的是 甲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侧壁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水的沸点为 97 ℃;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 。【解答】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因为烧杯的位置需要根据外焰的高度来确定,所以应先固定B的位置,在固定B的位置时,需要点燃酒精灯;(2)温度计使用时,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进入被测物质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侧壁,甲能够更好的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侧壁,所以合适的是甲;(3)由图2可知,当水的温度上升到97℃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变化,由此可知水的沸点为97℃;若需要缩短液体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即减少水吸收的热,因此可采用的方法是减少水的质量。故答案为:(1)B;需要;(2)甲;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侧壁;(3)97;减少水的质量。19.(9分)如图所示,小明在老师指导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需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同一高度 ;在 较暗 (选填“较暗”或“较亮”)环境中进行实验。(2)多次改变物距u和像距v绘制出图甲的v﹣u图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3)点燃蜡烛,当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为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生活中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为了使像完整的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该将透镜向 下 (选填“上”或“下”)调节;实验中,小明把一小团橡皮泥粘在凸透镜上,这时光屏上的像 变暗 (选填“变暗”“变残缺”或“无变化”)。(5)图乙中若固定凸透镜,将蜡烛移到20.0cm刻度线处,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到 65.0 cm处。【解答】解:(1)实验前,为了确保像能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央,我们需要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可以增大像与背景的阴暗对比,使看到的像更清楚,现象更明显;(2)由图甲可知,u=v=20.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20.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10.0cm;(3)当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会随之向上移动;为了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的中央,我们需要将透镜向下调节,以使得光线经过透镜后仍能聚焦在光屏的中央;当小明把一小团橡皮泥粘在凸透镜上时,这相当于遮挡了透镜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5)由乙图知将蜡烛移到20.0cm刻度线处,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物距是原来的像距,根据光的可逆性,光屏应左移动到65.0cm,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较暗;(2)10.0;(3)放大;投影仪;(4)下;变暗;(5)左;65.0。五、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小题,第20题8分,第21题9分,共17分)20.(8分)地震时震源的振动以横波和纵波两种形式向外传播,两种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并不一样,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这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又会感到左右摇摆,假设在某次地震中,纵波以6km/s的速度传播,该区域发生地震传到观测站需要140s,而后1分40秒后横波到来,(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求:(1)观测站距离地震中心的直线距离;(2)横波的传播速度;(3)地震发生过后,有时会出现雷鸣电闪下大雨的情况,若小明看到闪电之后3s,才听到了雷声,忽略光的传播时间,发生雷电的区域到小明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解答】解:(1)由v=可得观测站距离地震中心的直线距离:s=v1t1═6km/s×140s=840km;(2)横波的传播时间:t2=t1+100s=140s+100s=240s,横波的传播速度;(3)发生雷电的区域到小明的距离约为:s′=v声t3=340m/s×3s=1020m。答:(1)观测站距离地震中心的直线距离为840km;(2)横波的传播速度为3.5km/s;(3)发生雷电的区域到小明的距离大约是1020m。21.(9分)国家提倡全民运动,小秦在公园跑步,先以2m/s的速度跑了8min。(1)求此时小秦跑过的路程;(2)紧接着小秦在公园以4m/s的速度跑了4080m,求后面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3)求小秦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1)小秦跑过的路程:s=vt=2m/s×8×60s=960m;(2)后面路程所用的时间:;(3)小秦跑的全程距离:s2=s1+s=4080m+960m=5040m,小秦跑全程所用时间:t2=t+t1=8×60s+1020s=1500s,小秦全程平均速度:。答:(1)此时小秦跑过的路程是960m;(2)后面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1020s;(3)小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36m/s。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