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妈妈》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2.教材分析《妈妈》是一首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经典歌曲,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本单元以“母爱”为核心主题,通过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共通性。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浓烈,带有浓郁的那不勒斯民歌风味。歌曲结构清晰,情绪层层递进,从开始的深情倾诉,到中段的热情奔放,再到结尾的绵长呼唤,完美地抒发了对母亲深沉的爱与依恋。通过本课欣赏,旨在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深化对母爱主题的情感体验,并初步接触男高音音色与西方艺术音乐的特点。3.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母爱”主题有直接而深厚的情感体验,易于被歌曲的旋律和情绪所感染。他们已具备初步的音乐聆听习惯,能分辨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忧伤),但对于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音区)如何影响情绪变化,以及西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缺乏了解。同时,他们对“男高音”这一人声分类可能较为陌生。因此,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反复、有目的的聆听中,通过身体律动、画面联想、对比分析等方式,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从而理解音乐情感与文化内涵。二、学习目标1.能听辨出歌曲《妈妈》在旋律、力度、音区上的变化,感知其从深情倾诉到热情奔放再回归深情呼唤的情绪发展脉络。2.能通过肢体律动(如随乐晃动、画旋律线)或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捻指)来表现对音乐情绪与节奏的理解。3.能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展开联想与想象,并尝试用语言或简单的动作描绘出音乐所营造的画面与情感。4.知道《妈妈》是一首意大利歌曲,了解其赞美母爱的主题,初步感受意大利民歌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理解母爱是全世界共同的情感语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感受歌曲《妈妈》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能听辨并理解歌曲三个主要段落的情绪对比与变化。学习难点:理解音乐要素(如音区、力度的变化)是如何推动情感发展的;初步建立对“男高音”音色和意大利音乐风格的感性认识。教学设计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4.知道《妈妈》是一首意大利歌曲,了解其赞美母爱的主题,初步感受意大利民歌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理解母爱是全世界共同的情感语言。 导入部分 1. 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妈妈的情感(如依赖、感谢、爱等)。2. 明确本节课的欣赏内容,产生聆听期待。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温暖、最动听的词语,那就是——“妈妈”(板书)。谁能分享一下,当你呼唤“妈妈”时,心里是怎样的感情?2. 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跨越千山万水,去意大利听一位小朋友是如何用歌声向妈妈倾诉爱意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妈妈》。 学生能否专注聆听,并初步捕捉到音乐情绪的变化。1.能听辨出歌曲《妈妈》在旋律、力度、音区上的变化,感知其从深情倾诉到热情奔放再回归深情呼唤的情绪发展脉络。 2.能通过肢体律动(如随乐晃动、画旋律线)或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捻指)来表现对音乐情绪与节奏的理解。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整体把握 1. 安静、完整地聆听歌曲,初步感受音乐情绪。分享感受:一开始很温柔,中间有点激动,最后又很深情…2. 初步建立对“男高音”音色的听觉印象。 活动二:分段细听,探究要素 1. 听A段:听辨音区与旋律特点,联想场景(如夜晚、睡前)。可用手在身前低位平缓划动,感受旋律的平稳。2. 听B段: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可用手随旋律的上升而上举,或用稍强的拍手动作感受节奏与力度的增强。3. 听A’段:感受节奏的拉宽与旋律的绵长。可做双手捧心然后缓缓向前伸展的动作,表现深情的呼唤。 活动三:完整聆听,综合表现 1. 完整聆听,并根据不同乐段的提示,用统一的肢体律动来表现。2. 用“lu”音模唱片段,加深对旋律的记忆与体验。 活动一:初听感受,整体把握 1. 播放音频与引导:播放由男童声或男高音演唱的《妈妈》音频。师: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听,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介绍背景与音色: 师:这首歌曲由一位13岁的意大利男孩首唱,他的声音纯净而充满感情。我们刚才听到的明亮、富有穿透力的男声,就是“男高音”的一种。 活动二:分段细听,探究要素 1. 聆听A段(倾诉段)师:我们来听第一段,歌声是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旋律是平稳的还是起伏很大的?想象一下,这是在什么场景下对妈妈说话? 教师小结:这段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非常温柔、平稳,就像孩子偎依在妈妈身边,说着悄悄话。2. 聆听B段(奔放段): 师:音乐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速度、力度和演唱者的情绪是怎样的?师::注意‘妈妈’的呼唤声之后,音乐变得怎样了?是不是更明亮、更有力了?这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感?教师小结:音乐通过调性转换和音区提升,变得明朗、奔放,情绪更加热烈,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深切的爱和赞美。3. 聆听A‘段(呼唤段): 师:聆听结尾部分,特别是‘我永远热爱你呀妈妈’这一句,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教师小结:节奏拉宽,旋律在高音区长长地延伸,仿佛是对妈妈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 活动三:完整聆听,综合表现 1. 组织活动:让我们完整地再听一遍,当听到温柔倾诉时,请轻轻晃动身体;听到热情奔放时,请随节奏轻轻拍手;听到深情呼唤时,请将手放在胸前。 2. 钢琴弹奏主旋律: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主旋律,带领学生用“lu”音轻声模唱最具代表性的乐句,进一步熟悉旋律。 学生能否专注聆听,并初步捕捉到音乐情绪的变化。 学生能否在教师引导下,将具体的音乐要素(音区、力度等)与情绪变化联系起来;能否用肢体语言恰当地回应音乐。 学生能否在完整聆听中,清晰地区分三个乐段,并准确地用预设的律动进行反应。3.能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展开联想与想象,并尝试用语言或简单的动作描绘出音乐所营造的画面与情感。 拓 展 部分 1. 观看视频,感受音乐会现场的氛围与歌唱家的表演状态。 2. 对比《妈妈格桑拉》,讨论两首歌曲的风格差异,理解音乐的多样性。3. 理解“母爱”是全球共通的艺术主题。 1. 展开联想,构思画面或话语。2. 自愿分享自己的创意,用语言或简单的哼鸣表达对妈妈的爱。 (一)对比欣赏,感受文化 1. 播放视频:播放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如帕瓦罗蒂)演唱《妈妈》的音乐会视频片段 2. 引导讨论: 师:同样是《妈妈》,意大利的演唱家和我们在单元里学的《妈妈格桑拉》,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引导从情绪、力度、演唱方式等方面比较)。教师总结:意大利的音乐就像地中海的阳光一样热情、奔放,而我们的藏族民歌则像高原的微风一样优美、深情。虽然风格不同,但表达对妈妈的爱是完全相同的。 (二)创意表达,升华情感 1. 提问引导:如果让你为这首《妈妈》配一幅画,你会画什么?或者,你想对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可以用这首歌的旋律哼出来?2. 组织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构思或对妈妈说的心里话。 学生能否通过对比,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能否理解文化差异下情感的共通性。 学生能否将音乐欣赏的收获转化为个性化的创意表达,情感是否得到真切的升华。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来自意大利的经典歌曲《妈妈》,它用热情而深情的旋律,唱响了全世界孩子对妈妈共同的爱。音乐无国界,母爱更无国界。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感受到的这份爱,化作一个拥抱、一句问候,回家传递给你们的妈妈。板书设计 妈妈 (意大利歌曲) A段(倾诉) → B段(奔放) → A’段(呼唤) 深情、温柔 热情、明朗 绵长、深情 男高音:明亮、富有穿透力 母爱 — 世界的共同语言作业设计 学生能否将音乐欣赏的收获转化为个性化的创意表达,情感是否得到真切的升华。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