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6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阅读(71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材料二: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红色家书首先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他们以“家”为基点,展现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围绕家人亲情叙事是家书的主要行文内容,红色家书也不例外,家书开头一句“见字如面”蕴含着与家人许久未见的感动,结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对家人的爱护紧紧集中于信笺之上。长期在外从事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孝亲之情、鹅蝶深情、舐犊之爱诉诸笔端,以家书遥寄着对家人的无尽牵挂及其内心思家念家的细腻情感。红色家书除了作为作者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还会承载处理家庭事务的价值功用。或处理婚订与托付之事,或关心调解家庭矛盾,或就某事向家人表达问候、祝福、哀悼、感谢等。对“小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蕴含的基本情感,对“大家”的情感是红色家书区别于普通家书的独特鲜明之处。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从救国抱负到成国决心再到建国热忱,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情怀融入家书,以感人的文笔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怀抱“拯救中国”革命初心,在家书中鼓励家人奋起抗争,推动传统的“离散的个体家庭”转变成为“开放的民族革命实验场”,使家人由“革命的围观者”改造为“革命的同路人”。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将保护小家与保卫国家相统一,在家书中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20世纪50年代红色家书重要内容是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展现了和平建设时期齐家与治国的有机统一。“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写就的红色家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革命战争年代立志拯救受压迫人民到和平建设时期向家人强调人民政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贯穿红色家书始终,成为其秉承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践行人民情怀的鲜明写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公共政策融入家庭空间,既在家书中倾注了对“家”“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家中治国”的优良传统。红色家书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是兼具社会文化意义、政治意义的博大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置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大环境之中,使得一封封红色家书超越普通家书的家庭内部事务交流范畴,成为彰显其深沉浓厚家国情怀的重要思想文本。(摘编自秦立海、孙春惠《论红色家书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私”这一重要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一般来说,这两种文体在许多作者生前是不拟公开发表的。B.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C.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虽在特定时期承载了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依然体现书信“私”的特色。@微信公众号祝余京墨D.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B.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C.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D.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B.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C.《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D.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5.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6分)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为“100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长安的荔枝[注](节选)马伯庸一匹疲惫的灰色阁马在山路上歪歪斜斜地跑着,眼前这条浅绿色的山路曲折蜿蜒,像一条垂死的蛇在挣扎。黏腻温热的晨雾弥漫,远方隐约可见一片高大雄浑的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这只小蚂蚁的动静。李善德面无表情地抱住马脖子,每隔数息便夹一下马镫。虽然坐骑早已累得无法跑起速度,可他还是尽义务似的定时催动。自从他离开石门山之后,整个人变成了一块石头,滤去了一切情绪,只留下官吏的本能。他每到一处驿站,会第一时间按照章程进行检查,细致、严格、无情,而且绝无通融。待检查事毕,他会立刻跨上马,前往下一处目标。他对自己比对驿站更加苛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留出,永远是在赶路,经常在马背上晃着晃着昏睡过去,一下摔落在地。待得清醒过来,他会继续上马疾行。此时他正身在岳州昌江县的东南群山之间。这里是连云山与幕阜山相接之处,地势如屏如插,东南有十八折、黄花尖、下小尖,南有轿顶山、甑盖山、十八盘,光听名字便可知地势如何。但只要一离开这片山区,便会进入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然后从汨罗江顺流直入洞庭湖,进入长江。这一段水陆转换,是荔枝运转至关重要的一环,李善德检查得格外细致。他跑着跑着,一座不大的屋舍从眼前的雾气中浮现出来,它没有歇山顶,而是一个斜平顶,两侧出椽,这是驿站的典型特征。李善德看了看驿簿,这里应该叫作黄草驿,是连云山中的一个山站。可当他靠近时,他发现这驿站屋门大敞,门前空荡荡的,极为安静。李善德眉头一皱,驱马到了门口,翻身下来,对着屋舍高声喊“敕使至”。没有任何回应。李善德推门进去,屋舍里同样也是空荡荡的。无论是前堂、客房、伙房还是停放牲口的侧厩,统统空无一物。他检查了一圈,发现屋舍里只要能搬动的东西都没了,伙房里连一个碗碟都没剩下,只有柜子后头还散乱地扔着几轴旧簿纸和小木牌。“逃驿 !”这个词猛然刺入李善德识海,让他惊得一激灵。大唐各处驿站的驿务人员,包括驿长和驿卒———都是附近的富户与普通良民来做,视同徭役。驿站既要负责官使的迎来送往,也要承担公文邮传,负担很重,薪俸却不高。一旦有什么动荡,这些人便会分了屋舍财货一哄而散,这个驿站就废了。李善德为了杜绝逃驿,特意在预算里放入一笔贴直钱,用来安抚沿途诸驿的驿长和驿卒。他觉得哪怕层层克扣,分到他们手里怎么也有一半,足可以安定人心了。他面色凝重地里外转了几圈,真的是“家徒四壁”,干净得紧。驿站原存的牛马驴骡,以及为了荔枝转运特意配置的健马全被牵光了,草料、豆饼与挽具也被一扫而空。唯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石头马槽,槽底留着一汪浅浅的脏水。李善德坐在屋舍的门槛上,展开驿路图,知道这回麻烦大了。哪里发生逃驿不好,偏偏发生在黄草驿。此地衔接连云、幕阜两山,山势蜿蜒,无法按照每三十里设置一处驿所,只能因地制宜。这个黄草驿所在的位置,是远近八十里内唯一能提供水源的地方,一旦它发生逃驿,将在整条线路上撕出一个巨大的缺口。飞骑将不得不多奔驰八十里路,才能更换骑乘马匹和补给。更麻烦的是,一离开昌江县的山区,就要立刻弃马登舟,进入汨罗江水路。这里耽搁一下,水陆转换就多一分变数。李善德意识到这一点后,急忙奔出屋舍,跨上坐骑。现如今去追究逃驿已无意义,最重要的是把缺口补上。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附近的村落,征调也罢,购买也罢,弄几匹马过来。可村子里和驿站一样空无一人,没有炊烟,没有狗吠,远处山坡上的田地里,看不到任何牲畜。莫非这些村民也逃走了 难道附近有山贼 李善德无奈地退回驿站,在屋舍里的柜台翻来翻去,想要找出答案。他打开地上那两卷残存的薄纸,一卷是本站账册,一卷是周边山川图。他先把账册收起,留待以后查验,然后钻研起地图来。为今之计,只有一个办法了。从周边山川图来看,这黄草驿所在的位置,距离汨罗江的水驿直线距离并不远,两者恰好位于一道险峻山岭的上缘与下麓,道路不通。行旅必须绕行一段叫十八折的曲折山路,才能迂回离开山区。李善德决定把自己这匹马留在黄草驿,这是匹好马,后来的骑手多一匹马轮换,速度可以提升很多。至于他自己,则徒步穿行下方山岭,直抵汨罗水驿。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岭,这其中的风险,不必多说。可李善德就像存心要糟践自己似的,毫不犹豫便做出了决定。……李善德这次能活着抵达汨罗水驿,绝对是一个奇迹。他从下午走到深夜,穿行于极茂密的灌木与绿林中,复杂多变的山势被这些藤萝遮住了危险,导致他数次因为脚下失误而一口气滚落数十尺,并因此摔伤了右脚脚踝,浑身的血口子更是无数。连李善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下来的。(有删改)[注]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遭同僚设计被迫接敕令:要在贵妃寿辰日之前,从岭南送鲜荔枝到京城。岭南到长安远近不下五千里,而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文本二:在原著小说中,作者以“小”为刃,剖开历史的肌理。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绝非创作视角的简单下移,而是让微观细节成为照见宏大历史的明镜,在“小物、小人、小事”的层层递进中,绽放出刺破表象的文学锋芒。(节选自《微观细节照见宏大历史》)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变成了一块石头,滤去了一切情绪”,这一叙述既体现李善德专注于任务的状态,也揭示了官场对人性的压抑摧残。B.小说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十八折、黄花尖、下小尖”等山名,既交代了地形的险峻曲折,又象征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C.文末“复杂多变的山势被这些藤萝遮住了危险”,这一描写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危险,进一步体现了运送荔枝任务的艰难。D.叙事中穿插对大唐驿站制度等背景知识的介绍,为读者理解“逃驿”事件及李善德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提供了背景支撑。7.关于文本一中李善德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善德“每到一处驿站都按章程检查,绝无通融”,可见他是一个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官僚,这与他后续的转变形成冲突。B.李善德“永远是在赶路,经常在马背上晃着晃着昏睡过去,待得醒清醒过来,继续上马疾行”,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C.李善德虽然联想到逃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飞骑要多奔驰八十里路、水陆转换会多一分变数等,但他依然没有绝望。D.李善德面对“逃驿”事件,他迅速思考应对之策,在无法征调马匹的情况下,决定徒步穿行山岭,体现出他的果断和决绝。8.文本一画线句中的环境描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长安的荔枝》是“见微”系列的第一部小说,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文本二的理念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材料一: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注]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道。’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材料二: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 ”又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又曰:“君子威而不猛。”今左氏谓太叔尽杀而孔子叹以“善哉”,又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是宽不可临民,而猛焉是主,而杀之为快也。异乎吾所闻。(节选自[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三一)材料三:政有一定之纲纪,行政则有宽有猛耳。子产意主于猛,犹是任智之一术,未及宽猛相济之妙理也。故《传》引仲尼之论政,见必极于和之至,而后为善耳。然其猛也,正以善用其爱,故复引仲尼“出涕”之言,深致惋惜之意————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节选自[清]谢有燀《古文赏音》卷二)[注]萑苻:读音 huán 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水懦A 弱 B 民 C 狎 D 而玩之 E 则多死 F 焉 G 故 H 宽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取,通假字,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终老不复取”中的“取”的用法和意思相同。B.中国,中原各国,与《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不同。C.焉,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用法相同。D.至,极致、最,与《劝学》“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产去世前要求子大叔如果不能用宽大的方式使百姓服从,那就可以用严厉的方式来管理百姓。B.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导致了郑国盗贼变得很多,这是因为他没有听从子产的建议。C.孔子引用《诗经》中的话意在说明治理百姓既要用宽大来调剂严厉,又要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才能和谐。D.材料二多次引用孔子的原话,说明了孔子表面上要求执政者宽厚待人,但是也可以灵活变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2)见当时之识得此意者,盖亦罕矣。14.黄震与谢有燉对材料一《左传》中引用孔子言论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蝶恋花·为问宛溪桥畔柳贺铸为问宛溪桥畔柳。拂水倡条,几赠行人手。一样叶眉偏解皱,白绵飞尽因谁瘦。今日离亭还对酒。唱断青青,好去休回首。美荫向人疏似旧,何须更待秋风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蝶恋花是词牌名,也可以作为蝴蝶眷恋花朵的意象,与本词的内容情感有暗合之处。B.词以问为开头,采用人与柳枝柳叶对话的方式,将人的情感巧妙地寄托在景物之上。C.词人用“白绵”来比喻“柳絮”,不仅外形贴切,且更显其漫天飞舞的轻盈之态。D.柳荫依然如往日般美丽,但人已稀疏,说明此景已经不必等待秋天到来时再欣赏了。16.词中其他句子未见“离”字,却尽显“今日离亭还对酒”一句中的“离”意,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抵抗外敌、保家卫国的将士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形象。如《燕歌行》中“ , ”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身处绝境的士兵不顾个人安危、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盘庚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不后悔的两句是“ , ”。(3)徘徊彷徨、犹豫不决是古诗文中人物形象的常见状态,这既可以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又可以衬托人物心情。这样的诗句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谁也不知道,在竹林里逗号一样不停地练习并脚跳的小鸟是哪家的孩子。只要耳朵有空,每天都能听见它如小珠子一样的歌声。一株笋从暗无天日的地下来到亮堂堂的人间,再卸下盔甲长成一株窈窕修竹,要经历漫长的考验。()小鸟是竹林的心跳,白天或黑夜,风吹不灭的怦然。①隔壁的杏树再怎么趁着天黑伸手来牵,也能要走一根羽毛留作纪念。②它是竹子的小名,却能轻唤,不能像豆英里的豆子剥了壳就可以带走。它离我们很近,但也只能用眼睛抚摩它翠绿与鹅黄相映的羽毛,以及眼角翅梢上一抹蛾眉淡扫的墨色。竹林里时刻流淌着细碎的沙沙声,听得久了就觉查不着了。倒是那小鸟生脆的一两句短歌,常让人莫名地心季,慌若猛地从一出绝美的悲剧里含泪出来。若是那打柴路过的人听见,又是一种心境,他回家的脚步会蓦然轻快,仿佛在鸟鸣中看见了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在青竹上刻下的乳名,也和竹子一道长大了。那两小无猜的典故,打着灯笼,找鸟儿来读。鸟儿顾自忙着,睬也不睬。18.本文的比喻使用十分有特色,请找出第一段中的两处比喻简要赏析。(4分)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那么大的竹林,小鸟怎么掀得过来 ②当它站在小鸟面前,一身翠色更如遮了盖头。③那小鸟就不亦乐乎地忙着把它们的盖头——掀起来。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20.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有人认为文中加点的“抚摩”一词使用不当,也有人认为使用恰当,你赞成哪种观点 请简要阐明理由。(5分)2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班固材料二: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梭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是在山河破碎之时,不是各个历史时期。)2. C(“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错误,无中生有。)3. C(《答司马谏议书》谈论的是国家大事,且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不符合材料一中书信记琐事、具有私密性的特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4.①论证思路清晰,总体上采用并列结构,从“私”“真”“琐”三个角度论述书信和日记的特色;②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③语言通俗流畅又不乏文化味。(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5.①体现信件“私”和“真”的特点,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私人信件,因为“私”,所以表达情感真切自然。如使用“我最亲爱的孩子啊!”直接抒发强烈的爱子之情;②红色家书表达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赵一曼烈士表达未能对儿子尽到教育责任的遗憾和愧疚之情;③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为核心,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赵一曼烈士在信中呼告“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表达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自豪与壮烈,并以此崇高情怀教育后代。(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6. B(“象征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残酷”错误,过度解读。)7. A(“僵化刻板、不近人情”错误,体现的是他的尽职尽责。)8.①“疲惫的灰色阉马”与“垂死的蛇”的意象衰弱,暗示生命力的枯竭与挣扎;②“蜿蜒的山路”和“黏腻温热的晨雾”凸显了行程的艰难,用地理空间的渺茫写出了人物内心的迷茫;③“夸父一般的山廓”以宏大的自然景象烘托李善德的渺小,暗示个体在宏大压力下的无力,也体现出了李善德的勇气。(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9.①以“小物”为切入点,映射宏大背景。比如“阉马”,作为运输工具,是荔枝转运这一宏大任务中的微小元素,它的疲惫象征着整个转运体系面临的巨大压力。又如“驿站物品”,黄草驿中“家徒四壁”,这些物品的缺失和留存,细节之处展现出驿站的荒废状态,暗示了社会基层的动荡和不稳定;②以“小人”为视角,展现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李善德无法完全掌控局势,只能尽力去弥补缺口,使读者能够从微观角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复杂;③以“小事”为线索,揭示社会深层问题。如逃驿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驿站人员对繁重徭役和低薪俸的不满,暗示了国家最终的命运走向。(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0. BEG(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11. C(A.意思不相同,第一个通“聚”,聚焦;第二个通“娶”,娶妻。B.相同。D.不相同,第二个“至”是“到”的意思。)12. D(D项错误,只是强调要宽仁,没有灵活变通之意。)13.(1)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兴”“少”各1分,句意2分。)(2)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见”“者”各1分,句意2分。)14.①黄震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论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孔子的言论与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②谢有煇不是对孔子的言论质疑,而是认为《左传》的言论是为了说明子大叔的主张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故而说明孔子对子大叔有惋惜之意。(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5. D(美丽的柳荫如同过去一般已经稀疏,何必再等到秋风把柳叶吹落。)16.①古人的“折柳”赠送即表达了离别之意;②词的开头写与友人分别之际,词人要借故问柳,让柳树通人性,懂人情,在乐景之中融入悲情。③词人形容柳叶细如“眉”,柳絮白如“绵”,用比喻使之形象化。柳叶皱眉,柳树消瘦,表现了离别之愁,寓情于景;④结尾写柳树都懂得别离的滋味,柳枝也变得稀疏起来,何况人呢。(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7.(1)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示例一: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示例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18.第一处将小鸟比作“逗号”,十分新奇,写出小鸟轻盈、富有节奏的动态之美;第二处将小鸟比作“孩子”,写出小鸟活泼可爱的情态;第三处将小鸟的叫声比作“小珠子一样的歌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生动地摹拟出叫声生脆的特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9. D20.①隔壁的杏树再怎么趁着天黑伸手来牵,也要不走一根羽毛留作纪念。②它是竹子的小名,只能轻唤,不能像豆荚里的豆子剥了壳就可以带走。(每改对一句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1.使用恰当。“抚摩”一词化抽象为具象,使人对小鸟的喜爱之情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结论给1分,分析正确每点给2分;认为不恰当,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2.“觉查”改成“觉察”;“心季”改成“心悸”;“慌若”改成“恍若”(每改对一处得1分。)23.审题参考:懂得取舍,才能找到自己恰如其分的生活;简单纯粹,才能有心接近幸福本源。极简人生,蕴含着极具掌控力的自由。很多时候,想要得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自己的负担和烦恼。一个人若想要过得轻松,就要学着丢掉物质欲念,过简朴生活。越高级的人生,往往越简单。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郑国的子产得病了。(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只有有德的人能用宽大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没有比严厉更合适的了。火猛烈,百姓看着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软弱,百姓轻慢而忽视它,所以很多人就死在水里,所以宽大并不容易。”生病数月后子产死了。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因此盗贼很多,聚集在萑苻泽里。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此地步。”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泽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稍有收敛。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怠慢就要用严厉来纠正。严厉会使百姓受到伤害,受到伤害了就再施予他们宽大。用宽大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大,政事因此而和谐。《诗经》中说:‘百姓已经辛劳,可以让他们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假装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应当制止侵夺残暴,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地,来安定我王。’这是用和谐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争不急,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百种福禄临头。’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等到子产逝世,孔子听到消息,流着眼泪说:“他具有古人仁爱的遗风啊。”材料二:孔子说:“治理国政,何必动用杀戮 ”又说:“居上位者若不行宽仁之道,我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又说:“君子威严而不凶暴。”如今《左传》记载太叔(子大叔)将盗贼尽数诛杀时,孔子却赞叹“善哉”,又宣称“政令宽大则百姓轻慢,轻慢便需以严厉手段纠正”,这等于说宽仁不可治民,必须以严酷手段为主,甚至以杀戮为快事。这些说法与我所知的孔子思想实在相悖。材料三:为政自有其根本的法度纲常,具体施政时则有宽厚与严厉之别。子产的主张倾向于严厉,这仍然是运用智谋的一种手段,尚未达到宽严相济的精妙境界。因此《左传》引用孔子论政的言论,旨在说明为政必须达到极其和谐的至高境界,方为至善。不过子产推行猛政,正是出于善于运用仁爱之心(以严厉手段保障民生),所以《左传》又引用孔子“为之流涕”的评价,深深表达惋惜之情————可见当时能真正理解此中深意的人,实在少之又少。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