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小音乐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内容综述】一、教学内容《箫》是一首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曲采用典型的五声徵调式,结构规整,以上下句为基础构成单乐段。歌词以“箫”为题,运用比喻和想象,通过“紫竹”“苗苗”等意象,生动描绘了箫的形状和音色,并借“吁底吁底”的衬词模仿吹箫的气息与韵律,充满童趣与生活气息。整首歌曲不仅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也表达了人们对音乐和生活的朴素热爱,是引导儿童感受民歌魅力、进行音乐启蒙的优秀教材。《快乐的小笛子》是一首活泼明快的大调式儿童歌曲,其核心音乐特点在于节奏的动静结合:歌曲通过大量连续、均匀的八分音符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生动模仿了小笛子清脆欢快的鸣响;而在每个乐句的结尾则巧妙运用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实现稳定收束,形成张弛有度的呼吸感。这一结构使其成为训练学生掌握八分音符律动、巩固长音时值以及学习在换气记号处自然呼吸的绝佳教学素材。与同一单元中悠扬舒展的《箫》相比,本曲以鲜明的节奏对比和跳跃的音乐形象,完美展现了音乐要素如何塑造截然不同的情绪色彩。《号手与鼓手》选自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儿童游戏》小组曲。这首管弦乐组曲作于1871年,是根据所作的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共十二曲)中的第五首小曲改编而成,又叫《喇叭与铜鼓》,是一首进行曲,c小调,4/4拍。开始是四小节引子,随机奏出曲调明朗的进行曲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打着铜鼓、吹着喇叭列队行进的可爱装神态。学生通过这首小曲,感受乐曲明朗的进行曲风格。感受并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号手和鼓手。《会跳舞的洋娃娃》原为匈牙利作曲家波尔蒂尼创作的钢琴练习曲,后经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改编而成一首广受欢迎的小提琴独奏曲。这首乐曲采用三部曲式(ABA结构),D大调,3/8拍,快板节奏,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情趣。A段由小提琴以弱拍进入,运用跳弓与顿音技法奏出一连串轻快活泼的十六分与八分音符,生动刻画出洋娃娃天真可爱又略带机械感的舞蹈姿态;B段转入A大调,旋律变得优美婉转,与A段形成鲜明的情绪与色彩对比,展现了丰富的调性变化。全曲通过精巧的器乐技法与鲜明的音乐形象对比,不仅令学生直观感受到小提琴灵动的音色特点,也能引导他们体会乐曲中活泼与抒情并存的艺术魅力。《星光圆舞曲》是美国作曲家布雷纳德创作的一首精巧的钢琴小品,乐曲采用G大调、3/8拍与变奏曲式。其核心魅力在于通过主题与四次变奏层层推进情绪:主题以弱起、级进的平滑旋律营造出星空下安宁静谧的氛围;随后的变奏通过加入平行三度、改为强起节奏、高八度进行、旋律加花与模进等手法,使音响逐渐丰满,情绪由平静走向激动与热烈,最终在重现主题中回归宁静,形成完美呼应。该曲不仅展现了钢琴清澈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更通过清晰的音乐发展逻辑,引导学习者感受从安逸到高潮再回归平静的情绪变化,是培养学生感受力与鉴赏力的优秀教材。音乐游戏《抢凳子》是本单元一个极具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它绝非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一个将音乐聆听、内在节拍感训练与身体反应融为一体的有效评估手段。游戏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所播放或弹奏的本单元音乐作品按稳定节拍行走,这直接考查并强化了他们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不同音符时值构成的恒拍感的掌握。同时,“音乐停止即抢座”的机制,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音乐听觉注意力与快速反应能力,使他们深刻体验到音乐(进行)与休止(静止) 的对比。该游戏以充满趣味和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综合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音乐感知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参与热情,有效地达成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练”的教学目的。二、内容联系本单元的所有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目标明确、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旨在通过“感知-实践-内化”的路径,全方位塑造学生的“小小音乐家”身份认同。其内在联系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递进层次:第一层:核心技能奠基(演唱与知识融合)此层级是学生直接参与和获得音乐能力的起点。歌曲 《箫》 与 《快乐的小笛子》 在音乐要素上形成了完美的对比与互补:前者(悠扬、连贯)是换气记号与舒缓节奏的实践载体,后者(欢快、跳跃)则是掌握八分音符等短时值节奏的绝佳范例。二者共同将抽象的“能力进阶”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歌唱技能。第二层:音乐视野拓展(聆听与演唱呼应)三首聆听曲目是对核心技能的延伸与审美视野的开拓。它们与演唱教学形成了横向呼应:《号手与鼓手》 的进行曲节奏强化了《小笛子》的律动感;《会跳舞的洋娃娃》 的灵巧与《小笛子》的情绪一脉相承;《星光圆舞曲》 的流畅优美则与《箫》的绵长气息异曲同工。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听觉库,让学生感受了不同乐器音色与音乐风格的多样性。第三层:综合能力升华(游戏与应用整合)《抢凳子》 游戏是整个单元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与升华。它作为一个趣味化的实践平台,要求学生调动从所有歌曲和欣赏曲目中建立的稳定节拍感、音乐听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将此前学到的分散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融会贯通。总结而言, 本单元以“小小音乐家”为主题,以对比性演唱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以关联性聆听教学开阔艺术眼界,最终在整合性音乐游戏中实现能力的综合应用,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教学闭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三、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有天然的亲近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乐于通过肢体动作和游戏来表现音乐。学生已初步接触过简单的节奏(如走与跑跑)和常见的音乐情绪,具备基本的歌曲跟唱能力和稳定的课堂律动感。对“音乐家”角色和乐器演奏充满好奇与向往,易于被生动的音乐形象(如洋娃娃、号手)和有趣的音乐活动所吸引。在演唱《箫》时,保持长音的稳定及在换气记号处进行自然、不露痕迹的换气存在困难。准确掌握《快乐的小笛子》中密集的八分音符节奏,并唱出轻快、有弹性的颗粒感,对部分学生是挑战。在聆听《号手与鼓手》等乐曲时,需要同时关注旋律与节奏、不同乐器的音色,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听觉注意力与分辨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抢凳子》游戏中,同时兼顾“按稳定节拍行走”与“听辨音乐休止”两项任务,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协调,部分学生可能会顾此失彼。四、教学价值本单元的教学价值,在于它并非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以 “小小音乐家”的身份认同为情感驱动,构建了一个感知、实践、创造三位一体的音乐学习闭环,全方位地夯实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的深度融合:1. 知识技能层面:从“学会”到“会用”单元将抽象的音乐知识(音符时值、换气记号) 完全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学生在《箫》中实践“换气”,在《快乐的小笛子》中辨析“节奏”,最终在《抢凳子》游戏中综合运用“稳定拍感”。这一设计使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演唱与聆听问题的工具,实现了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2. 审美体验层面:从“听歌”到“懂乐”通过精心编排的对比性教学内容,单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纵向对比:两首演唱歌曲《箫》(民族、悠扬)与《快乐的小笛子》(西洋、欢快),让学生直接感受不同音乐要素如何塑造截然不同的情绪。横向拓展:三首聆听曲目《号手与鼓手》(进行曲)、《会跳舞的洋娃娃》(舞曲)、《星光圆舞曲》(圆舞曲),则构建了一个微缩的“音乐风格与音色库”,让学生初步建立起音乐风格与乐器音色的联觉,从被动听歌转向主动理解和分辨音乐。3. 实践能力层面:从“模仿”到“表现”单元提供了一个从模仿到表现的渐进阶梯。演唱是基础的模仿与表达,聆听是内化的吸收与想象,而《抢凳子》游戏则是高阶的综合实践。它将内在的节拍感、听觉注意力、身体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实战”中,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可迁移的音乐能力。4. 情感态度层面:从“学生”到“音乐家”整个单元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于其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所有活动都引导着学生以“小小音乐家”的视角去思考:音乐家如何呼吸?(《箫》)如何表现快乐?(《小笛子》)如何感受不同乐器的对话?(聆听曲目)如何应对舞台上的变化?(《抢凳子》)。这种身份代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将音乐学习从一项任务转变为一种有趣的自我实现。总结而言, 本单元通过知识情境化、审美多元化、实践综合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地将音乐基础知识、关键技能与审美感知能力“打包”授予学生,并在其心中播下了一颗名为“音乐家梦想”的种子,实现了音乐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主题:在角色体验中激发音乐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并提升综合音乐素养。1.学生能辨别出《箫》的悠扬舒缓与《快乐的小笛子》的欢快跳跃之间的基本情绪差异;能通过聆听,识别《号手与鼓手》的神气、《会跳舞的洋娃娃》的灵巧和《星光圆舞曲》的优美等不同音乐形象。(审美感知)2.能用对比性的声音(连贯/跳跃)与稳定的节拍进行歌唱和律动,并初步运用音乐记号(换气记号)来提升艺术表现力。(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3.在音乐游戏中,能综合运用稳定的内心节拍感与听觉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休止做出快速、协调的身体反应。(创意实践)4.通过接触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中外代表性作品,初步建立对中国民族音乐(《箫》)与西方古典音乐(三首聆听曲)的初步印象与开放态度。(文化理解)【单元教学安排】【单元学习评价】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自评 互评 师评1 1.学生能辨别出《箫》的悠扬舒缓与《快乐的小笛子》的欢快跳跃之间的基本情绪差异;能通过聆听,识别《号手与鼓手》的神气、《会跳舞的洋娃娃》的灵巧和《星光圆舞曲》的优美等不同音乐形象。 审美感知2 2.能用对比性的声音(连贯/跳跃)与稳定的节拍进行歌唱和律动,并初步运用音乐记号(换气记号)来提升艺术表现力。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3 3.在音乐游戏中,能综合运用稳定的内心节拍感与听觉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休止做出快速、协调的身体反应。 创意实践4 4.通过接触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中外代表性作品,初步建立对中国民族音乐(《箫》)与西方古典音乐(三首聆听曲)的初步印象与开放态度。 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