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物理学情调研.zip(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物理学情调研.zip(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学情调研
物理试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90分
一、填空题(第9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1. 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______。
【答案】 ①. 米 ②. 刻度尺
【解析】
【详解】[1][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学生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实验室,常用秒表测定时间。
2.人的眼球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物体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缩小、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采用激光手术,可  (选填“增强”或“减弱”)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从而矫正近视眼。
【分析】(1)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凸或眼睛的前后距离过长,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解答】解:(1)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满足u>2f、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前,原因是晶状体过厚或眼睛的前后距离过长,可以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对光的偏折能力减弱,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凸;倒立。
3. 如图所示,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乙刻度尺的示数为______cm,______(选填“甲”“乙”)的示数更接近真实值。
【答案】 ①. 3.17 ②. 乙
【解析】
【详解】[1]物体左端与乙刻度尺的2.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介于乙刻度尺的5.10cm与5.20cm之间,估为5.17cm,所以乙刻度尺的示数为
L=5.17cm-2.00cm=3.17cm
[2]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可知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更小,所以更精确,其示数更接近真实值。
4. 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简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声。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众能从乐曲中听辨出优美的小提琴声,主要是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答案】 ①. 固体 ②. 音色
【解析】
【详解】[1]古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是由于固体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快。
[2]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观众能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5. 诗词中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的参照物是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鱼惊”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________传播。
【答案】 ①. 行船 ②. 振动 ③. 水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选填“能量”“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选填“会”“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1)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音叉乙,音叉发声,光斑晃动,这个现象说明音叉甲发生了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由题意可知:敲响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甲会随着振动,这是因为右边音叉乙振动产生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甲,引起左边音叉甲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说明音叉乙发声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音叉甲;
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甲不会发声,光斑不会晃动,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右边音叉乙产生的声音不会传递到左边的音叉甲;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变大。
故答案为:(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
7. 当发生矿山(隧道)事故时,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发出“5432”救援联络信号。由此可知,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 ①. 固体 ②. 快
【解析】
【详解】[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求救声可以从固体传到外面,表明固体能传声。
[2]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的速度比空气要快。
8. 减小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在高架道路两旁加装隔音板,上述两个例子对应的减小噪声的措施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 ①. 吸声 ②. 隔声
【解析】
【详解】[1][2]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主要是通过吸声减小噪声;在高架道路两旁加装隔音板,主要是通过隔声减小噪声。所以上述两个例子对应减小噪声的措施分别是:吸声和隔声
9. 如左图所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小明说透镜的光路也是可逆的,小亮不清楚什么是光路可逆。请你在右图中画出左图的逆向光路。
【答案】
【解析】
【详解】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平行光入射之后,折射光线会聚于焦点上;根据光的折射时光路可逆可知,从右侧焦点射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0. 描述空间尺度的物理量是(  )
A. 质量 B. 温度 C. 长度 D. 密度
【答案】C
11.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  )
A. 20cm B. 0~20cm C. 20mm D. 0~20mm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该刻度尺刻度从0cm开始,到20cm结束 。测量范围是指刻度尺能够测量的长度区间,用 “最小值~最大值” 的形式表示,所以其测量范围是0~20cm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东方红3号”是我国首艘,也是世界第4艘获得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B.噪声是指音调很高的声音
C.噪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
(4)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噪声也是声音,也可以在水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噪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3.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浓郁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直线传播形成
B.“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复色光发生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如:海市蜃楼、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雨后天空中的彩虹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绿树荫浓夏日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B、“池水映明月,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B错误;
C、“大漠孤烟直,“落日”是由于大气分布不均匀,上部空气密度小,折射光线不断向下偏折,我们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的虚像;
D、“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故选:B。
14. “泼水成冰”需要使用热水,泼出的热水变成水蒸气后,在极寒环境中直接变成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B 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放热
C.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答案】C
【解析】【详解】A.热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热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D.水蒸气变成小水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16.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
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的下方;
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的上方,故C正确。
故选:C。
1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 1.25 s B. 2.5 s C. 0.8 s D. 5 s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回声定义可知,设时间为t
故选B。
18. 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关于两透镜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B. 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 甲、乙都凸透镜 D. 甲、乙都是凹透镜
【答案】D
【解析】【详解】当入射光线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 折射光线发散时, 该透镜为凹透镜。 这是因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当入射光线会聚, 但经透镜折射后相比原来发散时, 该透镜也为凹透镜。 这是因为凹透镜同样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当入射光线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 折射光线会聚时, 该透镜为凸透镜。 这是因为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当入射光线发散, 但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与主光轴时, 该透镜同样为凸透镜。 这是因为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光源发出的两束光经过甲透镜之后,折射光线发散了,甲应为凹透镜,而光线通过乙透镜后折射光线发散了,因此乙为凹透镜,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9.“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图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倒影——光的折射
B.手影——平面镜成像
C.投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第20、21小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20.在图中完成折射的光路图。
【分析】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图中已过入射点作出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下所示:
21. 如图,有些手电筒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射出平行光,请用A点标出手电筒灯泡(可视为点光源),并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答案】
【解析】
【详解】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22. 按要求填空。
(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cm;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该铅笔长度应为________cm。
(2)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图1所示,秒表读数为________s;如图2所示,汽车速度表的读数为________。
【答案】(1) ①. 0.1 ②. 甲 ③. 3.90
(2)偏大 (3) ①. 99.8 ②. 90km/h
23. 央视春晚中,节目“口技”中演员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他主要模仿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这主要依靠声波传递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①. 音色 ②. 信息
【解析】
【详解】[1]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模仿声音主要是通过模仿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这主要依靠声波传递信息。
24 .小怡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光屏、蜡烛 和火柴等。
图 9 图 10
(1)实验前,小怡同学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
(2)小怡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 1 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 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 、“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 理;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 10 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则人眼在图 中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小怡同学将图 9 中的透镜换成焦距 f = 5cm 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可将烛焰向 (选填“左”或 “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能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选 填“近视”或“远视”)眼睛的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解析】 同一高度 放大 投影仪 B 右 近视
四、计算与推导题(25小题4分,26、27小题各8分,共计20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5. 某高速公路实现“区间测速”全覆盖。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km,全程限速,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求:
(1)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AB路段区间测速不会被判超速,则通过AB路段时间最短用时多少s
【答案】(1)没有超速,计算见解析;(2)450s
【解析】
【详解】解:(1)图中所示轿车在该路段所用的时间
t1=10∶41-10∶31=10min=h
所以轿车在该路段的速度
=90km/h
因为
90km/h<120km/h
所以没有超速。
(2)通过AB路段时间最短用时
=0.125h=450s
答:(1)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不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AB路段区间测速不会被焦耳判超速,则通过AB路段时间最短用时450s。
26. 在诚信实验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小刚成为了一名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他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测出了小明的成绩为11.41s,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取340m/s。求:
(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刚才听到枪声?(保留两位小数)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答案】(1)0.29s;(2)11.7s
【解析】
【详解】解:(1)由题意知,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发令后小刚才听到枪声的时间为
(2)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小的多,因此应当看到烟开始计时,因此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
t实=11.41s+0.29s=11.7s
答:(1)发令后,经过0.29s小刚才听到枪声;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11.7s。
27. 如图所示,有一辆大巴车总长为15m,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途中大巴车上某一乘客通过一条隧道的时间为2min,求:
(1)该隧道的长度;
(2)大巴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3)大巴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1200m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答案】(1)1800m
(2)121s (3)79s
【解析】
【小问1详解】
某一乘客与大巴车速度相等,
由知道,隧道长为
【小问2详解】
所乘坐的大巴车完全通过隧道通过的路程
所乘坐的大巴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小问3详解】
该车完全在桥上行驶通过的路程
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安徽省六安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10月学情调研
物理试卷
时间:80分钟 满分:90分
一、填空题(第9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1. 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实验室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______。
2.人的眼球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透镜,物体在视网膜上会形成一个缩小、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采用激光手术,可  (选填“增强”或“减弱”)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从而矫正近视眼。
3. 如图所示,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乙刻度尺的示数为______cm,______(选填“甲”“乙”)的示数更接近真实值。
4. 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简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能够传声。音乐会上正演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听众能从乐曲中听辨出优美的小提琴声,主要是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5. 诗词中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中的参照物是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鱼惊”是因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和________传播。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选填“能量”“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选填“会”“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当发生矿山(隧道)事故时,被困人员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发出“5432”救援联络信号。由此可知,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选填“快”或“慢”)。
8. 减小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在高架道路两旁加装隔音板,上述两个例子对应的减小噪声的措施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9. 如左图所示,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小明说透镜的光路也是可逆的,小亮不清楚什么是光路可逆。请你在右图中画出左图的逆向光路。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0. 描述空间尺度的物理量是(  )
A. 质量 B. 温度 C. 长度 D. 密度
11.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测量范围是(  )
A. 20cm B. 0~20cm C. 20mm D. 0~20mm
12.“东方红3号”是我国首艘,也是世界第4艘获得静音科考级证书的科考船。该船配有静音螺旋桨,其低噪音控制指标达全球最高级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能在水中传播
B.噪声是指音调很高的声音
C.噪声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该船的静音螺旋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3.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绿树浓郁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浓阴”是光直线传播形成
B.“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句中的“彩云”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14. “泼水成冰”需要使用热水,泼出的热水变成水蒸气后,在极寒环境中直接变成小冰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B 热水变成水蒸气需要放热
C.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D. 水蒸气变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15.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16.在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17.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 1.25 s B. 2.5 s C. 0.8 s D. 5 s
18. 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关于两透镜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B. 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C. 甲、乙都凸透镜 D. 甲、乙都是凹透镜
19.“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幻灯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图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倒影——光的折射
B.手影——平面镜成像
C.投影——凸透镜成像
D.摄影——光的反射
三、实验探究题(第20、21小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
20.在图中完成折射的光路图。
21. 如图,有些手电筒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射出平行光,请用A点标出手电筒灯泡(可视为点光源),并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22. 按要求填空。
(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cm;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该铅笔长度应为________cm。
(2)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图1所示,秒表读数为________s;如图2所示,汽车速度表的读数为________。
23. 央视春晚中,节目“口技”中演员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他主要模仿的是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这主要依靠声波传递_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
24 .小怡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器材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光屏、蜡烛 和火柴等。
图 9 图 10
(1)实验前,小怡同学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
(2)小怡同学在某次实验中,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 1 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 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 、“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 理;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至如图 10 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看不到烛焰的像,则人眼在图 中 (选填“A”或“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小怡同学将图 9 中的透镜换成焦距 f = 5cm 的凸透镜,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可将烛焰向 (选填“左”或 “右”)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能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蜡烛,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度数适当的 (选 填“近视”或“远视”)眼睛的镜片,光屏上也会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四、计算与推导题(25小题4分,26、27小题各8分,共计20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
25. 某高速公路实现“区间测速”全覆盖。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15km,全程限速,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求:
(1)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2)若要确保通过AB路段区间测速不会被判超速,则通过AB路段时间最短用时多少s
26. 在诚信实验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小刚成为了一名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他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测出了小明的成绩为11.41s,当天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取340m/s。求:
(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刚才听到枪声?(保留两位小数)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
27. 如图所示,有一辆大巴车总长为15m,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如果途中大巴车上某一乘客通过一条隧道的时间为2min,求:
(1)该隧道的长度;
(2)大巴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3)大巴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为1200m的大桥时,该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