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歌舞》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歌舞》大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丰收歌舞》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桔梗谣》这是一首经典的三拍子朝鲜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舒缓,节奏富有舞蹈韵律感,描绘了朝鲜族姑娘在田间采挖桔梗(一种野菜)的勤劳形象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它传递的是一种恬静、愉悦的劳动之美,而非单纯的喧闹庆祝。3/4拍的强弱规律(强、弱、弱),使歌曲具有摇曳、舞蹈性的特点,旋律线条流畅多级进,节奏平稳,易于掌握。
《丰收锣鼓》 这是一首气势恢宏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它借鉴了中国民间锣鼓乐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为主,辅以吹管、拉弦、弹拨乐器,生动地模拟了劳动场面(如你追我赶的竞赛)和热烈欢庆的节日场景。密集、多变的节奏型为音乐带来了推动力和热烈气氛。音乐情绪对比鲜明,有舒缓的歌唱性乐段,也有激昂的锣鼓段。它展现的是汉族传统庆祝丰收时锣鼓喧天、普天同庆的宏大场面。
《丰收歌》是一首以领唱与合唱形式表现丰收喜悦的创作歌曲。其核心教学价值在于通过铿锵的2/4拍节奏、大量“哎嗨哎嗨”等劳动号子式的衬词,生动模拟了集体劳动的动律与豪迈气势,与单元中恬静优美的《桔梗谣》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学生对“同一主题可用不同音乐风格表达”的理解,是进行节奏训练、合唱协作与情感表达的绝佳素材。
塔塔尔族民歌《丰收的节日》以轻快活泼的节奏、跳跃动感的旋律和鲜明的民族调式,生动刻画了塔塔尔人民在丰收时节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其音乐风格与单元中前几首作品形成有效补充,浓郁的异域风情和极强的舞蹈性,能瞬间点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身体律动直观感受音乐如何作为一种跨越民族的通用语言,来抒发共通的丰收喜悦与生命活力,是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培养节奏感与表现力的精彩范本。
二、内容联系
这四部作品以“丰收”为核心主题,通过不同民族、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语言,共同构建了一幅层次丰富、多元交融的丰收画卷,形成了紧密的有机联系。
1.在情感内核上,它们一脉相承,共同歌颂劳动与丰收的喜悦。 从《桔梗谣》个体劳作的恬静满足,到《丰收歌》集体欢庆的豪迈激昂,再到《丰收锣鼓》的普天同庆和《丰收的节日》的载歌载舞,情感层层递进,全方位地抒发了由丰收引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2.在音乐表现上,它们互为补充,展现了多元的音乐文化。 作品间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与呼应:《桔梗谣》(朝鲜族)的优美舒缓与《丰收的节日》(塔塔尔族)的轻快跳跃,展现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歌舞特色;而《丰收歌》的声乐齐唱与《丰收锣鼓》的器乐合奏,则构成了“歌”与“舞”、“人声”与“乐器”的对话,共同渲染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3.在文化视野上,它们由点及面,构建了立体的文化认知。 单元从朝鲜族到汉族,再拓展至塔塔尔族,如同一个音乐万花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丰收”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跨越民族、需要以音乐和舞蹈来共同铭记和庆祝的人类共通情感。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丰收”的喜悦情绪有基本的理解力和共鸣感,易于被欢快的音乐所吸引。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乐于通过肢体律动、歌唱和表演来参与音乐活动,尤其对《丰收歌》中的号子、舞蹈性强的《丰收的节日》感兴趣。能通过音乐联想具体场景(如锣鼓声想到热闹场面),有助于理解音乐形象。
首次集中接触不同民族(朝鲜族、塔塔尔族)和形式(民乐合奏)的音乐,对其风格差异的感知模糊,容易混淆。“高低音点”作为抽象乐理符号,需从感性体验(唱得高)过渡到理性认知(符号记录),存在理解与记忆的困难。《丰收歌》中的领唱与合唱配合,以及音准、节奏的统一,对初步接触合唱的三年级学生是较大挑战。对纯器乐曲《丰收锣鼓》的长时间专注聆听,需要教师通过分段、设问、图形谱等方式引导。
因此教学应化抽象为形象,将知识学习(如高低音点)融入歌唱实践;化聆听为体验,通过律动、绘画、情景表演深化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感受;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分句模唱、节奏游戏突破合唱难点,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保持学习兴趣,构建多元音乐认知。
四、教学价值
1.情感与审美价值
围绕“丰收”这一核心主题,通过《桔梗谣》的劳作诗意、《丰收歌》的集体豪情、《丰收锣鼓》的庆典气势及《丰收的节日》的歌舞狂欢,引导学生多维度体验劳动与丰收的喜悦,建立音乐与生活、情感的深刻联结,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与审美情趣。
2.知识与技能价值
以“高低音点”为核心知识线索,在《桔梗谣》的演唱中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符号识别的过渡。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节拍(3/4拍与2/4拍)、节奏(舒缓与铿锵)、表现形式(独唱、齐唱、器乐合奏),系统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音色辨别力及初步的合唱协作能力。
3.单元构建了一个多元音乐文化语境,使学生从朝鲜族、汉族到塔塔尔族的音乐风格对比中,直观感受“音乐塑造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有效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开放、尊重的文化理解力。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通过聆听、演唱各民族丰收音乐,在律动中感受劳动与收获的喜悦,初步建立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审美情趣。
单元学习目标:
1. 学生能通过聆听与演唱,感知并辨别本单元中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桔梗谣》的优美舒缓、《丰收歌》的热烈豪迈、《丰收锣鼓》的恢宏气势、《丰收的节日》的轻快活泼,并能初步理解音乐要素(如节拍、节奏、速度、音色) 在塑造这些情绪与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审美感知)
2.学生能自信、有表情地背唱《桔梗谣》和《丰收歌》,掌握基本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并能在演唱中初步关注并运用 “高低音点” 的识谱知识来辅助音准。同时,能通过简单的肢体律动或自制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对音乐节奏与情绪的理解。(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丰收锣鼓》或《丰收的节日》的音乐片段,创编并表演一个简短的、包含节奏、律动或情景的“丰收场景”,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本单元所积累的音乐语汇,展现个性化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创意实践)
4.学生能初步了解朝鲜族、塔塔尔族以及汉族(江南、北方)的音乐在表现“丰收”主题时的不同方式,认识到音乐是民族文化与生活的反映,从而尊重和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并萌发对劳动与生活的热爱之情。(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 学生能通过聆听与演唱,感知并辨别本单元中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桔梗谣》的优美舒缓、《丰收歌》的热烈豪迈、《丰收锣鼓》的恢宏气势、《丰收的节日》的轻快活泼,并能初步理解音乐要素(如节拍、节奏、速度、音色) 在塑造这些情绪与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审美感知
2 2.学生能自信、有表情地背唱《桔梗谣》和《丰收歌》,掌握基本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并能在演唱中初步关注并运用 “高低音点” 的识谱知识来辅助音准。同时,能通过简单的肢体律动或自制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对音乐节奏与情绪的理解。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3 3.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丰收锣鼓》或《丰收的节日》的音乐片段,创编并表演一个简短的、包含节奏、律动或情景的“丰收场景”,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本单元所积累的音乐语汇,展现个性化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 创意实践
4 4.知道本单元所学的歌曲是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劳动号子,能初步了解其背后的劳动生活方式(如林区抬木、江南打麦、川江行船),尊重并认同其中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协作精神和民族音乐文化价值。 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