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母亲教我的歌》(欣赏)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母亲教我的歌》(欣赏)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母亲教我的歌》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经典艺术歌曲,收录于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爱妈妈》。本单元以母爱为主题,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这首歌曲旋律婉转起伏,情感深沉内敛,以回忆的视角诉说了童年时母亲教唱歌谣的温馨场景,以及母亲“隐约闪着泪光”的感人画面。歌曲采用行板速度,旋律线条中大量运用级进与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音乐语言细腻而富有表现力。通过本课欣赏,学生将初步接触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深切怀念之情,并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听觉认知。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聆听能力,能够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但对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尚浅。他们对于“级进、跳进”等旋律概念较为陌生,对欧洲古典音乐风格接触较少。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对母爱有直接的体验,但可能难以理解歌曲中“怀念”这种复杂情感。因此,教学需要通过具身参与(如画旋律线)、对比聆听和情境创设等方式,将抽象的旋律概念和情感体验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音乐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歌曲《母亲教我的歌》忧伤、怀念的基本情绪,并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辨别旋律进行中的级进与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
2.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模唱歌曲主题旋律,并尝试用合适的肢体动作(如挥手)来表现旋律中的大跳音程。
3.能根据音乐情绪展开联想,为音乐选择合适的画面或颜色,并进行简单的描述或表现。
4.知道这是一首捷克作曲家创作的歌曲,了解其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初步感受欧洲艺术歌曲的典雅风格,理解不同文化中对母爱的表达是相通的。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受歌曲表达的怀念与感恩之情,能听辨并感知旋律线条的起伏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旋律的级进、跳进(特别是八度大跳)与音乐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部分 1. 回顾前两课内容,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2. 根据歌名进行预测和想象,自由发言。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用《妈妈格桑拉》祝福妈妈幸福,用意大利的《妈妈》热情赞美妈妈。今天,我们要听一首不一样的‘母爱’之歌,它来自遥远的捷克,歌名是《母亲教我的歌》。
2. 提问引导: 师:猜一猜,这首歌可能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情绪会和前两首一样欢快吗? 学生能否联系已有知识,并对新课题产生好奇与期待。
目标1 新知新学 活动一:初听感受,把握基调 1. 安静、完整地聆听歌曲,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分享感受:“优美的、深情的、有点想念的、忧伤的…”
2. 初步建立对“女高音”音色的听觉印象。 活动二:探究旋律,感知特点 1. 初次画线:用手指在空中随音乐画旋律线,直观感受旋律的起伏。
二次画线与辨别: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分辨旋律中平稳进行(级进)和大幅跳跃(跳进)的部分。
2. 动作回应:在听到八度大跳处,用统一的肢体动作(如双手托举)进行回应,感受音乐的张力和情感浓度。 3感受理解。 活动四:模唱主题,深化体验 1. 聆听教师范唱,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与音乐的结合。 2. 用“lu”音模唱主题旋律,尝试表现旋律的连贯与起伏。 活动一:初听感受,把握基调 1. 播放音频与引导:播放女高音演唱的《母亲教我的歌》音频。 师:请你闭上眼睛听,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是开心的、激动的,还是深情的、有点忧伤的?
2. 介绍背景与音色: 师:这首歌曲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回忆了童年时母亲教他唱歌的情景。刚才我们听到的优美、圆润的女生独唱,就是‘女高音’。 活动二:探究旋律,感知特点
1. 画旋律线,发现规律: 师:让我们化身音乐侦探,伸出手指,跟随音乐的起伏来画一画旋律线。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引导:有没有发现旋律像波浪一样?有些地方是平稳的楼梯(级进),有些地方像坐上了小跳床(跳进)? 2. 聚焦“八度大跳”: 师:特别请大家注意‘歌-唱’(或对应旋律)这个地方,旋律线是不是突然有了一个很大的跳跃?这就像一个情感的高峰。
组织活动:当我们听到这个‘情感高峰’(八度大跳)时,我们一起做一个双手缓缓向上托举的动作,感受这份情感的涌动。
3. 关联情感:
师:作曲家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这样一个大跳呢?也许,这正是他想起母亲时,内心最激动、最深情的那一下触动。 活动四:模唱主题,深化体验 1. 教师范唱:教师用中文深情范唱第一段歌词。
2. 模唱练习:用“lu”音带学生慢速模唱歌曲的主题旋律,重点练习八度大跳处的音准和气息支持。 学生能否专注聆听,并准确捕捉歌曲深沉、怀念的基本情绪。 学生能否通过画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起伏;能否在教师引导下初步辨别级进与跳进;能否用肢体动作准确回应音乐中的大跳音程。 学生能否通过模唱,进一步熟悉音乐主题,并尝试表现旋律的抒情性。
目标2 拓 展 部分 1. 安静聆听小提琴版本。
2. 对比两个版本,从音色、表现力等角度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展开联想,将音乐感受与颜色、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
2. 自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进行情感表达。 (一)版本对比,丰富感知 1. 播放小提琴版:播放《母亲教我的歌》小提琴独奏版本。
2. 引导讨论:
师:同样是《母亲教我的歌》,女高音演唱和小提琴演奏,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总结:人声歌唱像在深情诉说,乐器演奏则像在无限怀念。音乐可以用不同的‘嗓音’讲述同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情感联结,创意表达 1. 提问引导: 师:如果让你用一种颜色来代表这首歌,你会选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哪一刻,让你特别想念或者感谢妈妈?
2. 组织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颜色选择或与妈妈之间的温暖小故事。 学生能否感知不同表演形式对同一音乐作品的表现差异,并表达自己的审美偏好。 学生能否将音乐欣赏的收获与个人情感经验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真诚的表达。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它没有热烈的欢呼,只有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大跳,像一杯微苦的清茶,让我们品味到对母亲那悠长而深切的感恩与怀念。记住这种感受,也记住妈妈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母亲教我的歌 (捷克) 情绪:深情、怀念、忧伤 旋律:级进(平稳) + 跳进(大跳) 女高音:优美、圆润、连贯 母爱 — 感恩与怀念
作业设计 回家后,找一个安静的时机,拥抱一下妈妈,或者对她说一句“谢谢您”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