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跳起舞》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跳起舞》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跳起舞》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小红帽》:是一首源自巴西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通过音乐讲述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主题积极,教育孩子要孝敬长辈,并且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独立能力。这首歌曲是四二拍,C大调,是一首由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旋律采用了音阶式的级进与分解和弦的跳进穿插运用,使音乐形象既统一又有变化,整体流畅又活泼。其音乐材料相对简单,旋律流畅,易于传唱和记忆,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少儿歌曲。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是一首源自波兰的经典儿歌,传入中国后,经中文填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儿童歌曲。歌曲描绘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欢乐场景,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主题积极向上,传递了友谊、快乐与和谐的美好情感。 2/4拍。节奏感非常鲜明,强弱规律明显(强-弱),非常适合律动和舞蹈。一段体/分节歌。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规整(常为a-a'-b-a'结构),旋律简单且多次重复,易于记忆。多采用级进和重复的手法,音程跳跃小(多见三度、四度跳进),旋律线条平稳流畅,朗朗上口。 通常为C大调或F大调。音域不宽,非常适合儿童演唱。
《糖果仙子舞曲》:选自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第二幕中,小女孩克拉拉来到神奇的“糖果仙国”。糖果仙子们为了欢迎她,献上了一系列精彩的舞蹈。《糖果仙子舞曲》正是糖果仙子本人独舞时的音乐。
乐曲旋律优美、色彩梦幻,最具特色的是柴可夫斯基运用了钢片琴(Celesta)作为主奏乐器,营造出一种晶莹剔透、仙气缥缈的音响效果,仿佛让人看到了闪闪发光的糖果和轻盈起舞的仙子。
《四小天鹅舞曲》:选自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三幕。这是剧中一群被魔法变为天鹅的少女们,在湖边嬉戏时跳的舞蹈。其中由四位芭蕾舞演员表演的“四小天鹅舞”最为脍炙人口。她们手拉手,头部轻快摆动,用整齐划一的跳跃舞步,表现了小天鹅的活泼可爱和相互之间的情谊。乐曲速度轻快,节奏富有弹性,旋律简单明快,充满了天真、顽皮、诙谐的情绪,与《糖果仙子舞曲》的梦幻形成鲜明对比。
情景表演《小红帽与大灰狼》:基于格林童话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小红帽》。讲述了天真善良的小红帽在去外婆家路上遇到狡猾的大灰狼,以及最终猎人战胜大灰狼,救出小红帽和外婆的惊险故事。这是一个综合性情景表演,通常包括角色对话、旁白叙述、歌曲演唱(如《小红帽》儿歌)、肢体动作和简单舞蹈。
音乐游戏《坐椅子》:节奏版《坐椅子》或《音符椅子》。将椅子与音符时值建立固定对应关系,玩家需根据教师敲击的节奏谱,通过“坐椅子”的行为,集体协作、即时反应,用身体组合来“搭建”出相应的节奏型。将抽象的音符时值、节奏组合、休止符概念转化为具身的、可视化的、可触摸的群体性活动,是节奏教学中的一种高效方法
二、内容联系
本单元所有作品以 “律动” 为核心,以 2/4拍 为统一脉络,形成有机整体。
1.主题统一: 所有内容均围绕“舞蹈”展开。《小红帽》是叙事性歌舞,《洋娃娃》是场景性圆舞,《糖果仙子》《四小天鹅》是经典芭蕾舞曲,《坐椅子》是节奏游戏舞。它们从不同角度共同诠释“跳起舞”的主题。
2.知识主线贯穿: 2/4拍 的强弱规律是连接所有作品的技术主线。演唱歌曲强化节奏感,欣赏名曲感受其表现力,音乐游戏则是在实践中趣味性地掌握这一核心知识。
3.功能递进与互补:《小红帽》与情景表演 构成“唱+演”的完整创作链,从音乐学习延伸到综合性艺术表现。两首欣赏曲目 提供高雅艺术视角,拓宽学生对舞曲风格的认知,与前面的儿童歌曲形成审美互补。《坐椅子》游戏 作为单元的实践检验环节,将前面积累的节奏感以竞技游戏的方式加以巩固和升华。
总而言之,这些作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感知节奏到表现音乐,最终在游戏中创造运用的完整学习闭环。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基本情况
二年级学生(约7-8岁)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约为15-20分钟。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音乐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故事和动作来辅助。
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和游戏,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开始具备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团队协作能力仍需引导和培养。
2. 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
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能跟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基本的音准和节奏进行演唱,但气息支撑和声音控制能力仍较弱。
对2/4拍有模糊的感知(如知道进行曲是“一二一”),但尚未形成理性的概念,对“强弱规律”认识不清晰。
养成了初步的聆听习惯,能听辨音乐情绪(如高兴、悲伤),但对音乐风格、音色、结构的感知能力还很初步。
四、教学价值
通过一个高度统一的主题,实现了多维度的育人目标:
1.激发兴趣,培育美感(情感价值): 以“舞蹈”这一充满动感与快乐的形式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欢快、《四小天鹅》的优雅、《糖果仙子》的神秘等多元审美体验中,奠基良好的音乐美感。
2.身体实践,内化知识(认知价值): 单元设计将抽象的2/4拍强弱规律这条知识主线,贯穿于演唱、聆听、游戏等所有环节。学生不是在被动记忆,而是在身体律动、节奏游戏和表演中主动建构、亲身体验并最终内化这一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3.综合表演,提升素养(能力价值): 超越了单一的“唱”或“听”。情景表演《小红帽与大灰狼》要求学生在理解音乐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创造、团队协作与舞台表现,是集演唱、表演、创编、合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表达、沟通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4.聆听经典,拓宽视野(文化价值): 入选的《糖果仙子舞曲》与《四小天鹅舞曲》均为管弦乐经典名作。此举旨在让学生早期接触高雅艺术,通过聆听感受不同舞曲的风格、音色(如钢片琴)与情绪,不仅“听热闹”,更在潜移默化中“听门道”,拓宽其音乐文化视野。
本单元成功地将知识技能(2/4拍)、音乐实践(唱、奏、动、演)、审美体验(多元风格)和社会性发展(合作、沟通) 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动有趣的主题之下,是一组旨在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经典单元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在唱、听、演、玩中感受二拍子的韵律,体验舞蹈音乐的快乐与美感。
1.通过聆听《糖果仙子舞曲》和《四小天鹅舞曲》,能初步感受其不同的情绪、风格与音色特点,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或肢体动作做出反应。 在演唱《小红帽》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能感知并初步辨别2/4拍的节拍特点与强弱规律,理解节奏、节拍对音乐情绪和形象塑造的作用。(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 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能用叙事性的口吻演唱《小红帽》,初步学习用歌声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能积极参与《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情景表演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集体舞,运用歌唱、肢体动作、表情与他人进行简单的配合,综合性地表现音乐内容。(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能在教师引导下,为歌曲《小红帽》或聆听曲目创编简单的节奏型或律动动作,并能在情景表演中尝试即兴性的角色表现与对话,展现初步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创意实践)
4. 知道《小红帽》是一首来自巴西的儿童歌曲,《四小天鹅舞曲》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能初步感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萌发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包容态度。(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通过聆听《糖果仙子舞曲》和《四小天鹅舞曲》,能初步感受其不同的情绪、风格与音色特点,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或肢体动作做出反应。 在演唱《小红帽》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时,能感知并初步辨别2/4拍的节拍特点与强弱规律,理解节奏、节拍对音乐情绪和形象塑造的作用。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 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能用叙事性的口吻演唱《小红帽》,初步学习用歌声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能积极参与《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情景表演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集体舞,运用歌唱、肢体动作、表情与他人进行简单的配合,综合性地表现音乐内容。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 能在教师引导下,为歌曲《小红帽》或聆听曲目创编简单的节奏型或律动动作,并能在情景表演中尝试即兴性的角色表现与对话,展现初步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 创意实践
4 知道《小红帽》是一首来自巴西的儿童歌曲,《四小天鹅舞曲》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能初步感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萌发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兴趣与包容态度。 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